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瑞香,顾继友,苏文强,韦双颖
(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 150040)
随着就业形势的新发展,企业对在校大学生的需求定位已经逐步转变为能力主导型。企业对学生的需求不再是单纯以学生成绩和各种奖励为主要参考依据,更多的企业将人才需求定位在能力考察上。这就意味着高校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必须具有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应掌握牢固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参加相应的实践活动,如实验、实习、社会调查和毕业设计等等。学生通过实践,可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特别是对生产实践的认识,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令人不安的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目前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环节有所削弱;即使安排出去的实习,也往往留于走马观花的形式而收效甚微。在市场经济的新条件下,高等学校如何改革实习教学的模式,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这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新问题。目前,木材工业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行业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适应迅速发展变化新形势的能力,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也应该有新的认识与定位。结合亲身体验,对此提出几点建议。
为解决实习难,同时也为弥补学生实习中走马观花式参观而造成学生缺少动手机会,缺少真正参与生产实践的机会,起不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不足,学校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积极寻求办法。
鉴于社会上的木材加工企业一般不能提供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条件,较可行的做法就是由学校自身组建实践培训基地。学校可利用 “工程中心”和校办工厂等建立实习基地,以提高实习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校自建实践基地,可有效地解决学生在木材加工企业实习中亲自动手机会少的矛盾,使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得到了充分保障。为了使校内实习内容更加贴近工厂生产实际,可采取模拟工厂化管理,将学生分成若干实习小组,时间上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严格组织管理。建立校内实践培训基地,可以实现以下功能:①为全校有关课程或学科的教学实验提供培育良材的园地;②为学生课内外科技创新活动及教师科研提供施展身手的舞台;③为学生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提供真演实练的战场;④为实现产学研结合,转化科技成果提供高科技产品的孵化器。建立校内实践培训基地,不仅可以避免以往实习中的缺陷,而且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 “情景模拟”或 “角色扮演”等方式,了解最新科学技术以及先进管理理论和方法,从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
可充分挖掘学校自己的科研基地这一教学资源,面向学生开放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可成为学生认识实习的理想场所。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既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实验室现有资源、提高办学效益。
学校各实验室应根据自身研究内容、仪器设备和人员情况,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公布可开放内容和开放办法,积极为学生各类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并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开放内容和提高开放力度。教学主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团委和指导教师应根据人才培养需要,结合教学计划安排和各类创新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实验室开放条件,有序地组织学生带项目进实验室进行探索性实验和开展科学研究,使其切实从中受益[2]。
建立完善的制度,使学生可以随时申请进入实验室进行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题目及科研项目,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科技制作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活动,为学生的科技创新、科技制作和毕业设计等提供场地、设备、课题、项目和指导。提高学生的产品开发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可设立创新型实践。创新型实践一般以项目训练、科研开发、课题研究、产品开发等为课题,以课题或项目小组为组织形式,学生自选指导教师和课题,自定实践方案和设计方案,自主实施实践过程。建立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吸收一部分能力强的学生开展创新训练,参与各级各类竞赛;学院各研究所也吸收一部分本科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与一些应用型项目的研发,形成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校外实训基地是完善能力体系的最佳场所,应带领学生到大型木材加工企业参观学习。企业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最佳阵地,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把学生放到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中去,可以创设一种能够有效地促进教与学双向互动的社会交往情景和职业情景,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锻炼和培养学生从事和胜任木材加工企业某一职业岗位的能力,使他们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升华,能力在实践中增长。