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红卫,阳海燕
(1.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2.海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柳絮池塘淡淡风*
——西昆体后期领袖晏殊之诗风研究
唐红卫1,阳海燕2
(1.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2.海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西昆体后期领袖晏殊因为不满于前期西昆体诗人的过于雕琢堆砌、浓艳脂腻,所以通过努力追求清境,推崇气象,导致自己的诗歌取得了清新雅丽的不俗成就,受到后人称赞。
晏殊;诗风;西昆体
西昆体后期领袖晏殊登上诗坛时,正是杨亿等前期西昆体诗人名动天下之际,他们以李商隐为榜样,在艺术上极力追求富丽典雅的格调、雕饰的辞藻、华丽的色调以及含蓄的意蕴。它一方面表现了文人审美趣味的高层化要求对白体末流肤浅鄙陋之弊的不满和替代;另一方面以丰赡开阔的艺术风貌纠正了晚唐体诗风的小巧细碎之偏。不过前期西昆体的学习模仿不得法者也产生出了浮靡、堆砌等毛病,从而被指责为“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纂组。”[1](P280)作为后起之秀,晏殊的诗歌具有什么样的风格呢?本文拟通过其作品来细剖之。
钱钟书先生曾言:“夫一家诗集,词意重出屡见,藉此知人,固其念兹在兹,言之谆谆。”[2](P397)叶维廉先生说:“一个声音从黑字白纸间跃出,向我们说话,其它的声音,或远远地回响,或细语提醒,或高声抗议,或由应和向更广的空间伸张,或重叠而剧变,像一个庞大的交响乐队,在我们肉耳无法听见的演奏里,交汇成汹涌而绵密的音乐。”[3](P65)这个词或声音在晏殊诗歌中就是“清”。“清”字共28次,①当然,28处中,个别句子的“清”字与诗境无关,但晏殊尚有很多诗虽营造了清境却未用“清”字。是晏殊诗歌所有形容词中出现次数最多的:
鉴湖清澈秦望高,涵虚逗碧供吟毫。(《忆越州》二首之一)
高僧伴吟足清览,见尽白莲开落时。(《忆越州》二首之二)
丹毫玉策延洪算,八表欢娱四海清。(《元日词·御阁》四首之三)
习习条风拂曙来,清香犹绽雪中梅。(《元日词·御阁》四首之四)
迭鼓迷清漏,游车际晓天。(《奉和圣制上元》三首之二)
六斋清素来多福,岁岁今辰侍宴私。(《端午词·升王阁》二首之二)
百药初收味最良,玉函仍启太清方。(《端午词·东宫阁》二首之二)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华孤。(《中秋月》二首之一)
山木有甘实,托根清禁中。(《西垣榴花》)
趋府逸才过鲍掾,不辞终夕赏清辉。(《次韵和王校勘中秋月》)
清歌咽后云生袂,妙舞翻时雪满裾。(《九日宴集和徐通判韵》)
清晓融风肃桂堂,郡寮多暇舞筵张。(《和至日北园燕集》)
清会别开金谷墅,新吟多杂蕊珠篇。(《张太傅生日诗》)
……
由上可知,晏殊的所见、所感几乎无所不清——清歌、清览、清漏、清素、清樽、清辉、清禁、清香、清晓、清冷、清会……这么多的“清”字,这么宽的范围,明显的向我们传达了作者对清境执着的追求,而这种对清境的执着追求,加上晏殊诗歌中大量具有美丽淡雅意蕴的意象——例如“风(47次)、“春”(43次)、“日”(32次)、“云”(28次)、“山”(24次)、“天”(22次)、“花”(21次)等,从而使晏殊诗歌带有明显的清丽淡雅特色。例如:
书仙十阁壮儒宫,灵越山川宝势雄。岫柏亚香侵几席,岩花回影入帘栊。千秋碧锁东南竹,一水清含旦暮风。文酒雅宜频燕集,谢家兰玉有新丛。(《留题越州石氏山斋》)
首联“书仙十阁壮儒宫,灵越山川宝势雄”写的是越州石氏山斋宏伟的书阁儒宫及其周边雄壮的灵越山川,描述了越州石氏山斋给人的整体印象。由于全部运用的是清丽淡雅的语汇意象,原本应该是壮丽的景观转而变成清雄。颔联“岫柏亚香侵几席,岩花回影入帘栊”,写的是岫柏的阵阵幽香侵染几席,岩花的美丽回影印入帘栊,描述的是越州石氏山斋的细微景观。由于同样运用的是清丽淡雅的语汇意象,所以景物描写十分清丽。颈联“千秋碧锁东南竹,一水清含旦暮风”,写的是书阁儒宫旁边的常年碧绿的竹子和朝暮清风吹过的水池。这是描述越州石氏山斋的细微景观。由于也运用的是清丽淡雅的语汇意象,所以景物描写同样十分清丽。尾联“文酒雅宜频燕集,谢家兰玉有新丛”,借助六朝谢安家族的故事表达诗人的希望——越州石氏山斋这样美好的地方,应该经常举办文化宴会,培养后代文学新人。这一联虽然用了典故,但是因为大家十分熟悉且又与全诗融合无间,所以依然十分清新。由上可知,全诗虽然只出现一个“清”字,但是清境无处不在。
