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韶雄 曹青妮
(黄石理工学院师范学院,湖北黄石435003)
《三遂平妖传》札记二则*
——《三遂平妖传》语言研究系列之一
舒韶雄 曹青妮
(黄石理工学院师范学院,湖北黄石435003)
张荣起先生整理校注的《三遂平妖传》有两个值得商榷的地方。一是“苦恼子”的“子”既不是通“只”,也不是“了”之误,“苦恼子”是吴语词汇,意为“可怜”或“可怜的人”,其中“子”是一个后缀成分。二是“济贫拨苦”中的“拨”当校作“拔”,“济贫拔苦”意为救助贫穷困苦之人,这个词最早见于口语化色彩比较浓的敦煌变文中,但是经常性地使用则是在明代小说中。
《三遂平妖传》;校勘;“苦恼子”;“济贫拨苦”
明代罗贯中《三遂平妖传》(20回本)记叙了北宋时期贝州王则、胡永儿夫妇起义、文彦博挂帅征讨的神怪故事。全书语言质朴,行文风格与宋元话本相近。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王慎修刻本《三遂平妖传》是国内孤本,经张荣起先生整理、校勘,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83年出版了该书。本文就张荣起先生的校勘提出两个商榷之处。
任迁见他说得苦恼子,要与他一文钱,去腰里摸一摸看,却不曾带得出来。(《三遂平妖传》第 9回)[1]
张荣起先生校注:“任迁见他说得苦恼子,要与他一文钱 得月楼本、清刻八卷本均与此同。案:疑此处‘子’为‘了’之误。或云此处‘子’字应属下读,‘子’通‘只’,‘子要’即‘只要’。‘子(只)要与他一文钱’,即针对上文瘸师所云‘胡乱与我一文钱’而言,意亦可通。然‘子’通‘只’,于本书亦仅此一例,今姑著其说于此,以俟后考。”[1]61
首先看“子”通“只”的观点。正如张荣起先生校注所说:“‘子’通‘只’,于本书亦仅此一例,”可见张先生也并不十分肯定这种观点。而张先生说“‘子(只)要与他一文钱’,即针对上文瘸师所云‘胡乱与我一文钱’而言,意亦可通”,实际上,此处如果理解成“只要与他一文钱”,意思上并不很顺畅。瘸师请求任迁“胡乱与我一文钱”,那么任迁的想法应该是认为只要给他一文钱就可满足瘸师的要求,但原文在此处并没有把“只要……就……”的假设性条件满足后的结果说出来。因此,综合来看,笔者认为“子”通“只”的观点不能成立。
再看“子”是“了”之误的观点。张荣起先生怀疑此处“子”为“了”之误并不是没有道理的。首先,“子”“了”只差一笔,字形十分接近,容易出错;其次,这句话在冯梦龙40回本《平妖传》中作:“任迁见他说得苦了,要与他一文钱,去腰里摸一摸看,却不曾带得出来。”[2]173文字与20回本小有出入,20回本中的“子”在40回本中正作“了”字。
但笔者认为,20回本《三遂平妖传》此处的“子”并没有错,既不是通“只”,也不是“了”之误,而是一个词缀。“苦恼子”是吴语词汇,意为“可怜”或“可怜的人”,其中“子”是一个后缀成分。
“子”作为动词后缀成分,是吴语的明显标志。朱德熙先生《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文句》中谈到《金瓶梅》第57回有两处在动词后头用“子”字的情况,朱先生解释说:“‘子’跟‘了’只差一笔,很容易写错。可是在相同的语法位置上接连写错两回的可能就很小了。动词后缀‘子’是吴语的明显的标志。”[3]17-18朱先生还转引了四条与《金瓶梅》同时期的语言资料里用动词后缀“子”的例子。这种作为动词后缀成分的“子”在《三遂平妖传》中也有反映,如“难得我儿好心!我撩拔你耍子,我不肚饥,我不要吃,还了你。”(第2回)“我只道做甚么的,却元来一行人来作乐耍子,也交我们吃他一惊。”(《三遂平妖传》第10回)
“子”在吴语中通常写作“仔”,是吴语中一个常用后缀成分,一般用在动词后面,相当于普通话的“了”,表示动作的完成貌。但实际上“仔”也可以用在形容词后面,作为形容词词缀,甚至少数副词后面也可以加“仔”。[4]60如“三慌子”,指做事慌张,《金瓶梅》第72回:“不信我说,你做事有三慌子,火燎腿样!”“苦恼子”是“子”用在形容词后面作为形容词词缀的吴语词汇。《汉语大词典》“苦恼子”条:“可怜。”[5]322举以下二例:元无名氏《货郎旦》第二折:“好苦恼子也,只一个妇人,领着个小的,几乎被人勒杀。”《海上花列传》第24回:“双宝苦恼子,碰着仔前世个冤家。”“苦恼子”亦指可怜人。《汉语大词典》举《官场现形记》第45回:“我兄弟念你老兄是个苦恼子,特地再三替你同随某人商量,把节礼分给你一半,你俩也就不用再闹了。”吴连生、骆伟里等编著的《吴方言词典》也有“苦恼子”条,引了冯梦龙《山歌·无郎》、《何典》第6回、《海上花列传》第52回等三个例证,并解释“苦恼子”为“同‘苦脑子’”[6]261。而“苦脑子”条有“可怜”、“可怜的人”两个义项。“可怜”义置于《三遂平妖传》上文,意义正合。
