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淑琴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 广州 510520)
谈海子、叶赛宁诗歌创作风格
崔淑琴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 广州 510520)
海子与叶赛宁是两位天才的诗人,都是一种绝望状态中的写作者,在少年时代就已对大自然的一切有着独特的感受与体验,而正是天才诗人们这种共同的儿童式的真诚、纯净与敏感,成就了诗歌的辉煌。
海子; 叶赛宁; 诗歌; 风格; 特点
海子与叶赛宁是诗歌界的天才,散文家苇岸曾说:“在世界所有的诗人当中,海子与叶赛宁有着同一的命运。他们的早期生涯最为相近。”对于生于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海子和叶赛宁来说,他们无论是在出身背景、精神气质,还是在诗歌的创作风格上都有着太多的相似。
海子生活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离世时25岁,叶赛宁生活在20世纪初的俄国,离世时30岁,他们都出生于农村,居住在城市,城市的嘈杂不仅没有隔断他们对故乡的深情,而且还使得他们的心更贴近了故乡,他们在诗中讴歌着土地、河流、田野、山峦,成为了故乡最为真诚的礼赞者。纵观叶赛宁和海子的诗歌创作,他们的诗歌就其风格而言具有以下特点: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高河镇查湾村。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 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哲学教研室任教。
海子的诗之所以能打动无数读者的心,究其原因在于他的真诚,在于他对情感的率真袒露。
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他以明朗清新的语言,唱出了诗人自己的真诚善良——愿每个人都能“在尘世获得幸福”,这首诗营造出了一种大善大爱之境,集中体现了诗人单纯而明净的特有风格,语言纯真,情感表达真实、自然。
在《重建家园》中海子的这种真诚也得到了体现:生存必须洞察/大地自己呈现/用幸福也用痛苦/来重建家园的屋顶/放弃沉思和智慧/如果不能带来麦粒/请对诚实的大地保持缄默。诗人的故土情结被泛化为大地和母亲,他真诚地讴歌大地,为乡土罩上了一层古朴而渺远的情调。
叶赛宁(1895-1925年),俄国诗人。出生在梁赞省的一个农民家庭。1912年赴莫斯科,当过店员、印刷厂校对员,同期开始诗歌创作。
叶赛宁是一个用生命写诗和把诗视为生命的人。他的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颇具磁性、让人心动。诗和生命的交融是叶赛宁诗的动人之处。他以真诚的心感受世界,以一种孜孜不倦的态度撷取外部世界的色彩、光影、声音、旋律、质感来酿造诗化世界的多彩意象。为选取酿造各种意境中的物象,叶赛宁从生活到书本,从民间文学到经典作家,从理论到实践不断积累与探索,他的诗就其所表达的感情的深度和真诚来说,都具有了一种返朴归真的艺术美。
诗人在《你多美,我亲爱的俄罗斯》里写道:“天国我不要/只须留给我自己的祖国”。在他的另一首诗《山楂果又已红熟》中写道:“故乡,生我的故乡啊/永恒的耕者和战士/如柳树下的伏尔加/你低头陷入了沉思。”都流露出一股浓浓的乡恋情怀,那是诗人赤诚的故国家园之恋。
