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用敬称表达对称方式探析

2010-08-15 00:54周艳丽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0年7期
关键词:阁下古代汉语水浒传

周艳丽

(襄樊学院 文学院,湖北 襄樊 441053)

汉语用敬称表达对称方式探析

周艳丽

(襄樊学院 文学院,湖北 襄樊 441053)

汉语表达对称的方式丰富多样,显示出汉语强大的表达力。敬称是其中的一种,在汉语对称表达方式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三个时期的著作《世说新语》、《水浒传》、《茶馆》等为语言材料,对汉语用敬称表达对称的方式进行历时研究,可以得出结论:从古到今,用敬称表达对称的形式有沿袭,也有创新。用敬称称呼对方是我国礼仪文化的显著特征。

汉语;敬称;对称

对称,本文指直面对话时对听话方的称呼。用敬词称呼他人或与他人有关的人或事,叫敬称,或者尊称。《现代汉语词典》:“尊称,指对人尊敬的称呼。”这里我们研究的是敬称用于对称的表达方式。敬称在汉语对称表达方式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古到今,汉语中都有一系列专门用来表达对称的敬称,有些敬称表达方式一直从古代沿用到现代,如“阁下”、“足下”,还有一些用来表示尊敬的语素也是从古代沿用到现代,如“尊”、“贤”、“老”等。

本文以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三个时期的著作《世说新语》、《水浒传》、《茶馆》等为语言材料,对汉语用敬称表达对称的方式进行历时研究。汉语史的分期学术界各家意见不一。王力先生将汉语史分为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四个阶段。其中,上古期为公元3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3、4世纪为过渡阶段;中古期为公元4世纪到12世纪(南宋前半),12、13世纪为过渡阶段;近代为公元13世纪到19世纪(鸦片战争),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20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1]日本学者太田辰夫把汉语史大致分为八期。第一期是商周,第二期是春秋战国,第三期是两汉,这三期属于上古;第四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属于中古;第五期是唐五代,第六期是宋元明,这两期属于近古;第七期是清代,属于近代;第八期是民国以降,属于现代。[2]吕叔湘先生认为“以晚唐五代为界,把汉语的历史分成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两个大的阶段是比较合适的。至于现代汉语,那只是近代汉语内部的一个分期,不能跟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鼎足三分”。[3]但在为刘坚《近代汉语读本》写的序中,吕先生又补充修正了他的观点,认为“把五四运动定为现代汉语开始的时期是合理的”。本文研究汉语用敬称表达对称的方式,对汉语史的分期不宜过细,故拟采用吕叔湘先生补充修正之后的观点,即将汉语史分为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三个阶段。

关于语料的选取。《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的书。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本文以此书为语料,正是着眼于它语言方面的史料价值,又因其人物对话丰富,作为研究古代汉语敬称表达对称的语料具有代表性。《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其语言是以民间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提炼而创造的文学语言,人物语言性格化,对话丰富,适合作为近代汉语敬称表达对称的语料。《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它的成功就在于语言的成功。话剧全凭台词塑造人物,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的老舍将语言功力发挥到极致,为我们树立了现代汉语的典范。作为现代汉语敬称研究的语料,《茶馆》无疑具有代表性。另,本文还在一定程度上选取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其他作品作为辅助语料,以期完备。

一、古代汉语中用敬称表达对称的情况

古人很注重礼仪,在称呼对方时往往用敬称,所以古代的敬称表达方式得到充分发展,形式多样。

(一)用“公”、“子”、“君”、“卿”等表达对称

1.用“公”表达对称

“公”在古代常用作敬称,随着使用对象范围的扩大,由最早作为王室贵族之间的尊称而发展成为对一般人的尊称。宋人洪迈在《容斋续笔》卷5《公为尊称》条这样说:“尊其道而师之称曰公”,“年之长者曰公”,“凡人相与称呼者,贵之则曰公”。如:

高帝至广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皆已斩前使十辈言可击者矣。”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郗受假还东,帝曰:“致意尊公,家国之事,遂至于此!由是身不能以道匡卫,思患预防。愧叹之深,言何能喻!”

