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丽
(贵州省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办公室,贵州 贵阳 550002)
贵州冰雹灾害及其防御
汪 丽
(贵州省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办公室,贵州 贵阳 550002)
统计分析 1961—2005年贵州省 84个气象台站冰雹及雹灾资料,得出贵州省降雹及雹灾西南重东南轻的分布规律,并提出一些防御措施。
冰雹灾害;防御
冰雹灾害是由强对流天气系统引起的一种剧烈的气象灾害,它出现的范围虽然较小,时间也比较短促,但来势猛、强度大,并常常伴随着狂风、强降水、急剧降温等阵发性灾害性天气过程,给农业、建筑、通讯、电力、交通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冰雹灾害是贵州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贵州省每年因冰雹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几千万甚至几亿元。对我省国民经济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危害。
冰雹灾害的特征是范围小,强度大。其强度与雹块大小、雹粒多少,降雹时间长短、降雹范围广度有关。
雹块的大小,是冰雹能否造成灾害和造成灾害轻重的主要原因。通常直径 <2cm的叫小冰雹,一般不会造成灾害,只有数量特别多,或持续时间很长时才会致灾。直径 3~5cm的叫做大冰雹,一般会造成灾害。直径 >6cm的叫特大冰雹,一般会造成严重灾害。重量在几百克到几公斤的冰雹,它们能直接砸坏汽车、房屋、门窗、农作物以及砸死砸伤人畜等。2003年3月31日铜仁市遭受特大冰雹袭。冰雹平均直径 20mm,最大直径为60mm,打伤 6人,死亡 1人,民房倒塌 82间,村民的瓦房、草莓、蔬菜及温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特别是村民蒋细清家瓦房有 50%的瓦片被冰雹打碎,被冰雹砸开的瓦洞长达 60cm左右,与天窗一般。
冰雹的数量多少,也是冰雹致灾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其表示法有平地积雹深度和单位面积上的雹粒数两种。我省出现的冰雹天气中地面积雹在10~20cm较为常见,100cm的情况也出现过几次。1994年4月8日,湄潭县降雹,冰雹灾情最重的地方地面堆积冰雹一般有 40~50cm,最厚处达120cm。经查阅近 40a来降雹情况记录,比较常见的是每平方米几十粒,几百粒的属于少见,千粒以上也发生过几次。赤水县 1989年4月20日降雹,每平方米约有 1 000~3 000颗雹粒。
降雹时间长短,也是造成灾害轻重的因素之一。据统计,单站一次降雹持续时间,一般 5~15min,最短的 1min,最长的是间歇性降雹,可长达 4~5h,降雹间歇现象是极其常见的。例如 2002年3月4日,凤冈出现 3次降雹过程,降雹持续长达60min。降雹连日出现的概率也很大。如 1961年4月10—25日,思南县连续遭受数次猛雨夹降冰雹。
降雹波及范围大小又是影响致灾轻重的因素之一。一次冰雹过程一般造成几个县到十几个县受灾,几十个县受灾的情况也较常见。1987年4月23—25日,松桃、沿河、思南、印江、德江、江口等县遭受一场历史上罕见的严重风雹灾害袭击,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这次降雹天气的特点是,降雹持续时间长,雹粒大,密度高,受灾范围广,为历史罕见。有 17个区的树叶几乎全部被冰雹打光,有 0.23万 hm2农作物受灾,毁坏民房 6 687间,打死耕牛 40头,并造成 13人死亡。
冰雹灾害具有季节性特点。贵州全年都有冰雹出现。从一年四季来看,降雹日数以春季最多,约占全年总降雹日数的 73.2%;冬季次之,占12.3%;再次为夏季和秋季,分别占 8.3%和 6.2%。按月份划分,降雹天气则以 4月发生频率最大,约占全年的 35.8%,次为 3月占 19.5%,再次为 5月,占17.9%,其余各月均在 10%以下。从全天来看,下午至傍晚几率最大,占 70%,夜间次之,上午最少。
我省冰雹地区的分布是西部多于东部,轻冰雹区的范围包括省东南部和北部边缘地区的各县市,严重冰雹区位于省最西部包括毕节和六盘水两地市的大部县市,省内其余地区为一般冰雹区。
冰雹灾害突发性强,持续时间短。在冰雹来临前几小时,往往还是烈日当空,天空没有一丝云彩。一旦天空出现乌云,发展速度很快,且移动速度也较快,云到冰雹到,顷刻之间,狂风大作,冰雹倾砸,大雨滂沱,来势凶猛。冰雹来得快,去得也快,对某一地点而言,一般多在几分钟,很少超过半个小时。
冰雹灾害有多发、高频的特点。贵州省年平均雹日 42d,其中每年3—5月平均有 29d降雹。2002年雹日多达 57d。1983年贵州有 80个县降雹,有的县降雹达 11次之多,大面积成灾的有 6次。