在《我沿着初雪漫步》中,叶赛宁写到:“啊,白色的镜面的大地,你多美/微微的寒意使我血液沸腾/多么想让我那炽热的身体/去紧贴白桦袒露的胸脯/啊……多想在柳树的枝杈上/也嫁接上我的两只手臂”。这是一首描写景物的抒情诗,它袒露了诗人对于自然的深情,在面对初雪景色时,诗人没有停留在单纯欣赏雪景的层面上,而是希望白桦树与自己紧紧贴在一起,甚至希望把自己的手臂嫁接在柳树上,从而能够与自然完全融合。这种看似疯狂的想法,其实是一种真情的自然流露,这是一种渴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真挚情感。这两句诗,把作者热爱故乡热爱大自然的炽热情感推向了极致,从而也使他的诗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气息,具有了一种动人的魅力。
从两位诗人的简短生平中,可以知道他们都出生于农村,都热爱故乡,都与泥土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乡村的一切成了两位天才诗人永远歌唱的方向。
乡村景致是两位诗人诗中的主角,两位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乡村景致的美丽,同时也抒发了他们的鲜活感受,这种感受来自于他们自幼与泥土的那种血脉联系。海子诗歌的意象体系由麦子、麦地、谷物、月亮、村庄、河流、雨水等这些安徽农村的生活经验而构成。而白桦、稠李树、山楂果、田野、丛林、草地、母牛、小狗、野狐狸等,这些俄罗斯的乡村风物则构成了生机盎然、色彩斑斓的叶赛宁诗歌的意象体系。
《麦地》:“吃麦子长大的/在月亮下端着大碗/碗内的月亮/和麦子/一直没有声响”。在这里没有任何修辞,单纯地近乎直白,但却传递出一种动人心魄却又难以言传的场景与情绪,月色中端着大碗埋头吃饭的孩子,使人产生了一种想哭的感觉。
组诗《给母亲—云》:“母亲/老了,垂下白发/母亲你去休息吧/山坡上伏着安静的儿子/就像山腰安静的水/流着天空”,语言朴实无华,但儿子对母亲的一腔深情却溢于言表。
《谣曲—之四》:“月亮月亮慢慢亮/照着一只木头床/河流河流快快流/渡过我的心头肉”,有一种民间歌谣的意韵在里面,很土,但却天然、本色。
《新娘》是海子早期的爱情诗,这首诗给人以幸福和温馨之感:故乡的小木屋、筷子、一缸清水?/和以后许许多多日子?/许许多多告别?/被你照耀?。诗人用不加雕琢的语言揭示了爱情与幸福的内涵,幽静的故乡,平矮的小木屋,饭桌上的筷子,那一缸平静的清水。一幅富有农家色彩的生活画面,平静而又朴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平淡的日子在不知不觉中溜走了许许多多,而人生中的离离合合又总在不时地发生着。但正是这种平静而又真实的生活,才蕴涵着许多美质在里面。
叶赛宁的抒情诗,同样纯净与天然,“夜莺啊/你为什么忧愁/狂风呵/请给朋友捎个信/……金黄色的树林说话了/用白桦树欢快的语言”,这些景致烙上了叶赛宁所独有的色彩,对诗人来说,大自然是他心灵的一部分,是他心心相印的朋友,这种纯朴的情感,源自于他对生活的深切体验,源自于他对俄罗斯乡村生活的细致观察,源自于他对大自然痴迷的热爱。
在他的《爱的家乡啊》中,诗人描写道:三叶草身上披着金袍/和木樨草一道在田边生长/柳树像一群温和的修女/念珠发出清脆的音响。三叶草、木樨草、垂柳、修女与念珠,这一切如同童话般在诗人心中叠加着,它寄托了诗人对故乡、对土地、对俄罗斯的深厚感情。
而在《我辞别了我出生的屋子》中,诗人又写道:月亮像一只金色的蛙/扁扁地趴在安静的水面/恰似那流云般的苹果花/老父的胡须已花白一片。
对诗人来说,俄罗斯的美丽存在于纯朴、宁静的乡村里,所以在他的诗歌里,大自然中往往揉和了乡村生活、风土人情、民族文化、历史变迁及个人情感。叶赛宁的诗体现了他纯美的自然观,他将自己的一生包容在美丽的自然万物中,他敏锐地捕捉到了俄罗斯的乡土气息,用自己清新、纯净的文字描绘了千姿百态的自然物象,并且在诗歌中将自己心目中浓郁的乡愁和爱国之情有机地融入美丽的大自然中。
孤独忧伤、理想化气质是两位诗人所共有的特点。在喧闹的城市里,无论表面的生活多么风光,在精神气质上,海子和叶赛宁一样孤独、寂寞,这使得他们的诗中弥漫着无限的忧伤。
海子的诗,情调忧伤,字里行间充溢着一种柔美之情,他的诗带给了读者一种特有的审美情致。
