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长海县动植物检验监测中心,辽宁大连 116500)
猪痢疾又称猪血痢、猪赤痢,是保育猪和肥育猪发生的一种粘液性出血性肠道传染病。病原是猪痢疾密螺旋体(又称猪痢疾蛇形螺旋体)。本病可引起75%左右发病率,5%~25%死亡率,并造成康复猪生长缓慢,对养猪业有一定的经济影响。
(一)病原本病传染源是病猪和带菌猪。康复猪可带菌数月。病猪和带菌猪排出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病菌,很容易污染猪舍地面、饲料、饮水、饲槽、用具以及母猪体表和奶头。健康猪食入病菌后7~8 d即可发病。慢性者也可拖至2~3月后暴发症状。
(二)临床症状猪群初发此病时,多呈急性暴发,以后逐渐转成亚急性和慢性过程。最易发病的年龄段为7~12周龄。病起突然,短时食欲下降后,即见剧烈下痢,粪便开始为灰色或灰黄色,迅速转为血性水痢,污染猪舍地面、墙壁和猪身。粪便中混有脱落的大肠黏膜或纤维素性渗出物,异常腥臭。体温高达40℃~40.5℃。部分患猪在发病后12~24 h死亡。大部分病猪的粪便随后转为咖啡色,其中带有胶冻状粘液和组织碎片。食欲下降,精神不振,喜卧,逐渐消瘦,病程7~10 d,死亡或转为慢性。慢性患猪进行性消瘦,贫血,生长迟缓。有的康复猪过一段时间,又可复发,再次或多次出现病初症状。
(三)剖检剖检病死猪,最突出的病变在大肠和盲肠段。肠黏膜水肿、出血、坏死,表面附着胶冻状粘液。有的病猪大肠腔内充满血红色液体。胃及小肠有卡他性病变。其他脏器病变不明显。
取胃、肠道黏膜或粘液做成薄层涂片,或取病猪新鲜血便或粪便粘液涂片,用姬姆萨氏染色后,油镜下检查可观察到带3~4个弯曲的螺旋体病菌。结合流行病学、症状及病理剖检,即可初步确诊为本病。
(四)防治至今本病尚无有效疫苗可供预防,因此,从无病猪场引种和购买仔猪,至关重要。平时做好猪场隔离消毒,严防病菌传入,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措施。发现疑似病猪后,要立即隔离饲养,尽快确诊。并对全场猪舍、道路及器材严格消毒。1%苛性钠可有效杀死本病螺旋体。治疗方面,首选的药物是0.5%的痢菌净注射液(卡巴氧类药物)。每头猪每次肌肉注射10~20 m1(依体重大小),2次/d,连用3 d,可有良效。也可以注射利高霉素,同时口服新肥素或新霉素,连用3 d。或向饲料中添加泰乐菌素+磺胺二甲基嘧啶各l00 ppm,连用7~10 d。也可选用庆大霉素肌肉注射,剂量为l 000 IU/kg.bw,2次/d,连用5 d。用痢特灵按0.01 g/kg.bw.d混于饲料中喂服5~7 d,也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