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企业应逐步进入精益施工时代
——访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存斌

2010-09-07 09:05于巧稚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0年20期
关键词:精益信息化施工

◎ 本刊记者 于巧稚

编者按:精益施工是一种施工企业经营战略体系,即施工企业组织施工时,通过加强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浪费,加强人、材、物的管理,精心设计施工技术方案,达到无浪费、无伤亡、低成本、高效益。精益施工的核心思想就是消灭故障、消除一切浪费,向零事故、零缺陷、零库存、零投诉进军。要做到精益施工,没有施工企业信息系统的支持是难以实现的。在指导思想上,要保证质量和施工安全、注重保护环境,在此前提下,有机协调工期与成本的关系,通过人员、机械设备、材料等资源的有效配置,做到控制成本时心中有数、保证盈利;做到控制进度时实时对比,保证不延期;做到材料设备等物资管理时精准时、低库存、不浪费;最终达到低成本、高效益的目标。

《中国建设信息》:请您评述目前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应用的现状?

李存斌:为了搞清楚中国施工企业信息化应用的现状,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于2008年对全国所有施工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情况的调研。建筑施工企业是中国施工企业的代表,我结合这次调研的情况和我平时掌握的信息,就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应用的总体情况和现状,谈谈个人的看法:①到目前为止,大多建筑施工企业基本实现了初步的计算机网络化运行与管理,实现了通过E-mail或QQ等方式的信息传递功能,但多数建筑施工企业没有开展诸如综合项目管理这样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谈不上关键业务集成应用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信息化程度不高,管理水平也比较低;②建筑施工企业与国内其它大型企业(如国家电网公司、各商业银行、各民航、五大发电公司)相比,在信息化和网络化方面显得十分落后;③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根据调研数据,信息化投入所占企业产值平均只有0.027%,与发达国家施工企业信息化投入0.3%以上相比,相差甚远,且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不合理现象;④不少施工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认为企业信息化是软件、硬件和网络问题,没有与企业的管理工作紧密结合;⑤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这些年来一直处于迅速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信息管理的环境从单机模式向网络模式发展,现在基本建立了网络环境,逐步向网络化管理的方向发展;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系统由单项管理逐步向全企业的信息系统(如综合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由辅助管理向辅助经营决策发展。

《中国建设信息》:在企业信息化进程中,目前来看很少有施工企业能达到深入应用,或者将信息化作为企业日常运维必要工具的,您认为其原因是什么?

李存斌: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应用不够深入的原因可以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类。其中的客观原因有:施工企业地域分散、施工地点不固定、施工项目组织的临时性、施工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基础落后等特点决定了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难度大,实现全企业人力、设备等资源的集成管理难度大,实现总公司与项目部的实时信息交流难度大;在过去的若干年内,不少施工企业缺少必要的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制度建设不规范,管理粗放、随意性大、缺少科学性,这些因素决定了信息系统的寿命短、成功率低;施工项目的复杂性决定了项目与项目之间是不重复的,施工项目管理需要创造性,需要项目经理的不断决策,更多表现为灵活性和艺术性的一面;而科学性、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一面往往不受重视,这在客观上制约了施工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应用。

其中的主观原因有:企业领导的信息化意识淡漠,对信息化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到企业信息化是一项企业变革的系统工程。认为信息化是技术问题,将任务委托给信息中心的技术人员,领导不参与,企业中层干部不重视,很难做好信息系统的用户需求分析工作,最终导致信息化项目难以成功;②信息系统软件使用人员具有抗拒变革的心理,对信息化缺乏热情,不愿意改变传统工作方式,致使信息化项目的应用难以落到实处。

《中国建设信息》:企业的管理水平如何通过信息化的应用得到提高?

