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苏 刘婵娟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 泰安 271019
近三十年来,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在西方语言学界受到了多方面的关注。学者们从句法学、语篇分析、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等多个角度,探讨了自然语言交际中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间或标准语与方言之间语码转换的原因。目前,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拟以社会语言学变异理论为基础,从语言自身、语言使用者的个人特征、以及社会环境这三个层面探讨分析语码转换的形式及成因。
在社会语言学中,语码(code)这一术语指交际中使用的语言系统。著名语言学家郭熙在《中国社会语言学》中指出:“语码可以用来指任何一种用来交际的系统,甚至可以用来指只供自己使用的一种秘密的符号系统。”所以,可简单地将其理解为人们日常交际中所使用的某个语言类型,比如汉语、英语或者汉语普通话和方言。
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很多学者认为,人们在同一次交际中使用两种或更多的语码进行交际,这就是语码转换。
比如,目前大众传媒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汉语夹杂英语的现象。社会语言学将这一现象进一步区分为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和语码混合(codemixing)。前者指句际的转换,后者指句内转换。但有的学者认为,句际转换与句内转换的分界并不十分清楚,而且“语码混合”带有贬意,因此用“语码转换”作为包罗性的术语来涵盖句际和句内语码转换。
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得单一的语言形式,已远远不能满足交际的需要,所以语码转换现象的出现,是势之必然。
本文将以出现在大学校园、报刊杂志及电视节目中的语码转换实例为分析文本,探讨语码转换的形式及成因,包括语言内部尤其是语意因素、语言使用者的个人因素、以及社会动因。
大学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团体。在这样一个环境里,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手段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元化,本地方言、外地方言、普通话,都可能会在交际中占据一席之地,由此决定了它必定是一个多语多方言的特殊群体,而且会有语码转换现象发生。
2.1.1 汉语——外语
可以说,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外语是必修课之一。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求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如英语、日语、俄语、法语等。这是必需的。所以大学生首先是一个以汉语为母语、外语为第二语言的双语使用者。
2.1.2 汉语普通话——汉语方言
一般来说,作为汉民族共同的普通话是学生交际的主要手段。而每一位学生在掌握普通话的同时,也掌握着家乡方言。
所谓双方言,就是语言使用者能熟练使用一种语言的两种不同的方言——两种语码进行交际。这在方言边缘地区较为普遍。另外,当持一种方言的个体长期处于一个新的方言环境时,久而久之,也会学会当地方言而成为双方言使用者。
形成语码转换的原因非常复杂,有语意方面的,也有心理和社会方面的。
语言交际中英语词汇的出现,往往是由于中文没有恰当的对应词,或对应词的语义与英语的语义有差别。常见例子有rave party,香港报刊曾译作“”粗口派对(“脏话派对”),后来译作“狂野派对”。有兴趣的是,这个译词多以书面语的形式出现在中文报刊或茶室餐厅的招徕广告中,口语中很少听见。对时尚的年轻人及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领阶层来讲,这个译词令人联想到一些源语言所没有或模糊、不明显的语意(如:“爱说脏话”,“疯狂不羁”)。类似例子还有email,通常译作“电子邮件”,简称“电邮”。报刊上“电邮”一词并不罕见(如报纸专栏标题:“电邮误送”,《香港经济日报》7月12日,C9页)但绝少出现在口语会话中。主要原因可能是“电子邮件”比email多两个音节,花费的力气比较多。再者,email可作名词或动词用(如:Have you received my email?Please email me back),而电子邮件或电邮则只能做名词用。基于这些原因,email经常出现在语码转换之中(收到我的email了吗?请你email给我吧)。这些例子说明,若说话人为了保持语言的纯洁性,坚持采用中文对应译词,便会产生不必要的语意缺损或增添。这是导致语码转换的重要原因之一。
日常生活中,“礼貌”本身具有道德或伦理意义,是人人都应遵守和维护的一项行为准则;而在语言学领域,有些学者 (Grice 1975;Leech 1983;Brown&Levinson1975)也从会话含义(言语分析)的角度分析了礼貌的重要性。其中Brown和Levinson提出了较为明确的礼貌原则理论即 “面子保全论”(Face-saving Theory)。他们认为礼貌就是“典型人”(Model Person)为了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理性行为。本质上,这一礼貌概念是策略性的,即通过采取某种语言策略达到给交际各方都留点面子的目的。在言语交际中为了避免伤害双方的“面子”,人们会采取语码转换的策略。换言之,语码转换从某种程度上受“礼貌”这一社会规则的制约。例如,下面一则对话发生在某大学食堂里面,两个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正谈论一电视脱口秀节目:
A:你知道《非常男女》里面经常出现的make love是什么意思吗?我怎么不明白?
B:Make love? 哎呀!
