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森林经理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2010-09-02 01:43福建省林学会
海峡科学 2010年1期
关键词:森林资源福建省林业

福建省林学会



福建省森林经理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福建省林学会*

该文回顾总结了建国后森林经理学科发展历程,评价森林经理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和海西现代林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森林经理学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结合当前林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森林经理学科发展方向、理论框架和森林经理工作急需在若干重大理论和实用技术问题上取得突破的建议,以推动我省森林经理学科发展。

森林经理学科 发展历程 发展方向 福建省

森林经理学(Forest Management)是一门研究森林区划、调查、评价、森林生长、收获、经营决策和控制调整等理论、方法及技术的学科,是林学的核心专业。该学科的产生是以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为目的,它在林业中起到协调生态、技术和经济,制定经营目标,科学组织经营等重大作用。台湾地区学者认为,该学科是以满足人类对森林需要并持续不断给予人民最高福祉,讨论森林生产在时间空间的部署,善用蓄积的生长,以制定森林经理计划,达到持续作业的学科。尽管社会制度不同,学科定义上有所差异,但森林经理学研究的方向、理念是一致的。森林经理学不仅是一门研究实现森林永续利用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而且又是一门涉及到生物、技术、经济的综合性学科。其基本任务有:林业区划;森林资源清查;森林计测;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检查与修订。森林经理通过调查建立起森林资源信息系统;通过规划功能制定森林经营方案,通过森林计测和区划系统使森林资源管理形成体系,对生产力进行合理布局;通过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建立起森林资源管理监测体系,对森林经营的效益进行评估,从而推动森林的科学经营。

1 森林经理学科发展概述

1.1 国外森林经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森林经理学产生于18世纪后半叶,最早在西欧一些国家中形成,德国是发源地,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1826年,J.C.洪德斯哈根创立了著名的“法正林”学说(Normalula ldqednke),强调对同龄林实行均衡、永续利用。1963年,日本铃木太七提出“广义法正林”,即按减反率的原则进行采伐。1966年美国K.P.大卫斯提出“完全调整林”的经营思想,即每年或定期的采伐量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大体一致,在林龄结构上保持不变下,以追求纯经济利益。

国外的森林经理学发展注重理论方面的研究,并不断深入。19世纪中叶,森林分工论开始提出。1867年,哈根的“森林效益永续经营理论”首先提出森林的多效益问题。其后,恩特雷斯于1905年进一步发展了森林效益永续经营理论。到了上世纪70年代,美国M ·克劳森提出“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的经营思想,森林功能不同不是走向森林三大效益一体化,而是采取不同的森林经营方针和具体管理措施,分类经营。

而到了上世纪60年代,德国提出“协同论”,美国提出“生态经济偶合理论”,许多国家采用了发挥森林多种效益综合经营的林业发展战略。1985年,美国J·F·富兰克林提出“新林业理论”,提倡“多种效益森林永续经营”。近年来中欧出现“接近自然的林业”经营思想,尽可能使经营的林分同潜在的天然森林植被的自然关系接近。80年代后方兴未艾的“森林可持续发展”经营思想,更是在林业界引起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这些理论都是在经历了复杂而反复的森林经理的经验和教训后,认识到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生态是自然界中生命有机体生存空间的平衡态势,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度的重要标志。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是森林的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以及生物生态学价值等多重价值和谐统一的经营思想。

1.2 国内森林经理学科发展的现状

我国森林经理学科始建于1952年,为林学最早成立的两个学科之一。对当时的林业生产及国民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作用。但是,由于长期林业执行指令性计划,森林经理方案无法得到执行,重采伐轻营林,采育失调,不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致使我国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国有林区表现为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的严重局面。学术界面对这个局面开始反思,于1980年12月召开了“森林合理经营永续利用学术讨论会”,决心建立我国森林科学经营管理制度和技术体系,按照生态系统和经济因素,综合运用现代林业科学和管理科学技术,清查森林资源,编制森林经营方案,设计经营措施,科学计算采伐量和制订采伐更新造林方式,调整森林结构,监督资源变化,检查经营效果,使林业方针政策扎扎实实落到实处。为进一步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等内外因素全面分析奠定了基础。基于这样的基础,森林经理学科的研究和实践在各个院校、研究所、规划设计以及资源管理部门广泛开展起来,森林经理学科的组织体系开始恢复和建立。一批高等院校和研究所中,设置了森林经理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点,有的还设立了博士研究生学位点,相应学术活动得到了加强。全国及省、市、县林业主管部门对各级森林经理的实践组织――林业调查、规划和设计单位得到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措施。我国森林经理学科得出了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森林经理理论方面

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以培育为中心的思想,一方面以生长量控制采伐量经营现有林,另一方面,积极造林,调整森林时空结构,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发展森林。80年代末,我国一些学者提出了“林业分工论”,主要思想是按“森林多种功能主导利用”分工。90年代初形成了以它为基础的森林分类经营思想,明确将森林划分为商品林和生态公益林。这种分类是林业资源的管理方式分类,但是它只能作为森林经营的分类的基础,因为早在50年代就提出了5大林种的森林经营分类。90年代末期,学术界提出可持续多功能生态系统经营应该是森林经理的基本理论。

1.2.2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方面

长期以来,我国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的基本模式是以两类调查为基础,一个经理期为周期的阶段性静态管理模式。90年代初,中国林科院提出了由信息反馈、实施反馈和决策反馈等三个反馈环构成的森林资源动态管理模式,把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工作看成是以资源信息为基础的科学组织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其目的是引导资源可持续发展。

1.2.3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技术方面

70年代引入了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系统,建立了国家、地方森林资源监测体系,80年代以后开始加强了一些新技术的应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应用等。本世纪初开始筹划建立我国森林资源及生态综合监测体系。在调查分析仪器方面,引进了一些国外先进的野外调查仪器和室内分析系统。

1.2.4森林生长模拟方法和技术方面

从80年代开始,我国许多单位开始了森林生长模拟和预测两方面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开展了与立地相关的生长模型研究;中国林科院开展了与收获相关的模型研究,提出了全林整体生长模型的体系和方法,解决了模型的相容性问题,在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得到了国外同行的认可。

1.2.5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方面

近几年,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研制了很多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北京林业大学完成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系统”,中国林科院研制的“广西国营林场资源经营管理辅助决策信息系统”,中国林科院研制的“林业局(场)森林资源现代化经营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系统”。实现了图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和同步更新。

