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滨胜,王 源,顾春雷,韩 曦,张林琳
(1.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省五常市林业局,黑龙江 五常市 150200)
1984年以前,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并没有花鼠分布,植物园内的花鼠主要是游人把作为宠物笼养的花鼠弃养放生所致。由于没有采取控制措施,使得花鼠在植物园内逐渐繁殖起来,并且数量逐年增多,已由 1985年人们很难见到几只发展到现在在游人密集区经常见到的程度。近年来,花鼠已对部分目的树种造成危害。因此,需要对花鼠进行适度捕杀,以有效控制其种群数量,避免成害。
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位于哈尔滨市香坊区,东经 126°18′,北纬 45°43′。 海拔 146 m,年 均 气 温3.6°C,极端最高气温 36.4°C,极端最低气温38.1°C。年均湿度 68%,年降水量 560 mm,无霜期135 d,占地面积 136hm2。植物园始建于1958年,至今已有 50 a的历史。目前,植物园内栽培的植物约有1 000种 (品种),最大树龄超过 70 a,森林覆盖率达 90%以上。植物园丰富的植物种类和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涵盖了我国东北地区的主要植物群落类型,已成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及长白山林区森林植被的缩影。
花鼠(Eutamias sibiricus),属啮齿目,松鼠科,花鼠属,是一种恒温的哺乳动物。花鼠属种类不多,约20种,大多数分布在北美洲,从平原和海岸林区至 2 500 m以上的高山林灌带都有栖息,仅有 1种花鼠分布于欧洲东北部和亚洲北部林区,向南可分布到中国东北、华北、陕西省和甘肃省南部及四川省北部山地。成鼠体长 130 mm~ 150 mm,尾长接近体长,背部毛呈浅黄色或橘红色,体侧毛为橙黄色,腹毛污白色,毛基灰色。花鼠自眉背部延伸至臀部的 5条黑褐色纵纹是区别于其他松鼠的显著特征,故有“五道眉”之称。
花鼠主要栖息在林区及林缘灌丛和低山丘陵地区,多在树木和灌丛的根际挖洞,或在田埂和天然石缝间穴居。通常白天活动,黄昏最活跃,常在地面及倒木上奔跑,善爬树,行动敏捷。主要以各种坚果、浆果、种子、花、嫩叶为食,亦吃少量昆虫的幼虫和成虫。春季常刨食农田中播下的种子,秋季盗贮粮食,对农林业生产造成危害。
花鼠还有冬眠的习性,当冬天即将来临时,花鼠通过大量进食来积贮脂肪,为冬眠作准备。冬天停止进食,体温降至 1°C进入冬眠。此时其脉搏 1次 /min,维持着最低的代谢循环,直到翌年4月春回大地时苏醒,在不到 2 h内,体温从 1°C回升到 37°C,并开始摄食。研究表明,花鼠的冬眠与日照时间、气温高低无关,而是花鼠体内的生物钟在起作用。
花鼠的繁殖期从早春开始,孕期大约需要 1个月,通常每年繁殖 1次~ 2次,产仔 4只 /胎~6只 /胎,最多 10只 /胎。自然界中花鼠的主要天敌是猫、隼、鹰、鼬、蛇等。
通过观测,花鼠在植物园迅速繁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无天敌。花鼠在植物园属“外来”物种,只是近十几年种群数量才逐渐增多。由于没有有效天敌(鹰隼类、蛇类较少)的制约,也没有采取人为防控措施,所以其数量迅速增加。
2)食物充足。花鼠多以木本植物的果实、种子、花、嫩叶为食。植物园内的落叶松、红松、樟子松、油松等裸子植物占地约 70 hm2,且都已结实,种子营养丰富,含油量极高;园内樱桃、榆叶梅、山楂、李子等小乔木、灌木数量庞大;昆虫种类众多。这些都成为花鼠充足的食物来源,且植物园内没有其他动物与之竞争食物,充足的食物对其繁殖和种群数量的增加极为有利。
3)生活习性。花鼠多是白天或黄昏最为活跃,夜晚很少外出活动,由于植物园是对外开放的公园,白天游人较多,干扰园中野猫等捕食性动物的活动。因此,花鼠被捕食率相对较低。花鼠是冬眠动物,每年 10月末至 11月初进入洞穴冬眠。而以捕食啮齿类动物为主的野猫、猫头鹰等动物是在秋冬季植物落叶后较为容易捕食,此时花鼠却不外出活动,被捕食率近于零。
