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那一代的人格局比较大”

2010-09-06 14:26邢心研
中国新闻周刊 2010年4期
关键词:海基会新闻周刊

邢心研

第四次陈江会顺利落幕,虽然整个过程中,民进党有计划进行“如影随形”的抗议行动,但并未酿成巨大冲突,结果堪称圆满,两会互动更趋密切。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显得神清气爽,2009年吵得沸沸扬扬的辞职事件早就烟消云散。

当时媒体曝料,江丙坤的儿子江俊德利用特权自肥牟利,并指控大陆观光客经常光顾江太太陈美惠投资的餐厅。在舆论压力下,江家虽退出投资,但江丙坤已经因一连串利益回避纠葛而遍体鳞伤,最后他选择辞职,不过被台湾领导人马英九挽留下来。

对于媒体的指控,江丙坤如今仍忿忿不平。过去他都息事宁人,顶多发布新闻稿澄清,现在他觉得“忍无可忍”,准备对不实的报道提出控告。

江丙坤夫妇鹣鲽情深,陈美惠多才多艺,不但会画画,也会唱歌。在江丙坤海基会的办公室,就挂了两幅太太画的油画。边桌上则放着两张照片,一张是太太独唱,另一张是全家福。

从办公室的摆设,看得出江丙坤生活很简单。30平米的办公室,一个小圆桌,两个书柜,里面的文件摆得很整齐。茶几上放了两摞剪报,左边一摞第一份是长命百岁的秘诀。

江丙坤今年78岁,但身体依然硬朗,每天从早忙到晚,有开不完的会。但幕僚表示,江很少露出倦容,体力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他唯一的嗜好就是打高尔夫球,每周打一两次,那是他唯一的养生之道。

2008年马英九就任台湾领导人,一度传出江丙坤是“行政院长”的热门人选,但他终究未能出线,转而出任位高权不重的海基会董事长。

1月15日上午,江丙坤在台北市民生东路海基会办公室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独家专访。

一个多小时的对话中,江丙坤强调自己有国际观,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如何提升行政效能、政府议事效率等,但难免会想要继续驰骋疆场,却没有战场的落寞。言谈中,他透露出自己不在核心,“没有什么可以参与”的寂寥。

谈完ECFA,才有第五次陈江会

中国新闻周刊:海基会如何协调与执政党和行政当局的关系?

江丙坤:我们无从扮演什么角色,海基会到底是白手套,所以一切的一切都是由政府决定,尤其两岸是归“总统府”管,从领导人带领的整个团队,以及执政党共同要去努力的事情。海基会都是在被授权情况下,去完成我们的任务。

一般来讲,实质谈判都是各部门,我们是形式谈判。有任何事情都是透过两会的安排,两会带团可以,两会随团也可以,到底主谈人是各部门,这个角色不会变。

中国新闻周刊:过去你是跟美、日从事经贸谈判,现在是跟大陆方面谈判,这两者有何不同?

江丙坤:跟美国谈判,我们是被要求开放市场,压力很大,因为我们对美国有大量的出超。当时要去美国谈判,离开台湾心情都很好,回到台湾的机场,想到明天还要去“立法院”报告,心情就很沉重。

对大陆,我们是出超,所以理论上,它要求我们开放,这是必然的。我们限制它的产品、人跟资金,但是对方到底是太大,它也无所谓,所以对大陆谈判是最轻松的。

中国新闻周刊:你接掌海基会后,两岸关系屡次出现历史性的突破,最满意哪项成就?

江丙坤:两会恢复制度性协商,这是一切的开始。两会第一次协商是在1993年,相隔15年,能够恢复制度性协商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这不能归功于海基会。主要是从2005年开始,“连胡会”到马英九当选台湾领导人,在他的政策里面就提到要以“九二共识”为基础,恢复两会的制度性协商,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但从2005年到我接任海基会这段期间,我都参与了国共论坛,也跟陈会长建立了相当的互信基础。所以我担任海基会董事长以后,能够顺理成章推动恢复两会协商。

我从事贸易工作这么久,了解中国大陆崛起对台湾的影响,也充分了解两岸经贸正常化的重要性。能够在有生之年参与两岸经贸正常化的实现,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现在两岸往来这么便捷,有许多大陆观光客来台。两会达成的十二协议也方便了台商,能够让他们衣锦还乡,这是我作为海基会负责人觉得很安慰的事。

接下来的经济议题都关乎台湾将来的发展,特别是“两岸经济协议”(ECFA)。两岸经济协议是台湾能够避免被边缘化的契机,我们格外重视。有机会在这边工作,是我一生难得的机遇,也是极大的荣幸。

中国新闻周刊:有关“两岸经济协议”,最近陈会长提到在第五次陈江会签署恐怕会有困难。你还乐观吗?