在国内,当谈话涉及到性方面的时候,人们还是感到很不自然。特别是在公共场合谈论有关性方面的问题,总会使对方感觉“面子”上过不去。尽管这则对话发生在大学校园里,周围都是思想比较开放的大学生及研究生,但A出于礼貌直接用了英语单词而没有用它们的中文本意。
还有一种情况,英语词汇与中文对应词的长度不同,或英语的句法比对应的词组或从句结构相对简单,这很容易引起语码转换。最常见的例子是英语形形色色的缩略词。试把APEC,DIY,EQ,GNP,IBM,IQ,IT,OT,WTO等缩略词和它们的对应词从音节数量方面进行比较,便可理解,为什么这些缩略词经常出现在语码转换当中:
APEC:“Asian-Pacific Economic”, 亚太经济合作会议(亚太经合会议)
DIY:“Do it yourself”,自己动手做
EQ:“emotional quotient”,情绪商数
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国民生产总值
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国际商业机器
IQ:“intelligence quotient”,智力商数(智商)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科技信息
OT:“overtime”,超时工作
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界贸易组织(世贸组织)
应该指出,这些例子中,有些亦有中文缩略词。其中“亚太经合会议”还是比APEC复杂,所以没有APEC那么普遍。而“世贸组织”跟WTO相比,虽然音节数量相近,但主要缩略部分“世贸”,在普通话中念起来语意不够清晰、不容易上口,所指又不及WTO那么具体;也许是这些原因,WTO一词,无论在香港或是内地,在口语中更为普遍。这也解释了为何许多国家领导人在接受国内记者访问时,都乐于采用WTO一词。只有“智商”,因为跟IQ同样是双音节,所以出现频率亦相当高。
除缩略词外,有些中文动词的短语结构比对等的英语动词复杂,容易被后者取代,造成语码转换。典型例子如下:
我会call你。(我会打电话给你。)
我想upgrade部电脑。(我想将电脑提升。)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合作,人与人之间的语言活动同样如此。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如果说话者和听话者没有合作,则难以达到交际的效果。Grice(1975)就认为在所有的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即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从语用学的视角而言,合作原则及其准则是描述性的,而不是规范性的。语用学家们的目的不是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按这些准则做事,而是希望找出人们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但实际上,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却有意识或下意识地遵守着一定的合作原则。换言之,合作原则从某种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言语交际行为。例如在人才招聘会上,一位招聘英语教师的招聘者正在和一位应聘者用中文交谈,这时这位招聘者突然转向用英文提问,而那位应聘者也顺势用英语回答。应聘者实际采用了合作的态度,以展示自己的语言能力。
Brown&Gilman(1960)在关于第二人称代词T和V的研究中采用了权势/同等关系二元分析,这两个术语概括了复杂的人际关系,既涉及实际的身份、地位,又涉及彼此之间的距离亲疏程度。权势在交际双方的分配可以是对称或不对称,即交际双方可能平等,也可能不平等。例如,在招聘广告中,我们屡屡发现有全英文或主要信息用英文的情况。我们认为,在这种语篇体裁中,交际的一方是招聘单位,另一方是可能的应聘者,权势较多地落在前者身上。招聘单位通过使用英文对应聘者进行限定,实际是变相要求应聘者必须懂英文,不懂英文的单语者被拒之门外。这种语码转换达到了识别单语者和双语者的作用。
年龄、教育程度、职业是影响语码转换的三个重要因素。含有汉英语码转换的话语很多都出自年轻人之口。在以年轻人为目标群体的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节目中,也会有很多英语代替汉语的语句。这可能是因为年轻人更愿意追逐时尚,而生活中很多新奇的、时尚的东西都来自经济更发达的使用英语的国家。汉英语码转换有时还可能以部分替换的形式出现:
这件T-shirt多少钱?
我男朋友是做sales的。
有时,语码转换以完全音译或部分音译的形式出现,如:沙拉/salad;作秀/put on a show……。还可能以意译的形式出现:多媒体/multi-media,白色污染/white pollution,信用卡/credit card……。
由于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人或从事某些职业的人在学习和工作中接触英语的机会比较多,英语语言水平比较高,所以涉及这部分人群的传媒或传媒所记载的这部分人的话语中英汉语码转换现象也很常见。比如,医生和软件工程师的话语中会有大量夹杂英语词汇的现象,这些词大多是专业术语或新技术词汇。
社会语言学认为,人通常会通过话语去表明自己的身份。有些人会把语言看作是民族的象征,即使会英语也坚持不用,即所谓的“语言忠诚”;有些人却有意使用语码转换,目的是强调自己身份特征——年轻,教育程度好,时尚等等。
下列因素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言语者对语码的选择。比如,有些老年人可能在青年人的影响和带动下,由不会或不愿接受英文词转而使用英文词。大众传媒本身也是影响人们语码选择的一个因素。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报纸杂志经常转载国外及港、台地区的文章,广播、电影、电视、以及VCD中出现了大量的英语节目,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英语在中国的传播,使英语国家的文化深入到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国家的语言政策也可能影响其民众对语码的选择,这是因为政府所倡导的语言形式往往会成为具有较高威望的语言(high prestige language)并进而得到人们的重视。
我国的语码转换,在形式上多以中文为主,以完全借用或部分借用的形式嵌入英语单词或词组。促成语码转换的原因很多,有语言自身的因素,也有语言使用者及其交际对象的个人因素,还有社会环境因素。此外,语码转换也与交际的话题范围有关。言语者选择哪种语码进行交易是个人因素及多种社会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看出,目前语码转换不仅在校园,而且在我国社会的诸多领域将会出现得更加频繁。
[1]李楚成.香港粤语与英语的语言转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01):13-19.
[2]李经纬,陈立平.多维视觉的语码转换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05):337-344.
[3]吕黛蓉,黄国文,王瑾.从功能语言学角度看语码转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2):6-10.
[4]王瑾、黄国文.语篇基调与报章语码转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05):331-336.
[5]周国光.普通话的码值及语码转换[J].语言文字应用,1995,(02):19-23
[6]Auer,P.(ed.).1998.Code-switching in Conversation:Language,Interaction and Identity[C].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7]Clyne,M.1987.Constraints on code-switching:How universal are they?[J].Linguistics(25):739-764.
[8]Li,W.&L.Milroy.1995.Conversational code-switching in a Chinese Community in Britain:A Sequential Analysis [J].Journal of Pragmatics(23):281-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