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茶叶专业合作社:一个具有标本意义的案例

2010-08-15 00:50□文/潘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年19期
关键词:三河茶农社员

□文/潘 林

2008年夏,笔者随课题组对三河茶叶专业合作社做过一次专题调查,当时就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并开始关注其发展。笔者认为,三河茶叶专业合作社是具有典型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一定借鉴意义,值得总结。

一、发展历程

三河茶叶专业合作社位于安徽省霍山县(国家级贫困县)诸佛庵镇三河村,于2007年8月在县工商局注册成立,是霍山县第一家茶叶专业合作社。其发展过程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村级资金互助合作社——促进社区发展(“整村推进”项目的依托)。

三河村是一个以茶、竹、桑为主体产业的边远山区贫困村。现有21个村民组,483户,1,758人,面积 16平方公里,拥有茶园1,600多亩,均分布在海拔600~800米的高山上,良好的地域优势赋予了茶叶优异的内质。但三河区域环境比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交通极为不便。过去,这个村一家一户分散生产和销售茶叶,品种以炒青为主,名优茶比例小;加工粗放,产品质量不规范,产量低,生产成本高,茶农收入少。同时,由于茶叶都是以初加工产品出售,没有固定的市场,不仅不能实现好茶好价,而且生产波动大,影响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发挥。残酷的现实使茶农意识到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不仅不能摆脱贫困,更谈不上致富了,必须走合作之路,以整体力量,建立标准化基地,进行规模化生产来参与市场竞争,才能实现增收愿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以李培宽等五位茶叶大户共同倡议和相关单位的支持、帮助下,于2007年8月成立了全县第一家以产茶叶为主的专业合作社,入社成员54户,其中茶农50户,入股资金30.5万。

2008年6月三河村又借助安徽省财政厅开展贫困村村民生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的机会以三河茶叶专业合作社为平台,建立了村民自愿入股、政府配股、滚动积累的村级互助资金组织。入股农户121户;项目本金总计13.42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0万元,农户入股资金3.42万元。村民互助资金合作社与专业合作社合署办公,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互助资金组织的成立极大地缓解了茶农和龙头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成立之初第一次就发放互助金10.4万元。

2009年三河村成为霍山县的“整村推进”规划村,其项目的实施就是依托三河茶叶专业合作社和村民互助资金组织来扩大有机茶种植面积,以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整村脱贫目标。

2009年底,经过层层推荐,逐级审查上报,专家评审,三河茶叶专业合作社被安徽省农业委员会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

二、基本做法

(一)建设基地。一是建设千亩茶叶生产基地。依托本村现有茶园,一方面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发展高产安全的有机茶,并建成无性良种示范茶园40余亩;另一方面是采取修剪、培肥、改(补)种等措施进行低产茶园综合改造;二是建设茶叶加工基地。先后完成的建设项目有:变压器等供电设备一套、厂房22间、名优茶生产线2条、精品茶生产线1条、绿茶生产线1条,已具备100多吨的年加工能力。

(二)创立品牌。一是进行了“桃源”茶系列商标注册;二是对合作社生产的茶叶进行质量安全认证(QS认证);三是对茶农进行技术培训,已开展各类技术培训400余人次,并组织社员去金寨团山茶场取经。

(三)统一销售。合作社制定了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标准,要求社员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生产,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据李培宽介绍:过去三河村的茶农主要的时间都用在卖茶上,但由于质量参差不齐、规格又不统一,再加上交通不便,好茶也卖不上好价,而且成本很高,盈利很少,甚至亏本,严重影响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现在由合作社负责统一销售,茶农不再为销售发愁,主要的时间都用在摘茶上了。同时,由于形成了规模,提高了质量,好茶也能卖个好价,收入反而增加了。

(四)提供服务。合作社在技术、信息、流通和资金四个方面为社员提供服务。技术服务解决茶农怎么种的问题,以培训为主要形式;信息服务解决茶农生产什么的问题,合作社定期向茶农发布茶叶市场行情;流通服务解决茶农生产的茶叶如何卖的问题,合作社按标准和市场行情收购,通过再加工,以自有品牌和销售渠道推向市场,实现销售,增加收益;资金服务解决茶农改良品种、购买肥料、农药等的资金需求问题,主要是依靠村民互助资金合作社发放互助金。

(五)返还盈余。即按惠顾额分配盈余(农民俗称为“二次分配”)。合作社社员除按股分红外,还依据社员交售原料数量和合作社的盈利状况进行二次利润分配(经社员大会讨论决定,合作社盈余的40%作为积累,30%社员分红、30%以二次返利的方式进行利润分配)。

三、主要成效

据调查,2008年三河茶业专业合作社实现产值376万元,股东分红利润4.11万元,社员销售原料二次分配的利润1.3万元,提取积累1.5万元。其主要成效:

一是共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促进社员增收。随着农产品加工技术和方式的不断改进,从田头到餐桌的食品链条越来越长,环节越来越多,在最终的价格中,初级产品所占份额越来越小,流通、加工增值部分所占份额越来越大。农民(初级产品生产者)通过何种方式来获取或分享二三产业的增值利润,这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大问题,三河茶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实践给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答案。合作社实行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经营方式和按股分红、利润返还的收益分配形式,不仅提高了茶叶的销售价格,而且还使社员共享了附加值较高的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切实增加了社员的收入。据了解,2008年该社共加工、销售各类茶叶75吨,均价较上年提高20%,其中名优茶价格较上年提升一倍。年均每户增收800多元,最多增收2,000元以上。

