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淤地坝建设在子长县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010-08-15 00:45:43李国斌惠晓明
陕西水利 2010年2期
关键词:总产淤地坝耕种

李国斌 惠晓明

(子长县水保工作队 陕西 子长 717300)

在我国广阔的土地资源中,丘陵沟壑区占有很大的比例,地形上梁峁起伏,沟壑纵横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子长县就是一个这样的典型区。为了加快子长县脱贫致富的步伐,笔者作为一名从事水利水保工作的技术干部,根据自己长期的调查研究和工作实践,对淤地坝在山区农业发展与脱贫致富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一点意见。

1 淤地坝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最早的淤地坝是自然形成的,即所谓天然聚湫,人工修筑淤地坝则始于400年前的明代万历年间山西汾西一带。到了清代,晋西和陕北地区也开始筑坝。民国时期,我国近代水利先驱李仪祉先生提出将修建淤地坝作为治理黄河的方略设想。上世纪50年代,毛主席指示全国人民“必须注意水土保持工作”,在全国上下掀起了治理水土流失的第一次高潮。1956子长县开始了淤地坝建设,由黄委会绥德水土保持站勘测设计并指导施工,第一次建成8座坝,除2座在1959年被洪水冲毁外,其余均已淤满耕种,种植面积达1635亩。其中,马家砭乡赵家焉坝自1968年耕种以来,每年产粮达20万kg左右,群众视这座坝为“命根子”和保命田。至1976年,全县已有五亩以上的淤地坝2164座。但是这些坝绝大多数未经勘测设计,在1977年的洪水中被冲垮912座,损失严重。此后的10多年里,各级逐渐转向大中型坝系建设,施工上也达到了半机械化程度,淤地坝的质量和建设进度都有所提高。1986年中央有关部门通过长期调查分析,开始在黄河中游搞治沟骨干工程——骨干坝。七年时间新建骨干坝5座,修复加固18座。进入上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的加大,子长县淤地坝建设得到进一步提升,加固修复淤地坝30座,有力推动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进程,取得了显著成就。2003年,水利部把淤地坝建设作为全国水利建设的“三大亮点”工程之一,安排了专项资金实施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工程,子长县也有幸被列为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重点建设县,目前正在实施的有丹头、红石峁沟、清涧河流域三大坝糸工程,已完成了50座新建淤地坝建设,加固60座淤地坝,还有30座正在施工中。截止目前,全县共有淤地坝1223座,其中库容在百万方以上的66座,总库容达2.8亿m3,可淤地65000亩,现淤成利用的44900亩,人均0.27亩。

从子长县五十多年的建坝历史看,在丘陵沟壑区打坝淤地,采取“小多成群,逐年加高,自上而下,先支后干,沟沟打坝,坝坝相连”的办法,对于治理水土流失,发展山区农业生产,加快脱贫致富具有重要作用。

2 淤地坝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淤地坝在子长县农业生产乃至脱贫致富中具有重要地位。子长县现有农业人口18.02万人,一般粮食总产54765万kg。其中坝地粮食总产年达9780万kg,占全县粮食总产的17.9%。特别是在干旱年,坡耕地大幅度减产,而坝地更显示出其高产稳产的作用。如1991年旱灾严重,全县粮食总产49290万kg,而坝地总产9650万kg。全县实际总耕地面积1591000亩,而坝地耕种面积只有44900亩,仅占总耕地面积的2.8%,而每年坝地生产的粮食占全县粮食总产的15%~20%。据调查,子长县人均耕种坝地在0.5亩以上的村温饱问题都已解决,而经济收入也高于无坝地村。南沟岔张家湾行政村,过去是有名的“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的穷村,上世纪70年代初建成了6座淤地坝,现有3座已淤满耕种,可耕种地185亩,人均0.57亩。自从耕种坝地后,人均占有粮食由150kg增加到650kg,翻了两番,人均现金收入由110元增加到624元。

淤地坝建设不仅在山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对于治理水土流失改变山区落后面貌等方面也有突出的贡献。

(1)建坝是治理山沟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的有效措施。支离破碎的丘陵沟壑区,千沟万壑成为了水土流失的“畅行”通道。经过几十年的治沟实践表明,淤地坝建设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修建坝可以有效地拦蓄径流泥沙,制止沟床下切,抬高侵蚀基点,其减少泥沙的效益在各类水土保持措施中占主导地位。距《子长县水土保持区划报告》,全县共有水土流失面积2376km2,占总土地面积的99.1%,平均每年向黄河输送泥沙2550万t。现在全县有淤地坝1223座,可控制650km2的面积,每年拦泥沙2.9亿m3。

