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瑜,杨 婧
构建上海休闲公共服务中心
——对上海世博会场馆后续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设想
高 瑜1,杨 婧2
结合世博会发展历程及世博园区后续利用实践,总结分析世博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园区后续利用呈现出的特点,阐述上海构建休闲娱乐城市中心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应该遵循的原则。
上海;世博会;场馆;资源;利用
随着世博会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逐渐认识到世博会对于城市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是持续的,按照其时间的进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一是筹备期,二是展出期,三是后世博期。历届世博会的举办都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作为场馆,因此,世博会结束后的会场遗址及建筑物的合理安排和使用是决定世博会后续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将后续利用计划纳入世博会园区规划已成为主流趋势,世博园区后续利用的成功与否也成为衡量世博会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结合世博会发展历程及世博园区后续利用实践,总结分析世博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园区后续利用呈现出的特点,对于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后续利用不失为有益的借鉴。
现代意义的世博会发源于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萌芽之际,西方各国对世博会在展示国力和促进技术、贸易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巨大作用产生了浓厚兴趣。19世纪的历届世博会展现了一个非凡的“发明时代”,充分展示出人类工业文明在当时的最新成果。由于这个时期的世博会主要是用来展现经济实力的场所,其性质并未脱离工业展览,规模小、建筑场地单一,因此,世博园区的后续利用仅仅停留在展馆的再利用上,整个园区的再利用问题还没有引起举办国的特别重视。
20世纪上半叶的世博会基本继承了19世纪“技术导向”的基本理念,但也有着显著的变化。即从技术世界中诞生出来的博览会,试图站在技术的肩膀上将目光投向更为辽阔的空间,开始更多地关注人文状况,后续利用问题在此背景下,也呈现出继承、延续和加强“展馆再利用”的模式,并发展了一种新的利用方式即改建为公园。
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首次世博会,在战争的废墟上,人们不但要重建家园,还要重建自己对进步的信心,而面临新的发展问题的时候,人们不约而同地从各个角度想到了“自然”。因此,对于后续利用问题的重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后续利用计划纳入世博会园区规划成为主流趋势。
随着经济水平与社会文化的发展,人类单纯追求进步的观念已让位于“可持续发展”和其他类似理念。世博会与之前历届相比,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世博会的后续利用在新世纪又有了新的发展,更趋向展示人类借助技术力量与自然和谐相处。
自从1851年首届世博会举办以来,世界博览会就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滨水地区成为许多承办城市的首选场址。除了西班牙塞维利亚外,还有法国巴黎、美国芝加哥、新奥尔良、加拿大温哥华、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以及葡萄牙里斯本等等(具体见表1)。
实践证明,临水的特性能为城市带来更多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也使博览会更加富于特色。在滨水区的开发中,利用大型公共项目的设置作为滨水区开发的前奏,带动水滨及周边更大范围内地区的发展这已逐渐成为世界滨水区更新和城市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而将世界博览会这样重大的国际盛事与滨水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地区开发的效果会更显著。一方面它可以增强政府、开发商和市民的信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进产业置换、旧城拆迁等使衰败的水滨用地尽快重获新生。另一方面滨水世博园的建设能够提高滨水区在国际上的地位吸引众多的国内外投资为博览会结束后地区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对地区和城市的发展影响更为深远。
