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报纸杂志化”现象

2010-08-24 06:35梁可心
活力 2010年6期
关键词:把握报纸

梁可心

[关键词]报纸;杂志化;把握

近年来,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为吸引繁忙的高品位读者的眼球,面对越来越多新媒体的竞争和冲击,很多报纸都或多或少地走上了杂志化“路线”。业界对此反响强烈,很多人持反对态度。笔者认为,“报纸杂志化”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只要其不失报纸特色和报纸新闻性,形式上适当杂志化,更便于吸引读者阅读,更能体现新闻中心,易于读者理解。

一、报纸最早“脱胎”于杂志

从中外报纸发展史看,最早的报纸并非与杂志截然分开的。1815年8月5日创办的历史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从办刊宗旨到名称、封面、形式再到内容,就更像一份杂志,但它是中国近代报刊的起源,这期间报与刊的界限不明。

历史演绎到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尤其是在辛亥革命前后,中华民族已沦为列强的殖民地和附庸,民间反清起义不断,国内外大事层出不穷,人们了解周边大事的欲望随之增强,报刊的新闻性内容也相应增多,如改良派创办的《时报》,首创了“时评”专栏(即时事新闻和时事政治评论),配备3个新闻编辑;在版面设置方面,《时报》首创对开报纸,分为1、2、3、4共4版,两面印刷,版面编排实行分栏设目。消息写作的样式也逐渐增多,既有三言两语、简明扼要的短讯,也有字数较多,夹叙夹议的时评;既有阶段性的全景报道,也有对某一件事作介绍和分析的综合性报道。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了多份报刊,报纸的版面编排有了更大发展,由以前的通栏长行,逐渐变为破栏短行,将重要的新闻放在版面的显著位置,并充分运用通栏标题、加框、配评论等多种辅助手段,使报纸渐次摆脱了杂志的痕迹,逐渐向新闻纸的样式转化,并最终发展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报纸。

我国近代报刊之所以会在辛亥革命前后脱离杂志的内容和形式,是因为“杂志性报刊”的周期慢,信息少,既不能反映现实的客观世界,也满足不了读者对日益增多的新闻信息的需求。从这个层面上说,报紙嬗变为一种纯粹意义上的新闻纸,既符合历史的发展潮流,也是新闻出版事业取得的一个革命性突破。

二、“报纸杂志化”解释有几多

有人称,所谓“报纸杂志化”是指报纸运用杂志分类处理信息的方法,以大标题和大图片增强版面的视觉冲击力,大量设置专版和专刊,在内容和形式上逐渐向杂志靠拢,使报纸在某种程度上已蜕变成了徒具报纸外形的“杂志”。业界认为,这种“报纸杂志化”,虽是报业竞争激烈、新闻传播业态变化的产物,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终究是违背新闻传播规律的一种“倒退”,应当谨慎从之。还有一种解释是,所谓“报纸杂志化”是指“报纸操作手法杂志化”,即报纸大量借用了杂志分类处理信息的方法。例如,前几年,报纸基本不设分类栏目,所有文章都堆砌在一个大版面上,由读者自己去寻找信息。现在报纸克隆杂志的编排手法,都在第一版上以大标题配大图片来吸引购买者,强化一版的导读功能,使一版的功能逐渐与杂志的目录所担负的功能类似;再如在标题的处理上,传统报纸肩主副题齐全的标题几乎绝迹,主标题一行长题的比例明显增多,文章中的小标题增多,如《广州日报》不但长文加小标题,一些消息甚至四五百字的短消息中也加小标题,再如《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的标题全部是一行长题。目前,市场化运作程度较高的报纸,都以栏目化方式分类处理信息,以周刊或专刊等形式定时、定向、定量地提供信息,以上这些变革与杂志的运作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笔者认为,报纸的这种“适当”、“杂志化路线”是可取的。

三、怎样把握“报纸杂志化”

进入新世纪,报业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厚报时代”悄然到来,在北京、成都、广州、上海等传媒业市场化运作程度较高的地区,报纸扩版蔚然成风。《南方都市报》、《北京青年报》、《成都商报》等报纸每天的版数已达到了50版以上,节假日更是达到100版以上,传统的新闻内容已经填充不了这么多版面,只能依靠大量的专刊来补充。这必然引起报纸的编排方式发生变化,一是“货架式”的分叠编排,读者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二是信息处理的批量化,表现为将热点题材做尽、做足,从多角度解剖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追求热点新闻的最大化传播;三是克隆杂志封面的编排手法,讲究报纸在形式上的冲击力,在第一版用大图片和加粗的标题来吸引读者,这些编排手法表明“厚报时代”的报纸大量移植了杂志的编排手法。

报纸首先是新闻纸,以传播新闻、提供信息为天职,这个定义是契合报纸的特性以及它的历史发展规律的,但“报纸杂志化”倾向却往往容易忽视报纸作为信息产品这一根本特性,从心理学的层面来看,受众购买报纸是期望获取新鲜的资讯,并通过阅读报纸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感,以传播新闻、提供资讯为天职的报纸,理应在读者打开它的那一刻起,就能够使其强烈地感受到这是当天的报纸,而不是以专题策划和专刊来填充版面,以分众化传播来吸引广告主;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众多专刊虽然也提供琳琅满目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多是为广告主度身量做的,并非以普通读者为导向,充其量只是新闻之外的一种“搭售品”,读者购买专刊比例较大的报纸时,其获得的边际效应是逐渐递减的,并没有从中得到多少效用,所以一定要把握好“报纸杂志化”的尺度。

把握好“报纸杂志化”的形式和尺度,是报纸发展和生存的关键。不是说报纸只能刊载新闻,不能开办其他专刊,也不意味着报纸不能借鉴杂志的成功经验,关键在于,应该把握一个度,报纸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克隆杂志的操作方式,哪些可以拿来,哪些应该扬弃,都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长期摸索。需要警惕的是,“报纸杂志化”过程中出现的信息缺乏,报纸定位模糊和报纸被边缘化的现象。 □(编辑/刘佳)

猜你喜欢
把握报纸
带电的报纸
确实不容易
小学数学课堂中生成信息的回应策略
浅谈竹笛教学中音准和音色把握
“悦读”小说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
试论戏剧舞台表演中对节奏的巧妙把握
非常魔典
旧报纸·巧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