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预设在法庭辩论中的技巧——以两难推理为视角

2010-08-15 00:46:08索晓非尹丕安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7期
关键词:两难法庭辩论

索晓非, 尹丕安

(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一、两难推理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俗话说,灯越擦越亮,理越辩越明。法庭辩论是法律赋予当事人的一项诉讼民主权利,法庭辩论的目的不仅在于驳倒对手,更重要的是让法官接受乙方的观点和方法。作为一项独立的诉讼程序和司法原则,就整个诉讼过程而言,法庭辩论一向被人们视为高潮迭起,精彩纷呈,更容易对裁判施加影响的时机。辩论的好坏将直接决定法官对法庭调查成果的认识和评判,直至最后裁决。所以法庭辩论的技巧显得尤为重要,两难推理就是其中的一种。

两难推理是一种特别的有两个假言前提和一个选言前提的推理。这种推理之所以被称为两难推理。当我们考虑事物有两种可能性以及每一种可能性会导致某一后果时,我们常常采用两难推理的形式。[1](P3193-198)

例如,有消费者给“东方时空”打电话,告之某酒店出售红烧天鹅肉,480元一斤。“东方时空”记者邀请工商局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有关人员进行了采访。记者首先采访了服务员,服务员一再表示红烧天鹅肉是真的。接着,记者又采访了酒店副经理。记者问:“据你们酒店服务员讲,你们这里出售天鹅肉,你们不知道这是违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吗?”副经理解释说:“这不是真的天鹅肉,只是起了个这么个名字,叫着好听,其实是普通鹅肉。”记者又问:“把普通鹅肉作为天鹅肉出售,这是违反《公平竞争法》的,难道你们不知道吗?”酒店副经理哑口无言。这时,他面临着这样一个推理:

如果这家酒店是把普通鹅肉作为天鹅肉来出售,那么就违反了《公平竞争法》;如果这家酒店出售的是真的天鹅肉,那么就违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或者这家酒店出售的是真的天鹅肉,或者这家酒店是把普通鹅肉作为天鹅肉来出售;所以,这家酒店或者违反了《公平竞争法》,或者违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这个推理就是两难推理。

两难推理可以说是辩论中使对方无法正面反驳自己,是自己稳操胜券的最佳武器,在司法工作中被采用,特别是在法庭辩论中,两难推理更有其特殊的作用,公诉人,律师如果善于运用两难推理,就可以迫使对方处于尴尬之窘境,从而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论点,这个技巧的使用对最后的判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语用预设

1.预设的理论

什么是语用预设?语用预设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 (有时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2](P68)预设的概念是德国哲学家Frege于1892年提出来的,他被人们尊称为19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他指出通过句子做出的声言总有明显的预设,声言中的专有名词总是有所指的。20世纪5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Strawson发展了Frege的思想,将这类现象看作是自然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的推理关系。他指出,自然语句中任何有意义的语句都能推导出一个背景假设 (预设),该预设可表现为另一个语句。从此预设进入了语言学的研究范围。[3](P142)预设是指在语言结构的基础上依靠逻辑概念、语义、语境等推断出的话语信息;它并不在话语的表面显示出来,而仅仅内包含在话语之中。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商业社会的繁荣,各国交流的日益频繁,语言的预设机制在日常交际、人工智能、商品销售市场、法庭辩论及对外交流领域中愈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法庭辩论中使用预设,可以使对方者不知不觉地陷入辩方事先设计好的预设陷阱,从而能够使对方在不违反法律的同时以简短的篇幅达到自己取得庭审胜利的目的。

2.预设的特征

语用预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单向性。这是指语用预设是说话人单方面作出的。语用预设必须为交际双方所共知,共同性是语用预设被理解的基础。然而,单向性是针对语用预设本身而言的,在被听话人处理之前它只相对于说话人而存在。

(2)主观性。语用预设是带有断言性质的语境假设,本身并不具备必然的真实性或正确性。Stalnaker认为,语用预设不但同语境有关,而且跟说话人有关。如果一个命题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预设,这个命题是说话人本身设想或相信的。(Stalnaker,1974:473)

(3)隐蔽性。预设部分常常是隐含性的,如果不留神就会把说话人的预设的“断言”看作是真实的而加以接受。赵元任曾指出,有的时候说话的人不留意突出他的主要信息,故意把它塞在一个不显眼的地方。[4](P87)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你是否已经停止打你父亲了?”我们一起分析如下:

