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紧缩趋势下的企业理财

2010-08-23 07:17
新理财·公司理财 2010年4期
关键词:票据财务资金

宗 菊

2009年末,货币政策出现了拐点,年中一度飙升的银行贷款,终于在流动性泛滥的隐忧之下褪去狂热,回归平稳。2010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提出“有保有控”的信贷政策,货币流动性趋紧的信号愈发明显:与此同时,融资融券、股指期货和电子票据等金融政策陆续颁布实施,与流动性紧缩一起构建了全新的货币环境,既为企业理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契机。如何在信贷紧缩的背景下实施有效的资金管理,就成了诸多CFO在开年之初热议的话题。

2010年3月9日,《新理财》与北京九恒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举办了“流动性调控、电子票据与集团企业理财”主题沙龙,与会嘉宾就这一话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

流动性调控下的应对

2010年1月18日和2月25日,央行连续两次调高存款准备金,预计将从银行体系收回近2500亿元流动性资金;1月26日和2月25日,央行又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的方式实现了资金的大幅回笼,总金额接近6000亿元。在如此频繁的大手笔之后,面对外界的诸多猜疑,央行有关人士随即表示,这只是正常的信贷管理,并不意味着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发生了改变。

“实际上,2010年流动资金还是在紧缩的。”解洪波给出了自己的判断。解洪波是北京九恒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由于长期从事企业资金管理研究,解洪波对宏观货币环境的变动有着敏锐的职业判断,而这种判断也得到了身处一线的企业CFO的认同。

中国福马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马集团)总会计师薛贵坦承,目前企业的外部资金环境表面宽松实际趋紧,虽然央行对货币政策定下的基调是适度宽松,各家银行却一直在大力回收流动性,这就给企业的融资带来了困难。经历了去年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双重拉动,2010年机械行业有所回暖,但整个市场行情还不容过度乐观,出口依旧疲软,国内竞争也更加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出现流动性紧缩的趋势,无疑将给企业的资金管理带来更严峻的挑战,从这一角度来讲,今年的资金管理难度更甚于去年。今年福马集团在扩大银行综合授信额度的同时,努力取得一些利率较低的融资(如短期融资券),并且提前提取资金,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以备扩大生产和运营周转之用。

在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行业、规模、性质迥异的企业往往要面临相似的问题。北京某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的财务经理李春红,最近正被银行贷款的难题所困扰。她所在的公司是一家中等规模的中外合资企业,总部设在美国,主要从事食品加工行业。自20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业务迅速拓展,部分产品几乎垄断了东南亚市场:与此同时,公司的规模也逐渐扩大,由一家发展到了三家。面对公司强劲的发展势头,2010年,公司有了扩大再生产、提高市场份额的计划。然而,融资的瓶颈令李春红颇感无奈。进入中国以后,公司的资金来源,除了很少一部分来自国内银行的贷款以外,更多的是依靠自身利润的积累和国外母公司的支持。“国内银行的贷款政策真的是宏观金融政策的晴雨表。在金融政策宽松时,企业贷款会相对容易些;而政策趋紧时,贷款也变得非常困难。”今年,在流动性紧缩的背景下,一直合作的国内银行向公司提出了加息30%的要求,李春红被迫将目标转向了外资银行。“我们选择外资银行,是因为他们的解决方法要比国内银行灵活许多,可以切实帮助企业降低财务费用。而国内银行,由于受到央行诸多政策的限制,在金融领域缺乏创新,往往无法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企业的发展。我们特别希望国内银行能够提供一些便于企业实际操作的方法,这对双方来说都将是有利的”,李春红表示。

当然,对于此次流动性紧缩寒流的来临,也有企业反应得不甚敏感,这类企业就是长期处于信贷投放边缘的中小民营企业。从事经济型连锁酒店和物业公司经营的某集团财务总监胡光来表示,由于私营企业历来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公司发展基本依靠自有资金,一贯如履薄冰的姿态使得他们相对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具有更强的御寒能力。不仅如此,此次央行工作会议制订的政策导向,反倒为中小民营企业带来了一股春天的暖意。2009年,近10万亿元天量信贷主要投向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国企,中小民营企业所获投放不足;2010年,随着四大国有银行贷款投放速度放缓,政府投资力度减弱,信贷结构也出现了重大转变,更多的信贷将向民营企业倾斜。从具体产业来看,2010年银行信贷将由政府项目转到制造业、运输业等实体经济,使投放结构更加合理。如何在宏观政策转向的背景下抓住发展机遇,掌握对国家大势进行研判的能力,胡光来坦承,这是民营企业急需补充的一课。

