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欣
(泉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毛泽东的对立统一艺术美学
陈 欣
(泉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蕴涵着丰富的对立统一美学思想,即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普及与提高的对立统一、歌颂与暴露的对立统一、文艺与生活的对立统一,这不仅具有哲学与美学的意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更具有指导意义。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对立统一; 艺术美学
Abstract:Comrade Mao Zedong's“Yan'an Forum on Literature and the speech”contains rich aesthetics unity of opposites,that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the unity of opposites,popularizing and promoting the unity of opposites,praise and exposure of the unity of opposites, art and life of the unity of opposites,This is not only philosophical and aesthetic significance,in term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significant meaning.
Key words:“In the Yan'an Forum on Literature and Speech”; art of aesthetic unity of opposites
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对有关文化艺术工作者的方向性和原则性的指示和规范。该会历时一个月,共开了三次,虽然只是会议,但其中提出的“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1](P860)和“源”与“流”[1](P860)即文艺与生活等观点,贯穿了其一贯的对立统一哲学观,蕴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这是从不同的侧面指出了当时艺术创作的规范和艺术批评的标准,为美的艺术勾画了一个轮廓。在1958年之后,他进一步提出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
这种革命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思想,既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艺术和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1942年5月2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为推动文艺界深入开展整风运动,在延安杨家岭举行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会上有80多位作家、艺术家参加。会议围绕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服务和怎么服务这个中心展开讨论。毛泽东同志在5月2日的第一次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在5月23日的最后一次会议上又作了长篇讲话。毛泽东的这两次讲话,即“引言”和“结论”,[1](P860-869)合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下均称《讲话》),在1943年10月19日的延安《解放日报》上正式发表。讲话阐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原则的问题,文艺工作者和一切革命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第二,深入群众生活,坚持与工农民群众相结合,是文艺工作者和一切革命工作者不断前进的必由之路;第三,切实加强党内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共产党员不仅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完全入党。
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相继发现了一些能引起自己欢快愉悦感受的因素,把它们称作具有对称性,即具有对称性的形体是美的。例如竹节或串珠,平行移动一定的间隔,图形完全重复,它具有平移对称性,它给人以连贯、流畅的感受。久而久之,这些对称性的感受逐渐成为一项美学准则,广泛应用于建筑、造型艺术、绘画以及工艺美术的装饰之中。对称的概念源于数学。对称在天文学 (甚至自然界)上的研究,则始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人。古希腊人十分留意各种“对称”现象,以至他们竟创立了一种学说,认为世界一切规律都是从对称来的,他们觉得最对称的东西是圆,所以他们把天文学中的天体的运行轨道画成圆,后来圆上加圆,这一来就发展为希腊后来的天文学。魏尔 (Weyl,H.)在《对称性》一书中指出,数学则是美学对称性的根本。美和对称紧密相连。虽然数学没有明显地提到善和美,但善和美也不能和数学完全分离。亚里士多德认为,美的主要形式就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这些正是数学所研究的原则。在数学中,对称的概念略有拓广 (常把某些具有关联或对立的概念视为对称),这样对称美便成了数学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人们研究数学提供了某些启示。
对立统一美学是指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符合人类愉悦感觉的矛盾美。刘福智认为,“造就矛盾美的基本法则就是对立统一规律”[2](P69-73)。《讲话》充分体现了对立统一的美学思想,而这一思想,直接来源于一百多年前的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他们在分析评价过去时代的艺术家时,就已强调理想与现实、规律与目的、现状与未来因素的辩证结合。
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对艺术家哈克奈斯的创作进行了评论,指出:“工人阶级对他们四周的压迫环境所进行的叛逆的反抗,他们为恢复自己做人的地位所作的剧烈的努力半自觉的或自觉的,都属于历史,因而也应当在现实主义领域内占有自己的地位这种战斗的叱咤风云的工人阶级正是把现实与理想、存在与未来辩证结合于自身的”。[3](P368)恩格斯这种对立统一美学思想把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相互结合。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对共产主义的远景作过哲学性的描绘,他说:“人的自我异化的私有制的彻底废除,因而就是通过人而且是为着人,来真正占有人的本质,所以共产主义就是人在前此发展起来的全部财富范围之内,全面地自觉地回到他自己,即回到一种社会性的 (即人性的)人的地位。这种社会主义作为完善化 (充分发展)的自然主义,就等于人道主义……它就是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冲突的真正解决,也就是存在与本质、对象化与自我肯定、自由与必然、个体与物种之间的纠纷的真正解决”[4](P87)。共产主义就是历史谜语的解答,而且认识到自己这种解答。在这种对共产主义的理解中,也包含着对共产主义美的理想的理解,在对立中,追求着对立的真正解决,这不正是辩证和谐的理想吗?不是既追求对立,又追求和谐的艺术原则吗?