二是培育农民的合作意识,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合作社既是人才培训、技术推广、信息发布的基地,同时又是一所培育农民合作意识和锻炼管理者能力的学校。由于合作社给社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农民也从合作社发展壮大的过程体会到合作的力量和好处,农民的合作意识有所增强。一位社员说:“县里太远,乡镇腿短,联合起来自我服务最方便”。同时,随着合作社规模的扩大,业务量的增加,方方面面各种关系的处理,合作社的管理者也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得到历练,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成立短短两年多的时间能成为省级示范合作社就是例证。

三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社区发展。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当前,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其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合作社上连龙头企业,下连农户,既保证了龙头企业有足够的优质原料供应,降低企业分散收购农产品的交易成本,又改变了单个农户的弱势地位,有效地避免企业对农户利益的不合理侵占,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载体。三河茶业专业合作社利用茶叶生产基地的优势,不断扩大有机茶种植面积,同时制定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标准,要求社员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并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推进,也使得“整村推进”扶贫项目有了依托。三河村党总支书记汪承凤在2009年度霍山县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中明确表示三河村的“整村推进”项目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依托三河茶叶专业合作社和村民互助资金组织,积极扩展有机茶种植面积,并帮助农户发展药百合、毛竹等多种经济,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依靠农民合作组织,让三河村百姓有一个稳定的多种收入来源,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由此可以看出,合作社的发展过程,就是推进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也是促进社区发展的过程,最终将实现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国内外大市场对接,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

四、标本意义

笔者认为,三河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创办和发展过程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合作社的本质特征,具有标本意义。

首先,它是弱者(或弱势群体)自愿联合的合作社。三河茶叶专业合作社是偏远山区的贫困农民通过合作来改善自己的处境的一个典型范例,充分体现了经典合作社的制度益贫性,同时也从实践的层面证明了在中国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发展合作社的经济合理性。在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今天,中国的农民,尤其是纯农户,在农用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市场信息的获取等诸方面都处于相对不利的谈判地位。可以说,作为初级产品生产者的农民群体是中国社会最大的弱势群体。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成立农民合作社,则分担了政府与社会的职责,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国际合作运动的经验表明,在市场形势严峻、外部环境对商品化农业发展不利的情况下,农民往往倾向于组织起来,开展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以便与市场中的各种经济力量相抗衡:一是以较低成本、较快捷的方式整体进入市场;二是延长产业链条,使初级产品增值的利润回归到农民手中。

其次,它是从专业合作拓展到资金互助的合作社。融资难一直是困扰和阻碍合作社发展的一个现实问题和重要障碍。据调查,目前以合作社名义很难从金融机构申请到贷款,一般都是以合作社负责人或大户个人名义来申请贷款。融资问题已成为合作社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农村普遍存在的金融服务缺位现象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而与中国情况最为类似的东亚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农民合作的主要模式是综合农协。其运作就是以小农经营为基础,以合作金融为核心。可以说,如果没有金融的支撑,农民专业合作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建立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可以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从宏观上看也有助于建立起适应合作经济发展要求的合作金融体制。三河茶叶专业合作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合作社发展的长远目标考虑,借助安徽省财政厅开展贫困村村民生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的机会以合作社为平台创建了农民互助资金组织,为解决合作社的融资难问题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办法。

最后,它是运作比较规范的合作社。合作社的本质规定性大致可以归结两条:自我服务和民主控制,其他则是一些派生规定性。据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孙中华披露,截至2009年底,全国依法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4.64万家,比上年增长一倍多;实有入社农户约2,100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8.2%,入社农户数量也比上年翻了一番。然而,据笔者所在课题组的实地调查,目前虽然合作社的数量增长很快,但从具有合作性质多少来看,真正较为规范的合作社只是少数,也有具有一部分合作性质的组织(如专业协会等),还有冠以合作社名称,但实际上是大股东控股型、家族型的经济组织,也就是所谓的“伪合作社”,甚至有些地方还存在假促进之名实为牟取扶持资金或政绩的“空壳合作社”。三河茶叶专业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基本上遵循了合作制的基本原则,运作相对而言也比较规范,如坚持自愿与开放的原则,实行民主管理,每年从盈余拿出一部分利润进行二次分配等。必须说明的是,三河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决策机制采用:基本表决权(一人一票)+附加表决权(控制在15%以内)的办法。表面上看这样的决策机制挑战了合作社的基本原则——民主管理原则,实质上是解决了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如何把握大户与小户之间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现实问题。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协调利益与风险、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既能调动大户、能人的积极性,提高决策效率,又不会改变大多数社员对合作社的控制(附加表决权被控制在15%以内),保证了合作社的民主管理。因而,与其说是挑战,还不如说是创新。

[1]汪承凤.立足村情真抓实干抢抓机遇尽快脱贫,诸佛庵镇三河村在2009年度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霍山扶贫网,2009.7.13.

[2]张晓山.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2004.2.22.

[3]乌云其木格.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情况的报告.中国人大网,2008.10.27.

猜你喜欢
三河茶农社员
胡耀邦:让社员们多搞点“小自由”
为茶农送上“及时油”
茶农创业培训现状及创新发展对策分析
快乐的小茶农
基于茶农需求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
In situ synthesis ofhydrophobic magnesium hydroxide nanoparticles in a novelimpinging stream-rotating packed bed reactor☆
三河闸淹没式堰流水位流量关系初探
九三学社社员绘画作品选登
九三学社社员绘画作品选登
陈玉成与三河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