——《世说新语·言语》

王丞相拜司徒而叹曰:“刘王乔若过江,我不独拜公。”

——《世说新语·赏誉》

2.用“子”表达对称

“子”在古代很早就用作敬称,可以泛用于敬称对方,相当于现在“您”的用法。如: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如何?

——《韩非子·难势》

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

——《史记·张仪列传》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世说新语·德行》

德操曰:“子且下车,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

——《世说新语·言语》

3.用“君”表达对称

“君”主要用于敬称对方。一般单用,相当于“您”。在对话时,上下都可敬称对方为“君”。

上级称呼下级为“君”,如:

上曰:“君勿言,吾私之。”

——《史记·张丞相列传》

明帝问谢鲲:“君自谓何如庾亮?”

——《世说新语·品藻》

下级称上级为“君”,如: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战国策·齐策四》

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

——《世说新语·德行》

“君”后附有“家”字,仍表示敬称。如:

“我与君家是白翎雀,他人鸿雁耳。”

——《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嘉泰三年》

“君家”相当于“您”。

4.用“卿”表达对称

“卿”,用作对男子的敬称,不受上下尊卑限制。

上对下称“卿”,如:

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

——《世说新语·言语》

虞啸父为孝武侍中,帝从容问曰:“卿在门下,初不闻有所献替。”

——《世说新语·纰漏》

下对上称“卿”,如:

诸葛靓在吴,于朝堂大会。孙皓问:“卿字仲思,为何所思?”

——《世说新语·言语》

孙皓问丞相陆凯曰:“卿一宗在朝有几人?”

——《世说新语·言语》

(二)用“父、先生”表达对称

1.用“父”表达对称

“父”,在古代是儿女对父亲的称呼,也可以作为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如:

汉文帝问冯唐:“父知之乎?”

——《史记·冯唐列传》

2.用“先生”表达对称

从古至今,“先生”都是作为敬称使用。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适用对象的范围有所变化。“先生”之称最早见于《论语》。在先秦文献中,“先生”就可以用来称老师、称父兄、称饱学之士、称一般成年男子。如:

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

——《孟子·告子下》

“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孟子·梁惠王上》

奉高曰:“昔尧聘许由,面无怍色。先生何为颠倒衣裳?”

——《世说新语·言语》

(三)用“足下、陛下、殿下、阁下、节下、麾下”等表达对称

这类表敬的对称,是古代“以卑达尊”风习的反映。所谓“以卑达尊”,就是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下,下级与上级谈话时,不敢直呼其名号,而用称呼其身边地位较低的侍从、僚属的办法来代替,称卑以达尊[4]。特别是在君主面前,往往称君主阶前足下的侍从,用来代称高堂之上的君主。

1.用“足下”表达对称

“足下”最早使用,战国时已见,多用于称君主,以后才用于同辈。如:

“望见足下而入之。”

——《战国策·秦策三》

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

——《世说新语·德行》

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

——《世说新语·言语》

2.用“陛下”表达对称

“陛下”,用于称君主。蔡邕《独断》卷上:“陛下者,陛,阶也,所以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执兵陈于陛侧,以戒不虞。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如:

明帝问周候:“论者以卿比郗鉴,云何?”周曰:“陛下不须牵比。”

——《世说新语·品藻》

侍中缪袭曰:“陛下圣思齐于哲王,罔极过于曾、闵。此馆之兴,情钟舅氏,宜以渭阳为名。”

——《世说新语·言语》

3.用“殿下”表达对称

“殿下”,本义是宫殿的阶陛之下,由于汉代“殿”的地位比“宫”稍低一点,故而称侯王为“殿下”。如:

袭曰:“若殿下计是邪,臣方助殿下成之。若殿下计非邪,虽成宜改之。殿下逆臣,令勿言之,何待下之不阐乎?”

——《三国志·魏书·杜袭传》

袭曰:“殿下谓许攸何如人邪?”