接着,我们来看两则材料:
晏元献公虽起田里,而文章富贵,出于天然。尝览李庆孙《富贵曲》云:“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公曰:“此乃乞儿相,未尝谙富贵者。”故公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唯说其气象,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故公自以此句语人曰:“穷儿家有这景致也无?”[4](P1658)
晏元献喜评诗,尝曰:“‘老觉腰金重,慵便玉枕凉’未是富贵语。不如‘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此善言富贵者也”。人皆以为知言。[5](P617)
由上可知,晏殊对诗歌中满眼金玉珠翠的浓艳者显然不满,认为“乃乞儿相,未尝谙富贵”。因此,他大力推崇、追求清丽淡雅的富贵气象。例如晏殊的代表作《寄远》: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巫雨杳无踪。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鱼书欲寄无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此诗首联“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巫雨杳无踪”,与李商隐的大多《无题》诗一样,开门见山写的是对当年一段情遇的追忆,不但对仗工整,而且用典恰到好处——丽而不艳,意蕴丰富。“油壁香车”是以华美的车代指美丽的人,实际上承用了《乐府诗集卷》卷八十五《苏小小歌》:“妾乘油壁车,郎乘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这个典故在李商隐及其追随者——西昆体诗人中曾被多次运用,例如“不卷锦步障,未登油壁车”(李商隐《朱槿花二首》),“油壁香车隔渭桥”(刘筠《公子》),“几纵青丝骑,多逄油壁车”(文言博《无题》)……另外它在首联中还与下句的峡云巫雨构成一实一虚的绝妙对仗。“油壁香车不再逢”这一整句可谓实写,表达美丽的姑娘不能再见到的遗憾。“峡云巫雨”用的是宋玉《高唐赋》中楚王梦会巫山神女的典故——“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至于“峡云巫雨杳无踪”这一整句在此可谓虚写,代指主人公与油壁香车中美人往日的相逢竟然如同高唐一梦的伤感。一实一虚相对仗的两个精美典故组成的首联使全诗笼罩在一种凄迷之境、惆怅之情中。接着的颔联、颈联紧接首联之意,具体描写“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巫雨杳无踪”后的处境与心情。“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写的是主人公现今居住的地方——溶溶的月色照耀着院落里盛开的梨花,淡淡的轻风吹拂着池塘边杨柳的飞絮。这两句的景物描写不但很好的衬托了整首诗中所抒发的主人公的怅然若失的心情,而且更以清丽的词藻、悠闲的情调营造了一种极其天然、华美富贵之气象,从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对,深得后人好评,如宋人葛立方评曰:“此自然有富贵气。”[6](P269)清人冯舒评曰:“自然美丽。……乱离时人决道不出。”[7](P227)清人冯班评曰:“自然富贵,妙在无金玉气”。[7](P228)“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则承上联的别后处境,进一步描写别后心情:美人一去,音信渺茫;人事变换,难以料想;清景幽境,寂寥久长;借酒浇愁,反而身伤……清人冯班评价道:“腹联清怨,妙在无脂粉气”。[7](P228)它还很自然的引出尾联的“鱼书欲寄”,然而让人更加伤感的是想寄书信却“无由达”,不过晏殊毕竟是一位理性诗人,于是最后一句不再让伤感之情泛滥,而是以理节情——“水远山长处处同”,从而使得整首诗哀而不伤,余音袅袅,成为“艳体中之甲科”[7](P692)“自然不寒俭,胜杨、刘也”[7](P228)的“昆体有意味者”。[7](P692)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晏殊这种“无脂粉气”、[7](P227)“无金玉气”[7](P227)的清丽淡雅的富贵气象的取得,与上面提到过的晏殊诗歌对清境的执着追求有密切关系。因为清境常常能泯灭世俗欲念,超脱世间庸俗氛围,使原本诗意不够的东西能够得到提升。正如仇福昌《静修斋诗话》所云:“人之心不可不清。不清则利欲熏心,了无佳趣;清则风石月露,可作诗词歌赋观,所谓无声之诗也”;①此书仅见稿本,藏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笔者引自蒋寅的《古典诗学中“清”的概念》(《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这种“超凡绝俗”的“清”可以使“龙宫海藏,万宝具陈,钧人帝廷,百乐偕奏,金关玉楼,群真毕集”而“入其中使人神肾泠然,脏腑变易”。[8](P118)所以原本饱含“脂腻气”的富贵生活的描写在晏殊的笔下往往少了一份庸俗,多了一份清丽。
