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媛
语码转换的分类和动因
王 媛
(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46)
语码转换现象既是一种非常活跃的社会语言学现象,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语言接触的结果。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很多著名学者涉猎该领域并根据各自不同的研究兴趣,从不同的角度对语码转换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对语码转换的分类和动因进行探讨,能加深我们对这一语言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语码转换;分类;动因
语码转换一词首次出现在Hans Vogt于1954年出版的《语言接触》一文中,但却是被Roman Jacobson作为术语首次应用于语言学的。语码转换现象既是一种非常活跃的社会语言学现象,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语言接触的结果。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很多著名学者都对语码转换进行了研究,Gumperz(1972)和Scotton (1988)认为会话语码转换是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两种或多种语言的交替使用,是熟练使用双语或多语的人对语言的创造性使用。国内学者祝碗瑾(1997)以及刘绍忠和韦娟(2001)认为语码转换是人们在一次性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了两种或更多的语言及其变体或者从一种语码转向了另外一种语码,比如从一种方言转向另外一种方言,从一套职业用语转向到了另外一套职业用语,以及包括同一次话语行为中同时使用书面语、口语、计算机语言、数学语言、教学语言、篮球语言等语码。综合上述学者对语码转换的解释,语码转换是指:在语言交际对话或书面语语篇中,在句内或句际间出现的由一种语码转向另一种语码的现象,既可以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也可以是从同一种语言的一种变体到另一种变体的转换,还可以是从一种语体到另一种语体的转换。许多学者在探究语码转换定义的基础上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语码转换问题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将试图对语码转换的分类和动机进行探讨,旨在加深对这一语言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对于语码转换的分类,本文作者从语码转换形式和功能意义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区分:
从形式上,语码转换可分为与会话相关的语码转换和与语篇相关的语码转换,另外还可细分为句内转换、句际转换、附加语转换或插入式转换和交替式转换。
1.与会话相关的语码转换和与语篇相关的语码转换
语码转换主要出现在言语交际(口头会话或书面语篇)当中,因此从发生方式这一宏观形式上来讲语码转换首先分为与会话相关的语码转换和与语篇相关的语码转换。例如:家庭谈话、朋友闲聊、职场对话、会议讨论等当中出现的语码转换就属于与会话相关的语码转换;报刊、杂志、广告、网络、文学书籍等当中出现的语码转换则属于与语篇相关的语码转换。
2.句内、句际、附加语语码转换或插入式转换和交替式转换
由于语码转换可以以单词、短语、从句、或整句的形式出现,因此从语码转换部分的形式上还可细分为句内、句际、附加语语码转换或插入式转换和交替式转换。Scotton (1993)提出了主体语框架模式理论(The Matrix Language Frame Model),将参与语码转换过程的语码分为主体语(the Matrix Language)和嵌入语(the Embedded Lan2 guage)。主体语是语码转换中占主导地位的语码,而嵌入语则是处于补充、从属地位的语码。嵌入语在参与语码转换时遵循主体语的语法框架模式;Scotton将语码转换分为句内转换(intra2sentential CS)和句际转换(inter2sentential CS)两种。在句内转换中,主体语处于主导地位,而嵌入语处于从属地位,主体语的基本结构决定转换语句的形态句法特征。Poplack(1980)区分了三种类型的语码转换:句间语码转换(inter2sentential switching)、句内语码转换(in2 tra2sentential switchig)和附加语码转换(tag switching)。Muysken(1995)将语码转换分为交替式转换(alternational CS)和插入式转换(insertional CS)。以上都是根据参与语码转换过程的语码形式进行区分的,例如,如果参与转换的语码是字母、单词或短语,那么这种转换属于句内转换或插入式转换;如果参与转换的字母、单词或短语作为附加语出现在句末,那么这应属于附加语转换;如果参与转换的语码是小句或整句,那么这属于句际也叫句间转换或交替式转换。下面是小说《非常难女》中的例子:
(1)“Nothing is wrong,only the timing is wrong,”Mi2 mi又叹了一口气,“这种事情,不是男的负女的,便是女的负男的,you should be prepared for that。”(句间转换或交替式转换)
(2)“更何况我们现在处于这个modern tech的时代,手指一按便是一个message,还不能保持constant contact的话,实在没有什么excuse的。”(句内转换或插入式转换)
(3)“让每个女人看了都很想撞墙,right?”(附加语转换)
从功能意义上,语码转换分为情景型语码转换和喻意型语码转换、语言靠拢型语码转换和语言偏离型语码转换、有标记的语码转换和无标记的语码转换。
1.情景型语码转换和喻意型语码转换
Gumperz(1972)提出了“情景型语码转换与喻意型语码转换理论”,他认为语码转换分为两类:a.情景型语码转换(Situational code switching),指由于改变话题、参与者等情景因素而引起的语码转换;b.喻意型语码转换(Meta2 phorical code switching),指为了改变说话的语气与重点或角色关系而采取的语码转换。
(4)雇员:“我觉得应该推迟这个计划,目前时机还不成熟。”
主任:“He argues for delaying this plan,but what do you think of it,Johnson?”