表1 滨水世博会例举Tab le Ⅰ Exam p les of Water front Wor ld Expo
从时间发展来看,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后续利用无疑将继续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也正是展现现代社会人类对于和谐、健康的城市生活的追求,上海希望也世博会作为“引擎”,实现其国际性大都市的目标。因此,提升上海城市的服务性功能是必然的选择。同时,上海世博园区还兼并有20世纪中后期后续利用的特点,其后续利用以改造和扩展城市区域为目标。因此,在后续利用上,世博园区应依托“世博效应”,结合上海对外文化交流、商务服务设施的需要,通过土地再次开发,在把世博企业馆打造成以国际高端会展为主的同时,建设集文化旅游、工业博览、时尚休闲为一体,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会展旅游休闲区。真正把世博园区发展为上海未来的国际文化、外事、商务和旅游休闲的综合功能区域,再配套建设部分住宅,呼应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从而成为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增长极,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重要载体,以及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支撑。
从空间角度来看,上海世博会选址在黄浦江两岸,是城市滨水中心区,因此有学者认为上海世博会更接近巴黎的世博会。如同塞纳河把巴黎分为左岸和右岸一样,黄浦江则把上海分为浦东和浦西。将园区滨水的地理优势与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需求完美的结合,符合目前国际上城市重点水区域的战略目标。因此,在规划时,必须重点重构沿黄浦江的城市滨水发展轴,从空间布局、道路交通、生态景观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完善面水的跨河城市形态。世博会地区是沿黄浦江城市发展轴的一个重要节点和核心地区。除了借助于在两岸举办世博会的契机,将之建设为上海跨江发展的近水城市中心外,还要通过其辐射带动整个黄浦江两岸地区均衡协调发展。在城市功能上,它是未来城市公共活动的一个中心集聚区,并带动整个沿着黄浦江城市公共活动空间轴线的发展和延伸;在基础设施上,通过举办世博会,将黄浦江两岸作为中心城重点改造地区,提升基础设施服务质量和水平;在环境景观上,以黄浦江作为城市最重要的景观轴线和生态走廊,通过塑造世博会地区的滨水生态景观,形成具有标志性和代表性的上海城市滨水空间意向,加速形成以滨河滨江为骨架的上海中心城生态景观体系。这一切的建设都有助于上海打造“城市体育旅游休闲中心”,充分发挥其“一水两带”的特色(表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休闲娱乐的精神放松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旅游业的发展是必然的趋势。由数据可以看出,旅游业对于上海经济发展的作用在不断加大,且呈现出继续增强的趋势。上海旅游,可以用“都市”两个字作为其旅游特色的缩写:“都市风光”、“都市文化”、“都市商业”,即是以人民广场和浦江两岸为中心的城市观光、商务、购物旅游圈;以公共活动中心和社区为主的环城都市文化旅游圈;以佘山、淀山湖、深水港、崇明岛等为重点的远郊休闲度假旅游圈。然而随着城市间旅游产业的竞争愈加激烈,长三角地区众多城市发展迅速,其旅游设施及服务的不断完善,上海旅游业如何创新,整合已有资源,发展更具特色的旅游项目,从而增强其不可替代性,完成旅游产业发展的积极转型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旅游业从单纯观光型旅游向参与型旅游过度的过程中, 休闲旅游可以说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一种高级形式,是旅游产业升级创新的产物之一,是更高级、更时尚的旅游模式。发展体育休闲旅游将推进这一过程的转变,对上海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表2 功能片区中新建筑的后续利用Tab le Ⅱ Follow-Up Utilization of the New Facilities in the Functional A rea
2010年上海世博会绝对是对上海旅游产业进行创新升级的一个绝佳契机。世博会本身的旅游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根据预测,上海世博会将吸引7 000万海内外游客的参观,这对上海旅游业的推动作用可想而知。而永久保存的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也将成为上海又一标志性建筑,吸引国内外游客参观。构建“城市体育旅游中心”,是借助世博会的机遇,将上海体育休闲活动包括大型赛事资源整合,形成一个集娱乐、文化、旅游、体育等为一体的休闲中心,是对上海已有的“都市旅游”资源的完善和升级。在传统的“都市旅游”中加入更多的参与性的体育休闲活动,形成新的结合了物质和精神双重满足的旅游线路,满足消费者对于“都市旅游”的新要求。
