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唤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

2010-08-19 06:21刘黎明吕旭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论文思想

刘黎明 吕旭峰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现代教育研究所,开封 475004)

重唤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

刘黎明 吕旭峰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现代教育研究所,开封 475004)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中国的教育实践,在实践中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及时地对过去的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和分析,反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的动向和存在问题,展望其发展趋势,对促进教育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育思想多元化的现时代,更应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量化分析;发展趋势

1978年以后,新中国教育学迎来了生机盎然的春天。1979年 5月 12日,中国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会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科学研究真正开始蓬勃兴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中国的教育实践,并在实践中大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论文的量化分析,使人们关注和反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的动向和存在问题,并以此展望其发展趋势,进而重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界定

对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首创并为后世的经典作家坚持、运用和发展的教育思想已成为基本的共识。据此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长期的革命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教育问题的一系列观点、思想和学说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全面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深刻阐释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过程中,对教育的有关重大问题形成了特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构成了内容十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也是在当今社会使我们能够站在一个较高层次审视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从而不断完善和发展当代教育的一笔重要的思想资源。因此,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并加强对其深入研究,对于现时代教育科学的发展以及教育实践的推进,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本文的研究对象、范围及其方法

本文主要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教育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教育研究》为分析对象。首先,《教育研究》办刊时间较长。该刊于 1979年创办,迄今已经连续出版 31年,恰恰能反映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研究状况。其次,《教育研究》是全国性教育理论学术刊物,在教育学术界影响较大。因此,我们以《教育研究》为代表,通过对该刊创刊以来有关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论文进行量化分析,梳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的基本情况,呈现关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在整个教育学研究中的地位。

本文对《教育研究》的统计分析从 1979年至 2009年底,时间跨度为 31年,共 359期①。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实际研究状况,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内容的选取范围主要集中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的教育思想研究。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为统计与分析、归纳与概括。对相关论文进行分类统计,选出所有关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文章,并将该领域的研究论文从数量、内容、历年动态等方面进行统计,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总结特色、发现问题,阐明我们的认识和观点。

三、对所选论文的统计梳理与分析

《教育研究》从 1979年至 2009年刊登文章共 6445篇,有关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的论文 197篇,占刊发文章总数的 3.06%。

(一)论文数量变化的比较分析

据统计,《教育研究》31年来发表的有关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的论文篇数情况如“表 1”所示:

表1 《教育研究》31年来发表的有关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的论文篇数情况

19981217942.23%1999 12 183 6 3.28%2000 12 193 2 1.04%2001 12 206 3 1.46%2002 12 232 2 0.86%2003 12 196 1 0.51%2004 12 216 4 1.85%2005 12 218 2 0.92%2006 12 221 2 0.90%2007 12 229 0 0.00%2008 12 260 3 1.15%2009 12 236 0 0.00%合计 354 6445 197 3.06%

根据上述统计,我们绘制出《教育研究》1979年—2009年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的一个大致动向及其在整个教育研究中的所占比例,见 “图 1”与 “图 2”:根据对《教育研究》创刊以来发表的有关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的论文篇数情况的统计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在我国呈现两个高潮。第一个高潮出现在1981年到 1984年,4年间共发表论文 67篇,最高比例达到占当年发表论文数的 9.60%(1984年)。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 1982到 1985年间《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刊发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论文篇数得到印证②。此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虽非专业的教育学刊物,却因有一批优秀的教育学研究者聚集在周围,在此期间也发表了不少关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文章③。1992年到 1995年,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出现了第二个高潮。这期间,共发表论文 54篇,最高比例达到占当年发表论文数的9.09%(1992年)。从内容上看,这一阶段有关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研究,比较多地集中在对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研究,且这一研究趋势一直延续到上世纪末。

图1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论文年度刊发篇数图

两个线条是趋势预测 /回归分析趋势线,其中黑色斜线是线性分析(L),灰色曲线是移动平均(M)。

图2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论文占当年刊发论文的百分比

(二)核心作者统计与分析

《教育研究》创刊 31年来发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论文核心作者发文量统计如表 2:

表2 《教育研究》发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核心作者发文量统计

核心作者群是指在刊物上发表论文较多,影响较大的作者集合。根据普赖斯(Price’s Law)定律,即 N=0.749nmax1/2,式中的 N为核心作者最小的论文发表量,nmax为核心作者最大的论文发表量,发表论文在 N篇以上的作者即为该刊的核心作者④。从表 2中可以发现,研究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有一个高层的核心作者队伍,其核心作者人数可根据普赖斯理论确定。由表 2中数据可知,nmax=7篇,代入上式得 N=1.98≈2。也就是说,发表两篇以上论文的作者即为核心作者,可确定研究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作者为 32人。《教育研究》以来,这 32人在《教育研究》发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论文共 89篇,占发文总量197篇的 45.18%。这一结论基本符合普赖斯对洛特卡定律(Lo tka’s Law)的一个重要推论,即在同一主题中,发表了 0.749nmax1/2篇以上论文的科学家们所发表的论文总数略等于全部论文总数的一半。

(三)改革开放以来有关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览《教育研究》创刊以来(1979-2009),刊发的关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论文可知,其研究内容相对集中在五个方面。其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研究论文 42篇,占关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论文的 21%;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研究论文22篇,占 11%;关于 “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论文 19篇,占 10%;关于邓小平 “三个面向”的研究论文 13篇,占 7%;专门探讨和论述毛泽东、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研究论文就有104篇,占 52%,其中论述毛泽东教育思想的论文 46篇,论述邓小平教育思想的论文 58篇。除此之外,还涉及到周恩来、刘少奇、江泽民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教育思想,以及一些学者的学习体会和综述等。

1.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实现自身发展是人类千百年来的美好理想,也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理想。在汲取前人思想的基础上,马克思创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使人类的这一美好理想成为一个全面的科学体系,成为马克思主义伟大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一贯思想,也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社会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⑤改革开放以来的讨论,学者们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不同理解展开。通过讨论对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历史背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具体内容、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教育目标中“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关系等一系列理论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⑥。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是讨论最多的问题。张健、厉以贤、王逢贤等人还探讨了马克思异化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之间的关系。1984年,《教育研究》编辑部邀集了首都部分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座谈,就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人和人的发展、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青年一代,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袭等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在研究视角上,有学者通过对德智体美四个方面的心理学分析,就学习与全面发展关系的心理学问题作横向(关系的)和纵向(历史的)分析,还有论者探讨了《资本论》中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质的规定、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原因、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目的等等。

2.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协调发展,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劳结合就成为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和基本内容,教劳结合应为贯穿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全过程的指导思想。学者们对教劳结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科学涵义、结合点、意义和作用、历史比较等方面的。

有学者将马、恩关于教劳结合的思想与 1958年我国教育战线上开展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进行比较,认为“五八年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上出现了‘左’倾错误,出现的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的庸俗的曲解,不是偶然的。我们应分析它产生的社会根源,从中吸取教训”⑦。还有学者分析了建国以来理解教劳结合上存在的问题。

对于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教劳结合思想研究也非常多。毛泽东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原理在中国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第一次把教劳结合提到教育方针的高度。邓小平进一步从宏观上深刻揭示了教劳结合的实质,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原理在中国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邓小平的教劳结合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和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新发展,有力推进了有中国特色的教劳结合实践的新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八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研究与实验”在理论研究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3.关于思想道德教育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对于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教育论述最多的学者是钟伦士。仅 1981年,钟伦士在《教育研究》发表该方面的系列文章 3篇,论述了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过程和规律,并指出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是这个社会的共同事业。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之所以把道德教育作为重要课题加以研究的原因⑧。

在研究中,学者们一致认为应该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武器。对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论述都有研究,对邓小平的德育思想研究和论述最多。论者将邓小平德育思想概括为“大德育”思想,认为其“大德育”思想坚持了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辩证观点,有打破原先学校德育的封闭体系和从学校教育的范畴扩展两层基本含义⑨。有论者把邓小平的德育思想体系概括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德育目标、反映时代要求的德育内容、研究新情况、加强青少年教育的德育重点、指导德育创新的新要求,并详细论述了邓小平提出的解决新问题的德育原则与方法⑩。

4.关于“三个面向”

1983年国庆节前夕,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成立 20周年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个后来被简称为“三个面向”的题词,成为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旗帜,成为教育学界关注的主题和热点,学者们围绕它的内涵、意义、贡献等主题,并结合教育实践从各个视角进行了研讨。

