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菊
(枣庄市胜利渠管理处,山东 枣庄 277800)
运河枣庄段是京杭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在山东省“加快鲁南经济带规划建设”的战略部署下,枣庄市着眼于全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沿运经济带开发建设和运河水文化建设作为构筑枣庄发展优势的新突破,作为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新举措,以运河为载体,以水利为保障,提出了打造“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城市名片,促进了运河枣庄段产业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使古老运河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贯穿枣庄全境东西长达93.9km的京杭运河枣庄段,是枣庄沟通山东、江苏、安徽、浙江、上海等省市的唯一内河水运干线。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多次进行扩大和续建治理,提高了防洪标准,改善了运河通航条件。2003年,枣庄段运河创建成为全国文明样板航道,形成了一条具有水路运输、防洪排涝、引水灌溉、观光旅游等多种功能的新型河道。通过近几年的沿运开发建设,港航经济快速发展,特色农业初露端倪,传统产业链借水拉长,港口开发区建设成效明显,沿运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带状经济已具雏形,经济发展特色明显,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国家宏观政策调整以及山东省“一体两翼”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运河枣庄段作为鲁南经济带的重点开发区域,为更好地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枣庄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经营运河的发展理念,依托区域资源、区位优势,以打造“江北水乡·运河古城”为核心,以发展港航经济、生态农业、沿运工业和第三产业为先导,以建设运河经济带、文化旅游带、风景带为重点,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文化旅游商贸业,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努力把运河枣庄段建设成为鲁苏边界区域新的经济隆起带。
一是以航运业为龙头,发展结构合理的枣庄沿运经济带。充分发挥运河的综合功能,大力发展沿运经济。以“港”“区”建设为切入点,加快运河航道整治和港口工程建设,完善沿运河路网建设,提高港口集疏运能力,积极发展以运河为依托的工业园区和以港口为依托的优势产业集群,建成黄金水道航运带。构筑枣薛滕三角形城镇密集区,以现有城镇为基础,船闸、港口、开发区、煤田、矿井为核心,结合城市化进行布局,着力发展工、轻、农牧业,形成沿运工业聚集带。同时积极发展商贸、物流、通信、饮食、住宿、休闲、娱乐等服务行业,以较快的速度形成沿运商贸带。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支持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以运河为纽带,构建特色鲜明的枣庄沿运文化旅游带。运河,是枣庄的交通大动脉,是文化积淀池,是景点组合器,是游人集聚吸引带。依托底蕴丰厚的“运河文化”,以京杭大运河为轴线,突出“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城市名片效应,搞好市区段古运河整治,建设运河文化博物馆,按明清风貌恢复具有地方特色的运河古镇、古码头、历史街区和特色建筑;沿运河开发绿色风景观光长廊,规划建设旅游码头,完善运河水上公园,开发民俗文化、乡村风情、红荷湿地、观光农业等旅游项目,打造以“水”为主的台儿庄古运河风景区、以“古”为主的滕州古文化旅游区、以“山”为主的熊耳山—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区、以“果”为主的万亩石榴园游览区、以铁道游击队和台儿庄大战景区为主的红色旅游精品线。
三是以人水和谐为目标,打造环境优美的枣庄沿运风景带。借助国家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良好机遇,彻底解决运河断流和水污染问题。接续并延伸现有的样板航道,并同步建设沿河公路和绿化沿河大堤。加强环保型航线建设,保护运河及两岸资源环境,合理开发岸线资源,打造运河枣庄段为“碧水走廊”、“绿色通道”和“生态河岸”。按照船闸公园化、堤岸景观化、港口花园化、船闸泊船区服务区化、船型标准化和船舶美化的要求,实现运河枣庄段“船在水中行、车在林中驶、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意境,建成天蓝、水清、树绿、花香、船美的风景带。
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运河的兴衰和水紧密相依,有水则运河活,水足则运河兴。
一是坚持兴利除害结合,构筑防洪除涝安全保障体系。抓住国家南水北调、治淮南下工程建设的机遇,对运河及入湖、入运的十多条河道进行综合整治,做好沿运涝洼地治理世行贷款项目实施工作,加快滨湖、沿运排涝站的更新改造。加大庄里水库立项前期工作力度,力争尽早开工建设。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全市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重点泄洪河道治理任务。加强城市防洪工作。全面提高运河枣庄段的防洪能力,改善沿湖沿运地区生态环境和群众生活生产条件。
二是坚持开源节流并重,构筑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以运河及其支流等为骨架,以水库、拦河闸、塘坝等各类蓄水设施和地下水源地为调蓄中枢,形成河库串联、水系联网、城乡一体、地表水与地下水联调,集蓄、滞、泄、排、调、供、节于一体,“三纵三横”的全市水网。北部水库较多,积极拦蓄地表水,实施河库联网;西部濒临南四湖,充分调引湖水;南部依托运河及其支流,借助南水北调机遇,构建排灌兼顾、提调结合工程网络;中东部水源丰富,实施水源置换。实现全市水资源的联合调度、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三是坚持开发保护兼顾,构筑城乡水环境安全体系。在山区建设生态流域,在平原建设生态自然河道,在城区建设生态景观河道。对东北低山区,包括5座大中型水库和境内主要河流的源头,应大力发展山林植被,加强水土保持,让清水下山;对中部丘陵台地,也是全市地下水源地主要补给区,应加强拦蓄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节水灌溉;对滕西及枣南平原区,为境内河流出境、入湖入运处,应大力发展农田林网、截污导流,形成防护体系。对运河枣庄段的各城区河道进行综合整治,兴建拦蓄水工程和设施,建设一批集防洪除涝、供水补源、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城市河道公园和高标准亲水乐园,创建人水和谐优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