如果回答“是”,预设着刚才你正在打你的父亲,只是现在停止了。

如果回答“没有”,预设着现在你还在打你的父亲。

即无论你回答“是”还是“否”,都会落入陷阱,预设着你承认打父亲这一罪状。

这就运用了语用的隐蔽性这一特点。

(4)信息凸显性。说话人为了强调某一信息,使之在话语中凸显,便采用预设的手段。预设的部分也就成了信息焦点,语用预设的变化决定着信息中心、认知焦点的位置,即信息中心是随着语用预设的变化而变化的。请看下例:

1)a.It was on Sunday that her sister flew to London.

b.It was to London that her sister flew on Sunday.

c.It was by air that her sister went to Londay last Sunday.

d.It was her sister who flew to Londay last Sunday.

以上几句的预设分别为:

a'Her sister flew to London at some time X.(X=last Sunday)

b'Her sister flew to some place X last Sunday.(X=London)

c'Her sister went by some means X to London last Sunday.(X=air)

d'Some person Xflew to London last Sunday.(X=her sister)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以上各句的信息中心、认知焦点分别是on Sunday,to London,by air,her sister,it分裂句通过改变预设,也改变了信息中心、认知焦点。这说明说话人所要表达的信息中心、认知焦点与说话人心中的语用预设是密切相关的。

(5)认知多维性。有时说话人根据语用预设在具体的语境中的体现方式和隐含意义,往往将预设进行改变,从而实现自己的语用意图。也就是说,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话语可能有多个预设,一个预设也可能有多重含义,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预设的“认知多维性”。

比如在我们平常给小孩出的脑筋急转弯的题“鱼缸里有10条小鱼,死了1条,还有几条”中,小孩会作出这样的预设——死鱼不是鱼,而出题人的预设是死鱼也是鱼,小孩很容易掉入这种预设认知多维性的“陷阱”之中。这说明预设在语境中是动态的、变化的、多维的。

3.语用预设的运用

预设的理论问题,我们简单谈了谈,接下来我们谈谈预设的应用。预设理论一方面可以解决一些有关的语言、逻辑问题,解释某些语言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我们应用语言和理解语言的能力。我们重点谈谈后者。预设理论在表达自己的意思和理解别人所表达的意思方面是十分有用的。我们下面举个巧妙利用语用预设的例子。

例如:一个保险推销员怎么也无法拉到客户,内心十分着急,他的同事教了他几招,一试,果然效果不错。再次推销时,他不再问:“请问你买不买保险?”而是说:“您是想买人寿保险还是意外保险?”这里他所利用的就是预设的知识,无论客人回答买什么保险,都预设着他/她要买保险,这样就等于成功了一半。预设的巧妙运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预设研究的框架

综观预设的研究,人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预设的表达方面,如预设的种类、预设的触发语、预设的投射等方面,而对预设的接受与理解、预设的表达与接受的互动方面研究不够,预设是两个主体的双项交流行为在三个层面的展开,应该探讨“预设话语权与表达策略”、“预设解释权与接受策略”以及二者双项互动的运作机制。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预设研究的一个总的框架:表达论、接受论与互动论,并就这三个方面分别加以论述。

预设一直是哲学界、语言学界关注的课题。预设是一种潜在的已知信息,是交际双方共同认可的背景知识,以往人们对预设的研究大致可归纳为三种情况:语义预设分析,语用预设分析和语用语义折衷分析。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们认为对预设的形成机制、语词触发、语境制约、投射与取消等诸多问题还远没有解释清楚。由于预设这个问题的特殊复杂性,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建立起一种完备的预设理论。[5](P144)

鉴于预设本身的复杂性,笔者主张应从多角度、多学科对预设进行全面综合研究。“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由语言词语的语义详尽说明来预测预设的理论,这样的一种理论在本质上是混合型的。”[6](P225)

预设的表达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预设触发语的研究、预设的种类、预设的功能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预设的接受论:我们发现,以往预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预设的表达方面,而忽视了预设的接受方面的研究。这正是我们要弥补的。这不能不说是预设研究的重大缺陷。我们知道,语言的编码与解码同样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二者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我们认为预设的研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研究才更全面:

总:预设功能三层面和预设主体的两个主体

分:表达论——编码的视角

分:接受论——解码的视角

合:互动论——双项交流的视角

表达论只是针对说话人而言的,在听话人看来,说话人的预设未必能起作用。预设怎样才有效,听话人怎样才能理解、接受预设?因此,语言学家认为,预设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共有的背景知识,否则预设将变得毫无意义。