“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思想中最富于时代特征、最具有现实意义的精髓,揭示了中国教育体系将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迎接世界范围全方位的挑战以及为中华民族的未来所肩负的崇高的历史使命⑪。“三个面向”是一个整体,它表明邓小平全面地把握了教育在社会系统中的立体层次和总体功能,在研究教育系统的空间位置时,同时注意考察其时间序列;在研究教育发展的时间关系时,同时注意考察其空间位置⑫。有学者提出,从面向现代化到面向世界,再到面向未来,构成一个变革和创新的行动逻辑序列⑬。“三个面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但又各有自己的特点和重点。面向现代化,是三个面向的基础和核心⑭,有论者也认为,现代化是基础⑮。有学者提出,培养人才是贯彻“三个面向”的核心,加快改革步伐是贯彻 “三个面向”的关键,教育现代化的中心是教学内容的现代化⑯。

5.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研究

毛泽东教育思想是在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条件下,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第一个理论形态。邓小平教育思想是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又一理论形态。从研究情况看,无论研究内容还是研究视角,都是丰富多彩的。学者们主要从概念、体系、形成发展、内涵、特点、意义、贡献和评价等方面对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教育思想进行了论述。此外,还通过研究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对教育的论述,来探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拓展与延伸。主要集中在“三个代表”与教育、科教兴国和教育创新、科学发展观与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学习江泽民、胡锦涛的重要讲话的体会等等。

(1)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的深入

毛泽东教育思想这一概念,最早是 1951年 6月 29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钱俊瑞的《学习和贯彻毛主席的教育思想》一文提出的,并沿用至今。从研究毛泽东教育思想的论文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教育思想”是最常用的一个提法。此外,还有“毛泽东教育学说”、“毛泽东同志的教育思想”、“毛泽东的教育思想”,吴泳还提出了“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教育理论问题”的概念。

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较早地做出概括的是成仿吾⑰。全国首次毛泽东教育思想学术讨论会与会的同志把毛泽东教育思想包括为七个方面的基本内容⑱。冯春林认为,毛泽东教育思想包括教育的本质和社会职能;党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全面发展教育、教育制度、教学思想、德育、体育等基本内容⑲。

关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特点,从已有研究来看,观点纷呈,主要有下列说法:其一,民族性、人民性、科学性和实践性⑳;其二,把教育作为革命斗争和建设的工具,强调和提倡从实践中学习、提高,主张教育必须全面主动地发展学生个性,极力主张革新、创造,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㉑;其三,毛泽东教育学说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不是照搬外国,而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着眼于人民大众,主要是着眼于工农群众,还把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结合起来,把吸收历史遗产和总结实际经验结合起来,进行了广泛的实践,经历了实践的检验,有过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㉒。还有学者分析了毛泽东在革命根据地办学思想的基本特点和军事教育思想的特点。

有研究者认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主要贡献是:全面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问题的基本观点;对无产阶级所需要的新人作了质的规定;探索了适合于中国国情的文化教育建设的道路,并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经验;阐明了学校教育内部的许多关系;确立了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权㉓。顾明远认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主要贡献表现在: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服务;要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要把理论同实际结合起来;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㉔。2003年,“毛泽东与中国教育”学术研讨会的与会学者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毛泽东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历史贡献,并提出毛泽东教育思想对当代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具体表现在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价值,开拓创新精神价值,实践的指导价值㉕。

在毛泽东诞辰 100周年前夕,由张健主编的《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出版,《教育研究》还刊发了蔡克勇为该书作的书评和张承先撰写的序言。

(2)邓小平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

邓小平对教育问题的重要观点和论述,既有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承,又有总结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经验而作出的发展与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内涵十分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思想体系。有学者认为,邓小平教育理论是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二十多年来教育事业发展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论者从继承和创新两方面分析了邓小平教育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毛泽东教育思想的贡献㉖。有学者认为,邓小平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一是把马列等革命导师和毛泽东没有经历和认识到的问题明确了;二是把毛泽东已经提出但还没有做到或做好的事情做了;三是把毛泽东说得不够全面的或错了的,补充完善或者改正过来了㉗。

关于邓小平教育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有三阶段说、四阶段说和五阶段说。五阶段说将邓小平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分为建国前、建国初期、1957至 1975年、1977年至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等五个阶段㉘。

关于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理论属性和特点。有学者认为,邓小平教育思想应表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教育思想,它属于人类现代教育思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中华民族教育思想的范畴;现代教育思想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时代特质;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制度特质;立足于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现实,致力于实现教育现代化,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民族特质㉙。研究者认为,邓小平教育理论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等鲜明特征㉚。还有论者认为,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特点,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马列,在发展中更好地坚持;二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三是强调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㉛。