回顾城市原有中心城区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以下几类,即:都市农业、都市工业、服务产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作为城市的发展,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发展都市农业和都市工业都有聚集不经济性的影响。大力发展服务、信息、文化产业是其经济发展的必然定位。文化产业作为高智力、高增值、高风险、超规模的产业受到投资者们热切的关注。文化休闲产业区,作为当代世界各大国际中心城市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而拓展出的又一功能增长级和新兴产业区,其借助休闲娱乐、文化活动、科普博览、国际会展、影视演出、健身美容、特色餐饮、主题旅游、景点小品、精品购物等各类项目载体加以系统组合,并在不断优化服务的进程中,创建现代都市新亮点。
2010年上海要基本形成“四个中心”框架,至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对地区、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领域具有强大辐射力,在文化领域具有强大影响力,并具备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纵观各大国际都市,无论是纽约、伦敦,还是东京、巴黎,无疑其城市文化休闲娱乐功能完善,文化产业发达。如伦敦定位“历史文化之都”、巴黎以“时尚之都”著称、纽约以“百老汇” 闻名。发展文化功能是提升上海城市总体社会水平的强大支撑,也是“四个中心”持续提升的长久动力。
进入21世纪,中央对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产业发展总体思路的做了新定位和表述,第三产业的地位日趋突出。上海《十五计划纲要》提出要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大力发展六大支柱产业,其中的一半是属于第三产业。鼓励发展都市型产业,包括都市型农业、都市型工业和都市型旅游业。而2006年批准的上海《十一五规划纲要》更是直接提出要“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并把“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了“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之前。根据上海《十一五规划》的战略部署和规划,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0%以上,城市综合竞争能力和服务功能迅速增长。要重点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推进教育培训、体育健身、竞技表演等行业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左右。在政府规划导向下,上海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共同带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正在形成,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现代服务业的兴起,为体育旅游休闲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在城市整体经济发展及相关产业的政策计划导向下,将体育与旅游休闲这一服务产业相结合而形成的城市体育旅游休闲产业正是充分利用世博会的契机,推进政府的城市及产业发展规划有步骤、有目标的实现。
上海市借助世博会的重大主题项目,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供了一个采用现代理念,改造和整合城市交通体系的绝佳契机,有利于促进上海合理交通模式的转变,从而改善现有交通状况。
根据规划,到2010年上海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出租汽车等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达到1 690万乘次,占居民出行总量的比重达到33%以上。
第一,轨道交通建设。上海将建成11条轨道交通线,通车里程达到400 km,日均客运量达500万乘次,全网络实现“一卡通”和“一票通”。届时,在中心城区内,两点距离间的公共交通出行在1 h内完成。75%的中心区市民出门600 m就能乘上轨道交通。
第二,加快新城乡交通体系建设。2010年上海市将形成覆盖9个新城、60个新市镇和600多个居民新村的郊区公共交通网。从郊区新城一次乘车,就能进入轨道交通网络;从居住的中心村到新市镇,同样也是一次乘车就能到达。
第三,公共交通将积极发展低能耗、环保、舒适的新型公交汽电车,2010年新投运的公交车辆,欧Ⅱ标准普及率达到100%;中心区空调车比例达到100%,高等级车使用率达到70%,天然气公交车达到800辆。80%的中心区市民走出家门300 m就能坐上公共汽车。