学界对罗贯中的籍贯历来有太原、东平、钱塘、慈溪、庐陵等不同说法,但对于罗氏曾长期寓居江南则多无异议,因此,元明时期文人笔记对罗氏的一些零星记载甚至认为他就是江南一带人士。[7]201-206笔者有理由认为,吴语或多或少地影响过罗贯中的文学创作,所以像“苦恼子”这种吴语词汇出现在《三遂平妖传》也实属正常。而且,《三遂平妖传》中的吴语方言词并不是零星现象,如“上上落落”。《汉语方言大词典》:“上上落落:<动 >上上下下。”[8]339注明是吴语和闽语方言词汇,即引《三遂平妖传》此例。再如“趁”(挣钱、赚钱)、“生受”(有劳、难为)、“斗口”(吵嘴)等等,都是吴语词汇,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
你好没见识,东京城有多少财主做好事,济贫拨苦,见老大雪下,院子里有许多没饭吃的,夜间撇来人家屋里来舍贫。(《三遂平妖传》第3回)[1]
张荣起先生校注:“苦 原误作‘若’。”[1]14汪祎先生《<三遂平妖传>校勘札记二则》从文字学角度作了进一步校勘,指出“‘济贫拨苦’中的‘拨’当校作‘拔’”。[9]270笔者从词汇学角度对汪文略作补证。
“济”有“解救”义,《字汇·水部》:“济,赒救也。”“拔”也有“解救”义,如《论衡·自纪》:“邹阳得免,或拔之也。”“拔”还有“辅助、扶持”义,《广雅·释诂四》:“拔,辅也。”如柳宗元《贞符·序》:“使圣王之典不立,无以抑诡类,拔正道,表覈万代。”可见“拔”与“济”是同义关系,可以构成同义复合词,在文献中使用。“拨”则没有以上诸义,不能与“济”构成同义复合词。
“济拔”连用表示“解救”义,如:“玉斧以尸浊肉人,受圣愍济拔。每赐敕诫,实恩隆子孙,常仰衔灵泽,永赖天荫。”(《真诰》卷7)“我今声闻力劣,智小人微。唯有启问世尊,应知济拔之路。”(《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某近离楚州,有王炼师,自云从太白山来,济拔江淮疾病,休粮服气,神骨甚清,得力者已众。”(《太平广记》卷48“李吉甫”条)“却去净慈寺修设水陆道场七昼夜,判施斛食,济拔沉冥,超度众将。”(《水浒传》第116回)“虽与仲翔从未识面,然素知其为人,义气深重,肯扶持济拔人的。”(《喻世明言》第8卷)
“拔济”连用表示“解救”义,如:“十方如来,依此咒心,能于十方,拔济群苦。”(《楞严经》卷7)“真善知识,具大慈悲,拔济迷品。”(《祖堂集》卷19)“帝尊在九清妙境三元宫中,御三气之华,宝云玉座,总校图录,拔济诸苦。”(《太平御览》卷677)“后来我师父一到,唤雨呼风,拔济了万民涂炭。”(《西游记》第44回)“休说他旧在哥门下出入,就是外京外府官吏,哥也不知拔济了多少。”(《金瓶梅》第31回)
“拔”与“济”是同义关系,“贫”、“苦”、“穷”也是同义关系,所以“济贫拔苦”才成词。“济贫拔苦”即救助贫穷困苦之人,敦煌变文中已有,明代小说中更是多见。如:“如何净心?不嫉、不姤、不谄、不诳、不憍慢、不掉举、不两舌、不恶口、无贪、无嗔、无诤、无竞、不煞、不盗、不淫、不忘、不饮酒、常行慈悲、济贫拔苦,归将有余救不足者,将安乐施危厄者。”(《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竺因此广舍家财,济贫拔苦。”(《三国演义》第11回)“家道殷实,为人心慈,仗义疏财,专一济贫拔苦,好善敬神。”(《金瓶梅》第93回)“离村十里之外,有一傅长者,专一济穷拔苦,不免去求他。”(《清平山堂话本·董永遇仙传》)
《广雅·释诂二》:“救,助也。”《广韵·宥韵》:“救,护也。”可见,“救”、“拔”、“济”也是同义关系,也可以构成同义复合词使用。“救拔”用例如:“足下今鸣笳旧乡,衣绣故国,宋季荼毒之悲已蒙苏泰,河朔倒悬之苦方须救拔。”(《南齐书·刘善明传》)“朕被幽絷,王等宜各救拔我也。”(《旧唐书·太宗诸子传》)“若记览词章之学,这般伎俩,如何救拔得他那利欲底窠窟动!”(《朱子语类》卷132)“那国王却传旨,教光禄寺大排筵宴,谢驸马救拔之恩。”(《西游记》第30回)“这黄文烨平生只是行善事,修桥补路,塑佛斋僧,扶危济困,救拔贫苦,那无为军城中,都叫他黄佛子。”(《水浒传》第41回)“拔救”用例如:“不期撞着菩萨,万望拔救拔救。”(《西游记》第8回)“我师立宏愿,常使我等遨世上,拔救众生,未必无再见时。”(《聊斋志异》卷3)“话说老残与黄人瑞方将如何拔救翠环之法商议停妥,老残便向人瑞道。”(《老残游记》第15回)
