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强
(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处,河北沧州 061001)
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还贷高违约率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于志强
(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处,河北沧州 061001)
文中详细分析了高校国家助学贷款高违约率的原因。并针对高违约率的现状,提出了有效的应对措施。
高校;助学贷款;违约;贫困学生
1999年国家助学贷款作为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政策正式出台。经过一年的试点,于2000年全面铺开。自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开展以来,利用国家助学贷款确实解决了一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求学问题,圆了许多贫困学子的大学梦。但是这项本应是借贷双方共同受益的政策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充满了崎岖与起伏。
2003年首批享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毕业,进入了还款期,在偿还贷款的过程中各种问题都浮出了水面。虽然在贷款回收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由于学生就业区域广泛、居住地、联系方式经常变动等实际情况,银行和高校仍然深受贷款学生高违约率的困扰。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在有关会议上指出,截止到2005年10月底,某省助学贷款违约率为28.4%,极大影响了银行发放助学贷款的积极性。随后几年,多家商业银行大幅削减助学贷款金额甚至停止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即便是仍在办理助学贷款的银行,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方式也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主要的改变体现在:提高高校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金比例,并将原来由银行负责的贷款回收工作改为由高校负责。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改变,从根本上说还是银行方面为了降低贷款偿还过程中的高违约率,那么助学贷款的高违约率到底原因何在呢?
助学贷款之所以出现高的违约率,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贷款学生就业难,还款压力大。大学生就业难是造成还贷违约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大幅增加,大学生找到专业对口、待遇满意的工作并非易事。况且,受大学精英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大学毕业生对心目中理想的工作期望值过高,造成心理的预期与现实的情况反差过大,致使毕业初期工作不稳定,直接影响了助学贷款的按期偿还。
2)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造成少数学生诚信缺失。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全国联网的个人信用系统,个人信用制度只在某些地方或行业中起到较大的作用,远远不能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诚信缺失的行为缺乏有效地惩罚、制约措施,致使少数贷款学生自以为聪明钻制度的空子,丧失诚信、恶意违约,甚至拒接银行、学校的电话,拒收邮件,一躲了之。
3)贷款追偿机制不够完善,缺乏对还款的制约因素。在贷款偿还过程中,银行作为债权人在追偿贷款的过程中有充分的法律依据,因此,银行应该作为贷款追偿的主要部门。学校作为见证单位,应及时向银行提供借款人的最新信息、动向,主动联系借款学生,督促其按时还贷。但是往往银行系统内部之间的联动不够统一,难以高质量完成。另外就是贷款学生毕业后没有一个有效地还款制约机制,仅靠道德与诚信难以保证还款质量。国家相关政策保证了贷款学生的合法权益,但是当贷款学生毕业离校后,由于银行对学生没有切实有效的制约机制,出现较高的还款违约现象也在预料之中。
4)还款协议理解不透彻,履行不到位。高校贷款学生在毕业前都要与银行签订还款协议,这一协议的签定意味着学生与银行之间就还款方式、时间、金额等要素进行了法律上的约定。学生应该按照还款协议的要求按期还款。然而,个别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协议当中规定的相关内容,致使偿还贷款时经常出现延误、出错的现象。另外,学生毕业初期因探家、工作等原因流动性较大,由于学生的粗心大意造成协议的丢失、遗落等情况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出现后,学生往往不会主动与银行、学校进行联系,而是被动的等待来自银行、学校方面的催促,这样一来势必会造成还贷违约率的增加。
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经过将近10年的开展,逐渐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制度和措施。但是,对于高违约率的问题,单靠学校和银行是无法彻底解决的,只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真正突破国家助学贷款的瓶颈。
诚信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结合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深入到学生课堂中去,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同时针对贷款学生进行更为具体的诚信教育,把履行还贷约定作为诚信教育的重要内容,制定近期、中期、长期的诚信教育规划,贯穿于贷前、贷中、贷后等贷款全过程。学校资助管理中心和银行方面要经常与贷款学生进行座谈,聘请有关专家进行讲座,正面宣传诚信与法制方面的有关知识。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带着感情来进行宣传教育工作,从内心打动学生、鼓励学生,教育他们正确看待贫困,通过刻苦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为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靠自己的能力摆脱贫困。教育他们吃水不忘挖井人,诚实守信、积极履行还贷义务,为学弟学妹们做出榜样,以实际行动回报党和国家以及社会的关怀。
另外,教育过程中还要特别强调诚信丧失、违约失信对他们的人格、信誉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同时还要承担严重的法律后果。让贷款学生从拿到贷款时起就树立起诚信意识,自觉维护自己的信誉,在信用记录上记上光彩的第一笔。