第四,中心城区增建800个出租车候客站和扬招点,总数达到1 800个。同时还将优化运营模式,推行以电调和电话叫车、站点上车为主的租车方式,实施地点在主干道和交通拥堵的中心区以及重点区域。
第五,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重点建设和完善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浦东国际机场、铁路上海站、铁路西站、虹口足球场、龙阳路、东方路-世纪大道、徐家汇、江湾五角场、嘉定新城、松江新城等60个综合交通枢纽(世博会配套枢纽26个)。至2010年,综合交通枢纽达到84个,而80个大中型交通枢纽站将与轨道交通建设同步配套建成,中心城区内,两点距离间的公共交通出行在一小时内完成,实现对内、对外交通的紧密衔接和公共、个体交通的便捷换乘,提高公共交通一体化水平。
第六,采取“行车—停车”均衡发展和区域差别化供给战略,按“中心区从紧、外围区适度、郊区满足”的规划原则,通过配建标准和建设力度调控不同区域停车泊位供应水平,初步建成与道路交通容量相协调、与土地利用功能相匹配的停车系统。2010年经营性公共停车泊位总量达到同期汽车保有量的12%~15%。
根据世博园区建设配套规划,上海的高速公路网也在加速打造中,届时可达到650 km。世博会会址东北侧和西侧均为城市主干道,可直接、方便地进入城市高架快速路系统,并联系机场、铁路车站、港口码头与公路等对外交通设施。
第一,为配合世博会的召开,浦东铁路将在2010年前建成通车,主要承担疏解洋山深水港、外高桥和浦东机场等地区以及沿海经济带的物流货运。浦东铁路远期还将跨长江连接崇明和江苏南通,向南则接通浙江的乍浦,成为沿海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正加快构建快速客运通道,力争在世博会前建成沟通浦东、浦西,连接沪宁、沪杭、沪乍铁路等线,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一环五射”总长500 km的快速客运通道。
第三,将形成“两主两辅” 的上海铁路客站模式,两大主站为上海站和上海南站,两大辅站为上海西站和浦东客站,其中上海南站已于2006年建成使用。
第四,力争建成京沪高速铁路沪宁段、沪杭客运专线和沪乍嘉铁路通道。
上海公共交通体系完善以及发散型铁路和公路网系统的建设必将为上海和长三角联动和一体化提供新的动力。而世博会的举办,将会起到“助推剂”的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发达的交通网络,健全的交通体系无疑为世博后上海城市体育旅游休闲项目的建设提供了最佳的交通设施,也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硬件保障。
据数据显示,到2007年止,上海体育场地有14 425个,共38 169 930 m2。建成健身苑201个,健身点4 345个,社区公共运动场176个,社区健身设施总面积达301万m2,并在2008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仅世博会举办地——浦东新区,就已建成市、区级社区体育健身苑(点)1 000个,并建立了区、街道(镇)分级管理和维修网络,体育场地总数达到2 364个,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2 m2,为市民拥有更美好的健康乐园。”
上海目前所拥有的社会经营性体育场所已发展到5千多家,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九五”末的1 m2增加到2004年底的1.71 m2。而全市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全市总人数的比例从“九五”末的40%增加到45%。全市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已占总人口的40%以上,每天参加晨练健身的市民超过120万人次。
体育赛事的举办无疑是发展城市体育旅游休闲中心的根本动力之一,是吸引游客、观众眼球的一项重要因素。上海在此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上海竞赛表演市场十分活跃,而竞赛表演业是体育产业中最具影响力、带动力和辐射力的表现形式。上海充分利用其的经济社会环境,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思路,精心运作高水平的国际体育赛事,努力打造竞赛表演业发展平台。目前已基本形成的品牌赛事有:
1.巴士公司承办的ATP网球大师杯赛
2.上海赛车场承办的F1上海站大奖赛
3.上海盛融公司承办的国际田径黄金大奖赛
4.上海体育总会承办的国际马拉松赛
5.东亚集团承办的斯诺克大师赛
对五大国际高品质赛事品牌的承办,已经成为了上海城市的“体育名片”。而这些赛事在全球范围内所拥有的相当规模的追随者,就使得上海在体育旅游休闲市场中,其基本的观众基础已经形成规模。如F1赛车是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之一,2004、2005、2006三年共有80万人前往观赛,其中境外观众超过15万人次,全球有近20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电视转播,每年3天的F1比赛,就为上海旅馆业贡献了超过2.1亿的住宿收入。