1.3 福建省森林经理学科发展历程

福建省森林经理学科创建起步较迟。20世纪30年代初期,李先才先生留美回国后,在福州闽侯南屿和南平莱舟,创办了2个省立教育团公有林场。20世纪40年代中期,福建省立协和大学(后更名为福建农学院)林学系创建,每年仅招收数名大学本科学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森林经理学科教学得到加强,1953年成立了林业部属福州林业中等专业学校,1958年在南平西芹成立福建林学院,招收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在林学系设森林经理教研室。“文革”期间,林业院校停教多年,拔乱反正后复办。

这一阶段我省的森林经理工作,于1949年10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农业厅林垦科,1952年2月,设立省农林厅林业局,1954年设立省林业厅,内设森林经理科,“文革”期间撤省林业厅,1975年恢复成立福建省林业局。主要森林经理工作是部署重点林区县的二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和一次全省性的县级森林资源山林普查,采用方格网资源调查和小班调查方法,摸清我省的大部分县(市)和全省森林资源状况,起到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开展国营林场和国营伐木场建场的规划设计,进行木材生产的采伐设计,以及各类林业调查经营数表编制。由省林业调查队(现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具体承担森林经理工作任务。

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上世纪末。即我国“文革”结束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林业院校恢复高考,扩大招生,继续在林学系内培养森林经理专业人才。福建林校设置森林调查规划专业,培养一线实用调查规划人才。

这一阶段全省森林经理工作,由省林业厅统一部署。1986年省林业厅设置林政资源管理处,1987年12月又成立了福建省森林资源管理总站,负责森林资源管理工作。设置国有林管理机构对国有林场和林业采伐场进行经营管理。本阶段森林经理主要任务:建立三级森林资源清查监测体系,完成连续清查任务;开展了全省性林业区划,树种区域规划,调整我省林种结构与生产分布;编制与实施森林经营规划与方案,提高森林资源科学经营和管理水平;研究森林资产评估与资产化管理;实施森林资产转让价值评估。完成我省主要用材树种地位指数表和森林立地分类与质量等级评价标准研究;联合开展沿海防护林体系调查与规划工作。进行森林年合理采伐量测算,编制和实施森林采伐限额。主要森林经理任务落实在省、设区市、县(市、区)林业调查规划院队。1982年成立福建省森林经理研究会(后改为省林学会森林经理专业委员会)。由福建林学院林学系主任担任第一任理事长。由福建省林业厅林政资源管理处处长担任第二任理事长。开展学术活动较为正常。交流和发表学术论文1200多篇。

21世纪开始,森林经理学科发展不断创新,林业高等院校和林业专科学校面临教育改革。院校合并,学生扩招,但所设专业分散化。福建林学院与福建农学院合并为福建农林大学,迁移到福州金山。福建林校改为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中,在职中青年森林经理教师力量显著增强。森林经理学科列为省重点学科。福建农林大学获得了博士生和硕士生学位授予权。

这一阶段森林经理任务:继续开展全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开展林业分类经营;完成全省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任务; 3S技术体系在我省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工作中应用;配合新一轮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森林采伐限额、森林采伐管理等进行了创新改革;研究在新形势下集体林区的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工作。本阶段森林经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由省森林资源管理总站站长担任。

2 森林经理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1 福建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林业是一项具有特殊功能的公益事业和重要的基础产业,在维护生态经济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发挥着重要的战略作用。福建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林业是我省一大优势、一大潜力、一大支撑,发展林业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也是促进山区与沿海协调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推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必须把林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海峡西岸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海峡西岸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海峡西岸经济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在海峡西岸应对气候变化中,要赋予林业以特殊地位。

2.2 森林经理学科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类社会对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的认识正逐步深化,人类在改造自然、向自然索取的同时,开始尊重自然,尊重客观规律,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面对当今林业的形势和任务,经历了200多年历史的森林经理学,经过许多世界林业先进国家和国内森林经理工作实践,在其发展的道路上也不断汲取新的成果,扩展内涵,把数理统计、运筹学、系统工程、预测决策理论、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技知识不断应用和充实于学科建设,一方面使森林资源管理手段和方法更加先进,另一方面也为管理对象由单纯以木材生产为唯一内容扩展到多效用领域,并兼顾为多种效益的森林资源永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2.2.1森林经理工作是维护林业科学决策的基础

森林经理工作是林业主管部门的重要基础工作,是对森林经营活动依法进行决策、规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森林经理工作,通过自上而下界定森林功能、划分区域范围,进行资源数量调查、监测资源动态变化、审核林业经营效果,为各级领导调整产业结构、林种比例、树种组成或龄组构成,制订林业方针政策、研究宏观发展战略、合理布局林业生产力、考核各级领导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提供重要的服务和依据。

2.2.2森林经理工作是规划森林空间、时间布局,组织林业合理布局的手段

森林具有多种特殊功能、多种效益,是一种集自然性、社会性、经济性为一体,分布面积广,生产周期长,属于脆弱型的基础产业。福建省具有900多万公顷林业用地。如何经营好这么广阔,而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状态又各有不同,区域差异性大的林地,需要对区域林地进行统筹协调、合理布局、科学管理。即通过林业发展区划、规划措施进行林地发展区域划分,调整林业生产结构和地域布局。研究区划林业发展战略,提高区域森林整体性的最佳效益,为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服务。

2.2.3 森林经理工作是科学指导森林经营和各种生产活动的措施

森林经理工作通过森林经营单位编制森林经营规划、森林经营方案,组织实施、检查、监督、反馈、修订,贯穿于森林经营和林业各项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对于一个具体森林经营单位而言也只有通过编制与实施森林经营方案,具体进行作业设计,从造林更新、抚育新间伐、培育管护、采伐利用等各项林业生产活动环节进行集约经营和科学管理。由于全省森林资源在所有制、使用权、经营权方面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在确定和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时,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联系实际、具体确定。不搞“一刀切”和统一模式。对于国有林场,林业采育场,要坚持以场定居、以场轮伐、以场编案的方针。而编案模式,内容要因场而异。集体林编案,要在县(市)级森林经营规划指导下,从乡(镇)村林场或村民小组为单位,尊重林农意愿,组织家庭承包经营者,联合编案。

2.2.4森林经理工作是控制森林资源消耗和管理利用森林的保障

根据森林分类经营和分区施策原则,一个区域的森林资源,既要考虑到生产林副产品(商品林)需要,又要考虑生态服务功能(公益林)的需要。对于商品林,特别是用材林,坚持科学经营管理和合理利用,按照用材林的采伐量不超过生长量的要求,对用材林的主伐量通过合理采伐量测算与论证。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森林经理工作,通过执行森林限额采伐制度,促进森林科学经营和合理利用,扭转了森林资源过量消耗问题。1983年清查,全省1979年~1983年年均森林赤字670万立方米,1993年以后连续清查,全省森林赤字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超限额采伐消耗问题总体上也呈波动式趋势。

