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困境与解决路径

2010-08-29 10:43张铁军
新东方 2010年2期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社区

张铁军 孟 筱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困境与解决路径

张铁军 孟 筱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并要求“统筹研究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后城乡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现代化不可逆转的必然过程。据统计,当前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约为1.3亿人[2],每年新增约600—800万人[3],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占到60%。新生代农民工呈现出新的特征,不同于早期的临时性季节性流动,越来越倾向于定居城市并融入城市。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及时提供政策调整与实践创新,是当前我国社会政策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重要议题。

一、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困境

新生代农民工近年来成为农民工研究中广受关注的一个特殊的群体。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年龄18岁到25岁,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这一特征就决定了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第二代农民工有明显不同。新生代农民工的外出动机已经从经济型转到经济型和生活型并存或者发展型,对制度性身份的认可和对家乡的乡土认同在减弱。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的主流,正发生着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由“城乡双向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由“寻求谋生”到“追求平等”转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已经与市民差异不大,他们对城市有认同感,强烈渴盼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目前,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仍然是城市的候鸟,由于其边缘身份的特殊性,使之成为城市劳动力市场或一些不确定就业的独特群体。他们游离于城乡之间,其城市融入的过程面临诸多困境。

(一)户籍管理制度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最大障碍

户籍管理制度是农民流动的最大制度成本和城市融入的最大障碍。户籍制度以及建立在户籍制度之上的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等城市各类制度构成了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制度性障碍(或制度排斥),学术界对此已基本形成共识。户籍制度作为一种“身份标签”,其直接后果就是造成城市农民工身份与职业、角色的背离。城市农民工虽然通过职业非农化的过程完成了从农民到工人的角色转换,但从身份上看,他们依然是农民,享受不到城乡一致的政策待遇。因此,农民工身份地位的合法化是解决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首要问题。作为身份标签的户籍制度不取消,农民工的权益保护和城市融入就很难真正实现。

(二)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缺乏保障

1.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困难,就业保障不到位。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后,就业竞争压力巨大,不仅要和老一代农民工竞争岗位,还要和大学生群体来竞争就业岗位。从新生代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来看,主要以建筑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4]。在从事脏、累、重及危险性高的工作同时,其工资收入并不高。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6年的调查,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收入在1501元~2000元之间的占16.9%,1001元~1500元的占21.6%,701元~1000元的占26.6%,501元~700元的占23.4%。其中能准时或基本准时拿到工资的占75.3%,偶尔拖欠的占17.4%,经常被拖欠的占7.3%[5]。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保障不到位:一是就业促进与服务制度缺失,新生代农民工通往城市的就业岗位缺乏有序引导。二是就业保护缺乏。三是失业保险保障缺位。

2.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及公共服务缺位。政府规定的农民工应该享受的相关待遇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其中既有用工企业的原因,也有农民工自身及务工流动性特点等原因。以社会保障为例,虽然我国中央政府和一些地方政府都制定了农民工参加城镇社会保险的有关规定,但实际进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的人员数量非常有限,包括农民工在内的灵活就业群体大多数人并未参加养老保险,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就更少。这与政策层面的不完善,以及政府对用工企业的监管和引导不够有一定关系。一些城市的公共服务部门也尚未把农民工纳入进来,使他们不能像本地的市民那样以相对低廉的价格获得必要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对于尚未在城市定居的农民工,本身对于城市的生活方式还并不习惯,而又在很多方面不能享受到城市市民同等的待遇,因此很容易被边缘化,对市民化产生后顾之忧,并把返流农村看作在城市无法立足时的最后保障,进而延缓了其城市融入的进程。

3.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体系不够健全。虽然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但在实践中存在诸多困难:多部门主管,管理权限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缺少针对性培训,培训主观性大;大部分培训带有一次性特征,时间短,内容单一,对系统提高农民科技文化、劳动技能等综合素质效果较差;财政补贴培训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

4.新生代农民工生活负担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不充分,经济收入低,进入城市以后,吃、穿、住、行等基本开支按照城市标准来开支,生活成本呈直线上升。生活负担过重是阻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社会和制度性身份缺乏认同感

与老一代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动机不再停留在经济层面上,见世面、开眼界,已经成为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外出的主要动因。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定居并融入城市,但又认为自己不能完全融入城市,与城市居民的交往更多地只限于表层的业缘关系,缺少生活中的情感性互动,对城市社会缺少归属感。在对城市社会缺少归属感的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对其制度性身份缺乏认同感。在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中,只有8.7%的人认为自己是农民身份,75%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自己属于工人群体[6]。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把自我身份定位为产业工人,仅有较少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对“农民工”这一身份名词持认同态度。

