陈励子
体会经典作品的无穷魅力
我曾说过,一个作者的创作史就是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幸运的是,我在心灵成长的初级阶段,接触到的是些优质的经典作品。它们强大的磁场,让我步履坚定,目不旁视,越来越接近人类精神家园的旖旎丰腴之地。
我阅读经典的顺序与那些经典作品的写作顺序基本一致: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读《鲁宾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高年级的时候,读《傲慢与偏见》《少年维特的烦恼》《红与黑》《欧也妮·葛朗台》《基督山伯爵》《茶花女》《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红字》《大卫·科波菲尔》《简·爱》《呼啸山庄》《罪与罚》《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上了初中以后,再读《追忆似水年华》《飘》《西线无战事》《麦田里的守望者》《苍蝇》《荒原》《变形记》《等待戈多》《广岛之恋》《第二十二条军规》《百年孤独》《告别圆舞曲》,读博尔赫斯、茨威格、里尔克、叶芝、阿波利奈尔、伍尔夫、乔伊斯这些人。当然也有一些例外的情况,比如莎士比亚、易卜生的戏剧我是上高中之后才开始仔细读的,而马克·吐温和契诃夫的小说却在小学三年级就读过了。再比如我之前读日本作家的作品非常少,上了高中才系统地读了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大江健三郎。还有一些书,是从小到大都在读的,比如《红楼梦》,比如唐诗宋词,比如鲁迅。
我想,让阅读变得快乐的方式之一,就是选择那些与你的认识水平相符的书。让三岁的孩子读《红楼梦》,再美、再经典他也不会感动;让二十多岁的人去读《巴黎圣母院》,他会觉得无聊,觉得人物平面化、情节呆板。这些感受都是不可避免的。我想,一个人的成长史也就是整个人类的成长史,在阅读的时候,我们不妨也循着人类成熟的足迹吧。这样的一种阅读顺序,是否合理,是否科学,我没有向专家求证过,但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这的确是一条让我理解阅读、爱上阅读的阅读之路。
好书可以反复读
阅读不像人生那么残酷,只有一次机会,不容任何人打草稿。一本书可以反复阅读、多次阅读,读不懂可以再读,读错了也可以再读,只要你有不老的心情,书中就有不绝的风景等待你去欣赏。
对于阅读,其实我也一直有这样一个看法。好书,特别是经典的读物,不能只读一遍。
许多好书,读过第一遍后,是要晾一晾再读的。越是那些难啃的书,往往越是需要多读几遍。
记得第一次读《庄子》,光是查字典就耗去了大半時间,恰好那时我拿的是繁体本的,读起来更加费劲,更不用说欣赏了,读过之后,大半也忘记了。后来看《史记·苏秦列传》时,其中有一句写道:“孝如曾参,廉如伯夷,信如尾生。”“尾生”的注释中说,尾生的故事《庄子·盗跖》曾载。我不由一惊,按说我应该是读过的啊,怎么一点儿印象也没有了呢!回头重新读《庄子》,才注意到了这个凄美的故事:“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心中不由大为感慨。尽管庄子并不认同尾生的做法,我倒是宁愿自己所期之人能“水至不去”。
读书也要有方法
经典作品的艰涩、“难啃”,让许多年轻朋友望而却步,不敢亲近。这种现象的出现,有一定的客观因素。
经典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们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正因如此,许多经典作品距离现实生活较远,读起来难免有隔膜。特别是一些外国作家的作品,不但纵向跨度大,横向跨度也大,其间经历了不同水平、层次的译者的转述,很难保留原著原汁原味的东西。
其实,应对这个问题并不困难。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阅读经典也需要经过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记得最初开始读《古文观止》时,我上小学三年级,开头《左传》那几篇,把我读得头昏脑涨,痛不欲生,简直与另学一门语言无异。后来突发奇想,决定先读离自己近的、短小易读的,再读那些又长又遥远的。当时,我对诗词已经有点儿基础了,于是便有意识地挑那些自己熟知的作者的文章先读,读完陶渊明、苏轼的选文,再去读那些不熟悉的作者的。这样,小学毕业时,一本《古文观止》已经读得差不多了。这会儿再返回去看前头那些不好读的,便觉得轻松了很多。
读外国作家的作品也是一样。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一共四本,我小学毕业那年买的。买后四年之内,从没翻开过第二本,第一本也只读到三分之一左右就读不下去了,而且读过的每一页都无比艰难,毫无乐趣可言:真让人受不了。后来,我先放下了《战争与和平》,去读托翁的其他两部名著《复活》和《安娜·卡列尼娜》,了解了他所在的时代,也了解了他本人的写作风格。这会儿再读《战争与和平》,就顺畅多了,一气呵成地读下来,心中也时不时地暗暗赞叹:不愧是名著啊!
我们这个时代,不缺写作的人,缺会阅读的人。现在,市场上的书越来越多,而值得读的却越来越少;我们可以登上月球,却愈发对自己的心灵一无所知。
我想对每一个写作的人而言,阅读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种习惯。对那些想写作的人,我始终建议他们先阅读,别忙着动笔。余华曾经说过,他读过的书对他的影响,“就像阳光对树的影响一样”。阳光影响着树,但树会以自己作为一棵树的方式成长,而不是阳光的方式。因而,那些说阅读得多会影响写作的创造性之类的言论是很值得怀疑的。别怕,放手读吧!
(编后小语:除了作者的阅读体验和方法能予我们启发之外,她文中列举的一系列作品,也可以作为我们设计阅读书单的参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