3 福建省森林经理工作主要成效

福建省森林经理工作,建国后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森林经营管理总体运行良好,这是森林经理学理论与技术对我省森林经理指导的结果。福建省是我国南方重点的林区省之一,全省林业用地面积908.07万公顷,有林地面积764.9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2.96%,居全国第一;活立木蓄积量4.967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七。在森林资源中,生态公益林286.3万公顷,占林地面积的30.7%;竹林面积88.52万公顷,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竹林面积的五分之一,建瓯、顺昌两县(市)进入全国十大“竹子之乡”行列;经济林面积112.53万公顷,有12个县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经济林之乡。闽西北的南平、三明、龙岩是我省主要林区,其有林地面积和活立木蓄积量分别占全省的66.4%和81.6%。在3752公里的大陆海岸线上,基本连成一线的沿海防护林成为沿海人民安居乐业的绿色屏障。城乡绿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9.15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98%。全省铁路、公路、江河堤岸已绿化长度分别占可绿化里程的77.9%、71.8%、82.9%。全省现有国有林场和林业采育场225个,经营林地面积79.6万公顷,森林蓄积量8335万立方米,乡镇村庄林场和股份合作林场4618个,经营林地157.3万公顷,森林蓄积量7173万立方米,全省建立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32处(其中国家级10处),全省自然保护区(包括保护小区、点)面积达80.5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56%。全省已建成省级以上森林公园83个(其中国家级25个),公园面积达17.5万公顷,年森林旅游人数约900万人次。全省年商品木材产量620多万立方米,毛竹2.6亿根。全省以木竹资源为基础的人造板、制浆造纸、林产化工初具规模。商品木竹产量和人造板、纸浆、松香等主要林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林业产业已经由原来单一的木材生产发展成为营林、生产、加工、销售门类比较齐全,一、二、三产业比较协调的产业体系。全省有规模以上的林业工业企业2373家,其中全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9家。全省林业产值1324亿元。

3.1 建立健全了各级森林经营管理机构和技术队伍,为实践森林经理工作,打下了基础

为适应森林经理实践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需要。到上世纪末期,全省除了省、地、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成立林政资源管理机构外,还相应成立了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机构56个,其中省级管理总站1个、地区(市)级管理中心站7个,重点林区县(市)区级管理站48个,配备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人员200多人。配合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林政资源管理机构,做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工作。

全省设立林业调查设计院队78个,其中省级院2个(已把林业勘察设计院分离出去),林业高等院校和林业科研部门的院队3个,地(市)级院队6个,县(市)区级队65个,其它2个。调查规划设计专业人员889人,正式编制人数962人,其中具备高、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占23.7%,获得甲级(A)认证资格院队1个,乙级(A)1个,乙级(B)2个,丙级(A)16个,丙级(B)36个,丁级22个。

全省998个乡(镇),除平原和域区乡镇外,建立林业工作站970个,并实行县(市)区林业局派出机构,局乡级双重领导,编制人员4976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393人,中专学历1944人,高中学历1195人,初中学历444人。林业站中获得技术职称7人,中级职称522人,初级职称2743人。重点林区林业站还设立不脱产的林政资源信息员,初步形成了自上而下多层次的森林经理机构,全省国有林场,林业采育场“以场定居,以场轮伐,以场经营”,每一个国有林场,配备3~5名森林经理人员(包括1名业务场长),国有林场管理体制“省办地管”,省厅设国有林场管理局,地(市)林业局设立国有林场管理处。林业采育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体制下放到县,隶属县(市)林业局管理。

我省历史经验教训充分证明,森林经理工作发展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部门机构来保障,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机构自上而下得到加强,技术力量有一定提高,森林经理工作就会发展和回升。稳定权威的机构和专业技术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3.2 组织开展了林业区划工作,合理调整林种结构与林业生产力布局

全省性开展林业区划工作,第一次是1979年,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决定,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部署,由林业部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林业区划工作。首先在莆田县开展试点,在试点取得经验后,编写省级林业区划初稿。1982年举办全省培训班,以省级林业区划初稿为依据,全省开展县(市)级林业区划。县级区划报告在1986年~1987年完成。在提交的县级林业区划报告与汇总的基础,1988年全省完成省级林业区划修改定稿。这一次林业区划工作,全省一共提交区划报告、调查研究、专题论证文章520多篇,完成图件856幅,调查林地土壤剖面30756个,调查森林植被样方20234个,采集植物标本10万多份,完成土壤、植被分布图900多幅。

第二次福建省林业发展区划,开始于2007年,国家林业局在全国自上而下,根据大地貌、气候带的差异性,划分全国林业发展区划一级区和二级区。省级根据生态区位重要性与敏感性、森林生产力等级、非木材林业资源状况等指标体系再划分三级区。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宏观地确定各级分区单元的林业发展方向、功能与生产力布局,更加贴近当代我国林业发展的需求。2008年一季度,经国家林业局派专家验收,我省第二次林业发展区划成果、质量优良。

林业区划的社会实践及其研究成果,把森林经理的实践,推向完整的、充实的科学理论体系,包括其方法论方面的发展。第一次我省林业区划,获得10多项科技成果,其中省级林业区划获得林业部调查设计优秀成果二等奖;地市级林业区划6项,获得林业部调查设计三等奖,3项获得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农业部优秀成果三等奖,省厅林业区划办公室2次获得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先进单位称号。

3.3 构建了全省三级森林资源地方清查体系,及时准确地掌握现状与动态变化趋势

森林资源调查的分类:一类调查,又称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它以系统抽样方法,布设固定样地,以省(区)为总体进行调查。其特点是:科学性、准确性,连续性、可比性,但调查结果落实不到山头地块。二类调查,又称小班调查或规划设计调查,调查以小班为基础,从下而上统计汇总到县(市)级或场级(林场,采育场)。它属于森林资源现状的一次性调查。其特点是:森林资源落实到山头地块上。三类调查,又称作业设计调查,或伐区调查,也是从小班为基础,局部统计到小班或若干小班,调查精度多数要求较高。福建省在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之前,开展的3次森林资源调查与普查都是森林规划设计调查。1978年按照统一部署,开展了以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初查,以公里网(4×6公里),全省布设5059个固定样地,保障清查的森林资源主要指标,总体精度达到要求。一类调查每5年复查一次,到目前为止,已开展了7次清查。总体效果可比性比较好,清查成果一方面为国家对外公布我国森林资源现状的依据,另一方面又是以省公开发布森林资源调查的依据。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是县(市)和场级开展森林资源现状调查,为基层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服务。福建省二类调查每10年进行一次。为了与一类清查间的兼容性,达到县(场)级森林资源调查的连续性、可比性。福建省建立了地方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以原省级(区)清查为总体,在一类清查的5059个固定样地基础上,对地(市)级和重点林区县级的固定样地,在公里网上加密布设,全省增设固定样地4.9万个,控制县(市)场级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以保证对森林资源的变化动态连续性和可比性精度。