李存斌:施工企业通过实施信息化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是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目的之一。企业管理水平逐步攀升的程度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五个层次,通过实施信息化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首先要分析企业所处的管理层次,不同的管理层次,应规划不同的信息化实施方案。

隐性管理层次:企业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核心业务流程,管理处于粗放状态,企业缺少明细的管理理念,领导决策比较随意。在这个层次从事信息化工作,一般来讲难以成功,信息化的作用难以发挥,所以应加强基础管理工作,然后再上信息化项目。

显性管理层次:企业已经建立了较为实用的管理制度,但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不够,管理不够准确,领导决策依然缺乏依据。在这个层次从事信息化工作是可行的,但需要特别重视信息化项目的成功率,应按照“由简到难、分步实施”的原则实施信息化项目。

量化管理层次:企业的任何部门、任何人都有明确的工作职责,都有可量化的工作目标,企业领导的决策依据比较充分,企业管理制度比较健全。在这个层次企业可能有了一定的信息化基础,需要实施进一步的信息化工作,企业的管理水平通过信息化可以进一步提高。

优化管理层次:企业决策者能够基于大量信息进行优化决策,不但能够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的问题,更能追溯问题的根源。要达到这个层次,说明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和管理水平较高,通过进一步的信息化建设,向精益化管理迈进。

网络化管理层次:这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借助于高度集成的信息化手段,总公司对项目部在人力资源、成本、进度、质量、安全等方面实现了全过程管控,全企业实现了精细化、集成化、过程化和网络化管理,所有管理人员实现了网络化办公,可以在出差、旅游、家庭等几乎任何地点实施拟稿、会签、审批、批文等工作。

图1 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进程示意图

《中国建设信息》:由于历史原因,施工企业大多粗放管理,他们如何进行信息化的实施?是应该先有管理还是先有信息化?

李存斌:这个问题提的很好,由于历史原因,确实有不少施工企业目前的管理很粗放,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很低,如果没有这“三化”作支撑,在管理粗放的环境下实施信息化相当于空中建楼阁。在实施企业管理基础诊断的前提下,如何实施信息化项目,需要研究其进程和步骤,在总结大量信息化项目的基础上,给出如图1所示的信息化进程示意图,该图清楚地表示出“管理在先、信息化在后”的信息化管理进程规律。

(1)施工企业流程化管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前提是标准化,而标准化管理的前提是制度化,而制度化管理的前提是流程化。因此,在实施企业基础诊断、需求分析和总体规划的同时,要考虑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业务流程重组问题。信息系统不同于传统的手工管理系统,它为业务人员提供了丰富的业务处理功能,但是每个业务处理都不是孤立的,它一定与其他部门、其他人、其他事务有关,这就构成了一个业务流程。从标准化和信息化的要求来说,企业的业务流程要规范,要通过制度来规范,要通过规范的流程图来表述。通过业务流程的重组,要达到满足并行作业快节奏的要求,要使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更加快捷,要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大大加快。

(2)施工企业制度化管理。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需要以制度化和标准化管理为保障,构筑信息化管理的牢固基础。其中的制度化管理要求企业制定标准、规范、全面、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形成“事事有人管、有落实、有考核,人人有事干、有责任、有监督”的全方位的制度管理和执行监督体系。要立足企业管理高度,对原有的管理制度进行重新的设计和分类整理,即将管理制度区分为公司层管理制度、职能层管理制度和项目部(包括专业公司)层管理制度。

(3)施工企业标准化管理。施工企业要实现信息化管理,达到精益化管理层次,标准化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在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标准化工作导则》、《企业标准体系要求》、《企业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和《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等国家标准化相关文件的基础上,需要制定企业的标准,标准化管理的内容非常丰富,例如:编制企业管理标准;编制企业技术标准;编制企业工作标准;编制企业标准体系表等,按照标准化要求,制定信息化实施方案。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今天,那种封闭的专有系统已经走向消亡。基于浏览器/服务器的体系结构、支持标准网络通信协议、支持标准的数据库访问、支持XML的异构系统互联;实现应用系统独立于硬件平台、独立于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实现系统的开放性、集成性、可扩展性、互操作性等。这些已成为信息化应用系统必须遵守的标准,不遵守这些标准的应用系统是没有出路的。

(4)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过去,中国施工企业的管理很大程度上要靠“人治”,决策靠“拍脑袋”,业务靠手工处理,精细化、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程度低下,导致企业管理水平低下、管控能力低下、市场竞争能力低下和企业效益低下。因此,在施工企业流程化、制度化和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上,推行信息化管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中国建设信息》:信息化如何产生经济效益?

