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雪娟,余霞凤
(上饶市皮肤病性病防治所,江西 上饶 334000)
笔者在工作时发现,在门诊输液后马上离开的患者,在拔针后,许多患者忘记按压,有的按压不合适,造成局部止血不力而出血、渗血。尤其是老年人皮下脂肪减少,血管周围缺乏组织支持,血管硬化,收缩功能差,输液拔针后针眼渗血及皮下大片淤血更常见。同时,出血及皮下淤血又是血管受损伤的指征,给护士下次输液部位的选择增加了难度。如不对病人宣教拔针后的按压时间及一系列的措施,会直接影响病人静脉的完整性,造成不同程度的皮下淤血。为此在如何保护静脉问题上,笔者进行了研究,其报告如下。
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接受门诊输液的患者800例,输液3 200例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400例,输液1 600例次,年龄4~85岁;观察组 400例,输液 1 600例次,年龄 3~86岁。选用患者两手背部的静脉网,前臂的贵要静脉和头静脉。3年期间,护理人员没有变动。
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拔针,即按《基础护理学》教科书中描述:静脉输液完毕,以干棉签按压穿刺点,迅速拔出针头,在局部按压穿刺点片刻[1]。
观察组实施以下护理措施:
1) 加强患者的宣教,说明保护好静脉的必要性。患者的静脉是患者和护士的共同财富,患者拥有静脉的所有权,护士在给患者输液时拥有静脉的使用权。保护好静脉,减少局部淤血,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可保持患者手背部和前臂的皮肤完整性。另外,每个人都有发生意外的可能,患者具有良好的静脉系统,将会为抢救赢得时间,所以,保护好静脉血管,是护患共同的高尚行为。
2) 静脉输液完毕,护士拔针时用左手食指在针尖的上方约2 cm处,绷紧患者皮肤,右手持针柄,并将针柄抬高10°~15°快速拔针[2],然后立即用左手拇指垫无菌干棉球沿血管纵向按压,并加胶布固定。嘱患者用没有接受穿刺的手,按住干棉球,中等力度,持续按压5 min。
3) 对于老年患者血管硬化,收缩功能加用“屈肘举手”法:患者在平卧状态下屈肘90°,并举手2~3 min,坐位及站位患者,则应将被输液侧上肢举起,手超过头顶水平,持续2~3 min,并不能随意将手放下,也不能立即用输液侧手握、提、推、拉重物,10 min内不能在同侧前臂扎止血带。对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此法仍适用,但应适当延长举手时间。
4) 按压时间到达后,嘱患者走路时,避免前后左右甩动接受输液治疗的上肢,尽量抬高输液侧患手。胶布及棉球在1 h后撕去。
2组患者输液后皮下淤血发生例次数以及淤血面积大小方面,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静脉输液拔针后2组患者情况对照表
加强宣教,提高患者对保护血管的认识。门诊输液患者从思想上比较忽视对血管的保护。对照组患者一般是发生了大面积的皮下淤血后才找护士,询问是怎么回事,从而影响了日常生活中手的活动、工作和社交活动,且淤血吸收较慢。临床观察直径>2 cm的皮下淤血,完全吸收需5~10 d。提前加强此方面的宣教,对患者产生一定的影响,起到了相互配合的作用,从而达到保护静脉的效果。
拔针方法与按压位置选择的结果。静脉输液完毕拔针,用左手食指在针尖的上方约2 cm处绷紧病人皮肤,右手持针柄略将针抬高10~15°,快速拔针后立即用左手拇指垫棉球沿血管纵向按住,可以减轻拔针时的疼痛,特别是患儿,消除拔针时的恐惧感,避免了皮下淤血的形成,有利于此静脉的再次使用。
拔针后按压时间的选择结果。本研究选择了无菌干棉球,为临床上使用的一般大小的干棉球,体积为1.5 cm×1.5 cm×1.5 cm,拔针时能同时按压皮肤及血管壁上的2个针眼,比临床上使用的棉签体积大,效果好,患者易接受。中等力度按压5 min,是逐渐选择的,为了给患者选择按压时间,笔者先在自己身上做了实验,1 min时,打开按压针眼和3 min时打开按压针眼仍有少量渗血,5 min打开按压针眼,完全闭合,没有任何渗血。
减少肢体甩动,使静脉闭合效果巩固。门诊病人输液拔针后,回家或单位后还能进行正常的活动,所以嘱患者1 h内,尽量减少接受输液肢体的上下左右甩动,其目的是减少静脉系统血液压力的突变,防止由于血管压力的突变,再次冲开刚刚闭合的针眼,胶布固定1 h,可利用胶布的两旁拉力,对针眼及周围形成局部向下的压力,保护针眼进一步闭合。该方便简便易掌握,凡是输液拔针后均可采用,值得推广应用。
[1] 余爱珍.基础护理学[M].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96.
[2] 刘薇群.一种新的静脉穿刺后拔针法及其应用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1998,14(9):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