福建省在森林经理工作实践中,不断对森林资源的调查方法进行创新与研究,其中连续清查第一次复查成果、县级森林资源调查沙县试点、电子计算机在(林场)森林资源调查应用、省(市)级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处理系统和福建省地方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技术方法等5项研究成果分别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优秀成果三等奖二等奖,其中监测体系技术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德国福莱堡大学森林经理学科的佩尔兹教授,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森林资源监测研讨会后,专程来福建林区,考察我省地方森林资源监测技术方法,并建议全国推广福建的地方监测方法。嗣后,福建省又将一类调查方法利用到闽江流域森林资源现状与动态监测,得到国家林业局资源司领导与行业专家的高度评价。福建省森林资源发展趋势灰色预测1991年被林业部推荐为林业调查规划实用技术推广项目。

3.4 全省性编制与实施森林经营规划与方案,努力提高森林集约经营水平

编制与实施森林经营规划与方案,是森林经理的中心内容。1989年初,根据统一部署,福建全省性地开展森林经营规划与方案的编制与实施。国有林场、林业采育场、以场定居、以场轮伐、以场经营,采用小班经营法。编制森林经营方案与档案卡片相结合。集体林(包括家庭承包的森林),以县(市)区为单位,编制森林经营规划,重点林区县(市),以龄级法组织经营类型,编制经营方案到村民小组。一般少林县(市),仅要求编制简明的森林经营方案,新一轮林改后,集体林多小块分散、林种多,在地块上相嵌,很难纳入正规的森林经营内涵中去衡量。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组织联合编案。第一期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全省集中了骨干力量,选择在省属洋口林场,邵武二都采育场,建阳水吉集体林场和邵武市集体林等4个单位编案试点摸索经验,结合县(市)、场级森林规划设计调查(与抽样固定样的复查),并以省(区)级编制森林立地分类与质量等级表、森林经营类型表、造林类型表和森林经营措施类型表,以便为全面开展森林经营规划与编案工作做好技术准备。

福建省森林经营规划与编案,始终在国家统一严格的技术规程指导下进行,1990年,福建省国营林场、伐木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技术及实施办法研究,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福建省集体林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技术与实施研究1991年在四川温江林业部实用技术会议上,推荐为全国林业规划调查实用技术,1992年获得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年福建省森林立地分类及质量评价标准,获得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3.5 进行森林资产评估与资产化管理工作

森林资产评价和资产化管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由注重森林的实物数量、质量,向森林资源的价值量管理转变的趋势。1992年10月,根据在北京召开的专家研讨会上部署,要求建立南方省(区)森林资产评估机构,探讨森林资产评估方法。福建省最早在南方森林经理(福建永安)理论与实践座谈会上,提出了建立森林资产评估机构与评估方法的探讨,重点对于用材林,分别龄组,采用现行市价法、收益现值法和重置成本法方法。林地评估采用土地期望价法和林地地租法评估。这些方法在1994年全国森林经理(广东始兴)学术研讨会上,继续作了宣读和交流,而且被国家林业部选入森林规划调查参考资料。目前福建省森林资产核查与评估方法,经过十多年的社会实践,已趋向成熟。1998年,2项森林资源源资产评估技术成果分别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3.6 编制森林分类经营规划,开展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

1998年5月,省林业厅在永安市召开了林业分类经营座谈调查会,1999年8月,省林学会森林经理专业委员会组织全省林业分类经营研讨会,会上宣读交流论文42篇。为2001年全省开展林业分类经营,进行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打下技术准备与理论基础。

公益林的区划界定,实质上是推进林业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对森林的生态和经济的两大需求,通过公益林与商品林的分类区划、分别按各自持点和运营规律,以构筑林业生态和林业产业建设的基本框架,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林业经营和管理体制的发展模式。福建省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全省抽调5000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1200个现场工作组,400多个质量检查组,完成签订界定15万本,界定全省重点公益林286万公顷,其中国家级188万公顷。2001年8月汇总后由省人民政府上报国务院批准。

福建省分类经营分类管理工作虽然取得完满结果,但界定过程争议也较多,主要有:分二类还是三类林,中间过渡林;区划界定是在区位上划大片,还是零散地落实小班上,是划国家的林场,还是划集体林:国家财政支持是管护费用,还是法律上所讲的补偿基金等。这些问题都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统一认识。

2005年,闽江流域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技术应用研究,获得福建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3.7 加强森林采伐利用管理,严格执行限额采伐制度

森林采伐限额总量是以森林经理中森林经营方案确定的年合理采伐量为基础。为了保护和有计划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福建省从1987年开始,实行森林限额采伐制度。“七五”期间,森林年采伐限额编制,从1986年开始,对国有林以场为单位,集体林以县(市)为单位编制,利用当时最新的森林资源调查资料,测算与编制采伐限额建议指标。“七五”期间批准的指标(1135.3万立方米),属用材林采伐指标,并未包括森林消耗(薪材消耗)的全部,存在着“管一块、漏一块”的现象。“八五”、“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的采伐限额编制,实行全额编制,分项管理,经过国务院批准后,每期森林采伐限额指标,按原上报汇总,返回编限单位,不搞编限申报与批准下达指标两本账。从“七五”到“十一五”期间,全省森林采伐限额总量都在2300~2600万m3之间,长期以来,我省实施森林限额采伐,总体效果良好。但是超限额采伐消耗问题没有根本解决。

1995年,我省森林年合理采伐量分期平衡法研究,获得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3.8 重视计算机软件开发与3S技术应用,实现森林经营管理科学化、制度化

为提高森林经理工作水平,福建从1984年开始在全省林业系统配备电子计算机,开发相应软件。国营林场、采育场全面配备了电脑,9个地(市)和36个重点林区县(市),配备了各类微型计算机 332台,培训应用人员422人,但软件简单、单一。