江丙坤:我想他讲的不是这个意思,因为这个协议比起其他协议,不太一样。其他协议是行政的协议,而且互蒙其利,没有谁利多弊少的问题,两方面都是利多。但是ECFA对台湾却是利多于弊,也是必经的过程,是产业升级的原动力,大家格外慎重。

他的言外之意,恐怕是这次的协議比较真枪实弹。谈完ECFA,才有第五次陈江会,没有谈完,就没有第五次。如此而已。所以没有所谓第五次的问题,而是说可能要花更多时间,大概是这个意思。

中国新闻周刊:你还乐观吗?

江丙坤:应该是。目前第五次(陈江会),我们没有设定时间表,是否是4月份,我就不敢保证了。

过去50年,国民党都是靠财经

中国新闻周刊:最近的选举,国民党表现都不算好,已经五连败。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江丙坤:这是超越我海基会角色的问题,还是让党部去检讨吧,因为讲起来牵涉的范围实在太广。

人心最重要,报纸说,你要满足500万人,你就会失去700万人,我也有类似的看法。今天的两岸政策,要满足另一批人是不可能的。当然这不归属海基会的业务。

中国新闻周刊:虽然已经离开党务核心,但作为国民党的元老人物,对国民党的转型和改革有什么建言?

江丙坤:马主席已讲了,以后党要依赖募款,变成一个选举机器,这是必然的。同时过去我们有很多党务人员,将来预算越来越少,工作就越来越困难,所以将来任何人要参与国民党,党性一定要很坚强,相信国民党的理念,愿意追随整个党的发展方向。党其实可以从大学教授、公务体系去发掘很好的人才,透过选举的管道让他出来。

像要加入共产党就不简单,要经过层层考核,包括你的信念、品德。

整个党的组织、结构不是党员多就好,应该精英化。台湾有300多个乡镇,如果每个乡镇有一两个优秀人才,1000个就很多了。如果能从基层培养。5年、10年以后就会有很多优秀人才。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感觉国民党中央并未培养人才,所以每次选举好像都是能当选的不想选,没有当选希望的拼了命要出来选。

江丙坤:要从基层选,就要从基层党工做起。

中国新闻周刊:马英九的支持率一再下滑,外界对他有很多批评。你有什么建言?

江丙坤:(苦笑)这牵涉太多了。你看今天日本自民党也是一样,民意支持度3E在下跌。我想他们也伤透脑筋,老的一辈不肯退,新的一辈又没有经验。

我昨天去看了自民党总裁谷垣祯一,现在对他来说是个好机会,但是还要让老百姓感觉他是个明星。英国保守党应该会赢,卡梅伦会赢,只有四十几岁,口才又好,人又长得帅。

中国新闻周刊:从政40年,你最欣赏的政治人物是谁?

江丙坤:太多了,不胜枚举。我们都是搞经济的。台湾的经济人才真的都是一脉相传。从李国鼎先生开始、孙运璇先生,到赵耀东先生、萧万长先生,经贸体系的人都相当优秀,比别的部门都优秀。

过去50年,国民党都是靠财经,很多都是财经“内阁”,只有财经“内阁”才能面对整个财经发展。台湾当时面临加入WTO、APEC和科技的转型,我们生逢其时。不过李国鼎那个时代,做“部长”比我们好做。但毋庸讳言,比起现在,我们那一代的人格局比较大,国际观够。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官员受过专业训练,很多都留过学,怎么格局反而有局限?

江丙坤:还是个性的问题,像李国鼎先生24小时都在想台湾经济,那是很难得的。至少在那个年代我们都尽了力了。那个年代是个不错的年代。

中国新闻周刊:你是公认的财经专才,你会给自己怎样的分数?

江丙坤:首先,我不给自己打分数。我过去都是从事国际事务,自认是个有相当国际观的人;第二,我蛮宏观的,我不是每天在搞经济,我最大的长处是在脑筋里面有一张蓝图。在这张蓝图里面,我随时在充实各项政策,我一直在关心“行政院”组织法、“国会”的改革、文官政府的改革等,都跟行政效率有关,我会从制度面着手,这是我的长处。

我有很好的领导人的个性。我在经济建设委员会期间,他们每天都忙到12点,但每个人心情都很愉快,因为我给他们明确的方向,如果有错,我就告诉他怎么做,这就是统御能力。

现在马“总统”说清廉很重要,但是我个人认为清廉是最起码的要求,不是绝对的条件,重要性占10%,其他90%是专业能力、统御能力。今天我们最大的问题就在这里。用人的时候,应该用有专业、又能带人的人。人家肯为你卖命,而且卖命后心里又觉得很有成就感。

我到现在还很关心“国贸局”的同事,有时候跟他们吃吃饭,这就是做人的基本条件。如果带人没有带心,谁跟你做事情?

