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新
据相关数据显示,建筑运行能耗占全社会商品能耗的27.5%。我国的建筑节能标准由以前的30%提高到50%,北京、上海等部分城市的节能标准要求达到65%。在建筑中,外围护结构的热损耗较大,而外围护结构中墙体又占了很大份额,所以建筑墙体改革与墙体节能技术的发展是建筑节能技术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发展外墙保温技术及节能材料则是建筑节能的主要实现方式。目前墙体保温技术发展很快,新型保温材料及体系已开始应用于墙体保温工程中。目前外墙保温常见的有聚苯板、挤塑板、聚苯颗粒、岩棉板等板材类保温体系和保温砂浆类保温体系。
聚苯板、挤塑板等板材类外保温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耐久性问题突出,比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低,对于使用维护存在安全隐患;2)抗负风压的作用能力弱,在高层建筑的背风面或建筑变化处,负风压产生的吸力对保温体系的稳定性和防脱落提出挑战;3)内部结露问题,冬季室内水蒸气通过墙体向外渗透,逐渐进入外墙内部,有可能造成保温层内部结露,而点式或条式的粘结施工方法不如满布粘贴的粘结性好;4)施工工序多,湿作业较多,施工成本相对较高。
无机保温砂浆是一种用于建筑物内外墙粉刷的新型保温节能砂浆材料,以无机类的轻质保温颗粒作为轻骨料,加由胶凝材料、抗裂添加剂及其他填充料等组成的干粉砂浆。具有节能利废、保温隔热、防火防冻、耐老化的优异性能以及低廉的价格等特点。如FSW无机保温砂浆由无机中空玻化微珠、对流阻断体、无机胶凝材料、无机辅助粉体等材料采用独特的新技术、新工艺复合而成的一种新型保温节能材料。无机玻化微珠保温砂浆是由硅酸盐水泥、活性硅,可再分散乳胶粉、纳米流变助进剂,纤维、高温煅烧表面玻化处理的无机岩石(玻化微珠)配制而成的砂浆。优异的防火性能(A级)50年使用期限,与建筑物同寿命,抗压强度高,粘结强度高,施工简便,稳定性好。无机保温砂浆的特点包括:施工方法和普通水泥砂浆施工方法相同;导热系数低、保温效果好;与墙体的无缝粘结紧密,无需胶结、钻孔、打钉,不影响墙体结构;容重小、自重轻,降低建筑物负荷;强度高、硬度大,变形小;无接缝,不会像保温板材那样有漏渗情况出现;弹性好,抗裂性强,可有效弥补墙面小裂纹;使用寿命可以和建筑物本身寿命相同。
FSW无机保温砂浆是由无机中空玻化微珠、对流阻断体、无机胶凝材料、无机辅助粉体等材料采用独特的新技术、新工艺复合而成的一种新型保温节能材料。其组成的材料作用分别为:无机中空玻化微珠:为中空球体或不规则体,里面封闭空气,形成阻断热传导的特殊物质;对流阻断体:分割、封闭无机中空玻珠之间的孔隙,阻断其间的空气对流,提高保温性能;无机胶凝材料:提高FSW无机保温砂浆的硬度和粘结性等;无机辅助粉体:提高FSW无机保温砂浆的抗裂性能、保水性能及施工的和易性能等。
1)成品保护:将门窗边框和五金等容易被施工污染的部位保护起来。2)基层检查与处理:检查基层有无空鼓和起壳现象,若有应除掉,清除基层表面的浮灰、油污等污染物质,以免影响粘结强度。3)吊垂线做灰饼:按设计要求的保温层厚度做灰饼和冲筋。灰饼和冲筋所用的材料为本工程所用的无机抗裂保温砂浆。4)拌和无机保温砂浆:将无机保温砂浆的粉料和水按 1∶(0.7~0.9)(重量比)的比例加料,用强制式砂浆搅拌机拌和均匀,搅拌时间5 min~7 min。5)批第一遍无机保温砂浆:用锯齿形批刀批无机保温砂浆一遍,厚度以10 mm~15 mm为宜,待批好后用铝合金直尺刮平整。6)批第二遍无机保温砂浆:第一遍无机保温砂浆干燥到一定程度时,根据设计厚度需要,批第二遍无机保温砂浆,做法同上。7)抹柔性抗裂砂浆:批刮完第二道无机保温砂浆后,将柔性抗裂砂浆批刮在无机保温砂浆表面,厚度3 mm~5 mm。8)铺设耐碱型网格:批刮无机保温砂浆后,将柔性抗裂砂浆批刮在无机保温砂浆表面,挂网格布,再批一遍柔性抗裂砂浆。施工中网的弯曲面朝向墙面,用抹刀或刮刀从中央向四周压平,使网完全埋入柔性抗裂砂浆中且无皱折。粘贴完毕对墙面进行检查,确保网无裸露,表面平整,无抹刀刻痕,如有不规则处用柔性抗裂砂浆补抹。9)抹第二层柔性抗裂砂浆:在网格布铺设完毕及粘贴处理完毕后,可进行第二道柔性抗裂砂浆的批刮,注意控制抹灰厚度和表面平整度。10)饰面层或涂料的施工:饰面层或涂料的施工同普通砂浆作为粘结基层的情况。
FSW无机保温砂浆施工验收内容可参照表1,表2。
表1 验收内容要求
表2 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表3 无机保温砂浆的性能比较
表3对比分析了无机保温砂浆与聚苯颗粒砂浆保温、挤塑板保温的性能。无机保温砂浆在使用寿命、防火、施工便捷性、施工成本等方面具有优势。
[1] 朱成寿,张海军.外墙外保温施工质量控制的几个问题[J].低温建筑技术,2009(3):128.
[2] 陈宇新,王茂君,朱元华.XPS挤塑泡沫板外墙外保温系统的应用[J].建筑科学,2009(9):77-78.
[3] 徐逢祥.节能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25-131,137-143.
[4] 郎 勇.议建筑节能及发展趋势[J].山西建筑,2008,34(11):24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