——《三国志·魏书·杜袭传》

4.用“节下”表达对称

“节下”,主要用于魏晋时期。“节”是军中权力的象征,大将常用“持节”、“假节”之衔,故而对高级武将尊称为“节下”,如:

“愿节下弘之以道德。”

——《晋书·殷仲堪传》

5.用“麾下”表达对称

“麾下”,也是对将帅的尊称。“麾下”的本义是在将帅的指挥旗之下,以卑达尊,遂成为对将帅的一种尊称,如:

“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

——《三国志·吴书·张纮传》

二、近代汉语中用敬称表达对称的情况

近代汉语用来表达对称的敬称大多沿袭古代的旧称。下面择其要者举例说明。

(一)用“先生”、“大人”、“官人”、“相公”等表达对称

1.用“先生”表达对称

“先生”这一敬称沿自古代汉语,一般尊称成年男子,或称德高望重者、饱学之士。如:

朱仝慌忙答礼道:“多时不见,先生一向安乐?”

——《水浒传·第五十回》

晁盖道:“先生既有心腹好汉,可以便去请来,成就这件事。”

——《水浒传·第十三回》

晁盖道:“小子便是。先生有甚话说?”

——《水浒传·第十四回》

2.用“大人”表达对称

“大人”作为官场中下级对上级、老百姓对官员的当面称呼的情况,在宋代开始出现,明清以后才被普遍使用。赵翼《陔余丛考》卷37《大人》条对“大人”的使用详细考证之后说:“唐以前称贵官为大人者,乃从旁指目之词,而非觑面相呼也。觑面称大人,则始于元、明耳。”如:

女曰:“我是清河崔府君女,少闻大人以我配君,不幸丧亡……”

——《太平广记》

毕叶道:“大人知道这女子是谁?就是夏雅丽!”

——《孽海花》

3.用“官人”表达对称

“官”由官员之义引申为对男性的尊称。唐代以来,用“官人”敬称对方渐渐增多。如:

史进道:“小人大胆,敢问官人高姓大名?”

——《水浒传·第二回》

酒保唱了喏,认的是鲁提辖,便道:“提辖官人,打多少酒?”

——《水浒传·第二回》

龙香道:“官人几时又姓金?”

——《二刻拍案惊奇》

4.用“相公”表达对称

“相公”本是封建时代人臣的最高等级,到明清时成为下级官吏对上级官吏的尊称。如:

府尹禀道:“好教相公得知,府中提辖鲁达,无故用拳打死市上郑屠。曾禀过相公,不敢擅自捉拿凶身。”

——《水浒传·第二回》

(二)用“足下”“阁下”表达对称

1.用“足下”表达对称

用“足下”表达对称是沿袭古代用法,以卑达尊,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

董将仕思量出一个路数,将出一套衣服,写了一封书简,对高俅说道:“小人家下萤火之光,照人不亮,恐后误了足下。我转荐足下与小苏学士处,久后也得个出身。足下意内如何?”

——《水浒传·第一回》

戴宗道:“足下可看我面,且去救了我这兄弟上来,却教你相会一个人。”

——《水浒传·第三十八回》

林冲道:“足下何以知之?”

——《水浒传·第十一回》

2.用“阁下”表达对称

“阁下”原是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的尊称,后来使用范围扩大,成为对一般人的尊称。唐赵璘《因话录》卷5说:“古者三公开阁,郡守比古之侯伯,亦有阁,所以世之书题有阁下之称。……今则一例称阁下,亦谓上下无别矣。”如:

朱某某听了道:“阁下即具此大才,何不再理旧业?倘他日得志,正可与国家作用,岂可自弃耶?”

——《海公案》

老残道:“阁下何以还肯要他呢?譬如有某甲之妻,随意与别家男子一住两三宿,并爱招别家男子来家随意居住,常常骂本夫某甲不知做奴才的规矩;倘若此人愿意携带二千金来嫁阁下,阁下要不要呢?”

——《老残游记续集》

(三)“贤”、“仁”、“尊”、“恩”等+其他成分表达敬称

1.“贤”,可以用在亲属称谓前表达对对方的尊敬,如贤兄、贤弟、贤侄

宋江道:“望烦贤弟救宋江一命则个!”

——《水浒传·第三十八回》

柴进到里面卧榻前,只见皇城阁着两眼泪,对柴进说道:“贤侄志气轩昂,不辱祖宗。我今被殷天锡欧死,你可看骨肉之面,亲书往京师拦驾告状,与我报雠。九泉之下也感贤侄亲意!”

