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跨国并购问题与对策

2010-08-15 00:50:50赵凌云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年6期
关键词:跨国企业

□文/胡 俐 赵凌云

近年来,在“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我国的大企业正以雄厚的资本能量,纷纷走出国门,在全球各大经济体中寻求新的投资目标,进行跨国并购。尽管有中海油失意尤尼科、海尔退出对美泰的收购、TCL和阿尔卡特劳燕分飞、华为、中兴等因“安全问题”收购业务搁浅等一系列海外并购失败案例,但仍然不能阻挡联想、明基、北汽、吉利迈向海外的脚步,我国的跨国并购愈演愈烈。尤其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受冲击相对较小的我国企业可谓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并购海外企业的机遇。海外并购已成为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实现其规模扩张和获取各种资源的有效途径。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企业在实现海外并购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存在着诸多新的风险,如何克服这些障碍成为决定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一、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发展现状

(一)跨国并购在我国呈上升趋势。随着国际经济竞争进一步加剧,跨国并购成为全球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得曾经被视为不具备核心技术的我国企业,也越来越多地因为跨国并购而引起了世人的关注。2002年我国企业以并购方式对外投资的额度只有2亿美元,2003年为8.34美元,2004年为11.81亿美元,到了2005年已经达到65亿美元,2006年为47.4亿美元。2007年我国公司并购海外公司37起,相比2006年的17起增长117.6%。2008年以来,我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涉及金额321亿美元,2009年前两个月,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资金总额达到218亿美元,同比增长40%,在总量上仅次于德国,位居全球第二。

从行业分布看,企业跨国并购高度集中在能源矿产领域、银行业、IT业和制造业。采矿业、石油开采业是海外并购在第二产业中所涉及的重要领域,制造业更是海外并购的重中之重,从专用设备到汽车制造,从食品制造到家用电器制造,从通信设备到电子计算机,制造业的海外并购占到所有并购事件的50%左右。

(二)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我国跨国并购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抑制了并购协同效应的发挥,主要有并购的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情况两大方面。

1、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环境

(1)政治环境。企业在跨国并购中经常会受到政府负面影响。某些东道国政治上的敌意是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海外并购的最大外部障碍。2004年9月五矿集团并购加拿大矿业巨头诺兰达,2005年8月中海油并购美国第9大石油公司尤尼科,以及华为并购英国老牌设备巨头马尼可的失败就是其典型案例。同时,民众情绪和民族偏见也是原因之一。他们认为并购会影响本国就业率,侵吞民族资产。这些原因使得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受到民众的抵制。

(2)法律环境。从事跨国并购,法律的保障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国法制体系建立的比较晚,法律环境相对宽松,所以我国企业在法律上往往会准备不足或者法律意识淡薄,这也是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遭受挫折的原因之一。例如,反垄断法律是跨国并购中最常见的问题,各国判断的标准和程度都不相同,欧盟接受竞争对手的投诉,密切关注市场垄断者,而美国在反垄断中更为关注顾客的反馈,倾向于保护本国企业。

(3)经济环境。良好的金融和资本市场的服务是降低国内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成本的必要保证。而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很难为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既限制了参与海外并购企业的国内融资能力,又使不少已经“走出去”的企业难以借助国内金融系统,对境外项目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4)文化环境。文化因素在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后期运营阶段,如果被并购企业和并购企业间文化差异过大,或者不甘心于被收购的现状,被并购企业文化会严重阻碍整合的顺利进行。2009年2月正式宣告破产的韩国双龙汽车就是一个典型。在上汽收购双龙后,双方的文化一直没有很好地融合。双龙汽车工会成员围堵中国驻韩使馆,谴责该公司大股东上汽集团“窃取韩国汽车技术、违背当初投资协议”。随着双龙提出“回生”申请的消息传出,怪罪中国的声音又随即在韩国媒体上出现。在跨国并购中有些障碍是不容易克服的,当地员工和社会舆论不服是可以理解的。

2、我国企业自身方面

(1)企业欠缺核心竞争力。我国国内迄今为止仍没有一家企业称得上是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尽管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企业在规模与实力上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必须看到,我国大企业同世界500强企业的差距仍然很明显,企业欠缺核心竞争力,技术上往往受制于人。另外,这些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能力差,从而极大地制约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发展。