我省冰雹灾害常年发生,主要发生在 3-5月,其次是 7-8月。一年中最早发生出现在 1987年1月1日,最晚发生时间是 2004年12月17日贵阳市区、修文、贞丰、龙里、贵定降雹,其中贵定县部分乡镇受灾较重。贵州冰雹天气主要发生在盘县、晴隆、水城、普安一带,呈西多东少和省的中部多而南北少的特点。
4.2.1 直接经济损失 据 1961—2005年资料不完全统计,贵州省因冰雹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 40多亿元,其中 1998年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达到 11亿元多,2001—2005年每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都达到1亿元至几亿元。
4.2.2 人蓄伤亡统计 1961—2005年45a间,贵州省因冰雹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达到 985人,被冰雹伤人数达 9 382,打死牛马 4 579头,打伤牛马 2 406头,打死猪羊 2万多头。
4.2.3 农作物受灾面积 1961—2005年资料不完全统计,农作物受灾面积达 4 573.76万 hm2。一般年份全省因冰雹造成的受灾农作物面积在 5.3~13.3万 hm2之间;重灾年的受灾面积在13.3万 hm2以上。
4.2.4 重灾年份 冰雹影响范围较大,危害较重的年份为 1972年、1973年、1980年、1981年、1983年、1990年、1998年、2001年、2002年。全省有 80个县市的降雹日 >3d,雹日最多的水城达 11d。雹灾严重的有 40多个县市,历来降雹较少、雹灾相对较轻的赤水、从江等县,也发生了较重灾情。
通过对 1961—2005年全省 84个气象站发生冰雹灾害资料的统计,拟定表 1中冰雹灾害区划指标。其中,轻冰雹灾害区有 23个站,占全省比重为 27.4% ,中冰雹灾害区有 34个站,占全省比重为 40.5%,重冰雹灾害区有 17个站,占全省比重为 20.2%,特重冰雹灾害区有 34个站,占全省比重为 11.9%。
表 1 冰雹灾害区划指标
图 1 冰雹灾害的区划图
从图 1可以看到,轻冰雹区主要分布在省东南部,重、特重冰雹区主要位于省西南部,其余地区为中冰雹区。这是由于在省西部存在有冰雹云源。
随着天气雷达、卫星云图接收、计算机和通信传输等先进设备在气象业务中大量使用,大大提高了对冰雹活动的跟踪监测能力。当地气象台 (站)发现冰雹天气,立即向可能影响的气象台、站通报。各级气象部门将现代化的气象科学技术与长期积累的预报经验相结合,综合预报冰雹的发生、发展、强度、范围及危害,使预报准确率不断提高。
为了尽可能提早将冰雹预警报传送到各级政府领导和群众中去,各级气象部门通过各地电台、电视台、电话、计算机服务终端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系统等媒体发布“警报”、“紧急警报”,使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提前采取防御措施,避免和减轻灾害损失,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贵州省高炮人工防雹作业试验起于 1975年,但其后至 1985年省内作业试验仅处于起步阶段,1986年以后全省人工防雹作业才逐步进入较大规模阶段。目前,全省已有 81个县 (市)区开展人工防雹作业,并建立贵州省人工防雹基地,拥有人工影响天气专用高炮 430余门,新型火箭 81台。地方各级政府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非常重视,每年投入近千万元进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①在多雹地带,种植牧草和树木,增加森林面积,改善地貌环境,破坏雹云条件,达到减少雹灾的目的。
②增种抗雹和复生能力强的农作物。根据当地冰雹易出现季节,选择适宜作物,以躲过冰雹危害;在多雹区,可选择抗雹性能较强的作物,如山芋、土豆等块根作物。
③在冰雹出现前,对旱作物尽可能遮盖,对水田作物可灌水护苗,对成熟的作物可突击抢收,尽可能减少损失。
④多雹灾地区降雹季节农民下地随身携带防雹工具,如竹篮、柳条筐等,以减少人身伤亡。
[1] 陆亚龙,等 .气象灾害极其防御[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2] 刘引鸽 .气象气候灾害与对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3] 罗宁 .贵州卷一气象灾害大典[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S42
B
2010-06-10
汪丽 (1981-),女 (布依族),助工,主要从事人工影响天气科研开发工作。
1003-6598(2010)05-0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