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鹏 (山东省利津县畜牧局 257400)
奶牛腐蹄病的防治
陈 鹏 (山东省利津县畜牧局 257400)
奶牛的腐蹄病是影响牛场生产的重要疾病之一,在我国各地都表现出较高的发病率。尤其在多雨季节,舍饲牛群中发病率高者可达到30%~40%。腐蹄病的发生不仅影响产奶和运动,严重者常常导致淘汰。如果及早的发现病牛可以有效的治疗和恢复。
发病初期,仅趾间皮肤潮红、肿胀;蹄底角质比较完整,看不出炎症;病牛步态僵硬,负重不均,摇动患部。发病后期;病牛站立时腐蹄负重差,病蹄频繁交替离开地面,行走时跛行,有疼痛感,喜卧地,不愿运动,逐渐发展成病牛站立困难、卧地不起。病牛精神不佳,被毛紊乱无光泽,泌乳量明显减少,食欲下降,消瘦;严重病例,病牛表现体温升高,高的可达41.7℃,食欲废绝,精神沉郁,严重时出现肢跛,泌乳量下降以及渐进性消瘦等全身性症状。
2.1 饲养管理原因 ①日粮中钙、磷不足或不平衡,导致蹄角质疏松,蹄变形、不正是主因。②奶牛舍不清洁,潮湿,道路和运动场泥泞,蹄部经常被粪尿、泥浆浸泡,使局部组织软化;石子、铁钉、木刺、玻璃渣等坚硬物刺伤软组织后感染病菌引起蹄部发炎。③皮炎、角质延长等也易引发该病,如再受化脓性棒状杆菌等二重感染将会加重病情。
2.2 病原菌 该病多由节瘤拟杆菌和坏死厌气丝杆菌引起。节瘤拟杆菌引起的炎性损害作用很小,但它能产生蛋白酶,消化角质,使蹄的表面及基层易受侵害。在坏死厌气丝杆菌、坏死梭杆菌等病菌的协同作用下,产生明显的腐蹄病损害。此外还有化脓性棒状杆菌和其他化脓性细菌、结节状拟杆菌等也可引起该病。
(1)将蹄部彻底消毒,去除坏死角质、脓性腐败物。方法是用0.5%高锰酸钾溶液清洗,也可用0.1%新洁尔灭清洗,然后用5%~10%福尔马林溶液浸泡蹄部约10~20min。然后,可以使用下列疗法:①青霉素30万IU,鱼肝油50ml,蒸馏水5ml,制成乳剂,用棉球涂于腐烂创伤部;②松节油20ml、鱼肝油20ml混匀,涂于腐烂创伤部:③高锰酸钾粉末与磺胺2:1比例,研成细末,撤敷患部。外面打好纱布绷带,以防止进一步感染和粘附药物。(2)表现全身症状的患牛,可以用磺胺二甲氧嘧啶或其他抗生素治疗。同时应根据病情给予解热镇痛剂类药物,直至炎症消除为止。对卧地不起的牛,应切实做好护理,每天注意保持翻身数次,防止继发感染其它疾病。
对于本病的预防比治疗措施显得更加重要,合理的预防措施可以显著的降低甚至杜绝本病的发生。(1)运动场地应该设计合理和及时维护。运动场地面应该保持一定的坡度,有利于雨水和污物的排出,防止坑洼地。运动场的土质也应该优良好的渗水性,去除杂物,保持清洁。每天要保持清粪。(2)饲料的钙磷比、pH值和营养平衡的控制产奶期奶牛日常的代谢量比较大,必须防止造成钙和磷的代谢负平衡。同时,要增加运动和光照以保证体内可以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3)第三蹄部的护理措施 每间隔半年,对奶牛的蹄部统一进行修理1次。清除运动场和牛舍内的杂物,防止玻璃、铁钉等尖锐物品刺伤蹄部。发病的牛治疗后做好患部护理,严重者可以使用牛鞋,加快愈合防止复发。
总之,本病在整体上应该以预防为主,提高牧场的管理水平,建立一套有效的奶牛蹄部护理制度。发病后及时的治疗,并且防止复发。
S858.23
B
1007-1733(2010)05-0084-02
2010–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