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指向下的城中村改造

2010-08-15 00:51
山西建筑 2010年18期
关键词:城中村

楼 骏

城中村,存在于中国土地二元体制之下的城市特有形态,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特定的时期内,它的存在具有客观的合理性,为城市的发展承担着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功能。但是城中村又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正如大多数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城中村是“问题村”,它阻碍着城市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城中村改造工程繁杂而浩大,改造方式也是因村而异,虽然有关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在实际改造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各种问题。本文将在重视城中村的经济社会功能的基础上,辩证地提出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改造思路。

1 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城市扩张与土地供应矛盾日益突显。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在迅速扩张的过程中,受到土地、空间和资源等制约因素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经过多年的积累,城中村所占用的存量土地相当可观,将其纳入城市统一规划建设可有效缓解土地供应压力。2)增强城市竞争力,提高城市品质。城中村的硬件条件相对来说比较落后,也没有纳入城市统一的正规管理,经常被冠以脏乱差的不良评价,严重影响城市的对外形象,也限制着新时代要求下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3)科学发展观思想下的全局协调发展要求。地区协调平衡发展是目前形势下的大局要求,事关构建和谐社会之大业。对城市建设来说,更应以此为契机,在有利的政策环境中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中村改造工程。

2 城中村改造的现状特征

1)市场化。从改造主体的角度来看,城中村改造的模式一般被分为三种:政府主导、村集体主导以及社会力量为主导。如果城中村改造涉及到社会公益性质的项目或者景区开发等,则以政府主导为宜,比如说杭州西溪湿地开发保护工程带动的周边城中村改造。而以村集体为主体的改造则对村集体自身的财力要求甚高,现实中鲜有成功个案。更多的是因改造资金所限,导致引入社会力量(主要为房地产开发商)进行市场化改造成为时下最行之有效的改造模式。2)规模化。杭州在“十一五”时期,主城区完成涉及40个撤村建居单位的城中村改造,建成农转居多层公寓400万m2。又从西安市城改办城中村工作处了解到,西安市共有城中村326个,从2002年开始到现在,整村拆迁改造的有69个。二环以内的城中村有72个,至2011年将基本完成二环内城中村改造。当然,像郑州、深圳等其他城市在城中村改造的过程中都存在着这种规模化操作的特征。3)多样化。改造的多样化有两层含义:宏观上改造策略的多样化和微观上改造方案的多样化。改造策略可分为激进式和渐进式。激进式的特点就是首先在物质层面直接实现农转居的硬件条件(比如住房等),完成拆建工作,使之符合城市形象要求,然后再实现农民身份及精神层面的转变;渐进式的特点就是经过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逐渐实施各种手段的改造工作,比如说先仅对某些城中村建筑的立面按照建筑节能要求和城市环境要求进行整治等,使城中村在物质和精神层面有个适当的过渡期。改造方案的多样性表现在针对每个村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在改造的过程中实行一村一策,因地制宜。

3 城中村改造存在的问题

1)城中村的廉价房源是房屋出租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城中村处于城市内部,地理位置绝佳,而农民房的超大面积和自由间隔的优势,使得这里成为这类流动人群租房的首选。因其廉价房源而集聚着的大量城市低收入人群,这些人也包括刚毕业的大学生和初创业者,他们是城市建设主力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城中村改造的利益主体并不包含这一群体,激进式的改造、市场化的运作使他们进一步被城市边缘化,生活成本不断增加,而政府又必须建设更多的保障性住房来解决这类流动人群的居住问题。所以说,城中村的廉租房大大降低了城市化的成本,弥补了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阶段性职能缺陷。

2)城中村具有明显的城市过渡性转型空间特征。城中村包含两类居住人群:原住农民和外来租房者。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大量民工涌向城市,他们和刚毕业的学生构成的流动人群对廉价住房有着大量的需求。在城中村内,出租房是首要关键词,农民工和租房客是这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他的一切,都是围绕着租房而形成的生态圈。人群的高度集中,自然而然地形成集生活、生产、商业为一体、相互依存的复合居住形态,这种复合居住形态的形成,是城市转型期的时代产物,它为怀有城市梦的低收入者融入城市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和交流平台,也为城中村村民向城市居民的转变搭建了过渡性桥梁。如果原有的混合居住形态消失,相同阶层的聚居不利于城市的和谐发展,有些国家的贫民窟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而就原住农民来说,他们失去土地之后,房租变成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这里的主体变成了外来人,而他们的身份则变为服务者,即使有各种措施保障着他们的收入,但是曾经的居住生态圈的流逝也会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陌生。

4 可持续发展指向下的城中村改造

纯粹市场化的城中村改造模式在满足各方利益的前提下,更能满足规模化改造的需要,随着城中村改造势头不可逆转的趋势,村民提高自身生活质量的愿望也在不断趋同,这种模式在市场上不断被复制。但是,如果忽略了城中村原有的良性经济社会功能,那么在发挥市场效率的同时,也容易破坏原有的相互依存的和谐居住形态,忽视大量弱势群体的公平发展机会,不利于营造多样化、富于活力的城市社会生态环境[1]。换言之,一方面,如前文所述,城中村亟需改造;另一方面,城中村在本阶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这对改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持续发展指导下的城中村改造,必须延续城中村的这些良性社会功能,重视租客群体的社会需要,将城中村改造工程和保障住房建设工程等相结合,并以城中村改造为契机,努力满足未列入现行保障计划范围内群体的住房需求。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漫长的工程,而目前正处于硬件转型时期,那么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改造要适应转型时期城市空间的社会需求。在改造前,政府应直接参与了解村子周边环境,分析村子现有的社会功能和以后将会面临的社会环境,预测改造后的居住群体特征,并作出适应的规划设计。例如毗邻高校圈的村子应考虑学生的居住需求特点,而身处商业圈的村子则应考虑商务白领的居住品质要求,即每个区域一般来说都有较为明显特征的居住群体,然后根据不同的群体需要特征设计不同的户型组合等等,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在满足村民居住的基础上,尽量平衡村民收益的最大化和其他住房群体的合理住房支出等矛盾。

以杭州西湖区望月小区为例,此小区位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外东北角,属于浙大建校工程带动的改造工程。区内房屋基本上都是六层或多层,下设架空车库,顶带阁楼,户型大中小都有,外来居住群体以学生和小本生意人为主。小区凭借毗邻浙大的地理优势,紫金港商业街现已初具规模,区内车库多已转为商业所用,租房市场成功地解决了家庭的经济来源难题,而浙大学生的聚集也给小区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客观上促进了农民素质的提高,为他们及后代向城市居民身份的逐渐转变提供了较好的社会环境。

[1]陈 双,赵万民,胡思润.人居环境理论视角下的城中村改造规划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9,33(8):37-42.

[2]陈礼超.浅谈旧城改造[J].山西建筑,2009,35(22):41-43.

猜你喜欢
城中村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公众参与城中村社区治理的对策分析
庄子后裔每年放弃千万租金 将深圳一城中村打造成“石头村”
保障社区综合体
——城中村改造实验
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
学校联盟:城中村学校提质新路
存续与发展:我国城中村治理的路径探讨
拱墅:融资300亿元推动城中村改造
从一个村到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