——《水浒传·第五十二回》

贤弟,你少年英敏,可细听愚兄之言,图个日后宦途相见。

——《儒林外史·第十五回》

2.“仁”,也可以用在亲属称谓前表示尊敬对方,如仁兄、仁弟、仁公

晁盖道:“仁兄直如此见怪?虽然仁兄不肯要坏两个公人,多与他些金银,发付他回去,只说在梁山泊抢掳了去,不到得治罪于他。”

——《水浒传·第三十五回》

3.“尊”,也可以用在亲属称谓前表示尊敬对方,如尊兄、尊婶

宋江笑道:“尊兄何必见外。些须银子,何足挂齿。由他去赌输了罢。我看这人倒是个忠心直汉子。”

——《水浒传·第三十七回》

柴进答道:“尊婶放心。只顾请好医士调治叔叔。但有门户,小侄自使人回沧州家里去取丹书铁券来,和他理会。便告到官府,今上御前,也不怕他。”

——《水浒传·第五十一回》

4.“恩”,用在其它成分前表达敬称,如:恩师、恩相、恩人

朱仝道:“恩相台旨,怎敢有违。”

——《水浒传·第五十回》

金老便道:“恩人既到这里,如何肯放你便去!”

——《水浒传·第三回》

(四)用“老X”类称呼表达对称

“老”由实词虚化为词缀,带有尊敬、亲近等感情色彩,常和其他成分组合表示对被称呼者的尊敬。如:

鲁提辖道:“老人家,如何恁地下礼?折杀俺也!”

——《水浒传·第四回》

阮小二道:“老先生,你一知我弟兄们几遍商量,要去入伙。听得那白衣秀士王伦的手下人

都说道……”

——《水浒传·第十四回》

随着“老”社会交际“称谓”功能的增强,它的组合对象从“上辈”之词,过渡到“同辈长于己者”;进而扩展到“同辈少于己者”。如“老弟”、“老表”(表兄弟,其中包括少于己者),以至偶尔用于“下辈之成年者”,如“老侄”。

在这个过渡过程中,“老”由表“敬重”为主逐渐转向以表达“惯熟、亲热”为主。如:

薛霸道:“老董,你听我说。高太尉便叫你我死,也只得依他……”

——《水浒传·第七回》

上例中称呼对方为“老董”,其表敬成分已很微弱,更多的是表达亲近、熟识之意。

三、现代汉语中用敬称表达对称的情况

现代汉语中用来表达对称的敬称,多是沿袭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如“老X”、“(姓+)爷”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制度的变革,很多敬称已退出历史舞台,只有少数在特定语境中保留,如“阁下”和“足下”,只是在外交辞令及影视作品等特定环境中保留下来,其他场合很少用到。

(一)用“老X”表达对称

用“老+其他成分”表达对称古已有之。“老”虚化为词缀,是由“老”的本意年长引申而来。作为表敬语素,“老”不一定指年长。最常见的“老师”中的“老”就是一个显见的表敬语素。“老+其他成分”构成一系列表达对称的敬称形式。如:

丁宝:他们来啦,老大爷!(往屋中喷香水)

——《茶馆》

周秀花:老太太,这儿永远是您的家!

——《茶馆》

小唐铁嘴:我去!(跑到后门)康老太太,您来一下!

——《茶馆》

谢勇仁:(看看墙上,先把茶钱放在桌上)老人家,沏一壶茶来。

——《茶馆》

(二)用(姓+)爷表达对称

以“爷”为敬称是古代称呼习惯的遗留,一般是位卑者称位高者,也用于平辈之间。解放后人们解放思想,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不用“爷”为尊称,在现代作品中仍有保留。如:

王利发:刘爷,茶喝够了吧?该出去活动活动!

——《茶馆》

黄胖子:(看清)哟,宋爷,吴爷,二位爷办案哪?请吧!

——《茶馆》

学生:三爷,先别出去,街上抓夫呢!(往后面走去)

——《茶馆》

王利发:谁?哟,四爷!您干什么哪?