在《二月》里,海子写道:二月的雪/二月的雨/泉水白白流淌/花朵为谁开放/永远是这样美丽负伤的麦子/吐着芳香/站在山岗上/。在诗中,没有理智,只有情感和信念。“我”在等待,寂寞、孤独,“我”看着二月的雪、雨,看着泉水流淌,花朵开放,可这一切与“我”有关吗?“我”只是在观察,置身事外。此时的海子就如同山岗上美丽负伤的麦子,带着一颗救赎的心,悲情、伤感而无助。
他的《五月的麦地》也抒发了这种孤独与哀伤:黄昏常存弧形的天空/让大地上布满哀伤的村庄/有时我孤独一人坐在麦地为众兄弟背诵中国诗歌/……给予人类生命的麦地,只有海子感受到它们的情义,只有他在为它们唱着赞歌。
在海子的爱情诗中,这种忧伤上升到一种绝望,爱情给他带来的是甜蜜的回忆,但同时更是人生的一种苦难。在《四姐妹》中,他直抒胸臆:四姐妹抱着这一棵/这一棵空气中的麦子/抱着昨天的雪/今天的雨水/明天的粮食与灰烬/这是绝望的麦子/请告诉四姐妹/这是绝望的麦子/永远是这样/风后面是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还是道路/,诗中流露出一种凄凉的美丽和强烈的世界末日感,流露出了海子寻求知音屡次失败后的绝望。
“在十月在最后一夜/穷孩子夜里提灯还家泪流满面/一切死于中途在远离故乡的小镇上/在十月的最后一夜……我从此不再写你”。在这首《泪水》中,处处是游子对故乡的诉说,处处是诗人失望孤独的情绪,“穷孩子”因贫穷而爱情受挫,诗人激励自己要斩断情丝。从中不难看出,海子内心的孤独,他只能通过写诗,独自品尝着寂寞与忧伤。
叶赛宁笔下的自然,也有着令人悲伤的情愫:我是乡村最后一个诗人/在诗中歌唱简陋的木桥/站在落叶缤纷的白桦间/参加它们诀别前的祈祷。这是叶赛宁与即将消失的俄罗斯乡村景色生离死别的心声,是他情系大自然的写照。
在叶赛宁的《窥视心灵之室的后窗》中,诗人写道:窗头挂着月/窗前拂着风/凋零的白杨树银光亮铮铮/孤独的手风琴声/迢迢的哀怨/是那样的亲近/又那样遥远/不祥的歌声在笑/又像在哭/……诗的情调美丽而忧伤,无论是月、风还是白杨树、手风琴甚至是歌声,都笼罩在一种深深的哀愁之中,这种忧伤又是透明的纯净的,它可以引起人的同情,却不会使人消沉,它让人从中体味出一种美感,这情感与俄罗斯的大自然结合得如此完美,使人觉得叶赛宁和他的诗,就是俄罗斯的自然本身,就是一片忧郁的秋天的白桦林。
叶赛宁的忧伤还体现在城市及工业文明对乡村自然美的破坏上,在叶赛宁笔下,城市和乡村是对立的,乡村的一切生命,包括动物和植物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厄运。在他的《四旬祭》中,诗人把乡村比作一头想与火车(城市与工业的象征)抗衡的马驹,诗人“为正在消失的亲切可爱的东西而忧伤”,为“麦秸的俄罗斯”的逝去而无限惋惜。
乡村是海子与叶赛宁的精神家园,在现代工业文明的步步紧逼面前,想永远保留温馨宁静的家园,无异于乌托邦的幻想,失去家园,诗人也就失去了存在之根,成为精神上的流浪者,悲剧也就不可避免。
海子的诗意象突兀、神秘,给人印象十分深刻。“秋天深了/神的家中鹰在集合/神的故乡鹰在言语/秋天深了/王在写诗/在这个世界上/秋天深了/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
在这首短诗中,“秋天深了”出现了三次,但并不使人感到重复。从修辞来说,诗人用了反复,从具体含义来说。第一个“秋天深了”是指大自然的秋天;第二个“秋天深了”是指“王”写诗的那个秋天,隐含着诗人在写作上已有了一定的收获;第三个“秋天深了”是指诗人所处的那个残酷的现实,隐含着秋天的肃杀和无情。大自然的秋天是鹰的秋天,预示着有丰硕的收获;诗人的秋天里,诗人奋斗着,收获着;现实的秋天则最让人伤感,“失的失了,得的未得”,诗中的意象充满了孤傲、寂寞、神秘的特点,这是诗人特有气质的反映。
海子诗歌中的神秘,来自于他对生命的描摩和畅想,来自于他对宗教及民间文学的兴趣。在他的长诗《但是水,水》中,字里行间充满了一种近乎神秘的玄思意味,每一个寓言故事的确切寓意,某些关节处的先知式的预言性,都使他的诗呈现出巨大的艺术穿透力。正如诗人自己在诗中所写“从此我用龟与蛇重建我神秘的内心”。在海子看来,所谓的艺术,就是在天、地、人、神和动物的综合观照中收聚于诗人内心的一种神秘意念,它是能穿透一切,达到一切神秘的生命大磁场。
