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平,常贯儒
(1.黄山学院教务处,安徽黄山245041;2.黄山学院化学系,安徽黄山245041)
聚醚硅油消泡剂的合成工艺及复配研究
陈国平1,常贯儒2
(1.黄山学院教务处,安徽黄山245041;2.黄山学院化学系,安徽黄山245041)
在简要概述了改性聚醚硅油消泡剂的种类和特性的基础上,综合介绍了聚醚改性有机硅消泡剂合成工艺条件及其乳液复合消泡剂复配过程主要成分选择的一般规律和技巧,并对聚醚改性有机硅复合消泡剂的消泡机理、失活原理进行综述。
有机硅;聚醚;消泡机理;失活;再生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有害的泡沫,不仅操作不便,影响生产和产品的质量,甚至破坏生产设备,极大地降低生产能力,故国内外在许多工业领域都使用消泡技术,如化工、纺织、印染、造纸、食品、医药、涂料、发酵、纤维合成、金属加工等各个领域。仅在石油行业中,采油、钻井、油气分离、常减压蒸馏、石油发酵、延迟焦化、芳烃抽提及润滑油加工等过程都需要使用消泡剂。
目前国内外市场上的商品消泡剂品种繁多,性能各异,按消泡剂的形式可分为油型、溶液性、乳液型、粉末型和复合型;按消泡剂的组成可分为聚醚型、有机硅型、非硅型和硅醚混合型;无论哪种消泡剂,除了发泡体系的特殊要求外,均应具有以下性质:[1,2]
1.消泡性能好,用量少;
2.加到起泡体系中不影响体系的基本性质;
3.表面张力低于起泡液;
4.扩散性、渗透性好;
5.化学性质稳定,耐热、耐氧化性好;
6.气体溶解性、透过性好;
7.不溶于起泡液。
甲基硅油作为消泡剂,具有低表面张力、低水溶性、高活性、低挥发性、化学惰性、无生理毒性等特性,消泡速度快、抑泡时间长,适用面广,但耐高温、耐强碱性弱;而聚醚类消泡剂,虽然扩展系数大,水溶性好,耐高温、耐强碱,但消泡速度和抑泡时间都不太理想。近年来,聚醚改性聚硅氧烷成为国内外研发的热点。通过聚醚接枝或嵌段改性,发挥出了两种组分的协同性能,亲水性的聚醚链段赋予自乳化性,疏水性的聚硅氧烷链段赋予其低表面张力,降低聚硅氧烷在油体系中的亲和性及溶解度,增加其水溶性,不仅提高了消泡和抑泡性能,还赋予其优良的耐热性、耐酸碱、抗老化、电绝缘、柔软性、无毒无味、储存稳定及使用方便等优点。
聚醚改性聚硅氧烷的合成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缩合法制Si-O-C型聚醚硅油;另一种是氢硅化法制Si-C型聚醚硅油。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以硅氢加成法制Si-C型聚醚硅油为例,探讨了原料聚醚有机硅消泡剂中Si-O键不同聚合度、聚醚链段大小及分子结构对消泡剂性能的影响。
因为聚醚在硅油链段中空间排布不同,聚醚硅油的水溶性、自乳化等性能也会改变,从而影响消泡剂性能,恒定消泡剂配方及聚醚硅油用量,以烯丙基聚氧乙烯醚硅油为例,测定端基侧基对消泡剂性能的影响。受于空间结构的影响,侧链型聚醚有机硅比端基型聚醚有机硅自乳化性能好,可提高聚醚硅油的浊点,改善消泡剂在发泡液中的亲疏性,从而降低消泡剂的消泡、抑泡性能。采用甲基封端烯丙基聚醚的产品较采用未封端烯丙基聚醚的产品具有更低的表面张力和泡沫高度。这是由于端甲基较端羟基具有更低的能量和疏水性能,[3]且浊点有较大幅度的降低,这一点更有利于实现低温消泡性。
聚醚链段中,聚氧丙烯链段(PO)增加会提高共聚物的疏水性,而聚氧乙烯链段(EO)增加会提高其水溶性。聚氧丙烯醚基团的引入,减小了消泡剂体系在起泡液的亲水性,降低了浊点,可改善消泡剂性能。随着聚醚链中PO数的增加,消泡和抑泡性能越明显,但乳化越难、稳定性越差,不利于贮存。随着聚EO数的增加,消泡及抑泡性能都呈现出下降趋势,这是由于聚氧乙烯醚链段的增加亲水性能,使其浊点上升,不足以保证有足够的亲油性,导致消泡速度急剧下降。又因聚氧乙烯醚链段增加,改变聚醚硅油的表面活性,反而在体系中引起了助泡作用,进而影响其抑泡性能。[4]因此必须保证共聚物中的疏水部分聚硅氧烷和聚氧丙烯醚有较长的链,亲水部分聚氧乙烯醚的链长不能太长。