——《茶馆》

(三)用“位”与其他词语的组合形式表达对称

“位”作为量词用来称人带有表敬意味,较早见于元代。现代汉语量词“位”承袭近代汉语中的用法,主要与数词及其他词语组合表达敬称的复数形式,也可以用来表达对单个人的尊敬,如:

王利发:这位大嫂,有话好好说!

——《茶馆》

“喂!我说那位姑娘阿,您是怎么回事呵?”

——《青春之歌·第一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位”的使用范围和频率在逐步增大。人们喜欢用“位”表达敬意,也喜欢用“位”表现自己的文化修养。“位”的使用有时已成为一种口语习惯,被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甚至是一般普通人所广泛使用。

(四)“您”与其他成分组合表达对称

现代汉语中“您”表示尊称,是第二人称代词“你”的礼貌式。据聂志军《敬称“您”的产生过程》,“您”字最早见于南宋、金时期(12世纪)文献,是“你们”的合音,表示第二人称复数,带有北方色彩。至迟在清末,“您”表示尊称形成。民国以后,“您”表示尊称在北京话中就很常见了,直至发展为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表示第二人称尊称的代词。“您”表示尊称可以单独使用,一般用于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如:

“妈,我从来没想过这些事——您不是允许我还去念书吗?我求您再别跟我提这些事了。”

——《青春之歌·第二章》

“谢谢您,余先生。不用住在您家里,要是可以,我就住在学校里。”

——《青春之歌·第三章》

“您”还可以和其他成分组合表达对称,这种敬称表达方式表示尊敬的程度较之其他方式要深。如:

那,您老人家就细细看看吧!白看,不用买票!(往桌上扔钱)

——《茶馆》

老大爷您高寿啦?

——《茶馆》

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不能不请安!

——《茶馆》

从古到今,用敬称表达对称的方式经历了一个在沿袭中变革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有些表达方式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如“陛下”、“卿”等,有些敬称只在某些语言环境中保留,如“阁下”和“足下”,只是在外交辞令及影视作品等特定环境中保留下来,其他场合很少用到。现代汉语中最活跃的表达对称的敬称是“您”,它由一个普通代词演变成为专门表敬的对称代词,这是历史的选择。带有表敬意味的量词“位”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出现泛化现象。

使用敬称称呼对方是我国礼仪文化的显著特征。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世界上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我们的祖先在创造丰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创造出了辉煌的精神文明,其中就包括色彩缤纷、繁复多样的敬语。

文化,特别是文化心理具有很大的传承性。成伟均、唐仲杨、向宏业先生在《修辞通鉴》中指出,敬谦语的使用,对于纯洁语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作用。它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汉民族在使用谦敬语方面有着优良的传统,这与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从我国现实生活的实际出发批判地继承历史上一些于今有益的谦敬语,借鉴并有选择地吸收其它国家、其它民族的此类语汇,从而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于我国社会主义时代的谦敬语,使它在社会上广为使用,蔚成风气,这对汉民族语言健康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十分有益的。[5]

[1] 王 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 太田辰夫.汉语史通考[M].江蓝生,白维国,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

[3] 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M].江蓝生,补.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

[4] 袁庭栋.古人称谓漫谈[M].北京:中华书局,1994.

[5] 成伟均,唐仲杨,向宏业.修辞通鉴[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

Expressions Referring to the Listener with Chinese Honorific

ZHOU Yan-li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Xiangfan University,Xiangfan 441053,China)

Expressions referring to the listener in the face-to-face dialogue are rich,which shows great power of Chinese.The honorific is just one kind of such expressions.Taking some materials from the master pieces Shi Shuo Xin Yu,Outlaws of the Marsh and Tea House as examples of three periods of China(ancient period,modern period,contemporary period),it is found that honorific was used long ago.However,this method was also innovated.It is characteristic of etiquette culture.

Chinese;Honorific;Expressions referring to the listener

H030

A

1009-2854(2010)07-0063-06

2010-04-08;

2010-06-02

周艳丽(1978—),女,湖北谷城人,襄樊学院文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倪向阳)

猜你喜欢
阁下古代汉语水浒传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法官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这样的“高”智商,也是没谁了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