4)繁殖率高。花鼠每年繁育 1次~ 2次,每胎产仔 4只~ 6只,最多 10只,较高的繁殖率和成活率是其数量增加的又一因素。
5)地域广阔。植物园占地 136 hm2,植物1 000多种,由于地域广阔,适宜花鼠生存的环境较多,地域性竞争压力极小。因此,花鼠种群数量增加较快。
6)人为投食。花鼠外观美丽、活泼好动、惹人喜爱,游人常以随身携带的食物喂之,游园后丢弃的食物也使之获得食物更为容易,在植物种子、果实未成熟的春、夏季节,其食物并不短缺。
因花鼠以食坚果、浆果、种子等食物为主,取食花、嫩叶较少。因此,目前并没有对植物园内的植物构成本质上的伤害。但是,由于其繁殖能力较强,加之花鼠在植物园生存的环境压力小,天敌较少,食物充足,如对其种群数量不加以人为控制,就可能对植物园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所以,我们应时时监测,做到以防为主,适度捕杀,控制种群数量,防止其对植被造成危害。
花鼠冬眠过程中体能消耗极大,3月末 4月初苏醒时,急需能量补充,此时花鼠上夹率较高。鼠情监测方法为:人为设置鼠夹,用黄粉虫、炒花生做诱饵,以 50只铁鼠夹按 10 m×10 m间距方格布放,36 h后全部收回,统计花鼠数量,与往年相比做出鼠情监测报告。
根据鼠情监测报告情况制定相应的捕杀强度。目前,我国对森林鼠害的治理是以化学防治为主,因二次中毒严重,对人畜和生态环境构成极大威胁,加之植物园是对外开放的游乐场所,化学防治不宜使用,采用物理方法(捕鼠铁夹)进行捕杀较为适宜。春季捕杀能有效地控制其繁殖数量,捕杀时间应选择在 4月15日前和 10月 20日后,此时园区尚未对外开放。持续时间可根据监测报告及历史同期相比较而定(如当年监测结果高于往年平均值 1只~2只,则增加捕鼠铁夹 10%,若低 1只~ 2只,则减少10%),且春季捕杀能有效地控制其繁殖数量。
花鼠有一定的领地行为,在其领地内外来花鼠将遭到领地内花鼠的撕咬和驱逐,领地内花鼠一旦死亡,其他花鼠占领领地需要一定的时间,可根据这一习性对目的树种采取保护措施。具体方法为:目的树种种子、果实接近成熟时,在目的树种的主要枝干上用细铁丝把捕鼠夹(不需要下任何饵料)固定其上(2只~ 3只 ),因花鼠只采食成熟的种子、果实,利用花鼠在植物的枝干之间窜行采食时就可捕杀。捕杀后,其他领地内的花鼠短时间内对目标树种不能形成危害,这样可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鼠类的有害性是相对而言的。随着对鼠类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对鼠类的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鼠类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上,也开始关注鼠类在植物种子传播、经济价值利用、物种多样性等对生态系统有利的一面。在科学有效的灭鼠、控制其数量、消除其有害性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鼠类在生态系统的维持和生态平衡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鼠害防治时要有生态学的观点,减少灭鼠工作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1]武贵成,胡 有.略谈森林鼠害的防治[J].林业勘查设计,2006,97(1):60.
[2]陈荣海 .鼠类生态学及鼠害防治 [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杨广成.樟子松人工幼林鼠害发生及危害的调查 [J].吉林林业科技,1984(1):25-26.
[4]候坤龙.森林鼠害发生规律的初步研究 [J].林业科技,1991,16(6):23-2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