(2)建坝可削减洪峰,减轻水害。子长县山高坡陡,地形支离破碎,气候干燥且降雨少,但降雨集中的6月~9月则暴雨频繁,极易形成洪水,给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危害。1969年8月6日至10日,一次降水165.7mm,秀延河洪峰达3150m3/s;而1977年7月5日的大暴雨,在降雨强度超过1969年的情况下,实测洪峰为1480m3/s,洪峰减少53%,造成的损失直接减少,即为淤地坝发挥了巨大的削峰作用。

(3)建坝可以拦泥保地,增产增收,保护水土资源。水土流失必然导致土壤表层被切割,致使含有大量有机肥料的表层土流失。若在沟道内建坝,则这些肥沃的表层土将被拦蓄。据农业有关部门观测试验,坝地土壤中一般有机肥料含量比梯田高60%,有效氮比水平梯田高60%,速效磷高50%;坝地土的肥力比一般坡地高四至六倍,而且表层土深,适用耕作各种农作物。此外,坝地的保水性能就更为明显了。1991年子长县遭遇多年未见的大旱,持续时间长达70多天,坡耕地土壤含水率仅为3%~6.3%,川地土壤含水率为3.6%~7.3%,而坝地含水率则达4%~8%。当坡地作物叶子发黄甚至绝收时,坝地亩产仍在300kg左右。群众在长期耕作中深有体会地说“宁种一亩坝,不种十亩坡”、“打坝如修仓,淤地如积粮”。在近几年的土地承包中,山坡地承包费在20元/亩左右,而坝地承包费在200元/亩,部分村竞争承包费甚至达260元/亩,由此可见坝地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

(4)建坝可以调整农、林、牧占地比例,促进退耕还林(草),改善生态环境。上世纪70年代前,无定河流域的农民每个劳动力平均耕地在10亩~15亩之间,70%以上的土地都耕种着农作物,“不种百亩,难收百石”是传统的耕作习惯。然而却使该流域的农民愈垦愈穷,退耕还林(草)根本无法实现。30多年来随着淤地坝建设力度加大,特别是2003年淤地坝建设被列为“三大亮点”工程之一后,坝地面积逐年增加,农民口粮有了保证,使大部分坡地才得以退耕。高台乡赵角流域在治理前的1982年,林草覆盖率仅为3.6%,之后随着34座淤地坝,1600亩坝地逐步开始耕种,20年后的2002年,林草面积达22010亩,覆盖率达83.3%,农林牧占地由之前的92%、6%和2%分别调整为27.5%、67.5%和5%。粮食亩产由44kg增加到87kg,人均粮食由原来的105kg增加到210kg,人均收入由48元增加到630元。

(5)淤地坝建设改变了山区的自然条件和面貌,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奠定了基础。过去好多条件差的山沟村被人们称为“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淤地坝建成淤满后则一马平川,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例如,马家砭乡赵家焉村在建坝前几十个村子的村民沿沟行走,大坝建成后交通条件有了明显改善,而且四百多亩的坝地貌似平原,完全可以满足大中型农具作业。

3 淤地坝在山区的发展前景

地形破碎,沟壑纵横的自然条件为山区建坝的提供了方便。就子长县而言,百米以上的沟道41277条,沟壑总面积1160km2,占全县总面积的48.3%,其中,打坝条件较好的沟道15100条,至少可打坝2700多座,平均每平方公里按发展50亩坝地计算,共可发展坝地12万亩,除去现有的淤地坝1223座,还可发展1400多座,可发展坝地6.5万亩,可增产粮食8000万kg,按农业人口计,人均净增口粮260kg。若这些坝全部建成,还可拦蓄泥沙5亿m3,不仅解决了子长县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对减轻黄河泥沙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发展山区农业,在坚持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同时,应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把淤地坝放在首位。陕西水利

猜你喜欢
总产淤地坝耕种
秋夜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坝系工程除险加固防洪标准与洪水组合探讨
山西夏收全面完成 总产单产好于常年
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11-10 01:05:49
“谁来耕种”之问真的无解?——集约经营之后,榆阳农民如同“甩手掌柜”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22
时尚耕种——种植自己服装的人们
英语文摘(2022年2期)2022-03-16 06:16:28
2021年山西省夏粮总产24.34亿千克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1-26 03:30:27
山西:夏粮总产增长秋粮长势良好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0-27 03:09:52
坝系工程除险加固时防洪标准和洪水组合问题探讨
耕种者
2004—2014年甘肃省定西市中药材生产状况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