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实施中的秘密性和变异性

2010-08-15 00:54付开镜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0年7期
关键词:隆中对益州刘表

付开镜

(广西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隆中对》实施中的秘密性和变异性

付开镜

(广西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刘备集团在夺取荆、益二州之前,基本上遵守了《隆中对》的战略,实施《隆中对》表现出较强的秘密性。此后,刘备在世期间,因前提条件发生了变化,刘备对《隆中对》战略的实施,进行了变革,而其集团重要人物对《隆中对》的理解也各有不同——成为荆州之失与夷陵之败的重要导因。刘备死后,《隆中对》已失去了战略实施的重要前提,因此,其秘密实施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诸葛亮也对他自己制定的《隆中对》战略进行了改造,本质上已经违背了他最初的战略。此后,蒋琬、姜维继续改造《隆中对》战略,而费祎则消极对待这一战略,从而使《隆中对》出现了大变异。

《隆中对》;诸葛亮;刘备

在中国历史上享有盛名的《隆中对》,是诸葛亮向刘备分析天下形势之后,对其实现兴复汉室的战略规划。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夺取富庶的荆、益二州作为实现兴复汉室的根据地。第二,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第三,内修政理,搞好国家内部的事情。第四,天下有变之时,分兵二路,命令一上将带兵从荆州北伐,直指宛、洛;而刘备自己亲自带领益州之兵出于秦川,两路夹攻,收复中原。世人对于诸葛亮的这一对策,研究甚多[1],此不赘。不过,主要集中在评论对策的好坏及执行的差错之上。而对于《隆中对》执行过程中的秘密性问题,却未加涉及;对于《隆中对》实施中的变异性问题,虽有所涉及,却还有可探讨的地方。如有人就认为:“这个最终目标不能实现的重要原因不在《草庐对》本身,而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种:其一,麻痹大意,丢了荆州;其二,刘备伐吴,大伤元气;其三,天下未变而北伐,必劳师而无功;其四,用人上谨小慎微;其五,军事上不能出奇制胜;其六,北伐系无奈之举,缺少必胜的信心。”[2]因此,笔者就此也谈一些看法,不当之处,尚请方家指教。

一、《隆中对》的秘密实施

1.《隆中对》秘密实施的原因

其一,刘备寄居荆州时的政治环境,要求《隆中对》必须秘密实施。

刘备在建安六年(201年),于汝南为曹操所败,遂败投刘表。刘表对刘备十分看重,亲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让他屯于新野,以备曹操。刘备的远大理想,就是兴复汉室,统一天下。要兴复汉室,首先就要有根据地,有军队。刘表虽然看重刘备,但是,“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3]876可见,刘表看重刘备却又对他心存猜疑忌。刘表的手下之人也洞察到刘备的雄心,对其采取过加害行动。《三国志》注引《世语》曰:“备屯樊城,刘表礼焉,惮其为人,不甚信用。曾请备宴会,蒯越、蔡瑁欲因会取备。备觉之,伪如厕,潜遁出”。[3]876-877这种行动,刘表或许并不知道,但当刺杀刘备的事件发生之后,刘表并未对蒯越、蔡瑁等人进行处罚,也可表明他对刘备的态度十分暧昧。

在这种环境下,刘备必须小心行事。《隆中对》发生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史载刘备见诸葛亮,是在“屏人”[3]912之后,方才对诸葛亮说出了心中之话的。由此可见刘备拜访诸葛亮,虽然只是带着亲信,却依然小心谨慎,连与诸葛亮的交谈,也不让他人听到。或可说,在隆中的会谈,只是在刘备与诸葛亮二人之间进行,而旁人并不知晓。可见,刘备重视与诸葛亮交谈的保密性。