上海平均每年举办30项以上国际比赛和50项以上的国内比赛,其中不乏极具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体育赛事,如世界龙狮锦标赛,上海苏州河城市龙舟国际邀请赛等;还有时尚并富有创意的城市体育赛事,如极限运动锦标赛,自由式滑轮锦标赛等。经常性、小规模、多元投资举办的商业赛事常年不断,各区县积极努力,大力培育并逐步形成“一区一品”的景观赛事、特色赛事。这些赛事凸现了上海体育的鲜明特色,形成开放型、规模型的发展格局,成为体育产业发展中最具特色、最具开放度的特色产业。上海举办的体育赛事已经在中国新的城市中产阶级中营造了一种真实的、崭新的体育文化,其影响力之大、涉及面之广可以说在国内城市中无人能及,这为奠定了上海发展“城市体育旅游休闲中心”项目的坚实基础。
世界博览会以其巨大的规模和影响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据估计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参观人数将达到7 000万人次,这一巨大的客源将为上海体育旅游休闲产业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为其创造巨大的利润空间。同时,利用举办世博会的契机以及其本身所具有的对城市品牌的宣传功能,将有助于将上海“有规模、有品质、有特色、有创意”的城市体育赛事推向更广阔的国内外市场,以体育为载体,以旅游为形式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消费者。借助世博之东风,加之上海本身体育赛事丰富多样,特色与品质兼备,无疑为上海城市体育旅游休闲中心项目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保障。
上海世博会是上海及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重要契机,上海市、长三角洲地区乃至整个国家都将通过世博会赢得新一轮的发展,为经济发展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促使众多产业向现代服务业的新业种和新业态的结构模式转变过渡。
对于上海世博场馆的后续利用,应该坚持以世博参与者的需求为核心。在长达180天的世博会期间,以及更长远的后世博时期中,上海市民无疑是整个世博最大的参与者群体。对他们而言,在城市生活中的需求,即有更舒适、更全面、更开阔的空间可以释放自己、展示城市、享受生活。而以市民需求为核心,完善上海整体城市功能,应该是上海世博会后期利用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体育旅游休闲产业作为典型现代服务业模式之一,利用上海已有的体育赛事品牌和成熟的都市旅游市场,满足城市居民寻求更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的诉求,在推动上海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质的同时,完善上海作为国际化的现代都市所应具备的城市服务功能
展示区。中国馆总建筑面积16.01万m2,由中国国家馆、省市联合馆以及港澳台馆3部分组成。中国国家馆将永久保留,成为中国与国际展览局合作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将这一片区划分为展示区,希望通过以“东方之冠”为构思主题的中国馆的展示,体现中国的文化精神与气质。而中国地区馆则将作为举办各类展览的场所。这些展览活动可以涉及各个领域,通过不断的举办各类展览活动,向市民、游客和各国朋友展示上海乃至中国的科技文化技术各方面的不断创新。
相比国际大都市,上海缺少如巴黎埃菲尔铁塔,纽约自由女神像等最能体现一个城市风格、文化形象,且在世界上有相当影响力的特色鲜明的标志性建筑。借助世博的契机,永久保留的中国馆有望成为上海的地标性建筑,建筑本身就是对上海的展示,不仅是在世博期间,而是在今后更长久的时期内,向世界展示中国,展示上海,展示城市所带来的美好生活。
活动区。世博园区B片区主要包括了主题馆、世博中心、演艺中心,世博会后世博中心将永久保留并转型成为国际一流的会议中心,演艺中心也将永久保留,成为上海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随着上海建设国际化都市的步伐的加快,上海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会越加频繁,同时也会越加深入,国内外交流将涉及更多的领域和行业。活动区的设立目的是为这种交流活动提供一个更具规模、更具氛围的舞台和场所。
商务区。上海世博园区后续效应的发挥就应该服务于上海城市总体发展规划,而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上海城市发展的功能定位是逐步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因此,世博园区的后续效应必然需要发挥支撑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动力作用。设置商务区,发展以国际贸易等商务活动为主,辅以大型会展、商务服务等功能,与陆家嘴国际金融贸易区相互连接渗透。