Johnson:“I can not agree with him any more.”
(4)这段职场对话中由于参与者Johnson的因素,主任转换了语码,这个对话应属于情景型语码转换。
(5)女孩:“对不起,我想安静会儿!”
男孩:“我陪你出去散散心!”
女孩:“改天吧,现在想一个人静一静。”
男孩:“那我陪你聊聊天吧!”
女孩:“Go out,please!Let me alone!Don’t you un2 derstand?”
(5)这个对话中女孩一再暗示想一个人呆着让男孩离开,可男孩似乎并不明白女孩的心意,无奈之下女孩只有转换语码来改变语气让男孩知趣离开。很明显,这个例子属于喻意型语码转换。
2.语言靠拢型语码转换和语言偏离型语码转换
Giles(1979)提出了“言语顺应理论(Speech accommo2 dation theory)”,他认为语码转换分为两类:a.语言靠拢(Convergence),指说话人为取悦于对方,对自己的语言或语体做出调整,使之与对方的语言或语体趋于一致;b.语言偏离(Divergence),即说话人调整自己的语言或语体,有意突出与对方的差别。
“你的中文并不见得如何退步,你不必有自卑感,自卑感反会阻止你表达的流畅。Do take it easy!”“他们尽管是门外汉,可是他们的sensibility和intuition强的很,我敢说我的音乐reach them much deeper than some of the most sophisticated audience in the west。”(摘自傅雷先生写给国外儿子的信)
上面这段话是傅雷先生写给其当时生活在国外的儿子傅聪的。傅雷先生学贯中西,他在信中之所以转换语码,肯定不是为了炫耀自己或者不知道如何用中文表达,而是受自己内在的亲和意识的影响,通过语言靠拢想拉近自己与儿子的心理距离,以便更好地沟通。因此这是语言靠拢型语码转换的典型例子。
(6)秀梅:“老板,她是王太太。”
大卫:“I don’t care whose taitai she is.”
秀梅:“老板,我可以带她走了吗?”
大卫:“你太残忍了。”
上述对话选自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大卫十分喜欢王太太郭燕,秀梅有意提醒大卫他所感兴趣的这个女人已是有夫之妇。从大卫后面的回答“你太残忍了”可以看出大卫通晓汉语完全可以用汉语来回答,可是他为了有意突出自己有权利喜欢和追求任何自己感兴趣的女人(即使这个女人已嫁作人妇)的观点而转用英文的语码向秀梅表现出他的态度和决心。这种通过转换语码来有意突出与对方意见相左的例子属于语言偏离型的语码转换。
3.有标记的语码转换和无标记的语码转换
Scotton(1988)提出了“标记(Markedness)理论”,将语码转换分为两类:a.无标记的语码选择(Unmarked choice),是指在特定情景中使用符合规范的语码,表示说话人愿意维持现有的身份,与交谈对方保持所预期的、现有的权利和义务关系;b.有标记的语码选择(Marked chioce),意味着说话人试图偏离和改变交谈双方所预期的、现有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7)警长:“新任务的具体内容务必要保密,到时要是出什么岔子,拿你试问!”
警员:“Yes,Sir.难道还信不过我嘛,我什么时候出过差错?”
上述警长与警员的对话选自香港电影《大事件》。虽然“Yes,Sir.”是英文语码,但却是警长与警员对话的特定情境中非常符合规范的表示下级绝对服从上级的有效语码,因此这属于无标记的语码转换。
(8)乘客:“师傅,麻烦你快点,我赶去约会。”
司机:“好的。”
乘客:“麻烦您再快点,行吗?”
司机:“好,我尽力!”
乘客:“再快点儿,再快点儿,OK?”
司机:“Take it easy,young man!已经够快了,不能再快了!Better late than the late!”