关于邓小平教育理论的内容,学界概括不一。有的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面向、四有新人、五育并举;有的概括为:一个中心、四大观点、十项要求。有论者认为,其主要内容是:确立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四有”新人;教劳结合要有新发展;尊重知识,尊重人才㉜。有观点认为,邓小平教育理论中“最核心、最关键的是关于确立教育战略地位的思想。”㉝

关于邓小平的教育发展战略思想。论者认为,邓小平从中国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深刻的分析,把发展教育看成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全党重视知识,重视人才,重视教育,并指出必须把教育放在一个优先发展的地位㉞。有学者提出,从战略高度看待教育,是邓小平教育思想最具魅力的个性所在。邓小平善于抓住关键性的问题,突出重点,以带动整个教育的改革和发展㉟。还有学者提出,邓小平从全局高度规划高等教育发展,通过改革开放为高等教育发展注入动力,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高教发展思路,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㊱。

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想。邓小平在探索和回答如何巩固、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始终把教育作为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全局和历史命运的战略问题加以考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内涵十分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思想,成为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强大的思想武器㊲。有论者认为,邓小平从社会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人才成长的全过程审视教育,在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与经济发展相互依靠的维度上确立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㊳。

关于邓小平教育思想的贡献和历史地位。有学者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许多重要文献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表述与邓小平的思想和对教育的关心是分不开的㊴。有学者认为,邓小平教育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现代教育思想,其历史地位在于,它是人类现代教育史上的第三阶段的教育思想,又是社会主义教育史上的第三阶段的教育思想,还是19世纪中叶以来中华民族教育史上的第三阶段的教育思想㊵。

四、多元化中凸显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许多知识分子开始用马克思主义去思考中国问题,其理论触角必然伸向教育领域,由此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潮。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发展道路,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极为辉煌的一章。改革开放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在很多领域都有较大的突破,这显然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的基本特点、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的及时梳理与总结,无疑将有助于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并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深化和推进我国的教育改革。

(一)30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的基本特点

从以上我们对《教育研究》创刊以来刊发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论文的简要梳理和分析中,可以管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呈现出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就整体而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经过了一个从初步开始、全面展开到逐步深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最初的研究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诠释,比如,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历史背景、具体内容和意义的阐释,对“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理解,等等;随着研究的逐步展开,出现了“全面地历史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动态地考察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还有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立论基础”、“异化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等的各个方面深层次的探讨;上世纪 90年代后开始进行了结合实际的更深入的研究,诸如“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与中小学校教育改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使命”、“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中的科学与人文和谐教育”、“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本土化的研究等;对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也有了结合新时代的更深层的新认识,如扈中平的《“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1983年第 5期)、吴德刚的《关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再认识》(1980年第 4期),等等。

第二,从研究内容来看,除了集中在马克思、恩格斯等一些经典学说,如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劳结合”、“教育的本质和作用”等的研究,更多的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研究,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中国化的特色,也说明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主要是对经典作家理论或思想的诠释。

第三,从研究动向看,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研究高潮,一般都是伴随着某一历史事件的发生而出现的,说明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更具时代性、针对性。比如,1983年,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 “三个面向”,1984年、1985年仅以 “三个面向”为论题的理论文章在《教育研究》上刊发就有 10篇。1992年教育界展开了对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教育的讨论和思考,《教育研究》刊发关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教育”的文章就有 12篇,还刊发了 12位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就学习邓小平南巡讲话的笔谈㊶。

第四,在研究方法上,从历史分析到理论分析、从学习体会到实践总结、从比较研究到课题实验研究等不断丰富。尤其是,在党的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引下,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研究出现了有益的讨论和争鸣。比如,在论述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时,劳凯声、车树实对陈信泰、张武升阐述的未尽达意之处进行了商榷和讨论。再如,针对孙喜亭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理被曲解了》,邱光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还有,盛昭宽和王逢贤关于的“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讨论等等。这说明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正在逐步走向科学化、学术化。