会展业具有高利润、高回报、对经济有强大拉动作用和潜在价值的特点,具有较为发达的会展业是国家或城市经济发展的标志之一。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为上海会展业的发展掀开新的历史篇章,发展国际会议、博览交易和经济技术交流等,形成对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和发展科技、文化的有力支持。
设计实践区。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无论是城市科技的创新,还是城市社区的重塑,都不是一个短期的目标和主题。设置设计实践区的目的在于给未来提供一个空间,展示人们对于城市建设和发展不断提出的新的想法和创意。
上海世博会的主要目标是希望提高公众对“城市时代”中各种挑战的忧患意识,并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推广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理念、成功实践和创新技术;寻求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而世博会之后,这种理念是否真正的深入公众,需要一个平台来检验。设计实践区不是留给专家学者,而是留给公众,用以展示普通公众对于解决城市忧患的智慧和创意。
休闲区。完善上海整体城市功能,充分满足公众的需求,是考虑世博后续利用的核心。设置休闲区,是以符合世博会结束后改型成为居民和游客的社会经济生活提供服务的功能性园区的需要。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市民与游客对于休闲娱乐的消费需求在不断增长。提供一个大型的公共休闲场所,给公众释放压力,享受生活,以提高在城市快节奏生活的重压之下的幸福感。
与一般的主题公园、游乐场、体育公园等娱乐场所不同,休闲区是一个提供综合的休闲娱乐服务的场所,它适应各类群体的需要。
第一,博物博览,科普教育。结合江南造船厂整体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保留,建立生态演示区,青少年科技会堂,民间收藏品沙龙,工业博物馆等。让公众在休闲同时增长见闻,有所交流。同时也满足家庭群体、发烧友群体的休闲需求。
第二,休闲体育运动。发展设备齐全,面向大众的休闲体育活动馆,包括射击馆、保龄球、极限运动馆等需要特定设备的体育项目。发展具有中国民间特色和民族特有的体育项目体验馆,包括摔跤、踩高跷、龙舟赛等。利用黄浦江的滨水特色,发展水上休闲体育活动。休闲体育活动适用群体广泛,也满足公众追求健康身体,愉悦心情的需要。
第三,文化艺术活动馆。发展陶吧、漫画吧、摄影吧、音乐吧、书画吧等各种文化艺术发烧友俱乐部,不定期开展社区性质的比赛,交流。发展以民族传统文化为主的沙龙,茶艺、刺绣、剪纸等。这些俱乐部主要是提供一个体验的平台,公众在此感受传统艺术,进行精神的消费和放松。
第四,游乐项目。发展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游乐设施,这里的游乐项目应该区别于嘉年华、游乐场等大型游乐设施,更需要考虑的是受众的普遍使用。比如,以植物作为隔离的迷宫,进行素质拓展的游乐项目等,目的是要强调更多人的参与,并在参与中寻求放松。
总之,休闲区是充分考虑公众的精神的需求而设置。在具体的建设中,也应该重点考虑公众对于休闲活动要求,以及适用层面的广度,希望能使最大范围的群体参与进来,享受到城市生活所提供的休闲活动的服务,同时也能成为游客游玩休闲的选择。
五大功能片区的划分并不是完全孤立的,而应该是整体性的。通过这五个功能片区的建设,合理利用世博场馆、土地、绿化等资源,从城市整体提高其功能性。每个片区都会有一定的融合,包括整体的生态绿化设计,相关配套的服务机构的设置,旅游休闲的服务功能建设,餐饮、购物等商铺的合理规划等等,通过这些方面将5个功能片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发挥黄浦江的连接作用,共同为市民提供一个理想之城,向世界展示一个更活力、更特色、更和谐的上海。
构建“城市体育旅游休闲中心”必须符合上海整体的城市发展规划,包括上海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体育旅游休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只有具备城市名片般的特点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世博会后的世博园区将成为上海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上海作为全球化城市的高品质城市生活,更体现出独特的上海城市的文化特征与精神。世博园区体育旅游休闲中心的建设,要通过参与体育旅游休闲活动来解读上海城市精神与文化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构建“城市体育旅游休闲中心”的绝佳机会,不仅为其建设提供了场所、基础设施等资源,更是从品牌、宣传上提供了一个影响广泛的途径。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充分剖析这一主题的寓意和内涵,并将主题的深化体现在整个城市体育旅游休闲中心的建设之中。“体育休闲,让城市生活更美好”、“体育休闲,让生活方式更健康”等类似的主题也将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得到更为充分的诠释。