20世纪曾被人宣布是一个“批评的时代”。如英美新批评、文艺阐释学、女权主义、读者反映批评,意识形态批评,各种各样的文艺理论学说、批评流派层出不穷,此起彼伏,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错综复杂的理论发展谱系图。

当代西方文论在研究重点上发生了两次重要的历史性转移:第一次是从重点研究作家转移到了重点研究作品文本,第二次则是从重点研究文本转移到了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7](P4)美国的斯丹利·费希的批评理论又称“感受文体学”,是反应批评理论具有重要影响的代表理论之一。他主张“把读者当作一种积极地起着中介作用的存在而予以充分重视,并因此把话语的‘心理效果’当作它的重心所在的分析方法”。他认为意义的理解是阅读的结果,文学文本中的句子不提供作品的客观意义,文本的意义是读者阅读作品的经验和反应。有人认为,这种理论虽然重视了读者的阅读活动,但容易把文本解读变成个人阅读经验的反映,容易导致解读的主观随意性。

接受美学的最大特征就是第一次如此明确地把接受之维、接受主体置于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突出强调了接受者的“阅读”对于本文意义的决定地位,由此构筑了本文——接受者的关系的新型理解观念,并又从中引发一些富有创见的研究范式,例如接受的文学史观。[8](P241)读者反应批评论在注重读者接受方面比接受美学走得更远,他们认为“文本的客观性只是一个幻想”。文本一旦完成,作者就已经死亡,对文本的解读就交给读者去了。因此产生了形形色色的五花八门的理论,什么接受美学、读者批评反应论、意识形态批评论等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

预设的互动论预设的接受受制于预设的表达,即预设接受需要承受来自预设表达的作用力;预设接受也影响预设的表达,即预设接受对预设表达产生反作用力。二者互为对象、互相依存,各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这也表明了预设接受与表达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之间的永不停歇的矛盾,构成了预设表达与接受的张力,形成了语言表达与理解无穷的魅力。

著名诠释学家伽达默尔提出了“视域融合”的概念,他说:“这样一种自身置入,既不是一个个性移入另一个个性中,也不是使另一个人受制下我们自己的标准,而总是意味着向一个更高的普遍性的提升,这种普遍性不仅克服了我们自己的个别性,而且也克服了那个他人的个别性”。[9](P171)他认为在解释过程中,主体的视域与客体的视域不断融合,相互作用和影响,从而产生出新的主体与新的客体。人看花,人到花中去;花看人,花到人中来。

预设的互动论主要是指预设在大语境下,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你来我往、彼此唇枪舌剑,双方的矛盾冲突通过预设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把这种复杂语篇中的预设的表达与接受复杂情况称为预设的互动论。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看,选择什么样的语用预设的形式,取决于说话人自己的语用意图和语境中的各种因素,是顺应各种语境因素的结果,它反映了语言使用者大脑中的元语用意识;从听话人的角度来看,语用预设的理解也是一个不断作出选择的过程,听话人应根据具体语境中语用预设的不同的语言标记,去理解说话人字面意义以外较为隐蔽的语用意义,甚至可以根据具体语境对说话人的语用预设加以析出、加以改变。

语用预设作为一种语言使用现象的确带有很强的意图性,它充分反映了说话人在选择语用预设作为交际策略的元语用意识,是顺应不同语境中的社会、文化、心理、认知等各种因素的结果。交际双方的互动共同形成了预设的语用认知机制。预设研究的总的一个研究框架,表达论、接受论、互动论三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制约,预设应该从这三个方面来研究才更为完整。这是语用预设研究的新视角,值得我们重视。

四、语用预设在法庭辩论技巧——两难推理中的运用

古希腊著名雄辩家普罗塔哥拉招收了许多学生学习诉讼,他与其中一名叫爱瓦特尔德学生签订了一份协议,规定:爱瓦特尔先交一半学费给普罗踏哥拉,余下一半 (2 000元)待爱瓦特尔学成毕业后第一次官司打赢了再付清。

爱瓦特尔毕业后,久久未被人请打官司,因而这笔学费也就一拖再拖,普罗塔哥拉几次催讨,爱瓦特尔坚持按协议办事,不肯先付。普罗塔哥拉无奈,便诉诸法院。

普罗塔哥拉不愧为一代名师,对被告说:“如果这场官司你输了,那么,根据法官的判决,你得给我付那一半学费;如果这场官司你赢了,那么,根据协议,你也得付给我那一半学费;这场官司不管你是输是赢,总之你都得付给我2 000元学费!”