其二,跨有荆州与益州都是“只能做而不能说”的大事。

隆中的对策,首先是要取得荆、益作为兴复汉室的根据地,说白了,是从他人手中夺取荆、益二州。但是,《隆中对》发生在建安十二年,这个时候,刘表与刘璋还稳坐在州牧的宝座之上。刘备也只是刘表手下之人。本来刘表对刘备已有所防备,如果刘备与诸葛亮的这番密谈为他人所知,流传开来,刘备不仅在荆州呆不下去,还有可能为刘表所害,更不用说刘璋对其防备了。而《隆中对》这一战略一旦为曹操或孙权所知,二人必须进行阻挠。因此,此等重要战略,只能先做而不说。因此,刘备与诸葛亮的隆中战略,所知者应该极少,也只允许最少的人知道,而不允许较多的人知道。加上刘备“少语言”[3]872的个性,可能连“寝则同床,恩若兄弟”[3]939的关羽、张飞,在与诸葛亮达成对策之初,也并不知道这一密谋。

2.夺取荆、益二州之前《隆中对》的秘密实施情况

如上所述,在夺取荆、益二州之前,《隆中对》只能以秘密的形式进行实施。就是在这一阶段,实施过程中,也并非全盘照搬《隆中对》,而是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这是因为,《隆中对》只是一个静态的设想,而这种设想并没有把形势的变化考虑进去。因此,从实际情况的发展来看,诸葛亮的设想还是静态的战略,而非动态的战略。如果形势变化,这种战略也就不可能完全符合历史的发展进程。其战略理想也就不可能与政治实践完全吻合。因此,《隆中对》的实施发生变异,也就势所难免。

引起《隆中对》在这一时期实施发生变异另一重要的原因是,刘备集团中的重要成员对于《隆中对》的理解,并未达到一个统一的观念。即便是刘备,也没有完全依据《隆中对》的前提条件进行推进隆中战略。因此,这就导致了刘备以及刘备集团成员对《隆中对》战略实施时进行了更改。

从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提出这一战略构想,到建安十五年(210年)刘备从东吴手中借得荆州,凡五年左右,是刘备取得荆州之基的时期。而取得的方式,并非从刘表手中而得,而是在荆州为曹操所占之后,刘备与孙权联合,打败了曹操,并经过周瑜与曹仁作战一年之余,方夺得南郡,再由孙权把南郡转交给刘备。

《隆中对》中说荆州是天资刘备的根据地,还是在荆州为刘表所控制之时。诸葛亮看出了刘表的无能,刘表儿子的愚蠢,因此才产生了让刘备把荆州直接从刘表手中夺去的思想。而到了后来,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一,荆州降曹,孙刘联合夺回。因此,孙刘均分荆州似乎合情合理。在鲁肃劝说下,江陵即南郡从孙权手中借给了刘备。因此,产生了借与还的严重问题。刘备并没有完成直接从刘表手中接管荆州,刘表子琮及其手下降曹,再经过赤壁战争,曹操夺得荆州,荆州后来就为孙权夺得,刘备再从孙权手中“借”而得之,因此,《隆中对》的战略前提已发生了一点变化。

就荆州形势的变化,诸葛亮没有预料到,似乎也未与刘备探究清楚。二是北方有事,所谓“有事”,应该指曹操集团发生内乱或北方人民有乱;这是一个重要的外在条件。可是,关羽北伐之时,北方并无“大事”。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南阳人民发生过造反事件,但很快被曹操镇压,与《隆中对》所说的“北方有事”,并不相合。而关羽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北伐,不过是为了减轻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地区的压力。这说明刘备让关羽轻易攻打襄阳樊城的行动,也违反了《隆中对》。已有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三是东西并举,强调了时间的统一性。但刘备显然也没有做到。四是荆州的上将之任。刘备把荆州的重任交付关羽,有其道理。问题就在于,在关羽的身边,没有一个得力的助手,这是最大的问题。

从建安十六年(211年),到建安十九年(214年),是刘备夺得益州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刘备寻找到机会,以较小的代价,又占有一州之地。