上述对话中乘客为了赶去约会一再要求司机加速,开始司机欣然答应,可是当乘客加速的请求已经超出安全限度以外,乘客依旧的不耐烦使得司机不得不转换语码好言相劝,已经没法再加速了,自己已经尽力了,约会晚了总比现在加速而不顾安全没命了好。司机通过转换语码来试图偏离乘客所预期的要求,这种转换应当属于有标记的语码转换。
语码转换的动因与它的外在社会功能和使用者的内在心理有关。根据众多国内外学者对口语、书面语中语码转换实例的研究,本文作者总结出语码转换的四大内在心理动因和四大外在功能动因:
(一)内在心理动因
1.为了引起注意、炫耀自己的语言能力、标明社会地位,插入强调或解释说明所要讲的内容。在很多谈话和电视访谈脱口秀场合,谈话者或受访者往往转换多种语码来秀自己通晓多国语言,靠吸引注意力来提高自己的关注度。此外,在一些社交场合,有些谈话者会利用语码的社会地位标志功能突然转用高变体语码来标明或凸显自己的社会地位,也有些说话者想通过语码转换来解释或者强调突出某些话语。
2.对某种语言的态度。如对母语的感情、对某种语言的喜欢、崇拜或鄙视,都会影响交际时进行的语码转换;比如,使用某一种语言的社会集团对自己的母语或方言都有着强烈的感情,这种对母语的忠诚和热爱也是语码转换的一个重要因素。典型的例子就是在一些公众场合,某些谈话者由于对母语深厚的感情而拒绝使用主导语码或不经意间转用母语语码交流。还有某些语言的狂热者尤其是在语言学习阶段与人谈话时总会夹杂或有意转换该种语言。相反,如果谈话者不喜欢或鄙视某种语言便会在交谈中有意回避使用这种语言转而使用他喜欢的语言。
3.语言靠拢和语言偏离。当一个人希望表达自己属于某个特别团体的时候,通常会发生语码转换的情形。如听者转用同样的语码回答时,便拉近了与对方的心理距离,两者便建立了一种友好和睦的关系。如一些外国明星在国内表演时总会尽力多说几句汉语,这种转换拉近了彼此的感情和关系。再如访华的外国首脑们在我国民间访谈时都会不失时机地对接触对象说上几句“你好”、“再见”之类的客套话,以示亲民,这都是为了迎合对方而转换语码。相反,这种转换还被用做排除其他不懂此语言的人的手段,即不让其加入到交谈当中去,或者调整自己的语言或语体,有意突出与对方的差别,这是有意拉开与对方的距离而转换语码。
4.缓和语气(气氛)或缓和尴尬场面、回避和信息限制。在很多场合下,交谈者为了缓和语气,给自己和对方留够面子从而避免尴尬气氛而采用语码转换。另外,当交谈者不想让在场的某个人或某些人知道所讲的内容时,会转用他们听不懂的语言,典型的例子是父母用外语在孩子面前谈论他们不宜知道的事情或闺密之间会讲一些同在场的其他人听不懂的私房话。
(二)外在功能动因
1.言语交际过程中的词汇空缺引起的语码转换,包括引语现象、短时词汇空缺、词不达意。在谈到某个话题时,由于想不起或缺少适当的表达方式,谈话者便会转用另一种语言来弥补这种缺陷,如讨论专业问题时或当讲话者感到不满、疲劳、心烦意乱的时候便会发生语码转换。
2.为了节省时间或方便起见,经常会直接引用或用一些缩略语来进行语码转换。例如“我一般用QQ,很少用MSN,对了,你电脑上有没有装CAJViewer?我要看几篇期刊网上的文章!”如果交谈者双方都有共同的知识背景,使用不同的语码能够去繁就简,更有利于双方的交际。
3.由交际的另一方引起的语码转换:包括在对方语码转换情境下的模仿或顺应、交际双方有某种语言交谈习惯。如果交谈过程中有一方转换语码,那么另一方很可能会遵循交际趋同合作原则去模仿或顺应进而也转换语码,借此建立或改变交际双方的共同立场;或者两个双语讲话者习惯于用某种语言交谈时转用另一种语言,必定会产生某种特别的效果。
4.由于交际情境和场合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如从非正式气氛变成正式气氛。交际环境的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交际双方对语码的选择,除了交际者需要在不同的场合对语码做出不同的选择之外,有时在同一场合会因为参与者的改变而导致交际情景的变化促使交际者转换语码,例如同事之间关于公事的非正式讨论过程中有领导的加入,那么非正式语体就会转为正式语体,低变体就会转为高变体,方言就会转为普通话。
有关语码转换的分类,笔者从转换形式和功能意义上对此进行了区分,并探讨了有关语码转换的动因,交际者进行语码转换并不是盲目的,而是与它的外在社会功能和使用者的内在心理有关,由众多的交际驱动力暗中操纵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推进,语言文化交流的途径将更为广泛,提供给语言研究者的语料也将更丰富多彩。语码转换作为时代发展的一个产物,社会交际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值得去做更深入的研究。
[1] 祝碗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2] 李悦娥,范宏雅.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 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 刘正光.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语教学,2000 (04).
[5] 许朝阳.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与心理[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02).
[6] 蒋金运.语码转换研究述评[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
[7] 朱长河.标记模式与话语角色转换[D].苏州大学,2004.
[8] 张利平.大学校园语码转换动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
责任编辑:九 林
H313
A
167128275(2010)0520057203
2010206205
王媛(19792),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