毛泽东关于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统一的思想,关于既追求对立又追求和谐统一的新的美和艺术的理想,正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无产阶级艺术发展的合乎逻辑的继承和发展。
(一)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
在《讲话》中,毛泽东围绕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展开讨论,指出“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如果我们按照教科书,找到什么是文学、什么是艺术的定义,然后按照它们来规定今天文艺运动的方针,来评判今天所发生的各种见解和争论,这种方法是不正确的。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我们现在讨论文艺工作,也应该这样做”。[1](P860-869)
笔者认为,它起码包括这样紧密相连的五层含义:(1)首先是艺术思想内容的对立统一,即艺术中主观与客观、心与物、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的统一,在根本精神上也就是体现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原则。(2)艺术内容的对立统一,也制约和要求着艺术形式各因素的对立统一,包括人、物等的外在感性形态和艺术媒介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组合,都要遵循形式美规律。(3)在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之间也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从唯物主义说,内容是决定的主导的因素;从辩证法说,内容和形式是相互制约的、相互包含的,艺术内容的具体性要求着特定的艺术形式,而艺术形式也规范和陶铸着艺术内容,艺术内容只能存在于特定的艺术形式之中,无艺术形式的内容,不是艺术的内容。这就是毛泽东同志所提出的革命的思想内容与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4)而这种内容和形式对立统一的和谐关系最终又被决定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中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自由与必然对立统一的关系。马克思曾说:“它 (指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的解决。”[5](P81)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虽然还未达到这种真正的解决,但它正在趋向和日益接近这种真正的解决。正是这种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决定了艺术内容中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智的和谐统一,又通过艺术内容的和谐,制约着艺术形式的和谐和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之间对立的和谐统一。(5)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中主体和客体、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又集中地体现在完满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人身上,或者说这些共产主义新人,把外在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自由关系转化为自身全面发展和谐自由的内在本质。
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又体现为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的对立统一。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1](P860-869)他认为,“任何阶级社会中的任何阶级,总是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的,”“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1](P860-869)。政治标准是内容,艺术标准是形式,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的统一即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任何企图割裂二者联系的观点都有失偏颇。古今中外的艺术都离不开解阶级性,即使是标榜“自由、民主”的当代西方艺术,也深深地烙上了阶级的印记,任何反对自由与民主的艺术都难以进入主流社会阶层的视野;同时,政治标准也离不开艺术标准,这是因为艺术毕竟是感性自由表述的手段,她需要自由驰骋的天地,需要专业的评判标准,艺术中过多地让政治挂帅,会使艺术人才外流于海外,让艺术失去生机与活力。
(二)普及与提高的对立统一
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现在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不统一,任何专门家的最高级的艺术也不免成为最狭隘的功利主义;要说这也是清高,那只是自封为清高,群众是不会批准的。”[1](P860-869)这里“下里巴人”代指多数人欣赏的艺术,与普及相对应;“阳春白雪”是代指少数人欣赏的艺术,与提高相对应。毛泽东看到了当时社会中只重视普及或只重视提高的片面现象,提出普及应该与提高相统一。他认为无论是普及还是提高,出发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广大人民群众,是工农兵,要教育群众就要首先向群众学习。“所谓普及,也就是向工农兵普及,所谓提高,也就是从工农兵提高。”[1](P860-869)普及与提高既然立足于人民群众,那么其关系就非常明确。人民群众要求普及,在普及的基础上要求提高,这是逐渐强化人民群众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的基本准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重要规律。毛泽东在这里提出一个简单而人容易被人所忽视的事实:教育者在研究变化了的教育对象,他提出首先做群众的学生,然后再做群众的老师。
(三)歌颂与暴露的对立统一