总体说来,在夺取荆州、益州之前,刘备集团还能够依照诸葛亮构想的《隆中对》进行政治行动。

关于变异问题,已有学者进行过论述,并认为是隆中决策的失误等。其实,这种变异的政治行动,表明“隆中决策”并没有在刘备集团内部形成共识,从而在实施中才因形势的改变而产生了不同的理解,而刘备集团的重要成员才采取了不同的行动。说明对于荆州的重要性与所有权问题,刘备集团产生了分歧。

3.秘密实施《隆中对》取得最大的成功是夺取了荆、益二州

刘备秘密实施《隆中对》,完就了他事业的鼎盛期,这就是取得了荆州、益州之地。应该说,实现《隆中对》最为成功的一项成就,就是占有荆、益二州这一战略实现得较为顺利。对刘备而言,在大半生的奋斗生涯中,一直没有一个稳定的属于自己的地盘。因此,诸葛亮在分析了天下的形势之后,指出当时只有荆、益二州才有可能夺取,首先就触及了刘备多年没有根据地的痛处,也因此感受到了诸葛亮的高明之处。因此,通过只做不说的形式,夺得这二州之地,对于刘备来说,就是最大的一个成功。对他兴复汉室的事业奠定了物质基础。

4.《隆中对》秘密实施的消极影响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在与刘备的秘谈道出的。如前所述,在夺取荆州与益州之前,这一战略只能秘密进行。对于这一战略精神的传达,不可能展开广泛的讨论。而从刘备集团重要成员的军政行为和态度上看,不少官员对《隆中对》的理解与实践与《隆中对》的本来精神差距甚大。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固然是因为客观的现实发生了变化,但与刘备不可能与众多官员讨论《隆中对》的精神也应该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隆中对》的秘密性直接影响了刘备集团成员对其兴复汉室统一天下战略的理解,造成的最大的损失则是关羽失掉荆州。

二、从占有荆、益到刘备病故期间《隆中对》实施中的变异

1.《隆中对》秘密性价值的逐渐丧失

《隆中对》有一个从秘密到公开的过程。在刘备占有荆州并取得益州之后,隆中战略的保密性也就应该降了级别。这时的战略意图,就是两路北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这一战略步骤,即使可以保密,曹操、孙权两方,也可窥得其中奥秘。而刘备的兴复汉室的理想,曹操、孙权也都甚为明白。所以,到了这一时期,《隆中对》的保密价值,与此前相比,已经显得极小了。但是,即便如此,从军事战略而言,刘备一方,依然不会大张旗鼓地对这一战备进行宣传。此后,由于荆州丢失,《隆中对》失去了一个重要前提,因此《隆中对》的本身的战略价值也就大打折扣,其保密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

2.刘备对《隆中对》的改造

刘备并没有完整地运用《隆中对》进行兴复汉室的活动。尤其是在他取得荆、益二州之后,骄傲之气冲昏了头脑,其军事战略与隆中战略差距越拉越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刘备对荆州的价值虽然极为重视,但是在人力资源配备上却犯了错误。显然,诸葛亮认为,荆州与益州的地位是均等的。但刘备的主要力量却放在了益州,而未放在荆州。赤壁战争结束以后,刘备在荆州的实力巨增。但是,刘备为了取得益州,两次调动兵力与战将官员进入西川。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入川,带走了庞统、黄忠等谋士武将,随从士卒数万。据《通鉴》卷66载,刘璋增刘备之兵后,刘备“并军三万余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4]2111。可知,这一次刘备至少从荆州带走了二万多人。建安十七年(212年),刘备攻击刘璋,双方打了一年多的时间,刘备还未打败刘璋。到了建安十九年(214年),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3]916。这样,又从荆州带走了一批重要谋士武将与士卒。两次从荆州调去官员人马,直接的后果便是荆州的重要官员只有关羽一人,刘备阵营中的杰出人才大部进入益州。因此,关羽一人独守荆州,从人才构成上讲,已有缺陷。刘备重用关羽,调诸葛亮等进入益州,从而使这一集团的重心转入益州,荆州只留一个关羽,别无重要成员。因此,从官员配备上说,刘备这种做法可能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却严重地削弱了荆州的防守力量。益州势重荆州的局势于此形成。

