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舍小说中的幽默特质及思考

2010-09-06 07:36
文教资料 2010年24期
关键词:幽默特质

唐 昕

摘 要: 本文通过对老舍小说及其中人物的分析,从老舍的小说幽默形态:消解“伪饰”的健康微笑;老舍小说幽默的依据:以“人文”为核心的个体价值审美理想这两个方面,提炼并深化老舍小说的幽默特质,进一步深刻理解老舍“笑”背后的深思。

关键词: 老舍小说 幽默 特质

马克思曾经说过:“不过是真正的注脚已经死去的那种世界制度的丑角。历史不断前进,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生活形式送到坟墓。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喜剧。”①中国近代作家鲁迅、林语堂、沙汀、陈白尘、张天翼、老舍等鲜明地呈现出“幽默”的格调。他们总体的风格是在写实的基础上,用幽默的姿态去哀悼一个旧时代的结束。

老舍小说展现了普通人在生活中自编自导的一幕幕喜剧。小说中的人物来自几乎所有的社会阶层,他们往往沉迷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老舍把他们从生活中直接放入小说作品,在“自由”、“理性”、“高贵”为核心的个体价值文化的关照下,显示出种种可笑的状态。以高扬“人”的价值文化为幽默依据,老舍小说中温暖而健康的幽默力量直达人的心灵,让读者在笑声中矫正病态的、陈腐的、愚昧的人的价值观,以达到老舍所希翼的终极精神追求。只有个体真正有了健康的个体价值追求,整个社会才能安全和清洁。

一、幽默的形态:消解“伪饰”的健康微笑

老舍用幽默的技巧展现了社会各个层面人物可笑的精神状态,为我们呈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的人间喜剧。他们不僅仅是百姓、公务员、知识分子、商人、学生等抽象的社会符号,而是蕴含了丰满、具体的生命个体。如《猫城记》中的人物,虽长着猫脸,但仍是老中国儿女的化身,他们按既定的轨道生活,如同无数个张大哥,安然于个体价值文化的选择,甚至很多人为自己自豪,如束缚天赐自由天性的刘妈、不讲科学的老太太、觉得自己像白莲花的大学生等。当时整个中国的社会生活大致都如此,老舍仿佛渗透进他们的心灵,极其细致地描绘出了他们具体的行动与曲折的心理,并假意为他们鼓掌、呐喊,从而达到消解社会所认可的“伪饰”的艺术效果。老舍认为哭就大哭,笑就狂笑,这显出一种真挚的天性。唯其不敢真哭、真笑,所以才含泪微笑。“我真希望我能写些震天的笑声,使人们痛快一番”。②老舍在人物中灌注了自己的个体生命价值体验,因而他的笑不是震天的笑,而是消解了“伪饰”的健康的微笑。

在小说中,老舍把自己看到的可乐的事分享给大家,寓庄于谐。老舍把自己的个体价值的审美理想巧妙地呈现给大家,带着自己的真心,让读者的心温暖,同时深思。老舍小说中的幽默亲切自然,贴近百姓生活,富含生活的韵味,仿佛张大哥请老李吃的涮羊肉,醇香,漂浮着生活的气息。而人物就在这真实的生活的氛围里,上演着生活秀。在老舍的小说里,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小天赐是如何捆了八仙绳,而牛夫人和刘妈在一旁叫好;看到老李如何走进张大哥的院子,感受到庸常生活的魔力;还能看到故作高深、实际只为半价票的神秘人。如果说鲁迅的幽默是线条型的,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个故事,带有深刻的寓意和冷峻的黑色幽默,那么老舍的幽默就是圆润型的,用丰富的想象可以直观,观之令人粲然,而后深思,最后仍微笑。

老舍小说中的独特气质是用喜剧的形式表达出对普通人的郑重思考。因此老舍才有自己独特的幽默风格,不同于钱钟书那知识分子独有的“酸”劲、博学多才,林语堂中国士大夫阶层的闲适和悠游,鲁迅的幽默尖锐、深刻,废名幽默的晦涩,张天翼幽默的荒诞、灰色。老舍的幽默是亲民的、微笑的,像一阵春风缓缓地吹入人心。