终极目标是和平协议

中国新闻周刊:你对谈判对手陈云林会长有什么样的评价?

江丙坤:他是东北人的个性,豪爽,有时候会体贴我们的困难,也不会强求,这点很好。我们在谈的时候,有些题目坚持不下,我跟他谈了一下就OK了,不会为难人,是很好的合作的朋友。

当然他们有他们的政治理念,我们有我们的政策理念。我们很少因为任何事情引起冲突,从来没有。当下面有什么僵持不决,我提出来,他都会接受。

中国新闻周刊:跟胡总书记接触的感觉如何?

江丙坤:很多次都是跟连主席一起吃饭,有一次单独会面是他接待我们。他很稳重、聪明,讲话清楚。我想他的记忆力一定很好,他出口成章。大陆的领导人过去都要看稿子,后来我们去不看稿子,他们也慢慢不看稿子。胡锦涛都把讲话内容放在脑筋里,很了不起。

中国新闻周刊:两岸关系特别是经济合作在下一个10年会是什么样?

江丙坤:中国大陆今年会变成全球出口第一,超越德国,也可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它的经济成长率绝对冠于全球,一方面是它特殊的体制所带来的行政效率,还有政府的决策。我相信它已经变成除了美国之外,第二个经济成长的原动力。

我在2000年时曾经讲过,中国大陆将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台湾有很多地理文化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之下,就看我们适用什么样的政策定位台湾,让两岸关系循序渐进,良性互动,台湾机会很大。

这里面当然会牵涉政治的问题,我想这些都是一步一步往前走。当然终极的目标就是追求两岸真正的和平,就是和平协议。这是大工程。如何凝聚台湾内部的共识,要花很大的力气跟心血,让大家有共同的想法与认识,争取最大的利益,确保两岸的和平发展,包括老百姓都可以安居乐业。

经济上如何定位台湾,政治上如何去完成艰巨的工程,会决定今后两岸10年的发展。

请辞的念头是常常有的

中国新闻周刊:媒体隔三差五就传出你要请辞的消息,一度还传出你列了3点辞职理由。是什么样的信念帮助你度过纷扰?

江丙坤:这也不是纷纷扰扰,是必经的过程。有些人不乐见两岸关系的发展,所以莫须有就会出来。你说不把它放在心里,我没有那么高超的道德,总是心里会受到影响,给家人带来很多痛苦。

(请辞)这种念头我是常常有的。有时候会感觉挫折,因为这个工作不是我的专长。高层也觉得要找到合适的人,并不是很容易。只要我能力所能做的,我会尽量去推动。经济是我的专长,我一定是在这个领域继续贡献。

中国新闻周刊:媒体多元是台湾的特色,但对政治人物每每有捕风捉影的批评,你怎么看这样的现象?

江丙坤:(笑)有时候,同事会打电话告诉我说,今天报纸又登你什么,我心情会很不好。我现在要开始采取法律行动,过去是不太愿意,但现在忍无可忍。

中国新闻周刊:你從政40年历经起伏,是否有想过放弃政治?

江丙坤:不是放弃,而是考虑自已究竟还剩下多少时间,要享受你的人生。这就是我会有(辞职)这种念头的最大原因。不是因为被中伤,我主要的考虑还是我还有多少时间,有多少时间可以做我想做的事情,这是人之常情。

中国新闻周刊:你的自传取名《拼命三郎》,似乎永不言败、不言退,待到退休时,你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

江丙坤:我还是会很忙、很快乐。首先,我是一个很爱旅行的人,我全世界跑了很多,但仍然不够;第二,我喜欢看书,很多历史、地理我都有兴趣;第三,还有很多资料要整理,我已经整理了部分,送给“中央研究院”,这些都要花点时间。还有当然要养身体。

中国新闻周刊:你的桌上还放了一份“活百岁秘诀”的剪报。

江丙坤:健康时总觉得无所谓,等有病痛时才知道健康的可贵。但我不奢望。

猜你喜欢
海基会新闻周刊
旅行的没落
文学已死了吗
与感冒相处的日子
今天的会就开到这吧
你为什么要学会拒绝
海基会被批薪水太高
美《新闻周刊》回归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