随聚合度增大,硅氧烷链的增长,其亲油性增强,浊点下降,消泡和抑泡性能均明显改善,尤其当分子质量达到18000时,消泡剂的抑泡时间明显增长,但同时聚醚硅油的黏度也在上升,疏水性过强,分散性减弱,且在复配工艺中乳化困难,其产物极不稳定,[5]消泡性能反而变弱。低黏度甲基硅油消泡性能好,高黏度甲基硅油抑泡性能好,为提高消泡剂抑泡性能,在探索实验的基础上,[6,7]取黏度20000mPa·s的甲基硅油和5000mPa·s为宜。
由于不同的生泡体系具有不同的性质,每一种消泡剂的适用范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新的高活性消泡组分的不断发现,复配组分协同效应研究的不断深入,那些组分结构单一、经济效益较差的消泡剂将逐渐被多功能、高效率的复配型消泡剂取代。纯聚醚改性硅油消泡剂本身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自乳性,不需添加其他表面活性剂也有较好的消泡抑泡性能,但成本过高限制了它在工业生产中的大量使用,通过利用价格低廉的乳化剂、稳定剂和其他类消泡剂与聚醚硅油复配,可改善消泡剂浊点,显著提高消泡、抑泡性能,减少消泡剂用量,降低消泡剂的使用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常见的聚硅氧烷聚醚共聚物复配有多种组合方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共聚物与聚醚的复合;
2.共聚物与聚硅氧烷复合;
3.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共聚物复合;
4.共聚物与硅膏的复合;
5.配制成乳液、溶液或固体粉末。
复配实验最主要的依据就是消泡剂消泡时间和抑泡时间的改善,其次还要考虑稳定性、水溶性等性能的改变。以共聚物与硅膏的复配实验为例,研究溶解度、粘度、浊点、乳化剂的亲水亲油值等等,对消泡剂复配工艺及消泡性能的影响。
二甲基硅油也是消泡剂的常用主体成分,其用量及适用粘度的一般规律是起泡液粘度越低,选用的硅油粘度应越高,而粘度大的甲基硅油溶解度小,抑泡时间长,但乳化困难;反之,起泡液粘度越高,选用的硅油粘度越低,易分散于起泡液中起消泡作用,但溶解度大,抑泡时间短。甲基硅油在乳液中的含量也应适中,若用量太低,消泡效果差,若用量太高,则不易乳化。
气相二氧化硅(白炭黑)比表面积大,密度小,易分散,未经疏水处理显亲水性,在有机相中难以浸润和分散;经疏水处理后的表面羟基含量减少,聚集倾向减弱,表面自由能降低,由亲水转为疏水,与有机相的浸润性、分散性得到改善。气相法白炭黑常用来增强硅油在起泡体系中的分散能力,增加乳液的稳定性。[8,9]作为刺破泡沫的“针尖”,气相白炭黑分散体的粒径在10-25微米之间,便于插入泡沫膜表面,降低插入阻力和泡沫排水的时间,增加消泡剂分散体插入泡沫膜表面的深度,提高破坏油-水-空气膜的能力,加快消泡速度。如果分散体粒径太小,消泡剂分散体与泡沫膜作用加强,导致从泡沫膜排水时间变长,故消泡时间变长,容易引起消泡剂失活,粒径太大则硅油和硅粒容易分离,最终导致消泡性能丧失。
Span、Tween类乳化剂有着与硅油相似的化学结构,HLB值(硅油大约为8-11)相接近,在硅油的乳化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乳化剂的用量也要讲究,如果量太多,虽然稳定性改善,但乳液会过于粘稠,消泡效果下降;若用量太少,则乳液不稳定,易分层。在选择乳化剂时,一般多选用几个HLB有一定差别的乳化剂进行复配,效果较采用单一的乳化剂好。
由于聚醚硅油具有自乳化能力,与甲基硅油/改性白炭黑共同作用,增加了乳液的稳定性及其在水中的分散性,能够发挥组分间的协同增效作用,从而使消泡剂的消泡效果明显改善。[2,10,11]研究发现,在一定用量范围内,随加入聚醚硅油量的增加,消泡时间变短,抑泡时间延长。