由于校外实训基地是处于正常运转的木材加工企业,学生所处的工作环境都是真实环境,在这一真实环境下进行岗位实践,不仅能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践和工程项目中实际问题的技术及管理能力,而且还能陶冶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为同学们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产学研”合作是办好实训基地的基础。应选择一批设备先进、管理水平高、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力、适合岗位学习的骨干木材加工企业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学校与这些企业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签订协议,明确双方责任。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院校也可以从产学研合作的角度,学校与企业合作确立研究课题,把学校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企业生产力,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学校的专业教师应能够为企业单位出谋划策,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横向联合,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主动为企业服务,鼓励教师以各种方式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职工培训,科技攻关,技术改造、革新、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等工作。这样不仅密切了校企关系,拓宽了合作领域,也真正达到了 “产学研”一体化的建设目的,稳定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有了稳定的实习基地会使学生在学期间有机会进入企业,参观产品工艺流程生产线和工厂化验室,了解木材加工主要设备,熟悉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掌握各种木材制品的检测方法和规定,了解工厂的管理制度。在参观实习过程中,可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生产线和化验室现场讲解。在一些噪音较大的车间,为防止学生人多听不清楚,可将学生分为 8~10人一组,分组分批进行参观,对不清楚的问题学生可以现场提问,互动式交流,在参观化验室或重点工作岗位时,请化验人员或工人师傅现场演示,让学生现场观摩实际操作。收集、拍摄生产过程的现场设备、系列仪表及生产工艺流程及设备图片,组织学生在现场实习的过程中穿插观看生产工艺流程及设备的图片和教学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对整个生产从原料到产品的工艺过程、设备有较好的了解,解决了现场实习中只能部分了解的不足。对于产学研关系更为紧密的企业,还可申请让学生上岗实习,让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获得锻炼和工作体验。
当然,作为专业的专职教师应该具有深厚的行业背景和丰富的企业工作经历才能提高其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和横向科研能力。专业的专职教师不仅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更要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了解企业经营管理运作过程。为培养专职教师具有实践教学的高素质,学校可以鼓励教师到企业学习、挂职,并从激励机制和监控机制两方面保证挂职的效果。
这种 “产、学、研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和教育模式,开创了实践教学的新局面,有利于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均受到良好的教育与训练,最终帮助学生形成符合生产实践需要的专业能力体系。
针对毕业实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紧密联系实际,建立多元化的实习模式。实习中,可建立“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式,严格实习过程质量监控体系”的教学模式。
鼓励学生根据就业方向,到自己选定的用人单位进行实习。用人单位和学校共同承担学生的实践任务,在企业实习阶段,以企业指导老师为主,校内指导老师为辅。企业的指导老师全面落实实习计划指导书的要求,对整个毕业实习实行全程指导和监控,并给所指导的学生打分和撰写实习评语。在毕业论文阶段,以校内指导老师为主,企业指导老师为辅。学校应鼓励学生到择业单位进行实习的模式,在这种实习模式中学生可以从生产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那里学到许多实用技术,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素质,为其今后尽快步入工作环境奠定了基础。
也鼓励学生按照实习教学计划要求,结合自己将来的就业意向、个人专长与兴趣爱好,自己联系合适的实习单位,3~5人为一小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自行确定实习内容,制定实习计划,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完成实习教学任务,独立解决实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工程技术问题,变被动实习为主动实习。
对确实难以找到实习单位的学生,学校可通过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予以解决,集中进行实习。
在实习形式上除了组织学生到木材加工厂参观实习,充分利用科研与生产挂钩的基地企业实习外,还可带领学生到家具市场和装饰材料市场、家具、家居、家饰、灯具、布艺和大商城等市场进行调查和考察,了解各种木质产品的价格、款式、材料和销量等方面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另外,还可以带领学生观摩博览会和设计展等,如参观国际木工机械展会、木制品展会、地板展会和建筑材料展会,开阔学生视野。通过观摩、学习和搜集专业资料使学了解多种专业信息和技术。
总之,采取用校内实习基地弥补校外实习的不足,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采取分散式和集中毕业实习等多元化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目前实习环节中出现的不足,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1]李 丹,陈荣秋.改革实习模式培养实践能力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2):31-33.
[2]陈 莉,王思专,陆 超.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及运行机制 [J].福建电脑,2009(9):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