总之,从词汇学角度看,《三遂平妖传》中“济贫拨苦”的“拨”当作“拔”。“济贫拔苦”是一个并列结构词组,意为救助贫穷困苦之人,这个词最早见于口语化色彩比较浓的敦煌变文中,但是经常性地使用,则是在明代小说中。
[1] 罗贯中.三遂平妖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61,14.
[2] 冯梦龙.平妖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73.
[3] 朱德熙.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文句[J].中国语文,1985,(1):17-18.
[4] 褚半农.上海西南方言词典[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60.
[5]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9卷)[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322.
[6] 吴连生,骆伟里.吴方言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5:261.
[7] 朱一玄.三国演义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201-206.
[8] 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339.
[9] 汪祎.《三遂平妖传》校勘札记二则[J].明清小说研究,2008(1):270.
(责任编辑 尹春霞)
Two Notes of"Sansui Pingyao Zhuan"——One of the Series of the Language Study on"Sansui Pingyao Zhuan"
SHU Shaoxiong CAO Qingni
(Normal School,Huangsh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angshi Hubei 435003)
The paper put forward two uncertain questions about ZHANG Rong-qi's“sansui pingyao zhuan”(三遂平妖传).It indicates that one problem is Zi(子)in kunaozi(苦恼子)didn't mean zhi(只)or le(了).Kunaozi(苦恼子)is phrase from the wu(吴)dialect.It means pitiful or pitiful people.Zi(子)is only a suffix here.The other one is that Bo(拨)in jipinbaku(济贫拔苦)should be corrected as Ba(拔).At the first time,jipinbaku(济贫拔苦)appeared in Dunhuang bianwen with strong colloquial character.Then it was used frequently in novels of Ming Dynasty.
"sansui pingyao zhuan";emend;"kunaozi";"jipinboku"
H134
A
1671-7422(2010)04-0043-03
10.3969/j.ISSN.1671-7422.2010.04.011
2010-03-11
黄石理工学院科研项目“《三遂平妖传》词汇语法研究”(项目编号:09yjr80B)。
舒韶雄(1973— ),男,湖北蕲春人,副教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