充分利用世博契机,大力宣传对于上海体育旅游休闲产业的宣传应从具体的活动产品营销上升到城市品牌的营销。利用世博会的时机,将上海作为体育旅游休闲中心的形象进行推广。可以在世博期间举办相应的特色体育休闲活动,例如,在世博期间有端午节,可以开展龙舟赛;对参展工作人员进行宣传,可以借鉴北京奥运的时候邀请各国记者游北京的活动等。
上海世博园区沿着黄浦江的两岸建成,“亲水”是它的一大特点,在建设“城市体育旅游休闲中心”时应充分利用世博会园区的亲水特征,开发适当的水上体育旅游休闲项目,在临江优美的岸线营造系列水景观元素,亲水休闲场。如浮桥、水上运动平台、水上休闲娱乐平台等。也可以考虑在世博园区内的黄浦江举办龙舟、滑水等环保的水上景观体育活动。既可以凸显黄浦江在上海城市中的地位,同时使两岸园区的整体利用更好衔接。
城市体育旅游休闲中心的总体设计要符合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的需要,加强周边环境与生态配套设施的建设,突出环保、绿色、健康的生命力,塑造上海一流的国际城市形象,为未来的社会提供更宜居的生活空间。同时,也要凸显上海的本土特色,使其成为上海的城市形象建设的亮点。
[1]查爱苹.世博园区后续利用述评[J].旅游学刊,2007(6):59-63
[2]尹晓峰,张蓓.体育对上海世博会后续利用的叠加效应[J].体育科研,2009,30(3):24-16
[3]郭英之.2010年上海世博会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9,103:102-106
[4]查爱苹.历届世博会后续利用综述[J].商场现代化,2007,504期:49-50
[5]孙施文,王佳宁.城市中的世博与世博中的城市[J].规划师,2006(07):9-11
[6]查爱苹,后智钢.上海世博园区后续利用问题研究[J].人文地理,2009(2):50-53
[7]陆小聪,曹祖耀,申亮.体育与上海世博会理念的演绎[J].体育科研,2009,30(3)
[8]李晓宇.世博会对城市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及相关建议[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5(8):43-44
[9]徐佳,顾锋.上海世博会规划与场馆后续利用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2):91-92
[10]陈家海.上海城市功能的进一步提升与重点发展产业的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08(2):55-62
[11]周细琴,李建国.城市景观体育融入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1):19-22
[12]卢柯.关于上海世博会浦西园区后续发展文化功能的几点思考”[J].上海城市规划,2008(3):34-37
(责任编辑:陈建萍)
Establishing Shanghai Leisure Public Service Center ----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the Follow-Up Resources of Shanghai World Expo Facilities
GAO Yu, YANG Ji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 ics, Shanghai 200433 China)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fferent phases of the World Expo development and the follow-up utilization.of the World Expo area. It expound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establishing a leisure amusement center in Shanghai and the principles we should follow.
Shanghai; World Expo; facilities; resources; utilization
book=7,ebook=65
G80-05
A
1006-1207(2012)02-0007-06
2010-02-12
2009年度上海市体育局体育社会科学、决策咨询项目(TYSKYJ2009061)
高 瑜,男,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产业经营管理.
1.上海财经大学体教部,上海 200433 ;2.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上海 20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