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 杰 王晓闽
(①辽宁省桓仁县桓仁镇动物卫生监督所117000 ②桓仁满族自治县动物检疫站)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隋 杰①王晓闽②
(①辽宁省桓仁县桓仁镇动物卫生监督所117000 ②桓仁满族自治县动物检疫站)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2月龄以下的仔猪,尤其以2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严重且死亡率高。主要以呕吐、严重腹泻、脱水为特征。冬春天气寒冷,猪应激能力差,是该病多发季节,应注意防治。
根据调查发现,初生20日龄以上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特别是7日龄以内的仔猪死亡率最高,3周龄以上的仔猪死亡率较低,患病猪1周后可自行康复,但病愈后的仔猪体质虚弱,生长发育缓慢。病猪是主要的传染源,在病猪的胃肠黏膜、肠系膜淋巴结、鼻黏膜、气管、肺、脾、肾等处都有病毒的存在,病毒可随病猪的粪便、尿液等排出体外。通常猪群中只要有1头发病,数日内即会迅速蔓延至全群。
本病潜伏期短,一般2周龄以内的仔猪感染后,12~24h,成猪2~4d,传播速度快,数日内可蔓延全群。患病初期,病仔猪会出现呕吐继而出现严重的水样或糊状腹泻,粪便呈黄色,常夹有未消化的凝乳快、恶臭、体重迅速下降,仔猪明显脱水,发病2~7d死亡,死亡率可达100%;断乳猪感染后表现为厌食,水样腹泻,呈喷射状,粪便呈灰色或褐色,个别猪呕吐,治疗及时死亡较少,但体重下降,常表现发育不良,成为僵猪。有些母猪与患病仔猪密切接触反复感染,症状较重,体温升高,泌乳停止、呕吐、食欲不振和腹泻。
尸体明显脱水。剖检可见从胃到直肠有程度不一的卡地性炎症。胃肠充满凝乳块,胃黏膜充血;小肠充满气体。肠壁弹性下降,管壁薄,呈透明或半透明状;肠内容物呈黄色带泡沫状液体;肠系膜淋巴结肿胀。
哺乳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并伴有呕吐、水样便及严重脱水症状并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可疑似本病。对病死猪剖检后,将空肠纵向剪开,用生理盐水将内容物冲掉,放入玻璃平皿内,加入少量生理盐水,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肠绒毛变平或萎缩,即可初步确诊。
4.1 同消化不良的区别 仔猪消化不良时,粪便色泽变浅,常因喂食不均或突然更换饲料发病,但没有死亡,使用助消化类药有效。
4.2 同猪痢疾的区别 猪痢疾与传染性胃肠炎的症状极其相似,但猪痢疾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且各年龄段和来同品种的猪均易感染,育肥猪发病最多,且传播缓慢,流行期长。主要病变局限于大肠,以不侵害小肠和小肠淋巴结为特征,其它脏器没有明显病变。
4.3 同仔猪黄、白痢的区别 使用抗生素药物时,病仔猪症状逐渐减轻并较快治愈,经显微镜检查后可发现致病菌。
全面消毒:彻底清理圈舍卫生,用用百毒杀喷雾消毒,早晚各1次/d,连续喷雾消毒3d,食槽、水槽等用具用2%氢氧化钠水溶液洗刷,然后再用清水冲洗。为避免相互传染,将病猪和未表现症状的猪全部分开,隔离饲养。患病仔猪口服链霉素并进行注射或口服补液(生理盐水、葡萄糖等),同时配用盐酸吗啉胍、病毒唑等药物治疗,对30kg以上的猪一般经7日龄后可自行康复。
猪场禁止非饲养人员进入,猪舍门口设消毒池,猪圈每隔15d用碱性消毒液冲刷消毒1次,粪便堆积封闭发酵。冬季做好保暖,换季和气候突变时要特别注意防贼风;加强管理2周以内待产母猪,要提供好的环境条件和设施,提供充足饮水和营养液。对仔猪提供电解质,如糖盐水等。
S858.28
B
1007-1733(2010)05-0088-02
201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