老舍小说中所宣扬的自由、理性、高贵的人生价值观,如果没有众多的人物酣畅淋漓地为我们表演,我们很容易被“迷叶文化”所同化,沦为其中的一员,并被故作深沉的伪崇高所迷惑。让人哭很容易,而让人笑则不那么简单。因此老舍幽默中喜剧性因素是老舍内在文化批判的主要艺术形态。老舍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的喜剧性:仿佛一面哈哈镜,经过幽默的折射,消解了当时中国社会以“崇高”、“美好”、“幸福”、“真理”名义存在的伪饰,凸显了病态的个体精神文化现象。他的笑来自于他的心灵,是对个体关怀而产生的亲切且健康的微笑。

二、幽默的文化依据:以“人文”为核心的个体价值审美理想

文学也可以因幽默而伟大,如拉伯雷的《巨人传》,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等等。老舍在《什么是幽默》一文中也指出“滑稽”不完全等同于“幽默”,“幽默”比滑稽的含意更广一些,也更高超一些,“滑稽”可以只是开玩笑,而幽默则有更高的企图。……幽默须有思想性、艺术性。③伟大作品中的幽默中,独特的美的形式与深刻的文化依据相统一。同一时代的几位幽默大师,如钱钟书、林语堂、鲁迅、张天翼等,他们的幽默也都由有独特且深远的内涵和意义,但没有一位作家能像老舍这样创造出如此形态各异的幽默人物形象。在人物丰富的“个体”病态的精神现象中,灌注着老舍以“人文”为核心的个体价值审美理想。

老舍小说描写的都是带着烟火味的民间市井生活,“小说讽刺和幽默,多数的幽默写家是免不了顺流而下以至野腔无腔的。那么,要紧的似乎是这个:文艺,特别是幽默的,自要‘底气坚实,粗野一些倒不算什么。Dostoevsky(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还有许多这样伟大写家的作品——是很欠完整的,可是他的伟大处永不被这些缺欠遮蔽住”。④越是在民间的文学园地,越能在火热的生活中催生出健康、昂扬的笑。这种笑也是一种别具力量的美。老舍作品中的幽默表现大致分成三类:第一类是牛天赐这个人物呈现出的对儿童自由天性的束缚,爱弥儿演绎机械唯物观对审美自由的挤压,老李演绎的“自由”精神诗意的追求,以及被物质世界的无情抛弃。幽默的笑以老舍对身心“自由”、审美“自由”、精神“自由”的理想作为批判的依据。第二类是小说中我们看到的用八卦教物理、化学,“抱孙”的老太太所妖魔化的医院,“伪科学”培养出的怪胎爱弥儿,等等。这些不协调状态的存在关键是由于“个体”未能真正领会科学精神,陷入了某种“美好”的伪饰。第三类是由高贵相对的“麻醉、舒服”、不活出人滋味的、“迷叶文化”的代表人物张大哥们,伪精神贵族的赵子曰、牛天赐、毛博士等集体上演而表现的。他们活得有滋有味,但并不知道为什么而活。他们就像吃了猫城里的迷叶,迷醉在庸常生活的舒适中,不再做任何有意义的事。

作品中幽默的产生来源于与“自由”、“理性”、“高贵”这三个方面的个体文化价值相悖的一幕幕喜剧。“自由”、“理性”、“高贵”统领着老舍“人文”为核心的个体价值审美理想。正因为作品中的个体构成了整个中国的社会价值文化环境,所以他们中间的觉醒者在“看客”看来比较可笑,而麻痹者让老舍觉得好笑。老舍先生用自己的幽默天赋关注个体价值的完善,鼓吹“自由”、“平等”、“高贵”的人文精神,以达到“健康”的笑的深层次目的。

老舍和二三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一样面对传统与现代变更产生着困惑。新时代给中国注入新思想,如以康德、黑格尔的思想为中心的美学理论,这一理论强调尊重个人。个人解放的思潮给“臣以君为纲,妻以夫为纲,子以父为纲”的人伦价值观注入新鲜血液。幽默则是来自异域独立特行的美学,老舍把它成功地融入文学创作,以获得新的文学审美风格。拉伯雷的话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老舍的幽默:“教给世人只有幽默和笑能使世界清洁和安全。包含在希腊精神的复活,此时,人们开始抬起头来,看这光华灿烂的世界,不复埋在中古的坟墓中了。”⑤而在古典与现代交接的那个动荡年代,老舍也仿佛怀有如此心境。高举个性解放大旗帜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成了一次中国式的文艺复兴,但又有几个作家发出了像老舍一样爽朗、健康的大笑呢?