李存斌: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如何产生经济效益,或者更广义地说,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效益表现在哪里?有些领导直截了当地问:“上了这套软件后能赚多少钱”。我认为持这种观点的领导为数不少,这一问话严格讲不能认为是完全正确的,因为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效果,用“赚钱”来衡量是不全面、不完整的。广义上讲,企业信息化既是一项战略性投资,具有可持续发展效益,又是一种新技术投资,其产生的效益可分为可持续发展效益、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详见表1。其中的可持续发展效益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它是企业发展的后劲,是产生持续经济效益的源动力,属于“开源”型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成本的降低和浪费的减免,例如借助信息化手段可以降低出差等日常管理费用,可以减免物资存储等方面的浪费,属于“节流”型经济效益。总之,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通过“开源”和“节流”两种方式产生持续不断的经济效益。

表1 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效益一览表

《中国建设信息》:如何理解施工企业的“精益施工”管理思想?如何理解精益化管理的“八零”目标?

李存斌:施工企业的“精益施工”管理思想。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项目研究人员认为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生产方式是最适用于现代制造企业的一种生产组织管理方式,其核心思想就是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LP)理论。借用这一理论,在我的《中国施工企业信息化》专著中提出针对施工企业的“精益施工”管理思想,其定义如下:精益施工是一种施工企业经营战略体系,即施工企业组织施工时,通过加强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浪费,加强人、材、物的管理,精心设计施工技术方案,达到无浪费、无伤亡、低成本、高效益。精益施工的核心思想就是消灭故障、消除一切浪费,向零事故、零缺陷、零库存、零投诉进军。要做到精益施工,没有施工企业信息系统的支持是难以实现的。在指导思想上,要保证质量和施工安全、注重保护环境,在此前提下,有机协调工期与成本的关系,通过人员、机械设备、材料等资源的有效配置,做到控制成本时心中有数、保证盈利;做到控制进度时实时对比,保证不延期;做到材料设备等物资管理时精准时、低库存、不浪费;最终达到低成本、高效益的目标。

施工企业精益化管理的“八零”目标。在施工企业“精益施工”管理思想的指导下,需要大力加强施工企业的精益化管理,主要表现为借助于信息化手段实现施工企业的“八零”目标。

1.信息管理“零距离”。通过建立总公司、分子公司、项目部等不同组织层次、不同业务部门的信息交换平台,实现企业信息的实时、准确、共享管理,实现信息管理的“零距离”。

2.人力资源管理“零下岗”。信息化时代需要实施人才战略,需要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价值,需要制订明确量化的目标体系,针对某个员工而言,需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竞争机制。即给每个员工制定一个工作任务和评价标准,并以此作为对员工奖励的依据,员工需要达到并不断超越这个标准,超越得越多受到的奖励就越大。这样,通过采用PDCA持续改进的绩效管理理论和信息系统软件来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零下岗”。

3.质量管理“零缺陷”。通过发挥监理公司的作用,借助信息系统加强质量的监控和管理,实现质量管理的“零缺陷”。

4.物资管理“零浪费”。通过采用物资的精确计划、集中采购和精准物流管理,降低采购成本、降低库存积压,减免仓储管理等方面的浪费,实现物资管理的“零浪费”。

5.施工管理“零事故”。通过对施工方案实施严格的预控,采用安全性较高的方案;通过对施工过程实施严格的监控,避免施工过程中的违规操作,施工管理的“零事故”。

6.安全管理“零伤亡”。通过加强安全管理的培训教育,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管理档案,分工明确的安全职责,规范有序的监督检查等手段,实现安全管理的“零伤亡”。

7.成本管理“零亏损”。通过建立和实施降低成本的规章制度,通过采用标后预算、目标成本、实际成本的实时对比分析,随时掌握成本的超支或结余情况,最终实现成本管理的“零亏损”。

8.服务管理“零投诉”。通过加强客户关系管理(CRM),与业主建立实时的信息交流机制;与供应商、分包商、监理公司建立利益合作的伙伴关系,最终实现服务管理的“零投诉”。

猜你喜欢
精益信息化施工
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建施工中的践行探索
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建施工中的应用
月“睹”教育信息化
基于合同管理下的成本费用精益化管控
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建施工中的应用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探讨
月“睹”教育信息化
精益思想在海外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掌握核心技术 赢在精益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