个人信用机制的完善是保证助学贷款有效偿还的重要保障。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国家、社会、学校等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和推动。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有着先进的经验,很多国家个人的信息都已做到了全国联网,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信用体系。如果一个人有了不良的信用记录,这个记录将始终跟随着他,将会对他在求职、贷款、购物时处处受限。因此,诚信不能仅仅依靠个人的人格,更应该建立在具有法律基础的信用体系之上。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还很不完善,社会信用环境还不太理想,个人信用机制的完善还只能在部分地区和行业中应用。目前情况下,不能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来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政府应在借鉴各国建立国家信用体系经验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制定政策、协调有关部门开放数据、组织建立统一的数据检索平台、引导建立行业协会等措施积极推动信用体系的发展,争取在较短的时期内,初步建立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为社会信用体系能自行运营和发展奠定基础,并提供制度上的保障。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率先建立大学生信用体系,并作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一部分率先进行开发与建立,也不失为一种思路。
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无疑是解决助学贷款还贷难的根本途径之一,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目前尚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在当前的条件下,为降低助学贷款的还贷违约率,保障助学贷款政策的良性发展,还应加强对贷款学生还款的制约措施。国家应在学生利益与银行利益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以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例如,国家教育部门可专为贷款学生出具制式毕业证明书,讲明该证书的效力以及使用范围、使用期限等。并在学历注册过程中有所区分,注明该学生的贷款情况等。通过这些措施,既能使贷款学生在一定阶段内就业、进修、职称等方面不受影响,同时,又强化了贷款学生的还款意识,形成有效制约机制,促进贷款学生早日、按期还贷。总之,在现阶段对贷款学生加强制约将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现有的助学贷款还款方式大多为按贷款年限到期一次性还清贷款本息或分期等额偿还本息。还款方式较为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各种还款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应推出更为灵活多样的还款方式,供学生自由选择。但不宜过多延长还款期限,因为这样虽然可以缓解短期的还款困难,也会长时间的牵扯银行、学校、贷款学生的精力,并增加贷款利息,延长助学贷款运转周期。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在还贷方式上有所改变呢?例如,学生仍按规定分期还本付息,但还款金额有一个弹性范围,学生可根据该时间段的经济状况决定按照还款范围自由选择还款金额。或者在具体还款时,采取每段还款金额逐步递增的方式,这种形式与学生毕业后经济条件逐渐好转的情况相吻合,使贷款学生每次还款时都不至于影响到正常的工作与生活。当然,具体操作需要由银行方面进行具体论证,研究其可行性。只要银行能够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推出多种还款方案,这样既能保证银行的效益,又体现出对贷款学生的关心。
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是指由学生原户籍所在地金融机构办理、同样享受财政100%贴息、用于支持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一种助学贷款形式。由于生源地助学贷款将学生的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作为共同借款人,大大降低了因学生毕业后的流动性而带来还款不确定性。生源地助学贷款作为国家助学贷款的有益补充, 2000年以后,全国多个省份经过试点实行,不断的总结经验,完善运行机制,目前已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例如河北省于2008年11月底,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下发了《河北省生源地助学实施办法(暂行)》。新政策对原有政策进行了补充与完善,扩大了贷款对象;延长了贷款期限;设置了本金还款宽限期;特别是明确了风险补偿机制。新政策更加规范、具体,对贫困学生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健康发展与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形成了助学贷款“两条腿走路”的良好格局。
国家助学贷款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帮助高校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大举措。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在不断完善的政策支持下,如何在工作实践中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落实好,需要各有关部门带着感情开展、落实这项工作,时刻关注贫困学生的健康发展,认真执行国家政策,积极稳妥的工作,避免有令不行或畏难不前的现象出现。同时更需要借款学生的诚实守信、积极履行责任义务。不管是借贷双方、高校,还是各级管理部门应共同努力,克服工作中的难题,有效地促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1] 苏宁.中国诚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EB/O L].(2006-01-16)[2009-08-02].http://www.pbc.gov.cn/detail. asp?col=4200&ID=199.
[2] 桂丽.国家助学贷款的困境与对策建议[J].经济师,2005,(1):98-99.
[3] 施红.如何促进国家助学贷款良性发展[J].理论界,2004,(4):232-233.
[4] 王燕芳.从学生欠贷不还看国家助学贷款的完善问题[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1):17-19.
(责任编辑:马香普)
F832.4
A
1008-3782(2010)01-0074-03
2009-12-03
于志强(1974-),男,河北沧州市人,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政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