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永安
(华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 陕西 华县 714100)
2003年8月29日至10月13日,华县先后遭遇六次洪水袭击,最高水位达342.76m,相应流量为3570m3/s。洪水水位之高,总量之大,滞留时间之长,损失之重实属历史罕见。然而,在洪水面前,华县各级干部群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始终站在抗洪前线,夺得了抗洪斗争的全面胜利。
汛情发生后,华县防汛、水利部门及时启动防汛预案,加强值班,加大巡堤查险力度,各级干部群众全力抗洪,亲自参战,仅用17小时就将库区13.3万人安全撤离,并妥善安置,无一人伤亡。抗洪期间,一万余名干部群众自带工具,自带干粮,严防死守,保住了渭河防护大堤和赤水、遇仙、石堤河西堤堤防安全。在省市和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体灾民得到了妥善安置,并及时有序地开展了灾后重建。
通过这场洪灾的考验,笔者经过认真反思从中得到了许多启示,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1)汛情。2003年8月29日、9月1日、9月8日、9月21日、10月4日、10月6日,华县先后遭遇6次洪水。最高水位342.76m,相应流量3570m3/s。
(2)灾情。1至4号洪水首尾相接,共造成华县境内石堤、罗纹、方山等河6处决口,300多处险情,沿河8个乡镇,71个行政村,339个村民小组,26万亩土地,13.3万人受灾,造成经济损失23.17亿元。
(1)9月1日2时38分,罗纹河东堤决口50m,采取封堵河口桥的办法,阻止渭水倒灌。后实施围堰封堵,于9月10日22时合拢。
(2)9月1日9时32分,石堤河东堤南200m处决口260m,先在河口桥东侧做裹头,同时抛铁丝笼保护桥墩。9月3日实施围堰,9月12日合拢。
(3)9月1日5时24分,方山河西堤排水站南300m处决口30m,河床拉深达15m~20m,在方山河口修筑围堰进行封堵。
(1)因淤积严重,河床抬高,渭河防汛形势十分严峻,治理渭河任重道远。1960年三门峡水库运行以来,渭河下游淤积量高达18亿t,潼关高程抬高5m。华县渭河段抬高4.35m,临背差达2m~5m,造成南山支流来水下泄不畅,支流倒灌严重,险情不断。
(2)渭河华县段行洪里程长,支堤防御标准低,南山支流提防的治理十分紧迫。渭河华县段行洪里程为47.29km,而渭河防护大堤仅29.85km,这说明渭河弯弯曲曲,行洪不畅。南山支堤库区段总长43.45km,河堤多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成,且系沙土堆积,虽经多次加高培厚,但设防标准仍为10年一遇。近几年虽对库区部分堤段进行了砌护,但其仅能防御洪水冲刷和渗漏,对于高水位的洪水则难以抵御。
(3)大、支堤防权属分割,支堤修缮投入不足,应加大支堤改造力度。1999年以前,老西潼公路以北大、支堤防及四座排水站由河务部门管理,而在1999年以后,由于将5条支流堤防划归地方管理,致使投入严重不足,连基本的排水机械维修费和电费都无法支出,更抽不出资金对支堤进行改造。
(4)洪水水位过高,堤防被水浸泡时间过长,人力与物力难以抵御。2003年8月26日以来,华县出现7个暴雨日,这是40年来罕见的强降雨过程。此次降雨量比往年多4至8倍,8天降水量相当于常年月均值的降雨量。8月29日~9月1日,渭河1、2号洪峰先后流经华县,流量分别为1500m3/s和3570m3/s,水位分别为341.3m和342.76m,均达到和超过历史最高水位。大堤全面偎水,深度达2m之多,5条支流倒灌3km~4km。经过160多个小时的浸泡,加之水位过高,过洪量过大,演进时间过长,人力、物力及堤防承受力都无法抵御。
(1)实事求是,科学决策。接到迎战1号洪峰命令后,迅速组织沿河乡镇、公安、交通、水务等部门,对库区335m高程以下的7个乡镇,77个行政村13.3万群众实施撤离,无一人伤亡。
(2)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在抗洪斗争中,基层党组织临危不乱,积极巡堤查险,打木桩,压草袋,铺设彩条布,处理险情,处处冲在第一线。
(3)团结就是力量。险情发生后,各级各部门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齐心协力,连续工作,带领广大群众奋力抢险,共处理裂缝、渗水、管涌、坍塌350余处,
(4)人民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是抗洪的重要力量。他们肩扛土袋,封堵决口,加固围堰,为处理险情起到了突击队作用。
(1)南山支流堤防按渭河防护大堤标准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2)积极采取生态措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植被,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加快渭河流域水土保持和上游拦蓄工程建设。
(3)用利各种渠道和方式向上级反映,改变三门峡水库运行方式,降低潼关高程,减少渭河泥沙淤积,减少洪灾发生。
(4)加大水毁修复和堤防加固工程力度,提高防御洪水能力。
(5)按照“上蓄、中护、下固”思路,实施南山综合治理工程。
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主观努力是可以减少的。应同心协力全面治理渭河防护大堤和支流堤防,提高防御标准,并认真管护,这样才能将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经济建设才能快速发展。陕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