为了更进一步说明晏殊诗歌的上述特点,下面笔者将晏殊与当时以雕章丽句、浓艳富贵著称的西昆体前期领袖杨亿的同样体裁和内容的作品分别列出,以之对比。抒怀诗:
翘车蕊佩谒明光,禁御多年费稻粱。只羡泥涂龟曵尾,翻嫌雾雨豹成章。鸣鸠春谷先畴废,寒蝶秋菘老圃荒。归计未成芳节晩,更忧禽鹿顿缨狂。(杨亿《偶作》)
元巳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晏殊《假中示判官张寺丞王校勘》)言情诗:
铜盘蕙草起青烟,斗帐香囊四角悬。沈约愁多徒自瘦,相如意密有谁传。金塘雨过犹疑梦,翠袖风回祗恐仙。日上秦楼休寄咏,东方千骑拥辎軿。(杨亿《无题二首》之一)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巫雨杳无踪。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鱼书欲寄无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晏殊《无题》)写景诗:
鸿都归晩直城赊,墙外连营咽暮笳。玉井梧倾犹待凤,金塘柳密更藏鸦。心摇云阙传疏漏,目断星津过迥槎。已是秋来移带眼,可堪玄鬓有霜华。(杨亿《小园秋夕》)
书仙十阁壮儒宫,灵越山川宝势雄。岫柏亚香侵几席,岩花回影入帘栊。千秋碧锁东南竹,一水清含旦暮风。文酒雅冝频燕集,谢家兰玉有新丛。(晏殊《留题越州石氏山斋》)
……
毫无疑间,他们的诗都造语华美、富贵,有显著的共性。不过因为杨亿对雕章丽句的爱好,所以杨亿之诗满眼金玉锦绣——“铜”、“银”、“金”、“玉”等辞藻泛滥,且典故繁密,几乎字字有出处,可谓色泽缤纷,碟裂烦碎,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而晏殊“唯说气象”。关于“唯说气象”,赵齐平《宋诗臆说》作了详细的阐释:“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看,所谓‘唯说气象’,就是略貌取神,不要停留于事物的表面,而要抓住事物的精神实质。再从诗歌风格的角度来看,所谓‘唯说气象’,就是作品的典雅赡丽的特色,不应是‘厚粉浓朱’,‘必于一物之上,入故事、人名、年代,及金、玉、锦、绣等以实之’那样的粘皮带骨,而应是从神采风韵情致气格中浑然不觉地体现出来。”[9](P107)所以晏殊之诗明显的没有杨亿的缺点,比较清新雅丽。
当然,晏殊之诗并不是首首都写得清新雅丽,其具有前期西昆体的雕章丽句、浓艳富贵的诗句也不是没有,例如:
网索轩窗邃,鸾坡羽卫重。鹢舟还下濑,星驷出飞龙。赋待三英集,辞须五吏供。会看边燧息,横霈紫泥封。(《和宋子京召还学士院》之一)
首联“网索轩窗邃,鸾坡羽卫重”化用两个典故事实:①网索。据现存最早载录此诗的《能改斋漫录》卷六云:“网索在太液池上,学士候对歇于此。”[10](P151)②鸾坡。据《海录碎事》卷十一载:“唐徳宗朝学士常召对于浴堂门,又移院于金鸾坡。”[11](P557)由此可知,其实不仅是简单的景物描写,它还暗中点明了地点——学士院的太液池边,让学士候对歇息的网索的轩窗十分幽深;而常常召对学士的金鸾坡则羽卫军众多,守备森严,气氛庄重。颔联“鹢舟还下濑,星驷出飞龙”十分华丽,描述的是想象中的宋祁飞速返京的情况——船头画有鹢鸟图像的美丽画船从石濑上飞快划过,豪华的马车飞奔得好像天空飞过的飞龙。颈联“赋待三英集,辞须五吏供”又一次化用两个典故事实:①三英。据《说郛》卷六十九载:“五骑効灵,三英作赋(三英即邹阳、枚臯、司马相如也)。”[12](P755)②五吏。据《春秋分记》卷四十二载:“五吏文职,三十帅武职,皆军卿之属官。”[13](P459)由上可知,这两句是夸奖宋祁的才能——赋文写得好比司马相如、邹阳、枚臯,辞书写作正好胜任五吏之类的军卿属官。尾联“会看边燧息,横霈紫泥封”,再次利用典故事实:紫泥封,据卫宏《汉官旧仪》卷上载“皇帝六玺……皆以武都紫泥封、青布囊、白素裏。”[14](P3)点明宋祁的工作,表达对宋祁的祝愿——我们希望你的才能能够帮助边境很快平息动乱,让皇帝的诏诰像及时的大雨一样将皇恩撒向天下!