21世纪之后,福建省林业计算机应用发展较为迅速,特别是2006年3月省林业信息中心成立后,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3S技术,与林政资源管理业务工作相结合,全省林政资源管理业务应用系统列入了我省“数字林业”工程项目(一期)建设内容。系统包括:采伐限额与计划管理、伐区规划、伐区调查设计、森林采伐管理、木材运输管理、木材经营加工管理、林地征占用管理等模块。系统具有严格的业务控制能力,保证各类数据的一致性。还开发了全省森林资源监测管理业务应用系统,包括:森林连续清查子系统、二类调查子系统、年度变化档案调查子系统、生态公益林管理子系统、森林资源数据管理维护子系统、空间数据处理子系统、林业站管理子系统。以上两个应用系统技术比较成熟,已在省内全覆盖推广。

通过林业信息化建设,大大提高了林业部门应急指挥能力。福建省森林防火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实现了通过卫星自动接收林火信息,并及时准确发布火点信息,为各级森林防火指挥部提供火灾信息。全省林业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实现了林业系统视频会商到乡、视听到村的功能,解决了我省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森林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案件查处等重大公共事件的应急指挥问题。

在3S技术应用方面,卫星遥感技术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林业部在我省进行森林调查林地区划应用试点,取得应用实破。进入21世纪以来,卫星遥感系统全覆盖用于我省森林防火的火点定位与火灾监测;利用卫星遥感近红外波段的反射光谱,监测地表森林植被动态变化;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监测;沿海防护林林地分类与动态调查的应用,都出现了实践应用的实破性进展,有的项目应用推广,已达到生产应用的精度要求。地理信息技术,21世纪后也取得实质性进展。采用VIEWGIS软件进行林业基本图数字化,在1:1万地形图的基础上,对全省217万小班和森林区划的各级边界进行了矢量化叠加,实现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同步。全球定位系统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平台上,强化了一体化技术研究,提高林地测量精度。

我省在计算机应用和3S技术应用方面,森林资源数据处理系统研究、3S技术在沙化监测应用研究,基于3S技术的闽江流域森林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研究等项目,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或二等奖。

4 当前我省森林经理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文还着重探讨了在森林经理理论和技术体系建设中有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例举如下:

4.1 重微观、轻宏观。长期缺乏明确的经营思想和长远的规划,忽视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自上而下的协调和控制,而是形成各自为政、分兵把口,把林业部门的职责与权力,片面地集中在人、财、物的分配权限上。在重大林业决策上违背科学民主,经营方案规划、作业设计变更随意性大,没有行政的检查监督。现有资源经营比较粗放,长期采伐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造成天然阔叶林锐减、林分质量下降和林地生产力衰退,实质性问题往往被掩盖。近几年来各地又盲目发展各类食用菌、人造板、地板木加工和毁林烧炭等,也造成大量的天然阔叶树林被采伐利用,全省天然林分蓄积量,平均每年减少218万立方米。全省林分质量,从20年前的每公顷平均蓄积量82.77立方米,到1998年时,每公顷平均蓄积量68.79立方米,下降20.35%,其中天然林林分,从20年前每公顷平均99.59立方米,到1998年时,每公顷平均蓄积量77.91立方米,下降27.83%。

4.2森林经营重经济效益,对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重视不够。首先是森林经营长期被忽视。生态环境建设没有放在首要地位。全省森林区划主要集中在用材林,经济林和竹林方面,忽视了特用林、防护林和薪炭林的发展。由于森林过度采伐,植被过度破坏,天然林分质量不断下降,林区水土保持,水源涵养能力减退,森林的防灾减灾功能衰退。

4.3 基础工作薄弱,教材比较陈旧,长期没有形成完整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战略战术体系和业务技术体系。首先,福建省森林经理学教学课本,原采用苏联版本为主,苏联1950年主张否定永续均衡原则和法正林理论、否认森林经理学对社会主义林业的指导作用。后采用1961年北京林学院主编的森林经理学教学课本,1982年的修订本编写中,福建林学院、东北林学院参加。近年来采用2001北京林业大学的修订本。这些课本内容枯燥、缺乏活力,一直沿用,没有实践总结提高,主要理论更新和新方法应用跟不上。其次,森林经理工作没有完全纳入国家和地方的林业发展规划体系以及科学技术管理体系。森林经理的基础研究、实用技术比较落后,边缘交叉学科联合攻关不够。森林经理学科科研项目在国家和地方的政府中,长期出现零计划、零指标、零得奖、零机构、零专职研究人员的状况。国家重点学科,长期缺乏真正意义的学术研究,缺少有自主创新和原创新性的基础研究和实用成果。

4.4 人才断层严重,高层次的技术人才更加匮乏。福建省森林经理人才青黄不接比较严重,特别是近十几年来,从地(市)县级到基层的森林经理人员,基本上没有招聘新人。现有林业调查规划队伍中,普遍年龄较大,许多县(市)场级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要请林业院校学生和外省的林业调查规划院队完成。

4.5 林业数表已经过时。目前我省使用的林业基础数表,全部是上世纪50~60年代编制的,比较陈旧,基本上不能满足当前林业生产需要。主要用材树种一、二元材积表,当时制表时,多数使用天然林或扦插树种样本或林分调查材料,现在大量被应用于人工林的材积测算,变化很大,没有系统检验,盲目性很大,也会造成很大的误差。

5 福建省森林经理学科发展展望与对策措施

新世纪以来,福建林业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生态建设、林业产业发展在全国领先,有力地推动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比较脆弱,林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林业改革尚需完善,林业的体制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生态问题依然是我省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生态产品已成为我省最需要的产品之一。当前,我省正处于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加快林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加快海西现代林业发展。

5.1 发展目标

21世纪我省要建立完善的、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森林经理理论和技术实践体系。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在传统的森林经理学科理论框架下,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改革创新。要以现代生态学,经济学和生态 经济学原理,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以及现代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充实森林经理学科的理论体系。要重视学科前沿,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战略战术研究,要理论联系实际,认真总结建国60周年森林经理实践的经验,提升为理论,再反过来对林业的经营管理实践的指导。福建省林业在建国60年发展中,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区域和不同所有制经营主体需要森林经理工作提供不同森林经营规划方案和经营模式。21世纪,福建省森林经理学科,要在体制、机制和实施运行方面,深层次矛盾得到改革和创新。解决根本性问题是坚持森林经理的实践性原则,回避教条式和脱离国情空谈的理论。建立我国自己完整的森林经营管理的理论体系和调查规划实施的技术运行机制。