在低温下,聚醚链中氧原子与水中氢原子形成氢键,成为亲水的曲折型,也携带着聚硅氧烷链均匀地扩散到水中,类似于溶解状态。而在温度升高时,氢键被破坏,曲折型链转化为锯齿链,失去了亲水性,变为不溶解状态。这种逆溶解性,可以很方便地根据体系所需消泡的温度来选择具有相应浊点的聚硅氧烷聚醚型消泡剂,有力地提高了聚硅氧烷应用性能,还可以用于低温不溶解于水的体系中,用低于其浊点的冷水,将溶解状态的消泡剂冲洗干净。若聚硅氧烷链段与聚醚链段比例固定,提高聚醚链中聚氧丙稀的比例,会减小共聚物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浊点。
当体系产生大量泡沫后,加入消泡剂,低表面张力的分子立即散布于泡沫表面,快速铺展,形成很薄的双膜层,在表面张力的引导下进一步扩散、渗透,层状入侵,使其膜壁迅速变薄,泡沫同时又受到周围表面张力大的膜层强力牵引,这样,致使泡沫周围应力失衡,导致“破泡”。不溶于体系的消泡剂分子,再重新进入另一个泡沫膜的表面,如此重复,所有泡沫,全部覆灭。[12]根据聚硅氧烷消泡剂“桥连-拉伸”和“桥连-反润湿”[13,14]的消泡机理,消泡剂分散体进入泡沫膜表面形成的铺展硅油膜变为不稳定的油桥是消泡的关键。
消泡与消泡剂失活是一个多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聚硅氧烷消泡剂在消泡过程中消泡性能逐渐减弱,往往伴随着硅油和疏水的二氧化硅硅粒的分离、硅油组成的改变、消泡剂分散体粒径的变小、铺展油层的消失和白色絮凝物的出现。分析了失活过程中消泡剂分散体粒径大小和分布,泡沫体系的表面张力、插入阻力,硅油铺展层的厚度,对消泡剂失活的原因形成了如下认识。
一般来说,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硅油不溶于发泡体系中,但是消泡剂中一些小分子硅油,易被表面活性剂分子增溶,致使消泡剂组成改变,当消泡剂分散体中硅粒质量分数>10%,硅油-硅粒之间的作用力强,硅油铺展油层要“克服”硅粒-硅油之间的结合力,所以其铺展速率会降低,[15]消泡能力减弱。
Kozo和Denkov二人研究发现,[16,17]消泡剂失活的主要原因是消泡过程中消泡剂分散体的粒径变小,使消泡剂分散体与泡沫膜作用加强,导致从泡沫膜排水时间变长,故消泡时间变长。
在泡沫膜上形成的硅油层是消泡的先决条件,但在消泡过程中,消泡剂分散体在泡沫膜上形成的硅油油层会被逐渐地乳化而进入溶液,导致消泡性能降低。可以说,消泡-失活的过程是硅油层在泡沫膜上铺展-油桥形成/乳化的过程。硅油层刚进入泡沫膜表面时,铺展速率大,但伴随着消泡过程的进行硅油不断乳化,铺展速率逐渐降低而形成的油桥减少,当泡沫膜上无铺展硅油油层时消泡剂则失活。
Bergeron等人[18]研究发现硅油铺展油层的乳化、消失过程和溶液黏度、表面张力有关,低表面张力(417mN/m)可加快硅油的乳化速度和消泡剂分散体粒径变小的速度。溶液黏度高,则硅油铺展能力和桥连系数大、硅油铺展油层的乳化速度慢、消泡剂分散体粒径不易变小,但是黏度高不利于消泡剂在泡沫膜上的铺展和分散,因此最佳的消泡能力是在溶液黏度和表面张力二者一定的平衡点出现的。
聚硅氧烷消泡剂体系中作为活性成分的疏水固体颗粒在与表面活性剂溶液长时间接触时,会从消泡剂分散体中逐渐脱离进入溶液中。这些失去硅粒的消泡剂分散体因插入阻力大而无法进入泡沫膜表面,而一部分已经进入泡沫膜上的硅油分子会被吸附到固体颗粒表面随之进入溶液,使得在泡沫膜上的消泡剂分散体的疏水性下降,亲水性增强,最终导致消泡性能丧失。
在消泡剂的失活过程伴随着一些白色絮凝物的形成,由于絮凝物中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硅粒和硅油之间的黏合力大,无法释放出能在泡沫膜表面铺展的硅油油层,导致消泡剂组成变化而丧失了消泡能力。失活的消泡剂中加入硅油,消泡活性可再次恢复,这主要是由于消泡剂分散体粒子中的硅油-二氧化硅硅粒比例达到最佳的状态并在泡沫膜上又形成了新的具有高消泡活性的硅油铺展油层。
[1]李想.有机硅消泡剂的消泡机理及其应用[J].化学工程师,2009,(1):47-48.