第五,研究思路从注重对个别理论观点的阐释向注重对理论的纵深发掘、立体透视方向不断深化,研究领域以及研究视角日益拓展,出现了从哲学、心理学、伦理学、行为科学等交叉学科视角的研究。譬如,项贤明的《关于教育与科技生产力的哲学思考》(1996年第11期),朱法良等的《学习与全面发展关系的心理规律初探》2002年第 3期),李国榕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心理学分析》(2006年第 3期),宋惠昌的《马克思恩格斯的伦理思想和当代道德教育》(2005年第 3期),王箴禹的《共产主义教育的有益读物——<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读后》(2006年第 12期),赤光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兼析行为科学》(2007年第 12期)等。再如,学术界对毛泽东教育思想基本内容的研究,研究涉及范围广泛,涵盖了教育理论、教学理论、教育实践、教育思想、教学思想,等等。就教学思想来看,教育理论工作者探讨了毛泽东教学思想产生的渊源与发展、哲学基础、对毛泽东教学思想的认识与评价,还论及了毛泽东关于知识观、学生观、师生关系、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学习观等方面的教学思想。

(二)30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以上的统计分析和研究特点概括中可以看出,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虽取得了极其重要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从 31年来发表的论文看,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的成熟度就整体而言依然不高,表现为简单演绎推理、引经据典式的研究居多。尤其是还缺乏对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文本进行系统地深度耕犁,且不能回到他们的原初语境深刻领会和把握其思想内涵,从而势必影响到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应有价值的体现。

第二,虽然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性、针对性特色,但同时也反映出我们的研究还没有完全日常化。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视与研究,还只停留在少数专家、学者那里,没有形成一种普遍的意识,且研究的自觉性、自主性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虽然体现了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迄今为止,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基本上仍处于与国外研究相隔绝的状态,既缺少与国外的学术交流,也感受不到与国外研究的差距,从而使我们的研究不仅难能与国际对话,而且也缺失了重要的国际背景和学术视野。

第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的中国化,更多的体现在对个别领袖人物的思想研究,而较少从中国的现实问题出发,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本体与价值进行深入探究,反映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研究缺乏足够的问题意识。因而,把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作为一种理论基础、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当今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实践的设想和期待,也就难以真正得到实现。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趋向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研究历程来看,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呈现出三个趋向:

一是研究内容的日益广泛和问题的逐步细化。涉及的研究内容从教育与人性、教育与人的发展,到教育方针、教育目的、道德教育,再到家庭教育、学科教育等各个方面,乃至对马克思一段教育名言的翻译和理解。这些研究改变了以往内容相对集中,且多停留在宏观层面研究的局面,呈现出研究内容相当分散、研究问题逐渐细化的趋势。近几年,从《教育研究》发表的为数不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研究论文看,涉及到的研究内容更加宽泛,更加细化,也更加贴近教育实践,预示着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视野的日趋扩展。

二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研究由意识形态化逐步走向学术化。虽然自上世纪末至今,关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研究论文十分有限,但不难看出,这些研究已经不是完全停留在政治需要、意识形态需要,而是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论需要和学术需要;研究本身也更加理性化和学术化。毫无疑问,这才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本应有的状态;而且,惟其如此,才能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三是研究热情呈下滑趋势。从统计分析中,我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的薄弱和明显的衰减。虽然在我国,尤其是哲学界,人们越来越确信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但在教育界,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研究不仅没有随之增强,反而有逐渐淡化的迹象。教育研究在走向多元与丰富的同时,渐渐远离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曾被誉为的“唯一方法论”和“绝对指导思想”,从而由简单、教条式的接受走向依然是简单、教条式的否定。

(四)当今中国教育需要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新中国 60年取得历史成就的根本原因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和世情的不断结合。但是,近年来受西方思潮导引,理论界出现了话语权的转移,表现在主流意识形态与多元化文化观念并存的局面。表面看,超越的是单一的“主义”,拥抱的却是知识论上含混不清的众多的“主义”㊷,如后现代主义、新康德主义、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精神分析、科学哲学,等等。当 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举行了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活动。结果,得票高居榜首者是马克思㊸,比得票第二位的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高出了 15.33个百分点。接着,法国路透社又邀请各界名人再次评选,爱因斯坦以一票之多领先于马克思。在西方世界关注马克思理论历史命运的同时,国内学界对此也异常活跃,出现了 “重返马克思”、“重读马克思”、“回到马克思”、“走近马克思”、“永远的马克思”、“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等讨论和著述。这表明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且具有不可估量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当然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面旗子。鉴于目前我国马克思主教育思想研究的状况,以及国际国内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和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重唤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和时代的呼唤。我国学者黄济先生曾提出:“从实际出发和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根据当时的历史任务,提出和解决教育问题,我们应根据时代的要求,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回答当前面临的教育问题。”㊹可以说,这理应成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一贯认识和态度。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充分挖掘其当代价值,是当下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位教育学人的神圣使命。