5.2 技术体系总体框架设置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需要,21世纪我省森林经理技术体系的总体框架:在宏观上进行整体协调控制,从区域森林资源清查开始(配套专业调查),在林业发展区划和林业发展战略研究指导下,谋划森林时空布局,编制林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围绕着系统的整体性,遵循自然、社会经济有机复合规律,实施综合森林经营科学措施,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在局部上,实施分而治之;从森林规划设计调查入手,通过森林分类经营、分类区划、分林种编制森林经营方案,进行分区施策、分类经营、分类管理,配套一系列林学技术措施,要保护林地土壤肥力,提高林地生产力,各自发挥森林主导功能和效益。而且要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做好森林资产价值评估工作。

对于森林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管理体系,21世纪要实行行政区域范围与江河流域资源调查相结合,通过公里网的固定样地加密方法,建立完善的地方级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并利用现在固定样地落在江河流域汇水区,作为流域森林资源清查的基础,监测江河流域生态环境动态变化规律。连续清查固定样地走向综合监测利用,但怎么建立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系统方面,还有争议。

对于林业发展区划技术管理体系,21世纪林业发展区划是林业现代化的技术基础,以森林生长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分异规律为依据。分区划片,在省级区域范围内,划分出一级、二级和三级区。要根据林业发展区划,调整林业生产布局和规模。要重新思考林种、树种结构,特别是重点公益林的保障体系网络化布局问题和生态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要以现代系统工程方法论,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作为检验区划分区科学性、客观性的重要手段。

对于森林经营规划,经营方案(施业案)与作业设计的技术体系;森林经营规划与方案是森林经理工作的中心。福建省3个森林经理期进行了3次森林经营规划与方案的编制与实施,编制规划与方案,经过实践条件逐步成熟。国有林场以场轮伐、以场编案,结合小班经营法,组织经营类型与建立小班经营卡片,并通过作业设计,落实到山头地块(或小班),这种方法是成功的,要继续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经营主体分散,要探讨联合体到村民小组联合编案。重点林区县(市)以县(市)编制森林经营规划,各项经营指标分解到乡镇,落实到村民小组。21世纪,福建省第3期编案,公益林与商品林分开编案,统一在一个森林经营规划内。

5.3 若干建议

5.3.1要加大科技进步和实用技术的支撑力度。总结建国60周年来,我省的森林经理工作,在技术层面上看,方法、手段、设备都比较落后。因此,21世纪我省的森林经理工作,要加大基础性研究和实用技术,边缘交叉学科技术研究的推广应用。要继续推进现代科学技术(如电子计算机技术、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全球定位技术)的系统整合,集成创新。将自主创新、原始创新的技术体系和方法优化,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各类资源调查,规划与管理的森林生长模型、未来发展动态预测、数学仿真预测模型,进行发展过程模拟仿真。要重点总结和研究本区域中关键生态区位,典型性的森林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经营目标,多功能经营均衡利用的模式和技术措施的途径问题,不断提升我省森林经营管理科学的水平,为实现森林经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提供保障。

5.3.2抓紧森林经理学科教材编写工作,形成完整的、符合国情、省情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森林经理学理论体系。首先要组织森林经理学的退休老教授、老专家,集思广益,编写出森林经理学的章节框架。以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和现代的电子计算机技术、3S技术,集成组合新版森林经理学教材的理论框架。教科书编写要吸收原德国的经典森林经理学中的永续均衡利用原则和法正林理论,增加林业分工论,近自然林业论和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理论中精髓与科学合理的成分,结合建国60年来森林经理工作正反两方面的实践总结,不断提升,上升为理论。同时建议增加林业发展区划技术体系和森林资产评估技术体系等两方面内容。

5.3.3要做好森林经营规划与方案编制和实施的技术示范和样板工作。重点突出对国有林、集体林编制森林经营规划,经营方案,分别不同林种,组织经营类型,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经营类型表、造林类型表、经营措施类型表、立地类型质量等级表等。要坚持用材林以工艺成熟、防护林以自然成熟,确定其主伐年龄和更新采伐年龄,科学确定森林轮伐期,并规范森林年合理采伐量的测算方法。全省在不同区域、不同所有制,都要有典型样板,总结报告,实施效果监测,检查、评价、反馈、修订的过程。做好全国省区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示范推广工作。

5.3.4要做好森林经理人才后备培养工作。上世纪中期,到现在的全国林业院校教育改革,将森林经理学科作为改革对象。森林经理学科,走了回头路,从撤消到恢复为重点学科。但森林经理人才,省内严重断层,高层次和创新型人才更加匮乏。许多县级林业调查规划队人员45岁以上者占六七成,院校毕业生已经10多年没有进入林业部门了。应对森林经理人才断层的对策,是让森林经理毕业生在基层场、站、队贮备充足。今后各级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人才招考,要优先从林业基层场、站、队中有实践经验和锻炼的毕业生中选择。

5.3.5要组织一批森林经理技术人员,对各类林业数表,进行科学性、适用性的实践检验工作。全省的林业调查与经营数表,要根据当地的区域实际,进行检验修订。各地在编制经营方案前,也要对立地分类与质量评价等级表、森林类型表、造林类型表和森林经营措施类型表等进行检验。全省各地对主要用材林种的材种出材表编制工作,要扎实、尽快地开展。目前,我省现有森林中主要树种的大径木、大龄样木越来越少,大径木在活立木中已经很难寻找到。如果都是以中小径木的调查,作为编制森林经营数表,在使用时会产生较大误差,还要重新再编表。因此,现在要抓紧进行补救性调查。珍贵乡土用材树种的数表编制问题,也要尽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要重视编表样本数量、区域、径阶分布合理性,削度方程和树皮率方程选择的科学性,编表精度与检验样本要进行双重F值检验。

有条件的地(区)市,要根据省林业厅的统一部署,抓紧做好修编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测定数表问题,要提前筹备和谋划在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理论和技术储备中,要注意选择一批近原生性天然林作为建立生态系统定位观察站的样地。

[1] 北京林学院森林经理教研组.森林经理学[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91.

[2] 程霖生, 程伯贤, 郝文康, 孙玉军等译. 森林经理学[M]. 东北林业大学森林经理教研室, 1991.

[3] 周桢. 台湾森林经理学[M]. 台湾大学用书,1967.

[4] 高兆蔚.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研究[M]. 福州: 福建省地图出版社, 2004.

[5] 陈平留. 森林资产评估[M].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6.

[6] 刘于鹤. 新形势下森林经理工作的侧重[C]. 中国林学会森林经理分会, 2008.

[7] 中国林学会. 2006-2007林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森林经理学发展.

[8] 高兆蔚. 我国60年森林经理工作的系统思考[A]. 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研讨会论文集[C]. 中国老科协林业分会,中国老教授协会林业专委会, 2008.

[9] 潘辉, 江训强. 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森林资源综合管理――面向21世纪的森林经理学发展动向分析[J]. 世界林业研究, 1999, 12(1): 7-11.