其二,正如一些学者所言,刘备北伐机会不当。北方还没有发生大的变动,刘备还没有从益州大举进攻关中,而已令关羽进攻襄樊了。显然,执行隆中战略的条件并没有完全成熟。当关羽攻打襄阳之时,刘备也开始从西部与曹操在争夺汉中。关羽的北伐,是受到了刘备的命令的。但问题却出现了:东吴的孙权在这个时候,却并未与刘备同心同德,而是在密谋夺取江陵这一要地。因此,北伐不是时候。

其三,再夺荆州是刘备试图恢复隆中对战略的努力,但犯了军事大忌。刘备试图恢复隆中对战略,必须再夺荆州。诸葛亮为何未对刘备的这一军事行动进行强谏,就在于隆中之策是他的设想。他也不能改变其当初的战略。这种战略的重要性毕竟关乎整个战略大局。但是,刘备在这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中,却缺少全面的支持。刘备集团中的重要人才如诸葛亮、赵云等都没有直接参与进去。也就是说,刘备在这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中,把反对者安排到其他地方去了。对于诸葛亮,也并未让他跟随,只是让他在后方坐镇。而刘备此前的成功,皆与智谋集团跟随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这次重要的军事行动,竟然不能集合重要人物的智力支持,也就缺少了智谋集团跟随在他的身边。

可见,刘备对于隆中的对策,在取得荆、益二州之后,不是依据隆中对所分析的条件进行战略推进,而是有随心所欲的倾向。

3.诸葛亮对《隆中对》执行态度的变化

形势发生了变化,这让诸葛亮,这位《隆中对》的制定者,对《隆中对》也采取了变动的态度。刘备命令关羽攻打襄阳之时,已经违背了《隆中对》提出的前提条件,据史书所载,看不出诸葛亮有什么不同的意见。表明他可能同意了刘备的做法。等到东吴杀死关羽,夺得荆州,刘备伐吴,遭到不少人的反对。而诸葛亮在这一时候的态度,不太明朗,只是在章武二年(222年),大军败绩后感叹说:“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3]962由此可见,诸葛亮认为法正可以劝阻刘备东行,或者与之同行,而不至于失败。但诸葛亮为何不在事前对刘备进行提醒?这是因为,诸葛亮并没有否定东征的行动。还是认为可行的。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不夺回荆州,也就根本没有办法实施《隆中对》了。因此,诸葛亮事实上是支持刘备兴兵代吴的。可见,诸葛亮在这一时期的表现,似乎并不突出,也看不出他对《隆中对》有何改动。

4.关羽对《隆中对》的理解推测

刘备在世之时,最为信任的人物首先为关羽、张飞,而非其他。这从刘备把军队交给这二人可以看出。因此,他们当在较早时候知道《隆中对》这一战略。在刘备集团之中,关羽留守荆州,掌握一州之民政军事,属于掌握军政大权的实力派人物。张飞掌握一方军队,人数不下万人。而其他将领,在这时期,根本没有这个权力。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关羽完全明白《隆中对》中所论荆州地位的重要意义。因此,他在执行《隆中对》中犯有极大的错误。

史载:“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总督荆州事”。[3]940其时,襄阳还在曹操手中。而刘备以关羽为襄阳太守,清楚地表明,收复襄阳的重任,当在关羽身上。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3]941由此可见,刘备对关羽相当重视。给其权力也很大。