[2]胡伟.聚醚改性有伪乙硅消泡剂的合成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3]李莉,李欢玲.纺织用聚醚改性聚硅氧烷消泡剂的研究[J].有机硅材料,2009,23(2):98-102.
[4]安秋凤,郭锟,等.聚醚-b-聚硅氧烷的合成、表征及其在消泡剂中的应用[J].有机硅材料,2008,22(6):344-348.
[5]安秋凤,郭锟,等.聚醚有机硅的合成及其在消泡剂中的应用[J].纺织学报,2009,30(6):90-93.
[6]李春静,卢义和,等.聚醚改性聚硅氧烷消泡剂的合成及复配[J].河北化工,2005,(5):20-23.
[7]陈晓军,包宗宏,等.耐高温强碱有机硅消泡剂的研制[J].日用化学工业,2009,4:(39),230-233.
[8]黄良仙,安秋凤,等.高效乳液型有机硅消泡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9,27:(1):37-40.
[9]谢文峰.高效复合有机硅消泡剂的研制[J].化学世界,1996,(7):364-367.
[10]李春静,卢义和,宫素芝,等.消泡剂的发展概述[J].四川化工,2005,8(6):20-23.
[11]周恒.有机硅消泡剂的制备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8.
[12]赵玉索.有机硅消泡剂的研究及发展[J].浙江化工,2007,38(3):12-15.
[13]DENKOV N.Mechanism action of mixed solid-liquid antifoams.2.stability of oil bridges in oam films[J].Langmuir,1999,15(24):8530-8542.
[14]左晶,李临生,安秋风,等.聚硅氧烷消泡剂的失活和再生机理[J].日用化学工业,2005,35(3):167-170.
[15]KRASTANKA G,DENKOV N,et al.Model studies on the mechanism of deactivation(exhaustion)of mixed oilsilica antifoams[J].Langmuir,2003,19(17):3084-3089.
[16]KOZO K et al.Mechanisms for antifoaming action in aqueous systems by hydrophobic particles and insoluble liquids[J].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1994,166(1):225-238.
[17]DENKOV N.Mechanisms of foam by oil-based antifoams[J].Langmuir,2004,20(22):9463-9505.
[18]BERGERONV,COOPERPetal.Polydimethysiloxane(PDMS)-based antifoams[J].Journal of Colloids and Surfaces,1997,122(3):103-120.
责任编辑:胡德明
Abstract:Based on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olyether modified silicone defoamer,the synthesis conditions of polyether modified polysiloxane defoaming agent and the general rules and techniques selecting main components are introduced.Moreover,the deactivation and reactivation mechanism of polysiloxane-polyether antifoamers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organosilicon;polyether;defoaming mechanism;deactivation;reactivation
The Synthesis and Compounding of Polysiloxane-polyether Defoaming Agent
Chen Guoping1,Chang Guanru2
(1.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245041,China;2.Department of Chemistry,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245041,China)
TQ219
A
1672-447X(2010)04-0028-04
2010-06-13
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kj2010A313);黄山学院自然科学研究项目(2006xkjq007)
陈国平(1956-),安徽黟县人,黄山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