到了真宗、仁宗时期,由于宋初帝王几十年的精心治理,已经是国家承平,经济繁庶;加上统治者尊儒崇文政策的生效,士大夫的学养比起宋初也有了较大的进步。另外帝王也迫切需要富丽精工的“颂声”装点太平盛世气象,杨亿之流的前期西昆体正是在此时代背景下取代宋初白体和晚唐体而风靡一时。前期西昆体的优点是“革时风之浇浮,润皇藻之雅正”;[15](P845)“典赡富丽,虽不足语于文章上乘,然亦不失于工整一流。”[16](P84)缺点是“颇伤于雕摘”;[17](P277)“如锦绣屏风,但无骨耳”。[18](P23)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晏殊之诗歌风格正是在吸取宋初白体、晚唐体、前期西昆体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追求清境、推崇气象形成了诗歌风格总体上的清新雅丽,当然偶尔也有雕琢浓腻之作——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据说他(指晏殊)爱读韦应物诗,赞他‘全没些儿脂腻气’。……也许因为他反对‘脂腻’,所以他跟当时师法李商隐的西昆体作者以及宋庠、宋祁、胡宿等人不同,比较活泼轻快,不像他们那样浓得化不开,窒息闷气”。[19](P12)也正因为前人一直毫无争议的将晏殊看作西昆体的后期领袖,从而“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后世对西昆体总的评价不是很高,认为其诗虽然讲究对仗精工、词彩赡丽;但题材狭窄,且用事繁褥晦涩,于是晏殊的诗长期以来也被忽视。关于晏殊诗的真正地位和价值,我们需要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诗从晚唐五代的低谷中挣脱出来,独树一帜,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由模拟到求变再到自立的过程。正如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理论》一书中指出,文学史上“一个时期就是一个由文字的规范、标准和惯例的体系所支配的时间的横断面”,“而前一个时期规范系统的余脉和下一个时期的规范系统的先兆及其连续性是依然存在的”。[20](P306-307)晏殊诗文体现的正是“前一个时期规范系统的余脉和下一个时期的规范系统的先兆及其连续性”。
[1]宋·石介.徂徕先生文集·怪说中[M].//全宋文.成都:巴蜀出版社,1991.
[2]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叶维廉.中国诗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2.
[4]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二)[M].//宋元笔记小说大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M].//宋元笔记小说大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6]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一)[M].//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
[7]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卷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9]赵齐平.宋诗臆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0]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1]宋·叶廷珪.海录碎事(卷十一)[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12]说郛(卷六十九)[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13]宋·程公说春秋分记(卷四十二)[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14]汉·卫宏汉官旧仪(卷上)[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15]赠杨亿官赐溢诏.宋大诏令集(卷二二0)[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6]刘麟生.中国骈文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17]宋·田况.儒林公议[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18]宋·范镇.东斋记事(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9]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20]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
Abstract:Yan Shu,the late leader of Xikun,made refined and tasteful achievements in poetry w riting w ith his efforts to pursue clarity and to advocate vividness,and received app reciation from the peop le of the late generations through show ing his dissatisfaction w ith p revious Xikun poets’over-modification and strong colo ring.
Key words:Yan Shu;poetic style;Xikun style
[责任编辑 陈义报]
The Breeze Over the W illow Pond——The A rt Feature of Yan Shu’s Poetry
TANG Hong-wei1,YANG Hai-yan2
(1.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A rt,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 832003,China; 2.School of Politics&Law,Hainan No rmal University,Haikou 571158,China)
I222.7
A
1009-1734(2010)03-0006-04
2010-03-03
唐红卫,副教授,文学博士,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