(2)企业战略设计不足。战略是决定企业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关键。跨国并购一定要和公司的发展战略吻合,而我国大部分企业缺乏整体跨国并购战略体系。有些企业跨行业并购一些项目仅仅是为了产生并购利益,这种只考虑眼前利益的并购往往成功性会比较低。

(3)企业内部整合能力欠缺。仍以上汽并购双龙为例,海外并购虽然暂时成功,但是由于内部整合能力欠缺,其对被并购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能力仍然不能掌控自如,为我所用,甚至会对我国的并购企业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严重损失。

(4)缺乏熟悉海外并购业务的专业人才。

海外并购的专业人才应通晓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营销、国际企业管理和国际商法等知识,熟知海外并购业务,并能按国际惯例管理海外并购企业。此外,还必须掌握当地语言,能够熟练地运用外语处理相关业务和纠纷,熟悉当地文化习俗和社会环境,有较强的公关技能和适应能力以及强烈的开拓意识和献身精神。而我国目前却严重缺乏这样的人才。有些外派人员不具备起码的业务知识,不熟悉当地法律,甚至不懂当地语言,这就很难做好企业的海外并购工作。

二、金融危机带来的并购契机与风险

(一)金融危机带来的并购契机

1、外部限制条件放松。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在给我国带来损失的同时也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带来了好的转机。之前,由于相比于国外,我国的技术和资金都处于弱势,外国企业瞧不起我国企业,不让我国企业注资,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之路走得很是艰辛坎坷。

如今,受这次次贷危机的影响,国外企业大多遭受重创,为求自保,其往往还会降低企业的并购价格,减小我国企业实现跨国并购的障碍,特别是很多国外的中小型企业,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之下难以生存、更难以发展,因此在这个经济低谷期开展跨国并购不仅更容易实现,而且交易成本也较低;另外,由于之前我国的资本市场与外界相对处于隔绝,经历了次贷危机,所遭受的损失相比之下也较小,因此国内企业应抓住机遇,实现跨国并购,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国家政策支持。为进一步落实“走出去”战略,我国政府出台多项措施支持我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2009年1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鼓励国内企业进行海外矿产资源收购,并在金融、管理、资金等方面提出支持措施。2009年3月16日,商务部发布《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将境外投资审批权进一步下放到地方政府。我国政府的这些措施,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同时,目前正在进行的并购贷款政策的开放问题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尽管相关的操作细则还没有确定。在国内来说,并购贷款是一个新名词,国内过去的法律规定,银行是不能够为投资活动提供贷款支持的,而此次政策变化,对并购市场来说,国内对于并购贷款政策的开放绝对是一个好消息。

3、人民币升值助力。人民币升值在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过程中发挥着催化剂的作用。2005年7月21日央行汇改,宣布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时美元折合人民币的期末数为8.1080。到2008年12月人民币汇率跌至6.8346,人民币升值18.6%。人民币由一直被低估逐渐向真实水平回归。

根据阿利伯的“通货区域论”观点,一个国家的货币存在升值预期即持续坚挺时,因为通货的溢价因素,海外投资利润率通常要高于国内企业,应该加大对外投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后的日本便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1985年的“广场协议”致使日元大幅升值,1985~1990年五年间,日本企业总共发生21起500亿日元以上的海外并购,使得日本买到了大量的资源,从而有力地提升了日本企业在产业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并由此得名“海外日本”。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袁钢明就曾经肯定:日元升值是日本走向强国的一个起点。从目前情况分析,人民币的升值背景与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因对美国巨额贸易顺差所遭遇到的来自美国的打压导致日元被迫升值异曲同工。人民币升值使得企业以更少的人民币购买海外资产,降低了企业的收购成本。人民币汇率相对其他货币较为坚挺,我国资本市场的资本成本比较低,这样增强了购买者的信心。

