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文本素质的现状及思考

2010-08-31 03:58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7期
关键词:语文教师农村中学

陈 宇

【摘 要】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师具有较高的文本素质,但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文本素质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只有加强学习,钻研文本、务实科研,努力提高自身的文本素质,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才能让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润泽生命的殿堂。

【关键词】农村中学 语文教师 文本素质 现状思考

教师角色的确立,直接决定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影响着课程实施的走向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有知识、会研究、善创新的教师。要实现这个目标,语文教师应当与文本进行思想的碰撞与心灵的交流,应具有较高的文本解读能力。要想上好一节真正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关键在于教师要不断提高自我的文本解读能力,即文本素质。受客观环境的制约以及自身素质的限制,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文本素质”普遍不高,提高他们的“文本素质”成了新课程理念下,农村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根据自己多年参与中学教学管理和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以及调查研究了解的情况,目前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文本素质的现状,大致呈现如下特点:

一、教师备课局限于抄教案的表面文章,实效性差

备课是教师教学的初始环节,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备课。当前多数农村中学由于陈旧的思维定势,管理层对传统的备课评价难已舍弃。传统的备课评价对每个教师、每门课程的备课要求几乎都是一律的。如“环节”都要有“目标要求”、“重点难点”、“教具准备”、“导入”、“经过”、“小结”、“作业”等,缺一项就视为不合格。这样做固然显现出规范,但弊端就在于忽视了学科特点,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在教学实践中,备课还往往被曲解成写教案。在很多学校的教育管理中,管理者往往把教师的备课紧盯在写教案上。谁的教案写得详细,项目齐全,那谁的备课就是充分、认真的;一旦谁被发现没有写教案,就可能会戴上“没有备课”的大帽子,不仅要受批评,甚至有年度考核不合格的危险。于是各地教师中,抄教案的十有八九。老师们也都明白:写教案不等于备课,备课也不等于写教案。然而抄写教案这种机械的工作却年复一年地占用着老师们大量的时间。相当一部分教师备课时,左边一本教参,右边一本优秀教案,中间一本教科书,条件好的教师,再加一台电脑,然后在这些资源库里东看看、西看看,把其中自认为精彩的教学设计抄在课本或教案本上。教师在整个备课活动中,没有沉下心来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地解读。很多时候是脑子里先装上专家学者的观点,然后再回到课文当中寻找依据。教师谈不上对文本有多深的解读,也缺乏与作品作者的情感共鸣。

二、教师普遍自身素质偏低,迷信权威、缺乏个性

有人曾说:“一个优秀的教师,是一所学校的宝贵资源,是学校的旗帜。”由此各个学校展开了对优秀师资的争夺,而拥有现代教学理念,能熟练使用、开发、整合各种教学资源的教师受到各个学校的欢迎。在师资争夺中,农村中学一开始就处于绝对的劣势,一方面自己培养的优秀教师纷纷涌向城市和发达地区,另外一方面又很难吸引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前来任教。优秀语文教师的青黄不接,导致农村语文教学的人文荒芜。留在农村中学的一部分教师把语文教学仅当作一种谋生的职业,而不是当作一种事业来精心经营。不勤于读书,不勤于“充电”,缺乏精读博览,视野也不开阔,没有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所应有的文化个性,迷信权威,迷信教参,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一步。权威怎么说,我就怎么说,教参怎么讲,我也怎么讲,这就成了很多语文教师文本解读时常见的现象。

三、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陈旧、精神苍白、情感匮乏

不少语文课没有语文课的特点,而且教学模式与方法陈旧、单调。教学步骤总是:①生字词教学,②作者介绍,③段落划分、分析、归纳,④中心思想,⑤写作特色,呆板的五部曲,千课一面。课堂上,教师的整个思想总是在参考书的内容上来回“打转”,心甘情愿地在课堂上成了教参编者的“传声筒”。于是整个课堂上语文教师照本宣科、现买现卖,没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学生呢?带着一双耳朵,从头听到尾,疲惫不堪昏昏欲睡,整个课堂死气沉沉,毫无半点生机。另外,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受各种考试束缚,课堂教学上死守教参、教材,不敢稍作发挥,在解读文本时,自觉或不自觉就切入考试考点,但是,学生的情感体验无从落根,只是为了考试而削足适履,无奈地硬记可能出现的考试考点。本应充满了灵气的語文课堂就这样变成了一潭死水。

目前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文本素质不尽如人意的现状,很显然有碍于新课程改革在农村中学的有效实施,为了增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我体会似可从以下三方面提高教师的文本素质:

1.语文教师要自觉夯实内功,提升文化底蕴。所谓文化底蕴,就是分享人类精神成就的广度和深度,就是学识的修养和精神的修养。一个教师的文化底蕴,不仅决定着他理解、驾驭教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只有教师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创造一个丰富的课堂,才能给学生以广博的文化浸染。一个语文教师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的深浅又取决于教师是否有读书的习惯,读书视野的宽窄和读书积累的厚薄。“腹有诗书气自华”,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也曾说:“让读书成为我的一双慧眼,真正地读书,内化成为我们内在的东西。”而我们广大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自身素质有限,更应该努力自学、积极提高自身素质。我们只有通过夯实内功,不断获取新的信息、增长新的知识,才能提升个人的文化底蕴。教师的知识面广了,底蕴深了,教学起来自然驾轻就熟,事半功倍。

2.语文教师要钻研文本,对文本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一个真正把握教学内容,吃透教材结构的人,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探究学习方法。否则,任何的生搬硬套,不论动机如何良好,只能导致两种结果,牺牲学生和败坏这种理论的声誉。”要想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语文教师自身就要钻研文本,只有自己首先走进了文本,领悟了文本,教学时才能引导学生合理地解读文本。有的老师在课堂上挥洒自如、游刃有余,是因为对文本已烂熟于心,作者的情感与教师的情感已形成强烈的共鸣,往往一个词、一句话,就能点出文本的精当处。而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人云亦云、照本宣科,感情干瘪、语言乏味,不要说根本激不起学生主动探究文本的兴趣,就是教师自己也感觉力不从心、狼狈不堪。

3.语文教师要勤于动笔,把教科研作为抓手促进文本素质的提升。要让教师静下心来研读文本,学校必须改变原来的备课评价机制。不能单纯地看教案是否写得详细,更应该看教师的读书笔记,看教师对教材文本是否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并且要积极鼓励教师把自己的教学体会形成文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自己不能提笔写文章,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不能结合自身的写作体验,对文本作深层次的把握。教学是科研的起点,科研是教学的深化,语文教师要勤于动笔,把教科研作为抓手促进文本素质的提升。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应加强学习,钻研文本、务实科研,努力提高自身的文本素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才能让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洋溢着浓厚的语文情趣,弥漫着浓厚的语文气息,真正成为润泽生命的殿堂。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县临江中学。

猜你喜欢
语文教师农村中学
农村数学教学中的后进生转化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新常态下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培训模式的分析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思考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
农村中学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探析
陕南农村普通中学体育实践课实行选课制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