从美学角度来看,立体的物体比平面的物体具有更强的美感,而正与反恰恰使得物体呈现立体感,凸出美感。讲话谈到:“只有真正革命的文艺家才能正确地解决歌颂和暴露的问题。一切危害人民群众的黑暗势力必须暴露之,一切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必须歌颂之,这就是革命文艺家的基本任务”[1](P860-869)。歌颂与暴露即正与反的关系,任何文艺作品单单歌颂或者单单暴露都会让其本身显得单薄。例如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既暴露曹操奸诈、篡逆,又歌颂其爱才、善于用人等优点,使得曹操这一人物跃然纸上。毛泽东还批判了写光明与写黑暗并重,一半对一半的观点,指出写光明与写黑暗要有所侧重。
(四)文艺与生活的对立统一
毛泽东的讲话认为人类社会的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这就坚持了唯物主义原则,这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观点如出一辙。马克思在文中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 [gegenstä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6](P412)。陈伯海也认为,“文艺与生活的对立统一,社会生活的源泉地位不能动摇,这是文学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因。”[7](P16)毛泽东还提到,古代的和外国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然而,这与游国恩在《中国文学史》中提到的“《诗经》是中国文学史的光辉起点标志和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源头[7](P16)”的观点显然相悖,其实这一观点也是文学学科的范式之一,毛泽东的这一观点仍然是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社会生活才是源,任何文艺作品都是流,其源与流的辩证统一,显示出革命家的大气与卓识。
对立统一的美学思想继续发展,先是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中说指出的:“我们的文艺,应当在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丰硕的成果。要塑造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创业者,表现他们那种有革理想和科学态度、有高尚情操和创业能力、有宽阔眼界和求实精神的崭新面貌。要通过这些新人的形象,来激发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推动他们从事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创造活动。”[8](P209-210)正是通过这些新人的形象,反映了社会主义时代的质和伟大的风貌,展示了社会主义时代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境界及伟大理想。
而在之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上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正是新型的对立统一的和谐美的要求,其归根结底以塑造这种社会主义新人为核心,因而也同社会主义时代的真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善内在地、高度地统一在一起。社会主义艺术美的理想和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本质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艺术的当代美其实就是在对立中重新达到和谐统一,它既要对立又要和谐统一。
对立统一美学观对于实践来说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当时中国许多志士仁人都深受《讲话》的影响。周立波在读了《讲话》之后,决定弃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9]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可以利用毛泽东对立统一美学思想,实现师生感觉双向互动的舒适美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做到:既注重教育的形式,又注重教育的内容,坚持政治标准与专业标准的统一;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普及,又顾及精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传播;表扬 (歌颂)与批评 (暴露)应该根据时间、环境、学生个体的变化而变化,实现表扬与批评的统一;把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丰富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不做空洞的说教,又不离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做不切边际的闲聊,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的统一,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刘福智.矛盾造就胜景奇观——浅论艺术中的矛盾美 [J].中州大学学报,2006,(1):4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陈伯海.文学史的哲学思考 [N].文汇报,2007-12-02(6).
[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贺常颖,罗孝廉.周立波的革命文学情结 [J].怀化学院学报, 2008,(7):56-58.
“In the Yan'an Forum on Literature and Speech”and the Art of Aesthetic Unity of Opposites Mao
CHEN Xin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Quanzhou,Fujian 362000)
A841
A
1671-9743(2010)07-0044-03
2010-06-05
陈 欣 (1975-),男,福建莆田人,福建泉州师范学院政治辅导员,硕士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