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九号卫星发射成功
李冠礁
2010年3月5日12点55分,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冒着低温腾空而起,用一个完美的托举成功将遥感卫星九号送入太空。
遥感卫星九号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抓总研制,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
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此次发射是该火箭首次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承担发射任务。
据悉,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于2006年4月首飞成功,至今已执行了5次发射任务,将遥感卫星一号、遥感卫星三号、风云三号01卫星、遥感卫星八号和遥感卫星九号送人了预定轨道。
本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23次飞行。(文/李冠礁图/马骥)
“天宫一号”2011年发射两年实现三次对接
全国政协委员戚发轫3月3日向记者透露,中国将在2011年发射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并在2年时间内逐步实现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的三次交会对接试验。此后,“天富一号”可以被改造为一个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共分“三步走”。第一步载人飞船阶段,通过神舟五号和六号已圆满完成,把中国航天员送上天,完成了多人多天飞行,而且能准确回到预定地点;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这一阶段要攻破四项技术关键,为第三步的空间站建设做技术准备。
戚发轫介绍说,空间实验室阶段是目前正在进行的阶段。它的第一项技术关键是出舱活动,神舟七号完成了这个任务;第二个技术关键是交会对接,通过“天宫一号”在太空飞行2年左右的时间里,先后完成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的太空对接,突破并基本掌握航天器交会对接技术。目前,国外交会对接技术已趋成熟,开始应用在大型航天器组装上。而第三个技术关键是补加,为飞行器补给推进剂、空气、水、食品等;第四个关键则是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 (科学网)
风云二号系列卫星“换岗”
2009年11月25日,一张意义非凡的卫星图像新鲜出炉——这是在轨备份星风云二号E星在太空漂移定点成功后第一张被应用到业务中的图像,标志着风云二号E星和C星成功地进行了无缝衔接,在我国静止气象卫星史上首次创造了双星位置交换、业务接替的新纪录。
目前,我国风云二号在轨运行业务应用卫星共有3颗,分别是2004年发射的C星、2006年发射的D星、2008年发射的E星。C、D星的位置是主业务应用星位置,组成双星观测,而E星是备份星位置,它们的设计寿命都是3年。其中C星在此位置已经服役5年,远远超过了其3年的设计寿命,尽管卫星状态仍然良好,由于星载燃料将只能支持其一年工作和轨道需求,所以要退位到东经123.5度赤道上空即E星位置处发挥余热,其工作由E星接替并与D星组成双星观测。(航讯)
《航天系统工程运行》首发
我国系统工程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航天系统工程运行》一书的首发式于3月2日在北京举行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家国防科工局局长陈求发发来贺信,总装备部副部长朱发忠、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程东红、国家国防科工局副局长孙来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吴卓、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方向明、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杜玉波、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等出席首发式。
《航天系统工程运行》是由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家国防科工局科技委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栾恩杰历时十余年创作而成,书中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思想,即系统工程不是工程系统,而是工程系统的建造过程,两者是相异而统一的。这一思想打破了原有的对系统工程概念的认识。
吴卓表示,当前集团公司的型号任务日益繁重,这本书的面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该书是实施航天系统工程管理的指南,能进一步帮助集团公司在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经验,新方法。
首发式上,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还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赠送了该书。
此次首发式由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办,中国宇航出版社承办。
(宫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