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媛
草莓是世界广泛栽植的重要浆果,因其营养丰富、外观美丽、香气浓郁、味道鲜美而深受男女老幼的喜爱。我省成都市双流县的冬草莓以大棚生产为主,每年11月份至翌年5月份进入采收期,弥补了冬季水果的匮乏并繁荣了鲜果市场,给农民带来了很高的经济收益。双流草莓生长多采用塑料大棚促成式栽培,主栽品种为丰香,其品种特性为:植株长势强,株态较开展;叶形大,圆形,叶色绿,较厚,叶面平展;果肉细软致密,风味甜酸适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1%,维生素C含量为1kg果肉含546mg;抗白粉病能力弱。该品种适于大棚促成栽培,露地栽培早期花易受冻。本文将双流主栽品种丰香的大棚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母株选择 壮苗是丰产的基础,在生长季节就应进行留种母株的选择,要点是:选择叶片较粗、较大、生长健壮、连续显蕾、果形符合品种特征的植株加以标记,作为母株;将选好的母株移至繁苗田,花蕾全部摘除。
2.繁苗田准备 选择无病菌非连作田作为繁苗田。繁苗田应土壤肥沃、孔隙度高。整地时每亩施入腐熟的有机肥5000kg,氮磷钾复合肥50kg。3月上、中旬犁地翻田后,将苗床地整平整细,使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匀后再移栽种苗。
3.移栽时间与方法 待春季日平均气温达到 10℃以上时移栽母株,按1.0~1.5m开厢,及时定植母株苗。1.0m开厢,中间定植1行,株距0.5m;1.5m开厢,中间定植2行,行距0.7m,株距为0.5m。每亩栽400株左右。栽植时苗心茎部与地面平齐,做到深不埋心、浅不露根。
1.肥水管理 定植后要浇透定根水,成活后应进行中耕除草,追施2~3次提苗肥,采用灌窝(30%清粪水)或叶面喷肥(以尿素或磷酸二氢钾为主,浓度0.2%~0.4%)。
2.子株管理 匍匐茎发生后,将匍匐茎在母株四周均匀摆放,并在生苗的节位上培土压蔓,促进子苗生根。整个生长期要及时人工除草,去除花序,疏去过多过密小苗,促进壮苗形成。壮苗标准是:无病虫害,有较多新根,根茎粗度在1cm以上,至少有4片展开的叶,中心芽饱满,叶柄短粗,叶色浓绿。不能用叶柄长的徒长苗。
3.穴盘育苗 最近几年,美国等草莓生产大国均采用穴盘(容器)育苗技术,其优点是提高种苗质量,缓苗期短,开花结果早,产量高,品质佳,经济效益好。采子苗时每隔10~14天选无病健壮的匍匐茎上的子苗,留1~2cm的匍匐茎,便于栽植到穴盘里。穴盘采用50孔盘,孔穴直径5cm左右,深6cm;基质为消毒过的人工混合泥炭土、营养土、蛭石、珍珠岩等。子苗栽至穴盘后注意浇水和遮阳,待幼苗长势良好后,在全光照下炼苗2~4周即可定植。
1.土壤消毒 推荐采用物理消毒方法。夏季结合整地将农家肥施入土壤,深翻,灌透水,土壤表面覆盖地膜,将棚室密封40天左右,棚室地温会达到50℃以上,可杀死大部分病原菌、昆虫及线虫。
2.定植时期与方式 大棚栽植一般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定植,掌握适期偏早的原则。栽植时边行幼苗新茎弓背朝向畦里,要求浅不露根、深不埋心,防止幼苗烂心死亡。定植后浇透定根水。
3.栽植密度
(1)起垄双行的栽植方式 一般垄台高30~40cm,上宽50~60cm、下宽70~80cm,垄沟宽 20cm。株距 15~18cm,行距 25~35cm。
(2)平厢栽植方式 按150cm开沟,东西向,沟宽30cm,沟深20cm,四边沟深40cm,每厢定植5行,边行离厢边15cm,株距15~18cm为宜。
4.植株管理
(1)去除匍匐茎 及时摘除植株抽生的匍匐茎,做到随见随除,集中销毁。
(2)去除枯叶、弱芽 草莓成活后叶片不断老化,光合作用减弱,并有病叶发生,因此生长季节要不断除掉老黄叶、病叶和植株上生长弱的侧芽,以节省营养,集中营养提供给植株结果。
(3)疏除花蕾 在开花前疏除多余的花蕾,大型果品种保留一、二级序的花蕾;中、小型果品种保留一、二、三级序的花蕾。
1.防治原则 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提倡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术,注意保护和利用天敌,充分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
2.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虫品种,使用脱毒种苗,及时清除并烧毁病株、病叶、病果;收获后深耕40cm,借助自然条件如低温、太阳紫外线等,杀死一部分土传病菌;深耕后利用阳光照射进行土壤消毒;合理轮作和间作;开花和果实生长期加大放风量,将棚内空气湿度降至50%以下,可显著降低病害发生。
3.物理防治 利用黄板诱杀白粉虱和蚜虫;覆盖银灰色地膜驱避蚜虫;大棚通风口处设防虫网或挂银灰色薄膜条,草莓栽植行铺银灰色地膜均可有效驱除蚜虫。毒饵毒杀蝼蛄;糖醋诱杀甘蓝夜蛾和地老虎等害虫。
4.生物防治 利用七星瓢虫、小红瓢虫和异色瓢虫防蚜虫;利用草蛉防蚜虫、蓟马、叶蝉、螨类等;利用蜘蛛防蚜虫、鳞翅目幼虫、蝽、大青叶蝉、飞虱等;扣棚后释放丽蚜小蜂成虫3头/株,共释放3次,可防治白粉虱为害。
5.化学防治 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要求,选用低毒农药品种,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技术,但要尽量减少农药用量,减少污染和残留。药剂防治应避开花期,以免影响授粉;采果期尽量少用药,必须用药时应选择低毒农药,并且严格执行在采收间隔期后才能采收的规定。
(通联: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农学园艺分院 温江区61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