法官含笑点头,准备下笔定判。爱瓦特尔却又语出惊人:“如果这场官司我赢了,那么,根据法庭判决,我不必付给你学费;如果这场官司输了,那么,根据协议,我也不必付给你学费。这场官司不论我赢还是我输,我都不必付给你那一半学费!”

观众哗然,真乃名师出高徒,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真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法官的手僵硬了,他皱着眉头,反复推敲,皆在其理,两难推理对两难推理,这可使法官处于两难境地。[10](P336-339)

两难对两难,真是难上加难,这就是逻辑史上流传的“半费之讼”,它是诉讼史上著名的雄辩。预设在这个两难推理中体现的很充分,这个事例中哪些语句体现了两难推理呢?就是这个协议充分体现了两难推理,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首先,存在普罗塔哥拉和爱瓦特尔这两个人,这是一个存在的事实,并且他们之间存在这样一份协议,规定:爱瓦特尔先交一半学费给普罗踏哥拉,余下一半 (2 000元)待爱瓦特尔学成毕业后第一次官司打赢了再付清。这也是事实。其次,普罗泰哥拉在这个“两难推理”中采用了两个不同的标准:一个假言前提是按协议,另一个假言前提是按法庭判决,而这两个不同的标准预设了他在这场法庭辩论中的优势,当法庭判决对自己有利的时候,他们就以法庭的判决为准,当协议约对自己有利的时候,就以协议为准。也就是说,这个事例中存在的预设是:老师普罗泰戈拉看到自己胜诉的时候就主张以法庭判决为准,要求学生付费;当老师败诉的时候,就说明对方会胜诉,就根据契约,在爱瓦特尔赢了第一次官司要付费2 000元。学生所预设的与老师相反,当他败诉的时候,也就是老师胜诉要求以法庭判决为准的时候,他输了第一场官司,以协议为准的话,就不用付清余下的学费,;而学生爱瓦特尔胜诉的时候,也就是老师败诉要求以契约为准的时候,学生要求按照法庭的裁决为准,也就是说这场官司赢了,不牵扯到协议,就不必付费。这样,他在不同的情况下可灵活采用有利于自己的标准。协议上的一个条件,竟然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正是因为有了预设,让这个两难推理的案例对自己而言,更加有说服力,才使自己的立场更有可靠性,撑能使法律程序运转得更顺利,两难推理中的语用预设正是律师想达到目的的方法,它提供了话语之外的相关的背景知识,为听话人理解说话人的真正意图提供了推理的依据和条件。

五、结束语

司法实践中,即便有了事实和法律,也并非都能使律师辩论获得成功,这就要求律师充分施展自己的辩才和谋略。当法庭进入辩论阶段,各方之间或针锋相对,或避实就虚,或出其不意,或攻其不备,或迂回包抄,以退为进。此时,一方律师如不讲究“战术”,不懂得辩论技巧,就难以沉着地依据事实和法律发表辩论言辞,更无法巧妙地应付辩论中出现的新情况,以实现运筹方略的要求。事实上,虽有好的辩论方案,但临庭辩论时,因不能把握时机,不善于采取相应的对策,使本已掌握的“铁证如山”的事实因没能发挥作用而导致辩论失利的现象是不乏其例的。

由此可见,预设在律师业务活动中占有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它既是律师业务才能和智慧的集中体现,又是法庭宣判正确判决与否的一个参照物。语用预设在法庭辩论——两难推理中的运用是一个新的视角,因此,有必要对预设在庭审辩论中的有关技巧问题加以研究和探讨,充分发挥预设在庭审辩论中的重要作用。

[1]金岳霖.形式逻辑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4]赵元任.语言问题 [M].台中:台湾大学出版社,1968.

[5]索振羽.语用学探索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Levinson.Pragmatics[M].Cambridge:CUP,1983.

[7]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8]杜书瀛.文艺美学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9]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10]徐达辉.中外法律幽默透视 [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1.

猜你喜欢
两难法庭辩论
两难
法庭不需要煽情的辩护词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英语文摘(2020年4期)2020-07-28 07:57:34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英语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28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英语文摘(2019年4期)2019-06-24 03:46:06
上法庭必须戴假发?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英语文摘(2019年3期)2019-04-25 06:05:32
两难的选择
法庭争孙究竟为哪般?
公民与法治(2016年7期)2016-05-17 04:11:15
消失在法庭的邦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