[10] 詹昭宁. 中国森林经理探讨[J]. 林业经济问题,2007, 27(1):89-96.

[11] 高兆蔚. 福建省林改后森林经营编案技术研究[J].华东森林经理, 2007, 21(4): 1-5.

[12] 洪端芳. 福建省林改后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形势及其对策[J]. 林业勘察设计, 2007, (2): 34-37.

[13] 邓华锋. 南方集体林经理改革[J]. 林业资源管理, 2001-增刊.

[14] 洪菊生. 关于森林经理学发展的几点建议[J]. 林业资源管理, 2001-增刊.

[15] 张建国. 关于森林经营问题的探讨[A]. 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研究会论文集[C]. 中国老科协林业分会,中国老教授协会林业专委会,2008.

[16] 林杰.福建林业分类经营的构想与建议[J].林业经济问题,1999-增刊.

[17] 王永安. 南方森林经理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林业资源管理,2009-增刊.

[18] 高兆蔚. 福建20年森林经理理论实践回顾与前瞻[M]//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研究——高光蔚学术论文选集, 福州: 福建地图出版社, 2004.

[19] 高兆蔚. 21世纪我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战略战术问题研究[J]. 林业资源管理, 2004-增刊.

[20] 高兆蔚. 福建省林业分类经营总体设想与采伐管理探讨[J]. 林业资源管理, 1998-增刊.

[21] 高兆蔚.林业分类经营现状与总体思路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1999-增刊.

[22] 李宝银. 福建省林业分类经营模式研究[J]. 林业经济问题, 1999-增刊.

[23] 李世清. 关于森林分类经营思考[J]. 林业经济问题, 1999-增刊.

[24] 洪端芳. 对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几个制约因素的探讨[J]. 林业经济问题, 1999-增刊.

[25] 庞闽志. 林业分类经营的研究[J]. 林业经济问题, 1999-增刊.

[26] 吴满元. 对分类经营条件下森林采伐管理思考[J]. 林业经济问题,1999-增刊.

[27] 张志雄. 关于生态林经营管理的思考[J]. 林业经济, 1999-增刊.

[28] 高兆蔚. 福建省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总体布局的研究[J]. 林业勘查设计, 2000, (3): 27-33.

[29] 高兆蔚. 福建省森林资源发展趋势的灰色预测[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0,(1).

[30] 高兆蔚. 福建省森林资产化管理问题初探[J]. 林业资源管理, 1994, (1).

[31] 高兆蔚. 福建省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与资产化管理的若干问题探讨[J].林业调查规划参考资料, 1995, (2): 63-72.

[32] 陈伯贤. 关于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几个问题[J]. 林业资源管理, 1994, (1): 8-11.

[33] 刘伟平. 森林价格评估方案初探[J]. 林业经济, 1995, (3): 17-22.

[34] 杨大起, 黎聪. 对搞好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的探讨[J]. 林业经济, 1994, (4): 19-22.

[35] 洪端芳. 福建省林政管理业务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林业资源管理, 2007, (4): 84-87.

[36] 高兆蔚. 闽江流域林业生态建设区域规划总体布局的研究[C]. 福建省科协环保2003年会论文集. 福建省环境保护, 2004-专刊.

[37] 高兆蔚. 闽江流域森林资源现状动态监测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 2001-增刊.

[38] 李贞猷. 福建省主要用材树种(杉松阔二元材种)出材率表编制的研究[A]. 森林可持续经营探索与实践[C]. 中国林学会森林经理分会.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6.

[39] 林如青, 郑少玲.人工林生长与收获预测模型应用探讨[J]. 林业资源管理, 2001, (2): 48-50.

[40] 林如青. 巨尾桉树皮率估测模型的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 2006, (1): 47-50.

附件: 福建省森林经理学科研究主要成果名单

[1] 1987年. 福建省林业区划. 林业部林业调查优秀成果二等奖 (郑元锜、王题瑛、陈起鹏).

[2] 1992年. 福建省按树树种区划. 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高兆蔚、陈存及、蔡元晃 、李宝银).

[3] 1992年. 福建省毛竹生态经济区划与发展战略. 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陈存及、高兆蔚、黄克福、蔡元晃、李宝银).

[4] 1996年. 福建省地方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技术方法和实施的研究. 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高兆蔚、李宝银、王文斌、王题瑛、郑广元).

[5] 1987年. 福建省森林资源连续第一次复查. 林业部调查林业优秀成果三等奖(郑元锜、杨尔恩).

[6] 1995年. 福建土壤. 农业部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范金顺、高兆蔚、施天锡、蔡元晃).

[7] 1986年. 福建林业土壤调查方法及林业土壤. 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范金顺、陈伙法、刘步铨、施天锡、高兆蔚).

[8] 1987年. 福建省国有林场伐木场森林资源清查报告. 林业部优秀成果三等奖(兰灿堂、蔡元晃、叶荫材、周 敏).

[9] 1987年. 福建省森林火险天气等级预测预报方法. 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李兆明、高兆蔚).

[10] 1989年. 福建省林木马尾松树种区划. 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林杰 何智英、黄克福、陈存及、陈平留).

[11] 1982年. 福建省集体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技术上实施研究. 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蔡元晃、兰思仁、高兆蔚、张顺恒、林德根、罗家基).

[12] 1993年. 福建省森林立地分类标准. 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范金顺、高兆蔚、蔡元晃、兰思仁、林如青).

[13] 1993年. 福建省森林防火区划与防范战略研究. 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高兆蔚、李兆明、李宝银、陈诚和).

[14] 1987年. 福建省林业区划报告. 林业部优秀成果三等奖(江啟瑞等).

[15] 1987年. 三明市林业区划. 林业部优秀成果三等奖(郑金波等).

[16] 1985年. 沙县林业区划. 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优秀成果三等奖(陈善冶、陈章正、林金土、郑金波、刘步铨).

[17] 1987年. 永泰县林业区划. 林业部优秀成果三等奖(吴尚卿等).

[18] 1989年. 福建省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处理系统. 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杨廷奎、陈士俊、黄志雄、王题瑛、洪端芳).

[19] 1987年. 福建省县级森林资源调查与检查管理(沙县试点). 林业部优秀成果二等奖(郑元錡、王文斌、陈善冶、洪端芳).

[20] 1998年. 森林资源资产核查与评估技术研究. 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徐益良、陈平留、陈新兴 洪跃华、洪端芳).

[21] 1998年.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规范编制与应用研究. 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陈平留、陈新兴等).