宏观政策“变脸”,几家欢喜几家愁。但是,无论企业自身面临着怎样的处境,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应该着手准备做点什么了。

资金管理模式的选择

新的货币环境给企业理财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进入2010年3月份以来,很多企业打算上马新的投资项目。面对资金短缺的问题,CFO们纷纷开始探求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危机应对之道

“强化资金管理、内部挖掘资金潜力,是缓解资金链的有效解决方式。”解洪波认为。

目前我国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集团,在资金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资金与数据的支离破碎和相互分割掩盖了企业真实的风险水平,最终造成公司总部无法准确地掌握自身的资金状况,资金“黑洞”普遍存在,增加了企业控制和运营的风险;二是企业资金价值严重偏低,特别是大中型企业集团,普遍面临着“高存款,高贷款,高财务成本”的尴尬。一方面有不少企业资金躺在银行账户里“沉睡”,另一方面是关联的平行或者上下级公司对资金的迫切需求得不到有效的满足,被迫向银行寻求贷款。

要想解决企业在资金管理领域面临的问题,当务之急是在企业内部建立智能化、信息化的资金操作平台。解洪波表示,一方面要借助统一集中的资金平台及时了解集团内部资金的流向和动态,实现对资金的结构、成本、收益、风险、信用和计划等信息的实时、动态查询;另一方面要通过高效便捷的自动化手段来集中管理企业资金,统筹调度集团资金的使用,挖掘沉淀资金,调剂平衡资金需求。同时,企业也需要智能化的资金平台来完成资金增值的运作。结合利率、汇率、投融资产品及金融衍生品市场环境的变化,智能化地分析和拟定企业理财计划,匡算各类资金成本,合理安排投融资和资金结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让资本快速增值。

“现金的管理首先需要对信息的全面了解和认知。”原德国LOI集团中国区财务总监臧晓辉对解洪波的观点颇为认同。在德资企业多年的工作经历,让臧晓辉认识到了德国人在财务理念上的精细之处,以及在企业现金管理领域值得国内企业借鉴的经验。“德国人的逻辑是:将现金管理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要对项目的信息做到精

确的了解,从而对现金流做出精确的预测,最终使整个企业的现金流都处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实际上,企业资金的紧缺与否,并不单纯表现在现金量的多少,在一些发展相对成熟的外资企业中,现金量在资产负债表中所占的比例往往很少。比如法国的达能公司,其年末现金占总资产的比例只有2%,也就是在160亿欧元的资产中,现金还不到4亿欧元。然而就是这么少的现金量,依然能够保障整个集团的运转。要想达到这样的状态,就必然需要借助一种安全可靠的管理系统。

内部财务公司的诞生正是解决企业集团资金管理问题的一种创新。作为企业的内部银行,内部财务公司实现了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并通过对子公司开展委托存贷款业务,有效地减少资金占用,加快资金周转;甚至作为企业产融结合的平台,管理和协助企业的对外投融资,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壮大。

2009年以来,中国企业集团掀起了组建财务公司、强化资金管理的浪潮,除了财大气粗的国有企业,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也加入了组建的队伍。然而,现实情况是,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适合并有能力成立自己的财务公司。对此李春红就颇为困惑。她所在的公司只是一家中小规模的企业,没有能力成立自己的财务公司,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恐怕就要更多地求助于银行系统了。

对于这一困惑,同为外资企业的加拿大视尊集团找到了有效的解决对策。财务总监贾风涛介绍,视尊集团通过外资银行设立了母子账户,将户头开在上海,归属于中国的控股公司。子公司在同一家银行内开设二级账户,通过银行系统来完成各个企业之间的资金调配,最终实现了公司内部资金的有效管理。