叶赛宁前期的诗歌也带有浪漫主义情调和神秘主义色彩,只是他不故弄玄虚,不故作深奥,这位“天才的乡村歌手”,在他短暂而辉煌的生命旅程和诗歌创作中,抒写了大量歌颂俄罗斯乡村生活和景色的抒情诗,展示出人与自然和谐平等的生活画卷,徜徉于静穆、浪漫和迷人的叶赛宁田园诗境中,俄罗斯大地幽蓝而神秘、灵动而和谐的意象与情韵,无不以独特的魅力感染着人们。
如《我沿着初雪漫步》:“我沿着初雪漫步/心中的力量勃起像怒放的铃兰/在我的道路上空/夜晚/把蓝色小蜡烛般的星星点燃”。最后一句“夜晚/把蓝色小蜡烛般的星星点燃”,诗人以拟人的手法,新奇而贴切的比喻,营造出宁静、恬淡、充满神秘的梦幻般的意境,使雪后夜晚的景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海子与叶赛宁这两位天才的诗人,从本质上说都是一种绝望状态中的写作者。早慧的他们在少年时代就已对大自然的一切有着超乎寻常的心领神会,而正是天才诗人们这种共同的儿童式的纯净与敏感,才成就了他们诗歌的辉煌。虽然两位天才的诗人,生命如彗星般短暂,但他们的诗却以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在20世纪的诗坛上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1] 苇岸.大地上的事情[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2] 海子.海子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3] [俄]叶赛宁.叶赛宁诗选[M].顾蕴璞,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4] 余徐刚.海子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
[5] 燎原.海子评传[M].长春:时代文学出版社,2006.
AbstractHai Zi and Yecenin are two gifted poets,in essence,they are a desperate state of the writer.Precocious youth had in all of nature has a unique feeling and experience,and it is genius poets of this common child -like faith,pure and sensitive to th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of their poetry.
Key wordsHaizi;Yecenin;poetry;style;feature
Haizi and Yecenin’s Poetry Styles and features
CU I Shu-qin
(Departm ent of Hum anities,Guangdong Polytechnic Institute,Guangzhou GuangDong510520)
I207
B
1671-4733(2010)04-0109-04
DO I:10.3969/j.issn.1671-4733.2010.04.034
2010-10-25
崔淑琴(1964-),女,河南许昌人,副教授,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及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电话:13316157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