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荣
(伊春职业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黑龙江伊春 153000)
浅析高校“两课”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
于海荣
(伊春职业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黑龙江伊春 153000)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建设人才的重要基地,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和先行者。高校的“两课”必须抓住生态文明建设的契机,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途径,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意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的进步。
高校“两课”;生态文明;教育途径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的做法日益不可取。正是这种清醒,推动着人类文明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即预示着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文明时代,即生态文明建设时代。高校的“两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必须抓住生态文明建设的契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意识,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的进步,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建设人才的重要基地,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和先行者。所以,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进而带动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是高校的重要任务。
目前,高校有关生态文明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开展,但还没有真正找到与高等教育相契合的生态文明教育的切入点。如何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真正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素质?怎样把生态文明教育深入到教学过程中,与学科和专业有机结合,尤其怎样与“两课”的教学有机结合?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和渠道是什么?这些都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过去由于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视不够,没有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战略的高度,导致人类对自然无度开发和无情掠夺。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结果。大学生作为最活跃、最富朝气、最有创造力的群体,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生态文明的意识、生态文明的素质如何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成败,甚至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成败。大学生能否肩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任,这是让我们忧虑的问题。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就在于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科学、合理、规范地行使人类自身的行为权利,改变人类与自然相处的行为模式。作为高校要真正做到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必须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作为“两课”更要担负起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任务,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首先,将生态文明教育先纳入到“两课”教学的第二课堂即实践教学,并逐渐引入第一课堂,最终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将生态文明纳入“两课”的第二课堂,作为实践活动项目加以推进和实施。在假期布置调研,让大学生对自己生活的地方的生态文明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写出调研报告,通过对一些生态状况的了解,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体会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这样不仅解决了生态文明教育进不了课堂的问题,也解决了生态文明教育推进缓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把有关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知识,纳入到“两课”的课程内容当中去,主要是纳入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两门课程中。这两门课程与时代联系比较紧密,并且与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密切相关。系统性的课堂教学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从我们对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认识来看,确立这一指导思想一点也不为过。在课堂教育活动中加强大学生对生态环境现状的认识,强化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规律、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流动的基本规律和生态平衡规律等“三大规律”的教育,强化大学生的生态意识觉悟和觉醒。同时,在“两课”的其他课程讲授过程中,适时地根据课程内容结合生态文明知识和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状况,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素质,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从而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其次,高校“两课”教师通过举办生态文明教育讲座,组织讨论会以及开展生态文明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举办生态文明教育讲座,组织讨论会,开展生态文明知识竞赛可以使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有系统的了解,尤其能够了解我国和当地生态文明状况。使学生明白,地球上多样的生命形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基础,地球现有状态既是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也需要生命活动的调节、控制来维系。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和保护地球环境,对人类生存具有同等重要意义。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赖和自然对人的包容。同时使学生意识到,对地球上飞禽走兽、自然景观的珍视、爱护不仅是热爱生活的表现,更体现了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操。使学生树立起生态道德善恶感、良知感、正义感和义务感,把保护生态环境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再次,高校“两课”教学机构可以创办生态文明教育主题网站。
网络作为继广播、报纸、电视之后的新兴媒体,其传递方式之简便、信息量之大、传递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网络的发展,为人们拓宽视野、更好地了解世界,在世界范围内吸纳优秀的文化遗产,传播文明,以宽广的眼界看待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必须抓住网络这个阵地,抢占信息网络这个“制高点”,让生态文明教育搭上网络快车。因此,高校“两课”教学机构可以创办生态文明教育主题网站,设置生态文明栏目,定期剪贴一些相关的知识,让学生时时了解和掌握我国以及世界各国生态文明的现状,了解生态环境恶化、物种锐减、气温升高、沙漠化加剧、能源危机的程度,了解工业文明造成的污染和危害以及工业污染和化学农业的污染是怎样通过生态学的基本规律 (如食物链)产生作用,进而对人身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从而促使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和觉悟。大学生是掌握当代科技知识的主要群体,同时他们更能够接受新生事物,是传播和实践生态文明的新生力量,他们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和觉悟,生态文明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生态文明素质,进而有利于提高国家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最后,高校“两课”教学机构可以协助学校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营造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高校“两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有责任协助学校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协助学校建立健全与环保法律、法规相结合的和谐统一的制度体系,鼓励与校园生态文化相协调的思想行为,抑制与校园生态文化相背离的思想行为,以此强化大学生生态行为是非观念,坚定生态道德信念。协助学校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环保活动,倡导节约水电、适度消费、文明修身,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道德意识。可以协助学校设立“曝光台”,对学生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实施监督,通过板报、广播、校园电视等形式,对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方面做出积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进行宣传和表彰,营造一种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光荣,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可耻的舆论氛围。还可以协助学校借助“世界环境日”、“地球日”、“世界水日”、“环保宣传月”、“环境文化节”等主题宣传日,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题,举办摄影、征文、演讲、展览、绘画等形式多样的大型活动,宣传环境保护的科技知识、法律法规,倡导绿色消费,使生态道德深入人心,形成关爱生态、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浓厚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使大学生耳濡目染地受到积极影响,唤起他们深层次的生态环保意识,逐步提升生态道德情感。
大学生正值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日趋稳定、成熟的重要时期,适时地对大学生进行生态价值观教育,培养其良好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素养,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观念,激发其保护生态环境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可以为明天的全社会普及生态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为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更好的条件和保障。当前,在高校要切实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点,共创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
[1]王强.关于高校生态文化教育的探讨 [J].江苏高教,2007,(2).
[2]曹迎.论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J].绿色中国,2006,(21).
[3]刘经纬,赵晓丹.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模式与途径研究[J].教育探索,2006,(12).
D641/X-4
A
1674-6341(2010)01-0093-02
2009-12-03
于海荣 (1964-),女,黑龙江伊春人,副教授,从事经济全球化与道德体系重建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卢宏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