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欣旺
获奖理由★无论在全国人大任职还是在学校教书,蔡定剑都致力推动中国民主法治事业,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与死神赛跑,真正做到了“至死方休”。
人物简介:蔡定剑,1955年生于江西新建,2010年11月22日凌晨3:30因病逝世于北京。生前为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所长、著名法学家,曾供职于全国人大。著有《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等书。
言论: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
11月26日,蔡定剑教授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东礼堂举行。那日清晨北京寒潮来袭,天气奇冷,但前来悼念的人群排成了长龙。四天前(11月22日凌晨3:30),这位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所长、著名法学家带着遗憾因病辞别人世。
正好一个月前,在香山饭店3322房间,《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与蔡定剑长聊40分钟。期间他表示,“还有好多事情没做,不知道能否熬过这一关”。
说这句话时,他的脸被透过百叶窗进来的秋阳照耀,明暗相间,显得有些伤感和落寞。而他的学术伙伴与助手刘晓楠后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实际上那时他的病情已恶化并转移。组织10月26日在香山举行的“拆迁条例废旧立新研讨会”,他是从医院直接去的,此后再未公开露面。
在儿子蔡克蒙的眼里,父亲蔡定剑并不是一个淡泊生死的文人。“父亲看重人世,留恋他的工作和生活。因此,父亲积极地配合治疗,以前发烧感冒从不吃药的他一年中不知喝了多少中药汤。”
留恋人世乃人之常情,况且这世上还有他难以割舍的民主法治事业。他的同事方流芳教授说,蔡定剑先生的梦想,是把宪法从一个文本,变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变成保障人权的程序和制度。
这一切与蔡定剑早年的坎坷经历有莫大关系,他从农村到入伍到后来考上大学进入城市,吃尽了苦头。蔡克蒙这样剖析父亲的心路历程,“他明白一个人因为并非自己能够左右的条件而遭受不公平待遇的痛苦”。
在2003年孙志刚事件中,身为全国人大官员的蔡定剑也正是缘于对社会底层的深切同情,声援并支持了三博士上书。最终在社会各方的合力推动下,《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被废止。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兵教授对他的同事敬佩有加,他在追思文章中指出,蔡定剑与许多学者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是,他不仅仅满足于对现实政治的批评,还执著地参与中国民主法治的建设。他将很多精力用于法治普及与宣传,推进多处地方政改,参与制度设计,包括四川雅安党代表直选试验、上海闵行区委全委会改革等等。
这种执著的践行精神令他的生前好友张乐伦不能忘却。她回忆说,在一次研讨会中,因接待出现失误招致抱怨,作为主办方的蔡定剑谈到组织项目之艰辛,情不自禁当众流泪,令与会者动容。
在半年前的一次交谈中,北京大学法学院姜明安教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得知蔡定剑患病后,去年冬天曾专门在郊区为其举办了几次研讨会。“不料此后他参加活动更多了,丝毫没有病人的感觉”。
现在回头去看,人们会发现蔡定剑是在与死神赛跑,他利用一切机会推动社会进步。
2010年1月,与张千帆共同主持《村民委員会组织法》修改草案研讨会;
2010年1月29日,在天则经济研究所作关于“如何推进公共预算改革”的报告;
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谈选举法修改;
2010年4日9日,到上海闵行区调研乡镇人大预算监督;
2010年6月,为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主办的“反就业歧视”媒体培训班上课;
2010年7月初,应邀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给受训官员讲课;
……
10月30日,蔡定剑给《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打来电话,希望能深入报道10月26日的“拆迁条例废旧立新研讨会”。该次会议上,他讨论的主题是“规划的民主与公众参与”。在他看来,目前拆迁中民众权益被广泛损害,根源在于规划制定过程中,民众就被排斥在外。
在3月份的那次专访中,他严肃地指出,这两年有一股反民主的思潮在抬头。他针对各类反民主理论,就其中“民主可能带来腐败”“民主可能带来社会动荡”“我国公民素质不适合搞民主”等观点进行批驳。
辞世前,他留下关于这些问题总体思考的最后一本著作:《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
他的老师、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江平评论说,这是一本有关民主启蒙的书。江平希望这本书,能教给中国人学会如何适应现代生活,步入法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