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蚕桑生产安全因素现状及对策

2010-08-15 00:43李文学青学刚
四川蚕业 2010年3期
关键词:蚕农家蚕养蚕

李文学,青学刚,王 芳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四川 南充 637000;2.四川省南充蚕种场,四川 南充 637000)

在农村养蚕生产上,蚕病虫害的发生是影响蚕茧质量和数量的重要因素,一些蚕区由于蚕病虫害高发导致的蚕茧大幅度减产严重挫伤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由此影响到蚕桑行业的健康发展。笔者对生产上影响蚕桑安全生产的现存问题做以下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供大家参考。

1 关于养蚕模式问题

1.1 抵御恶劣气候条件的能力较弱

蚕桑生产的主体是广大农村养蚕户,其养蚕设施和生产条件相对简陋,靠天吃饭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以阆中市为例,2008年 10月阆中七里乡晚秋蚕饲养过程中,遭遇长时间的低温降雨,蚕健康性下降,加之农户饲养环境不能有效升温排湿,诱发大面积细菌性疾病、病毒性软化病、蝇蛆病爆发,即使发育正常的健康家蚕由于温度过低也不能正常上蔟结茧,造成千余张蚕种几乎颗粒无收,蚕农损失巨大,严重挫伤蚕桑生产积极性。

1.2 蚕农消毒防病意识和技术培训指导不到位

蚕桑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蚕桑生产的主体是广大蚕农。而蚕农掌握的养蚕技术知识相对贫乏,养蚕靠经验,迷信于良种良法,对看不见的病原微生物认识不到。蚕室蚕具消毒剂量凭主观感觉,操作极不准确,消毒效果难以保证,病原微生物给蚕桑生产带来潜在的隐患。蚕桑行业经历了90年代的普遍滑坡和行业不景气后,现在的体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很多行政机构单位合并重组,公司改制或破产,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在最需要技术指导的农村乡镇,蚕农科学养蚕水平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1.3 蚕药市场良莠不齐,产品质量无保障

当前蚕用消毒物资和蚕药销售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较多,有些蚕药甚至没有标明有效成分,或未经科学实验证明而混充高技术产品进入市场坑害蚕农,而蚕农和基层技术人员难于识别和管理,导致养蚕的防病工作质量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蚕药生产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较低,缺乏质量管理和控制。

1.4 新养蚕配套技术不到位,即使品种优良也不能保证高产

小蚕共育是养蚕生产的重要技术,可降低由散户单独饲养过程中受环境病原菌感染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散户的劳动量和风险投入。但现在许多地方仍然是传统养蚕方法,蚕房建设也不科学,有门无窗,“口袋蚕房”普遍,通风换气条件差。蚕沙湿度高,在这种闷蒸条件下致病微生物繁殖快,容易诱发蚕病。

1.5 桑园病虫害对家蚕交叉感染

当前广大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劳力欠缺,桑园管理差,病虫多,尤其是在大蚕期处于用桑高峰,桑叶又未经消毒清洗,桑园病虫害交叉感染家蚕现象无法避免。

1.6 环境污染引起的家蚕中毒现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蚕桑行业在一些地区受氟化物、农药、工业三废污染的现象比较严重。与传统家蚕病虫害不同,这些受污染中毒的家蚕发病在轻度时不明显,不易察觉,引起的诸如上蔟不结茧等现象使蚕农找不到原因而造成损失。

2 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生产上影响蚕桑安全生产的问题,本人建议采取以下办法。

2.1 完善、推广、培训科学养蚕和消毒防病技术,提升蚕农科学养蚕水平。

2.2 增加投入,加强科技培训,蚕房建设,桑园管理,蚕室升温补湿装置配置,改善养蚕环境设施,增强抵御恶劣自然气候的能力。

2.3 规范蚕用消毒物资,蚕药市场,严把质量关,使蚕农消毒用药有保障,有效果。同时,加快蚕药生产企业的科技进步,提高蚕药质量。

2.4 推广省力化技术和抗病抗逆品种是今后蚕业发展的趋势,建议有关部门加大这方面工作力度。

猜你喜欢
蚕农家蚕养蚕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养蚕不易
养蚕记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家蚕猝倒病的发生与防治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躲雨
在养蚕中成长
浙江省1973年引进家蚕品种名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