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提到上海嘉定,人们自然想起南翔小笼、大众汽车和马陆葡萄。如果说悠久历史孕育了南翔小笼,改革开放催生了大众汽车,那么坚持标准化发展则打造了马陆葡萄这一精品品牌。多年来,在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嘉定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在相关部门参与和协作下,嘉定区质监局紧紧围绕区域农业发展特点,在“服务新农村,发展新郊区”中,以标准化为抓手,以马陆葡萄为切入点,推动农业走精品化、产业化、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栽培技术——建立示范区——产业链延伸”的全过程标准化覆盖,不仅引领马陆葡萄走出低谷,变得更加香醇甜美,而且使之成为了嘉定亮丽的新名片。
马陆葡萄品牌之路始于1981年。早些年,全镇最高种植面积达到6 800亩,每亩产量5吨,品牌一度成为葡萄“丰产”的代名词。但由于一味追求面积和产量,过度使用化肥农药,造成葡萄的高产低质。90年代初,马陆葡萄面临“优质葡萄买不到,劣质葡萄卖不掉”的尴尬处境,种植面积锐减至3 000亩左右,地区葡萄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威胁。为此,嘉定区政府组织相关部门专家进行研究分析,找出了马陆葡萄高产低质是种子、栽培技术和环境等多方面原因所造成,急需科学和规范的葡萄种植方法。
在嘉定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关心、支持下,马陆镇政府请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进一步推动马陆葡萄科学种植的标准研发和推广应用。1999年,嘉定区质监局、嘉定区农委及时将《葡萄设施栽培技术规范》列入《1995-2000嘉定区农业标准化“九五”规划》,并开展了标准预研。2000年,区质监局会同区农委、马陆葡萄研究所等单位,在多年技术研发的基础上,博采各地栽培技术之长,经反复测定、验证、细化和听取专家、科技人员、种植能手等各方面意见,按满足最佳种植对环境、化肥、农药、种子的要求,制定了《葡萄设施栽培技术规范》。这一标准的出台确定了马陆葡萄“降低产量,提升质量,设施栽培,打造精品”的新思路,科学地提出了将葡萄常规亩产降至1.5吨的合理数量,以及“先密后稀,计划密植”、“深挖浅种,三沟配套”、“高干中冠,篱棚结合”三大技术指导思想,细化了土壤水质改良、产地环境定期检测治理、葡萄套袋设施栽培、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标准化生产措施,实现了多项技术的突破。
2002年,为规范葡萄产品验收,保障葡萄产品质量,嘉定区质监局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发布了《葡萄》产品标准,从粒重、穗形、成色、糖份、重金属及农药残留、质量等级等指标确定了验收规范。
2003年,由于《葡萄设施栽培技术规范》在生产实践中表现出了良好适应性,于同年12月被升级成为上海市地方标准,规范和指导上海市的大棚葡萄生产。
为了推广新的技术标准,鼓励农户调结构、提品质,马陆镇政府还专门出台了10项补贴政策,包括标准化大棚补贴、无公害农药补贴、品牌认证补贴等优惠政策,调动了果农标准化种植的积极性,使葡萄种植更加科学、规范,对改变农民传统种植习惯,优化种植过程进而提升产品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马陆葡萄栽培、验收等系列标准的制定实施,实现了种植有标准可依,验收有标准可考。种植科学了,品质上升了,葡萄好吃了,价钱好卖了。至2003年,按照《葡萄设施栽培技术规范》等标准实施种植的葡萄,平均亩产值比90年代初高出50%左右,马陆葡萄通过技术标准引导向精品化发展初见成效。
通过马陆葡萄研究所和试点农户的实际栽培,马陆葡萄系列标准的有效性得到了充分验证。为全面推行这些标准,马陆镇政府创办了“上海马陆葡萄开发有限公司”,建成了千亩优质葡萄生产基地,以龙头企业作为标准化生产的核心,带动整个马陆葡萄种植走向产业化。2004年,又成立了“马陆葡萄专业合作社”,将葡萄种植农户组织起来,由散户种植向合作种植转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为推动产业化进程,2004年5月,嘉定区质监局会同区农委、马陆镇政府等部门,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申报实施国家级“设施葡萄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同年12月,该项目被国标委正式批准立项。
嘉定区质监局将示范区建设作为“标准引领、质量提升”工作的重点来抓,充分发挥牵头协调单位的作用,指导帮助示范区建立起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体系和制度:
一是农业技术标准体系。按照“缺标补标、无标制标”的原则和“协调、统一、完整、配套”的要求,收集提供了产地环境、食品安全、储运包装等技术标准20余份,指导参与编写了环境改良、苗木选育、栽培技术、产品质量等技术标准30余份,将分散、独立的技术标准发展为协调、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从产品结构角度,由巨峰葡萄单一品种技术标准发展为夏黑、翠峰、巨玫瑰、美人指等多品种的技术标准体系;从分类适用性角度,由大棚葡萄栽培技术标准发展为露地葡萄(简易设施)、大棚葡萄(标准设施)、优质葡萄(无土设施)多层次的设施栽培技术标准体系;从产业链覆盖角度,由栽培技术、产品质量技术标准发展为产前(土壤水质、苗木选育)、产中(栽培技术、肥料使用)、产后(包装储运、深加工处理)全覆盖的标准体系。同时,建立了以嘉定区质监局为主导,标准信息情报网为依托,区农委、有关农业技术机构为研发主体的“标准跟踪更新”、“研发与标准化同步”机制,使整个技术标准体系处于不断完善、持续改进的状态,加快了研究成果的转化力度,为马陆葡萄产业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二是标准化管理体系。在全面综合经验的基础上,会同有关单位起草制订了包括组织系统、管理职责、过程控制、生产监督等在内的管理标准40余份,建立了“目标制度”、“淘汰制度”、“召回制度”三位一体的示范区标准化管理体系,实现了葡萄合作生产组织化、葡萄种植专业化、葡萄储运销售现代化,促进了葡萄产业化发展进程。