注 释:

①《教育研究》创刊于 1979年 4月,1979年——1980年为双月刊,1979年实际出刊 5期,1980年为 6期。从 1981年起改为月刊,截止 2009年底《教育研究》总出刊 359期。

②从 1982到 1993年间,《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刊发的 9篇专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文章,全都发表于 1985年以前。

③㊷于述胜:《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教育学话语与教育变革》,《教育学报》2008年第5期。

④丁学东编著:《文献计量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第 204-249页。

⑤秦剑军:《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及其现实意义》,《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⑥柯兴:《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十年》,《教育研究》1988年第 12期。

⑦孙喜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理被曲解了》,《教育研究》1981年第 2期。

⑧钟伦士:《论述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过程和规律》,《教育研究》1981年第 4期;《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是这个社会的共同事业》,《教育研究》1981年第 5期;《研究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重要课题》,《教育研究》1981年第 8期。

⑨康永杰:《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哲学分析》,《教育研究》1999年第 2期。

⑩李康平:《邓小平德育思想:指导德育创新的科学理论》,《教育研究》2004年第 9期。

⑪朱开轩:《邓小平同志光辉的教育思想永远指引我们前进》,《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

⑫林嘉声:《邓小平同志的系统观与教育改革》,《教育研究》1995年第11期。

⑬吴刚:《教育创新的目标选择》,《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

⑭苗作斌:《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方针——对教育“三个面向”的几点认识》,《教育研究》1984年第12期。

⑮黄济:《思想解放与未来展望》,《教育研究》1999年2期。

⑯万莲美:《把教育转到“三个面向”的轨道上来》,《教育研究》1984年第7期。

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辑:《成仿吾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⑱宋才发:《全国首次毛泽东教育思想学术讨论会综述》,《教育研究》1982年第8期。

⑲冯春林:《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教育研究》1982年第8期;《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续)》《教育研究》1982年第 9期。

⑳张建新:《第三届全国毛泽东教育思想学术研讨会综述》,《教育研究》1993年第12期。

㉑吴畏:《略谈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几个主要内容与特色》,《教育研究》1993年第12期。

㉒厉以贤:《对毛泽东教育学说的几点认识》,《教育研究》1981年第7期。

㉓孙喜亭:《关于毛泽东同志教育思想的研究》,《教育研究》1982年第7期。

㉔顾明远:《全面准确理解毛泽东教育思想》,《教育研究》1984年第7期。

㉕方晓东,徐卫红:《继承和发扬毛泽东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㉖㉚郭戈,叶之江:《认真学习、研究、宣传、实践邓小平教育思想——邓小平教育思想研讨会综述》,《教育研究》1994年第 7期。

㉗吴畏:《邓小平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教育研究》1994年第6期。

㉘㉜滕纯:《试论邓小平教育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教育研究》1995年第1期。

㉙㊵邢永富:《关于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教育研究》1999年第8期。

㉛吴畏:《试谈邓小平教育思想的若干主要特点》,《教育研究》1995年第6期。

㉝陈至立:《千秋基业壮丽诗篇——共和国教育50年》,《教育研究》1999年第9期。

㉞张燕镜:《论邓小平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教育研究》1994年第11期。

㉟㊴郭戈:《学习邓小平同志从战略高度抓教育的思想》,《教育研究》1996年第3期。

㊱高宝立:《邓小平的发展观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教育研究》2006年第8期。

㊲李岚清:《学习、研究、宣传、实践邓小平教育思想》,《教育研究》1994年第4期。

㊳韩延明,孙传宏:《邓小平与中国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教育研究》1997年第7期。

㊶ 1992年,《教育研究》邀请周南照、黄新宪、王晓辉、傅维利、韩民、邢永富等12位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就学习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进行笔谈,分两次在第 8期、第 9期刊发,题为《解放思想繁荣科研深化教改——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学习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笔谈》,我们以两篇统计。

㊸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从千年思想家评选谈起——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人民日报》2003年2月 17日,第 2版。

㊹黄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论文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