关羽充满了骄傲之性:“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3]940刘备两次从荆州带走了人马后,荆州的重要官员,除了关羽,都转移到了益州,此外,还把他的妻舅糜芳留下。糜芳虽然与刘备关系密切,但能力有限,而关羽却与他关系甚恶。因此,关羽与留任荆州的其他官员之间,已经存在了不团结的现象。关羽北攻襄樊,完全是听从了刘备的命令,作为刘备最信任的亲信,他总是一丝不苟地执行刘备的命令。说明他对《隆中对》并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因此,在执行过程中,也就只能随从刘备的命令行事。

5.张飞对《隆中对》的理解推测

张飞的职务,与关羽一样,极为重要。史载“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其余颁赐各有差,以飞领巴西太守”。“先主为汉中王,拜飞为右将军、假节”[3]943。握有重兵万人,在阆中前线独当一方,防备曹操的军队。说明张飞是受刘备最为器重的官员之一。因此,和关羽一样,他当在较早时候知道《隆中对》这一战略。刘备伐吴,张飞当率兵自阆中会于江州。看来,张飞对于刘备夺荆州,是完全支持的。在刘备伐吴的时候,张飞是刘备的铁杆支持者。他对《隆中对》的认识,完全执行了刘备的命令。

6.赵云对《隆中对》的理解推测

赵云虽然也是刘备的心腹人物,但是,从其所居的官职上看,刘备对他的重视,是低于关、张等人的。刘备占领成都后,也只封赵云为翊军将军,并未让他专任一方。因此,在实施隆中决策中,赵云的作用显得并不明显。但是,在刘备准备夺荆州之时,赵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先主失利于秭归,云进兵至永安,吴军已退。[3]950注引《云别传》由此可知,赵云对于《隆中对》的战略,并没有一味地坚持。认为丢了荆州,在当前的形势下,不当夺回。而是先进兵关中,顺流而下,讨伐曹魏。这种观点,表现出一种务实的态度。

三、刘备死后《隆中对》实施中的再次变异

1.诸葛亮北伐与对《隆中对》的改造

刘备死后,蜀的军政大权掌握在诸葛亮的手中。到了这一时期,蜀汉已经不再具备了《隆中对》所描述的主观条件。但是,诸葛亮依然要进行北伐。他所依据的外部条件是劝说孙权也进行联合行动,一起向曹魏进攻。如果孙权可能倾尽全力攻魏,也许兴复汉室的目标能够实现。实际上,诸葛亮是希望利用孙权集团的力量,来实现他的《隆中对》战略目标。问题就在于,孙权对这一目标不可能倾心全力。孙权曾对蜀汉大使邓芝说:“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邓芝回答:“夫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枹鼓,则战争方始耳。”[3]1072

问题是,为什么诸葛亮自己谋划的战略而又自己改变或者说破坏?难道诸葛亮自己不明白这种努力是不会成功吗?由此可以说明,面对形势的变化,诸葛亮只能对他的《隆中对》做了巨大的修改。幻想用孙权的力量,来代替他原来的以荆州上将北伐的设想。

在主观努力中,他做好了以下三点:其一,对内部的安定;其二,对南方夷越的安抚;其三,对孙权的联合。但是这些主观的努力,依《隆中对》,要求荆州在刘备集团掌握之中,而且还要在在“北方有事”之时,方可实施。可是,在当时,北方并没有什么“事”发生,而强行北伐,也就失去了机会。

如此说来,诸葛亮的北伐,在不具备北伐的条件时,还要努力北伐,于国于民,都没有好处。表明了他对自己出山之时的《隆中对》采取了否定的态度。同时也就证明了诸葛亮个人理性观念的渐失与个人情感的高涨。