[22] 1990年. 福建省国营林场伐木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技术及实施办法研究. 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卢衍功、周敏、王光玉 、熊超、 陈慈璋).

[23] 1986年. 福建闽北杉木林分密度控制图编制研究. 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王笃冶、吴敬、范仁善、林星华).

[24] 1986年. 电子计算机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林场森林数据处理系统. 福建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洪伟、陈平留、林杰).

[25] 2000年. 福建省主要森林病虫害灾区区划及其应用研究. 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魏初奖、庄晨辉、李闽丽、蔡国贵、谢大洋).

[26] 1995年. 森林年合社采伐量的分期平衍研究(王文斌、江正铨、李宝银).

[27] 2007年. 闽江流域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技术应用研究. 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刘健、余坤勇、涂传进、赖白文、庞闽志等).

[28] 2000年. 闽江流域森林资源现场与动态监测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省科委2000 363号成果)(高兆蔚等).

[29] 2007年. 福建省生态公益林动态监测及功能评价关键技术研究. 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李宝银、吴承桢、洪伟、蔡敏、林琴琴等).

[30] 2007年. 闽江流域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叶功富、洪伟、吴承桢、万泉、潭芳林等).

[31] 2008年. 福建省生态旅游资源创新与经营技术研究. 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李宝银、高友多、朱玉文、梁文英、裘晓雯).

[32] 2008年. 柳杉人工林产量及货币收获值技术与应用的研究. 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江希佃、黄烺增、翁玉臻、黄信全、陈希英).

[33] 2008年. 用材林林地资产动态评估的研究. 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刘健、郑德祥、陈平留、 郭进辉、陈昌雄).

[34] 2008年. 3S技术在沙化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庄晨辉、陈铭潮、陈信旺、李峥、潘俊忠).

[35] 2008年. 基于3S技术闽江流域森林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研究. 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刘健、赖日文 、钟兆全、余坤勇、陈平留).

[36] 林业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研制. 2005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福建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庄晨辉、陈铭潮、陈信旺、潘俊忠、李峥、张珍珠).

[37] 福建柏人工林测树经营系列数表及生长模型的研究. 2005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庄晨辉、江希钿、陈信旺、张惠光、程朝阳).

[38] 营造林工程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软件. 2001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庄晨辉、陈铭潮、张惠光、陈国瑞、陈绍玲).

[39]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软件. 1999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庄晨辉、陈铭潮、张惠光、陈绍玲、施恭明).

[40] 福建省海岛林业资源调查规划研究. 1994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庄晨辉、陈国瑞、刘步铨、郑文源、许珠华).

[41] 福建省主要森林病虫害灾区区划及应用研究. 2000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魏初奖、庄晨辉、李闽丽、蔡国贵、谢大洋).

[42] 世行贷款福建省森林资源发展与保护工程设计. 全国第十届优秀工程设计铜奖(2002年)(庄晨辉、陈国瑞、钱国钦、陈信旺、兰灿堂、林德根、谢芳).

[43] 福建省永安林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0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 2003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三等奖(庄晨辉、陈国瑞、许少洪、庄奇、吕家云).

[44] 福建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 2006年度全国林业系统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庄晨辉、陈信旺、张惠光、余希、陈国瑞、陈绍玲、潘俊忠、陈铭潮、杨忠兰、林銮勇).

[45] 林木良种繁育及农林生物质资源利用(厦门基地)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2005年度国家林业局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陈国瑞、庄晨辉、庄奇、叶卢宗、刘斌、刘福辉、余希).

[46] 泉美园艺工程设计. 2003年度国家林业局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庄晨辉、李闽丽、刘斌、苏文艺、陈绍玲、陈信旺、黄传煌).

[47] 福建省南纸股份有限公司建设75万亩造纸原料林基地可行性研究. 2002年度全国林业系统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二等奖(庄晨辉、陈国瑞、关玉贤、陈跃、林良钟).

[48] 中国龙岩梅花山华南虎园设计. 2001年度国家林业局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庄晨辉、李闽丽、吴文豪、刘斌、陈绍玲、简文光、张盛钟).

[49] 厦门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2006年度全国林业系统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二等奖(陈国瑞、庄晨辉、关玉贤、徐文辉、陈铭潮、陈信旺、翁友恒).

[50] 福建腾荣达制浆有限公司建设绒毛浆工业原料林基地(将乐)可行性研究. 2003年度福建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三等奖(庄奇、庄晨辉、陈国瑞、陈之标、叶卢宗).

[51] 福建省永安林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设10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第三期工程(60万亩)暨林板一体化项目可行性研究. 全国林业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二等奖,2007年.

[52] 福建省林业发展区划三级区区划报告. 全国林业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三等奖. 2009年(徐文辉、陈国瑞、陈信旺、刘友多、刘福辉、潘俊忠、郑淑娟、张旭英、翁友恒、关玉贤、郑丁团、黄骐、梁文惠).

[53] 福建省国有林场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发展规划. 全国林业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三等奖. 2009年(翁友恒、陈信旺、陈国瑞、梁文英、陈绍玲、施恭明、刘福辉、严洪、黄朝法、卓立新)

[54] 土地沙化监测技术规程. 福建省地方标准.2006年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庄晨辉、陈铭潮、陈信旺、徐文辉、李峥、罗家基、潘俊忠、张珍珠).

[55] 数字林业——森林经营区划代码与用户命名规则.福建省地方标准.2006年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陈星、庄晨辉、兰樟仁、肖胜、陈铭潮、朱勤东、罗家基、陈信旺、卢毅敏、潘俊忠、李峥、张珍珠、景林、阮娜、施友连、欧阳楠、黄炘).

[56] 造林作业设计技术规程. 福建省地方标准.2005年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庄晨辉、张惠光、林銮勇、梁文惠、李岱一、罗家基).

[57]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报告的编制规则. 福建省地方标准.2004年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庄晨辉、张惠光、陈绍玲、林秋妹、李祖贻、洪端芳、叶光辉、陈平留、郑德祥).

课题组成员:

1、高兆蔚,福建省林业厅原林政资源管理处处长,教授级高工。

2、李宝银,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

3、陈国瑞,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副院长、总工、教授级高工。

4、叶功富,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博士、教授级高工。

5、林 杰,福建省农林大学原林学系主任、教授。

6、陈平留,福建省农林大学教授。

7、洪端芳,福建省林业信息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

* 第一执笔人:高兆蔚,曾任福建省林学会副理事长,森林经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林学会森林经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林业系统工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福建省优秀专家,北京林业大学森林经理学科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森林资源福建省林业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land produces
保护好森林资源 让林区青山常在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新形势下北方森林资源保护探讨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新形势下加强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