前期的老舍幽默研究多从艺术风格的形式的角度入手,而近期几位研究老舍的专家如汤景泰、吴小美、王晓琴、孙洁等都转入了对老舍幽默的深层次内涵的研究。研究建立在“悲喜交融”复合式的研究框架中,把深层次内涵归结为老舍悲剧的心理因素。有几篇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如孙洁在《世纪彷徨:老舍论》中指出幽默的内核是悲郁。悲郁体现在老舍对国事难堪、文化思索、虚妄感的人生质询,以及老舍对国民劣根性的焦虑:“老舍对‘猫人的亡国灭种的情景的描绘则将其对中国国民性的忧虑的思考与忧虑表达的最为淋漓尽致。”⑥孙洁具有代表性地跳出前人把老舍幽默的对象认定为市民阶层的传统看法,将对象指向了更广意义的国民性。我认为对于国民性的批判和焦虑不能完全被看作是老舍小說中幽默的特质。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比老舍走得更远,并由此生发出绝望的冷笑。沙汀、陈白尘、张天翼小说的幽默更倾向讽刺,在对国民性批判的基础上,对社会的黑暗、制度的腐朽进行揭露。而老舍小说中的幽默则存在于丰富的生活中,在血肉中产生笑的依据。从老舍喜剧中我们发现他对个体文化价值的审美理想,即对“具体”个体幸福意义的最终寻找。

三、余论:笑的深思

近代的中国在进行着新旧文化的搏斗,鲁迅首发“破恶声”,希望中国文学能真正反映现代人的声音。三十年代,在林语堂的发起下,曾经兴起过幽默的狂潮,有一批作家发出了笑声。但因他们没有坚守内在独立的精神力量,导致了幽默类型的小说都流落到“闲趣”小事中去了。虽然这些日常生活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但大都是知识分子阶层的话语,属于智者的调侃、理性的诙谐。只有老舍二三十年代的小说与拉伯雷的《巨人传》、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契诃夫的系列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即,将幽默渗透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去,让读者在民国旧时代结束的前夜,欣赏到一幕幕民国人集体的狂欢喜剧。同时,喜剧背后又隐藏着老舍对个体精神的积极探索,即以“高贵”、“理性”、“自由”精神去清洗世界的污浊。

老舍心目中理想的幽默要么是痛快地大笑,要么是痛快地大哭。他反对含着泪的笑,如同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时代,以幽默著称的伟大艺术作品《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二种》、《巨人传》等,所体现出的对“人”自身力量的自信与喜悦。留洋归来的老舍看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以及个体精神与社会之间的不和谐,精神家园处在崩溃的边缘,总被毁灭追逼着。老舍从不和谐中看到笑,对笑的后果产生了深深的焦虑。在西方的经济、文化、战争的侵入下,中国人怎样保持民族的独立和尊严,如何去追求真善美的人生意义。只有每个中国人能找到永恒的幸福价值,文化意义上的中国才能凤凰涅槃,获得新生。文学家更多的时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更善于建设精神上的理想之城。老舍自己就仿佛是堂吉诃德,挥舞着长矛冲向乌云重重的那个时代。他期望能在黑暗的社会中透露出人文的光亮,用幽默驱除“迷叶”的瘴气,让他笔下的人物能够过着“健美”的生活。

注释:

①[德]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摘自易健.美学.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②③④⑤老舍.老舍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⑥孙洁.世纪彷徨:老舍论.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1]老舍.老舍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2]霍兰德(Norman N.Holland).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3]拉伯雷.巨人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4]孙洁.世纪彷徨:老舍论.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幽默特质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论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岭南设计特质初探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