2.蒋琬、费祎、姜维北伐与对《隆中对》改造

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234年)病故。此后,蜀汉与吴的结盟关系虽然还继续存在,但是军事上的联合行动依然并不紧密。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先后继任蜀汉宰相之职。蒋琬以为“昔诸葛亮数窥秦川,道险运艰,竟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会旧疾连动,未时得行”。[3]1058-1059,后来,建议姜维为凉州刺史,实际上已看出荆州失却后,须夺得凉州以补荆州之失的重要性。蒋琬死,费祎继任其职,时姜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3]1064由此可知,蒋琬对《隆中对》的战略作了一定的改造,而费祎则采取了务实的政治策略,消极对待《隆中对》的战略。姜维是诸葛亮选拔的后起之秀。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屡屡北伐,姜维北伐,以夺取凉州为前期重要目标,这是蜀汉在荆州失却后企图夺得凉州而增加实力的一种战略思路,是对蒋琬未竟思路的继续贯彻。这一战略思路,不具备实施的内外条件。因此,他的北伐努力,没有任何效果,反而把国力消耗殆尽。

综上,可得出以下的结论:刘备集团在夺取荆、益二州之前,基本上遵守了《隆中对》的战略,实施《隆中对》的过程显现出较强的秘密性。夺得荆、益二州时,刘备的事业由此而达到了顶峰。此后,刘备在世期间,对隆中战略的实施,因前提条件发生了变化,并没有依照原定的战略,而是进行了变革。其集团重要人物对《隆中对》的认识也各有不同。成为荆州之失与夷陵之败的重要导因。其刘备死后,《隆中对》已失去了战略实施的重要前提,因此,其秘密性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诸葛亮本人也对他自己制定的战略进行了改造,本质上已经违背了他最初的科学战略,而代之以主观的努力。因此,北伐也就难以成功。蒋琬继承诸葛亮的遗志继续北伐,但天不假其寿年,未有大的举措。费祎小心守境,不作北伐大的举动,实质上抛弃了《隆中对》的战略。姜维则以继承诸葛亮的遗志为号召,多次北伐,大力改造了《隆中对》的战略,因不具备内外条件,白白损耗了国力。《隆中对》战略变异的原因是对策的条件向坏的方向改变了,但对策中兴复汉室的根本目标却没有任何的改变。因此,《隆中对》只能成为希望的泡影。

[1] 余鹏飞.近十年来”三顾茅庐”、《隆中对》研究综述[J].襄樊学院学报,2008(1):70-73.

[2] 冯振广,段光华,冯云飞.草庐对策刍议[J].河南社会科学,2002(5):131-132.

[3] 陈 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96.

Secrecy and Variability of Longzhong Strategy’s Implementation

FU Kai-jing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Nanning 530001,China)

Liu Bei Group obeyed Longzhong Strategy on the whole before the acquisition of Jingzhou and Yizhou.At that time Longzhong Strategy was implemented secretly.Later on,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was reformed because the precondition changed.Meanwhile some important members of Liu Bei Group had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n Longzhong Strategy,which became a cause of Jingzhou loss and Yiling Campaign defeat.After Liu Bei’s death,Longzhong Strategy was not more important in strategic implementation field,and its secrecy greatly decreased.Furthermore Zhuge Liang also made some changes to Longzhong Strategy,in essence,which were contrary to his original strategy of science.Thereafter,Jiang Wan and Jiang Wei continued to transform Longzhong Strategy.However,Fei Yi treated this strategy negatively,accordingly a large variation of Longzhong Strategy formed.

Longzhong Strategy;Zhuge Liang;Liu Bei

K236.2

A

1009-2854(2010)07-0009-06

2010-04-12

付开镜(1966—),男,湖北枣阳人,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史。

(责任编辑:陈道斌)

猜你喜欢
隆中对益州刘表
魏晋南北朝时期益州财富的非正常东流
益州七友瀞园展——“益州”与“逸品”
掌握类文阅读方法 提升文言文教学质量——以《三顾茅庐》《隆中对》《出师表》类比阅读为例
刘表:多疑无决,无能为也
成都市中心发现堙没千年的著名古寺
“唐昌”草市与金马碧鸡之我见
隆中对
堪与千古《隆中对》媲美的《窑洞对》——“全国代表”考察延安
虎狼之地难中立
刘表托孤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