二、新生代农民工突破城市融入困境的路径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是一个综合的社会转变过程。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问题已经不是农民工个体的风险问题,而是影响深远的群体风险问题。从个体风险到群体风险的转变,不仅反映出新生代农民工对其城市融入的迫切要求,而且也决定了政府必须对这一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化解。面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困境,需要从政府层面、主体层面、社区层面和社会层面采取措施(图1),突破其城市融入的困境,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能力。

图1 新生代农民工突破融城困境的示意图

(一)政府层面。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政府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政府需要加快劳动就业制度改革,消除农民工的城市就业障碍。针对我国长期存在的由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城乡就业的实际不平等,政府需要废除进城就业限制,建立统一的就业准入制度,取消城镇用人单位对农村劳动力分行业、分工种的分类管理限制,督促企业一视同仁地对待就业的市民与农民,消除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择优选择企业所需人员,建立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其次,政府应该建立健全针对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再次,政府需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和就业能力。

(二)主体层面。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和基本规律。新生代农民工在其城市融入的过程中,需要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积极采取行动,迎接变革和挑战。首先,在思想上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培养自身的创业意识、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其次,在行动上必须主动学习,参与实践,增强才干。新生代农民工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城市社会生存和发展下去,唯有提高自身素养和能力。为此,需要不断学习不仅要从书本中学,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实践中学习。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各种生产技能,还要学习工业文明和城市社会的运行法则,学会遵守城市的规章和法纪,学会和市民友好相处,改变生活陋习,增强城市生活适应能力。总之,新生代农民工只有从思想和素质上实现转变,才能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融入城市。

(三)社区层面。“发挥社区的社会融合功能,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与城市居民和谐相处。”[7]人们参与社会生活首先要从社区开始,新生代农民工每天生活的社区构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场域,政府应当充分重视“接受社区”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中的重要作用。首先,通过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新生代农民工的归属感。由于新生代农民工脱离了原来建立在血缘和地缘关系上的生活保障网,而新的人际网络尚未建立起来,心理上难免会产生焦虑不安和失落感。而且他们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等还深受传统社会的影响,不可能马上适应和融入城市。为此,需要所在社区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动员和吸引广大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其中,增进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沟通和信任,培育新生代农民工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通过社区教育,培养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意识和文明行为。社区教育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为社区提供教育服务的非正规教育活动。其宗旨在于建设社区、发展社区、消除社区的社会问题,全面提高社区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再社会化。社区部门可以通过专栏、板报和广播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发挥社区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知识传播和思想教育引导作用,让新生代农民工心理上接受城市文明与城市生活方式,培育城市所需要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改造他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

(四)社会层面。从社会的层面来看,需要全社会的人都来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生活,以利于他们的城市适应。首先要消除社会偏见,让城市社会尽快接纳新生代农民工。在这方面,大众媒体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分立的二元结构,造成了城乡之间的封闭,也使农民与市民之间产生隔阂。在城市人的眼里,农民是“愚昧、野蛮和粗俗”的。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剧,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而一段时间以来媒体对进城农民的报道以负面为主,造成了市民对农民的歧视和误解,加深了二者之间的对立和隔阂。首先,大众传媒应当率先起到舆论导向作用,呼吁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树立公平理念,在评价市民与农民时,要使用同一标准。同时注重对农民勤奋、淳朴和勇敢的传统美德的宣传,增加农民对城市贡献的报道,引导市民客观评价农民,消除偏见,从心理上接纳新生代农民工。其次,倡导社会关怀,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生产和生活。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政府要本着公正的理念在制度设计上充分考虑到新生代农民工的需要;城市企业要在接受和安排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方面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市民需要以开放、宽容的心态对待新生代农民工并与之交往。从一定意义上说,农民工为我国城市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也有义务伸出援助之手、关心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全社会都要真诚善意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共同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生产和生活,使他们尽快融入城市。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0-02-01(1).

[2]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www.stats. gov.cn),2008-02-21.

[3]郑功成.科学发展与共享和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2.

[4]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5.

[5]朱大鸣:新生代农民工面临五大死角[EB/ OL].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 fhzl/20100201/1781788.shtml.

[6]新生代农民工不“恋土”对农民身份普遍不认同.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 txt/2009-10/19/content_18726202.htm.

[7]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2006-03-27.

(作者单位:中共宁夏自治区委党校)

book=2,ebook=1

猜你喜欢
新生代农民工社区
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刘诗宇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社区大作战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PPE行业新生代的新视角
网红要逆天!开启新生代创业之道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