当然,有利必有弊,内部财务公司和资金集中管理的方式本身也有一定的缺陷。

“通过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开展资金管理有利有弊,特别是国有企业集团通过财务公司实行资金集中管理,信用保障十分重要。在内部融资时如果资金被配置到了效益最差的企业里,那么资金就难以回收。”对于这种无效的配置结果,薛贵表示出了担忧,“将资金集中在财务公司的做法也存在一定风险,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集团下属企业与银行业务联系的渠道弱化了n而企业融资最终还是要以法人的形式来解决,企业只有维系好了跟银行之间的关系,才能不受银行的制约。”因此,对于部分中央企业集团资金高达70%~90%的集中度,薛贵认为,不同的行业以及不同的经营特点要因地制宜地把握资金集中度,不是越高越好,诸如福马集团,不妨拿出50%的资金集中,剩下的50%资金留在有战略合作关系的银行里面进行长期合作。此外,相对于银行雄厚的资本实力,财务公司在资本金规模上要小很多,而且业务范围也受到限制,从风险管控的角度来看,企业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避免对财务公司的过度依赖,保持多元化融资渠道不失为明智之选。

“其实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讲,降低成本,例如通过改进产品设计和工艺流程降本,就是节约资金,就是很好的现金流管理方法。最重要的是,制造企业要通过调整结构,开发高端产品,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来带动企业盈利以及净现金流量,这才是解决现金流问题的根本之道。”薛贵表示。

2009年年底,财政部企业司张巍曾赴陕西对部分企业进行了相关调研。他表示,对于集团资金的集中管理,调研中确实看到了一定的效益,从财务费用的节省和与银行谈判效率的提升来看,都有着很明显的作用。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目前在我国实施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模式还有相当大的难度。由于集团与集团之间差异很大,有些集团甚至是由政府出面主导,以“拉郎配”的方式组成的松散的集团,不要说资金信息的统一管理,就连生产经营的协调都很难。“近年来,由于部分国企资金管理不善,出现了较大的风险,财政部也在积极研究制订相应的制度来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当然,从公共财政的定位来看,财政部不会直接出台政策干预企业的运作,只能从规范国企财务管理的角度出发,提醒企业在资产运营的过程中控制风险与提高效率并重”,张巍表示。

正如宏观政策调控之下。企业的境遇各不相同一样,在资金的管理方式上,企业也要因地制宜地灵活选择。集中管理不一定就是最好的管理方法,判断企业资金解决方案的优劣,最终还是要看政策执行的效果如何。

电子票据的应用

2009年10月28日,央行宣布全国商业汇票系统(ECDS)正式建成上线;截至2009年底,共有16家银行和4家财务公司首批接入了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目前,第二批财务公司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建自己的电子票据系统,预计到2010年6月份,上线财务公司的数量有望达到67家。

显然,以电子票据为代表的新型金融工具的出现,在信贷紧缩的大背景下为企业理财提供了新的契机。解洪波认为,相较于传统的纸质票据,电子票据不但可以提高资金周转效率,降低融资成本,还能有效地控制假票、错票和“克隆票”,最终有力地推动全国流通的跨银行的规范高效的票据市场的形成。

“由于电子票据的付款期长达一年,而且利率比银行贷款要低,这实际上就为企业理财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运作空间。”解洪波表示,在当前这种流动性紧缩的状况下,有效地运用电子票据这类新型的金融工具,不失为企业降低融资成本的理想选择。

尽管目前票据相关衍生产品几乎是空白,但是电子票据的应用已经为票据产品的逐渐丰富奠定了技术基础。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各类国外应用成熟的票据融资工具,如票据远期交易、票据期权、票据互换等衍生产品将出现,给企业融资理财提供更多的选择。

“财务管理融入金融是企业的一个发展趋势。”臧晓辉认为,商业汇票系统和电子票据的出现,反映出央行正在致力于为企业提供更宽泛的金融平台。

当然,随着越来越多新型金融工具的推广使用,企业的管理风险也随之成倍地增加。诸如电子票据系统,一旦出现了问题,其破坏性和影响力将比现金管理系统更为广泛。因为如果现金管理出了问题,还可以在企业内部解决,而票据系统一旦出了问题,将会造成债权债务的灭失并波及集团外部的交易对手。

毋庸置疑,嵌入了金融工具后的全新的商业模式,对公司财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学会驾驭金融工具,将是企业财务人员下一步的必修课。

猜你喜欢
票据财务资金
事业单位财务审计的重点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财务自由这扇门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
财务风险的对策与探究
2016年11月底中短期票据与央票收益率点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