三是标准实施奖励制度。由各级政府支持,出台了一系列标准实施补贴政策,包括农户按照标准实施种植使用农资补贴和参加标准化项目培训的误工补贴,3年共计360多万元。同时,通过举行年度评比,宣传表彰典型示范户,树立农民朋友身边的榜样。
四是区域化品牌销售战略。2007年12月,马陆葡萄荣获上海市名牌产品称号,成为嘉定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农产品。同时,吸收葡萄种植专业户成为马陆葡萄合作社社员,将“马陆”牌商标,授予符合标准化生产要求的农户使用。合作社整合了品牌和销售资源,实现了统一技术标准生产、统一授权品牌、统一包装销售。嘉定区质监局还会同区经委、区农委、马陆镇政府开展了马陆葡萄专用“标准化菜市场”建设,使其成为马陆葡萄区域集散、品牌销售的重要硬件依托。
经过3年建设,葡萄标准化种植面积达4 389.27亩,示范户数600户,示范区域100%实现标准化管理、标准化生产,产品定期抽检全部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部分基地的产品还通过了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认证。平均亩产值12 164.01元,比项目实施前增加5 194.15元,增长率为74.52%,其中,优质葡萄价格达到每千克25~40元,远远高于市场上一般葡萄每千克3~4元的价格,葡萄总产量达到6 484 399.9千克,总产值达到5 339.11万元。马陆葡萄合作化种植、产业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2007年8月,“设施葡萄标准化示范区”项目通过了国标委验收并获得了高度评价。2009年7月2日,国标委全国农业标准化检查组来督查示范区后续管理情况时,对以示范区建设为核心的“标准化服务、标准化管理、标准化保障”的农业标准化工作体系,以及示范区“研究所+基地+公司+农户”的组织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2010年,国标委主任纪正昆在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上充分肯定了马陆葡萄标准化示范建设取得的成果,认为它建立了一个体系,打响了一个品牌,推动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农民。
在马陆葡萄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同时,延伸葡萄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也开始实施。2006年12月,马陆葡萄主题公园通过国家旅游委验收,获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2010年3月,又被授予“世博观光农园”称号。它不仅成为了马陆葡萄技术研发成果、标准化生产模式、葡萄产品和葡萄文化展示基地,也成为了中小学生农业实践基地和市民休闲旅游基地。此外,马陆镇还推出了一年一度的“马陆葡萄科技文化节”。期间,除每日上百吨的葡萄被市区和外地蜂拥而来的游客采购回家外,也展示了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带动了周边的“农家乐”,为农民带来可观的收入。
围绕示范区远景规划,嘉定区质监局标准化工作及时跟进,与葡萄产业同步延伸。开展了一系列示范区后标准化工作:一是积极筹划开展地理标志保护工作,根据马陆葡萄作为一个区域品牌具有的鲜明地理特征,会同马陆镇政府进行了“马陆”牌葡萄地理标志保护调研和前期材料准备工作;二是围绕马陆葡萄主题公园建设,会同区旅游局等单位,对葡萄公园的服务标准化、公共信息图形标志设置等进行了帮扶指导,并力争启动市级服务标准化体系和公共信息图形标志标准化试点申报工作。三是针对日益兴旺的马陆葡萄“农家乐”,已拟定了农家乐服务标准起草计划,规范农户经营行为,提升服务质量,维护消费者权益,实现“农家乐”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等等。
马陆葡萄的标准化推进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嘉定区人民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分管副区长为组长,区质监局、区农委、区府办领导为副组长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以及相应的技术工作组,嘉定区财政局、区环保局、区科委和区林业站等部门也积极参与示范区建设。现任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也曾多次莅临现场视察指导。2007年7月5日,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在马陆视察时,更是提出了“要把马陆葡萄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成为上海‘吐鲁番’”的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