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惠丹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交通运输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各个地区也都加快了城市交通的建设步伐,经过60年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城市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但是,在城市交通发展中也难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将通过城市交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我国城市交通中现存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一些建议性的措施。
一方面“要想富,先修路”,不管在哪个范围内,其经济的发展必先是从修路开始,从城市交通建设开始的。城市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从国际看,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其城市交通设施亦很发达;从国内看,经济发达的地区要比经济落后地区的城市交通要便利;从一个城市来看,市中心地段要比周边地区城市交通便利。可见,城市交通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又为城市交通建设提供资金来源。
(一)便利的城市交通促进经济发展。从宏观角度看,城市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流动载体,沟通生产和消费,是经济发展诸多影响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运输条件的改善可以使流动资本从某一个地区释放出来,在其他地方作为固定资本产生更大的效益,从而克服生产中的瓶颈状态,进一步促进经济扩张。
从微观角度看,运输作为生产过程中的一种要素投入,使商品和人员能在生产和消费中心之间或者内部流动。而这种流动的大部分在地区之间、城市之间和农村与城市之间,因而良好的运输条件能提供较低的货运成本,使得企业服务的市场开始逐步扩大,进而能在广泛范围内开拓大规模生产。根据工业布局的一般原理,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相应地也就成为了工业选址的最佳地点,工业的发展必然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得当地经济实现迅速发展。
(二)经济发展要求城市交通的更好发展。从另一个角度看,根据工业布局的一般原理,城市交通便利的地区成为工业选址的最佳地点,自然也成了工业聚集的最佳地点。随着该区域供给能力的不断提高和辐射范围扩张带来的需求能力的不断扩大,又对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推动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完善。运输发展满足了产品输出以实现比较利益的要求,追求规模经济和聚集效益则导致更为发达的城市交通运输予以支撑。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亦可以为城市交通运输的更好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从而使得城市交通得以实现新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交通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交通建设更是日新月异。但是,我国的交通同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对落后,即使是在国内,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平衡现象,交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
(一)城市交通的重重问题。当前我国的城市交通除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外,大都规划水平低,对影响交通发展的政策考虑不充分,缺乏应有的应变能力和整体协调性。即使是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也存在着严重的道路容量不足,无法满足城市发展需求的问题。虽然城市道路的建设速度不断加快,但交通拥挤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的缓解,其主要原因是各种车辆的增加速度远远大于道路的建设速度。而公用交通工具却发展缓慢,除了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建设了地铁、轻轨、悬浮列车等有效缓解交通压力的现代化交通工具外,大部分城市的交通运输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此外,交通管理不善也是造成交通压力的一个原因。
(二)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纵观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现状,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经济发展严重的不平衡,东部较之西部发达,南部较之北部较发达,沿海地区较之内地发达,即使在一个城市中,也是中心地带较之周边地区发达。因此,经济发展的失衡问题普遍存在。
(三)城市交通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交通规划水平低,应变能力和整体协调性差,使得交通道路的建设不能同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规划相协调,从而制约着当地城市的发展;道路容量严重不足,致使交通堵塞问题愈演愈烈,尤其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交通堵塞必然影响到经济的运输、商人的洽谈等经济活动;城市中心的道路不断重复整修或不加实际地扩充,事倍功半,而且造成大量的资金浪费;相反,周边及偏远地区的道路建设却迟迟不能落实,造成这些地区与外界的沟通严重受阻,一方面当地资源不得被外界很好的认识和利用;另一方面大量的投资开发商的资金竞争不来,使得其经济发展迟迟跟不上。
(四)经济的发展没有给交通建设以有效的支持。经济快速发展的最明显的结果就是强烈地刺激当地的消费与需求,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当经济的发展为当地创造了经济效益,对交通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时,政府却并没有认识到道路建设的重要性,出现了我们习以为见的政府大搞城市面貌建设——建大厦、修广场等,在城市整体交通战略和规划中缺乏科学性。
面对我国当前交通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现状,我们不禁担忧未来的交通建设如何适应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经济又如何推动交通的建设,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的发展,交通建设与经济发展如何协调才能实现良性循环,产生更大效益。为此,本文提出以下一些探索性的措施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一)逐步改善当前的交通状况。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规划,充分考虑一些影响交通建设的政策方针,提高其应变能力和整体协调性。改善交通拥挤状况,一方面继续适当的扩大道路容量;另一方面要加速现代化交通工具建设,大兴地铁等设施,提高公共交通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同时大力倡导公众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降低车辆上路的增长速度,实施科学的道路管理,降低高峰期的道路车流。
(二)逐步改善经济发展失衡现状。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以经济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的地区,同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投资开发商和知识青年向待开发地带进军,加快经济较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以逐步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
(三)提高政府对道路的重视。政府要充分认识到道路建设的重要性,把道路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还要树立起“坚持道路建设较之城市经济发展适度超前的方针,率先规划,适度超前”的观念,以改善经济“瓶颈”的状态,使交通更好地发挥其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四)政府合理安排资金,适时鼓励企业参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的财力都会大大增加,此时政府要合理安排资金,在使用上采取量入为出、事实求是、谨慎为之的态度,充分发挥每一笔道路建设资金的作用。此外,道路建设大都是规模庞大、资金投入多、建设周期长的项目,面对社会对道路建设日益增长的需求,企业应积极鼓励、引导私人财团参与道路建设。这种以公司共同参与的模式进行道路建设,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管理和大量的公共开支,还可以充分利用私人机构的资金、人才、专业技术和管理技能。
总之,城市交通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最为现实的问题,同时也对城市经济的发展、结构的调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着力改善当前的城市交通与经济现状,立足于自我,坚持博采众长,把借鉴、消化、吸收国际上先进、成熟、可靠的技术与研发、实验验证、自主创新相结合,系统集成,才能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轨道交通技术体系,使之更好地协调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1]广晓平,马昌喜.面向和谐社会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策略[J].开发研究,2007.
[2]系列报告之十四:多种方式的综合运输网络基本形成[N].国家统计局,2009.
[3]王庆云.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J].综合运输,2003.7.
[4]王建红.我国城市的交通问题及对策[J].中国国情国力,2009.5.
[5]丘国荣.香港道路建设与管理的基本经验[J].特区理论与实践,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