4、维护外汇安全的需要。众所周知,根据风险分散理论,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按照央行公布的数据计算,2008年全年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95万亿美元,美国国债资产占我国外储的30%以上。2009年1月末,我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较上月增加122亿美元,总量达到7,396亿美元,居各国持有美国国债总量首位。面对金融危机,如何合理利用这些外汇储备,让外汇储备保值增值,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支持企业收购海外资源无疑是合理利用外汇储备的一种方式,对于维护我国的外汇储备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金融危机影响下的跨国并购风险。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跨国并购的资金成本虽然有所降低,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新的风险。金融危机下影响跨国并购的最可能的风险即政治法律风险。发达国家为维护自身利益而设置重重的贸易保护关卡,外汇管制使得资本和利润不能有效转移等都会使企业蒙受损失。另外,资本筹集风险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方面,金融危机下的流动性本就短缺,信贷困难。为此,更为严重的情况下,一旦企业的自有资金用于收购而重新融资又出现困难,将会使企业的流动性不足,进而引发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对我国如何更好进行跨国并购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公关,避免政治阻碍。我国企业在并购之前,一定要全面深入地了解东道国政治、法律、经济及人文地理等情况。政治是决定、制约和影响企业并购的极其重要因素。政府在许多跨国并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使并购目的与当地政府的意图相吻合,并购过程中,一定要做好政府公关,与目标所在国政府保持良好的沟通,获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除此之外,我国政府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目标国的政治责问,保障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顺利开展。

(二)完善金融市场,拓展融资渠道。融资能力不强便无法给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提高企业融资能力。如争取国内金融机构海外分支机构的融资支持,开发当地的融资市场,为海外并购企业利用当地资金创造条件;积极开拓国际化的融资渠道;通过财政贴息等措施,以优惠的利率为项目提供长期信贷或境外融资担保等。

(三)选好目标企业,进行调查评估。并购企业要进行并购的依据性分析和可行性论证,并在分析并购所能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选择目标企业。做出对外决策之前,充分了解收购对象情况,以便于更好地把控其发展态势;并将可能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通盘的考虑,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上汽作为第一个“吃螃蟹”者,不免会被螃蟹壳扎到,但其经验教训更值得借鉴。

(四)充分利用国家外汇储备。我国的外汇储备2008年末,已经达到将近2万亿美元,不断恶化的经济形势和仍然大量增加的外汇储备是我国政府最为挠头的问题。因此,合理有效地运用外汇储备在跨国并购上不失为一个良好的选择。我国提出并且已经开始实施了提振国内经济信心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与此同时,如果将外汇储备投向其他欠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等领域,不仅可在衰退期“制造”需求,而且一定程度上可以消化我国的过剩产能。另外,将外汇储备投向国外实体经济领域,也可规避被迫过多持有美国债券带来的贬值风险。

(五)尽早培养人才,做好文化整合。发展跨国并购必须注重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企业大多是聘请中介机构来处理并购事务,但并购后的管理与控制问题却无法让中介机构来替代。因此,我国企业在考虑海外并购时,一定要注意培养跨国并购与经营管理的跨国人才。

海纳百川,文化融合不容忽视。对于我国企业国际化运作,整合能力是成功的关键。而能否让被收购企业认同收购企业的文化的能力也十分重要。跨国收购中硬件整合完成之后,文化整合是当务之急,需要尽快进行。并购企业要建立双方相互尊重、学习的平台,不管是企业管理人员,还是普通员工都必须尽快树立跨文化意识。并购企业在进行文化整合时候,不能要求一步就位,而应该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的整合。软件的好坏决定了硬件运作的成败,所以文化整合是跨国并购中绝对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1]陶俊杰.新“马歇尔计划”利好周期性行业[N].证券市场周刊,2009.2.16.

[2]于桂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政治——法律风险分析与预防对策[J].经济界,2008.2.

[3]谭三艳.孙子兵法的“五事”与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战略管理[J].企业活力,2008.4.

猜你喜欢
跨国企业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8期)2022-09-20 06:44:30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6期)2022-06-29 01:11:44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绛县输送80名农民跨国务工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10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云南画报(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
跨国大瀑布,一起去探秘
光明日报《留学》杂志—跨国采访实战营
留学(2014年21期)2014-05-03 06:54:24
自然资源丰裕是诅咒还是福音——基于跨国视角
对外经贸(2014年2期)2014-02-27 13:5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