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再银,呼格吉乐
(湖州师范学院理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加强高校学生科研组织与管理的对策探析*
何再银,呼格吉乐
(湖州师范学院理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随着高校对学生科研重视程度的逐渐提升,高校学生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科研活动内容不断丰富。但是,学生科研工作的组织与管理体制尚不成熟,在某些程度上还存在缺陷。为此,要实现教学方式从“传授型教学”向“创造型教学”的转变;完善科研项目的组织结构并加强管理;制定完善的学生、指导教师的考核与奖励机制。
科研项目;传授型教学;创造型教学;管理体制
高校具有传授专业知识、探索科学真理、从事社会服务的职能,其中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两项基本职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了知识更新的周期逐渐缩短,人类知识总量已达到了三、五年翻一番的程度。[1]而我国高等教育过多强调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教育,使得高校学生科研能力低下,严重地影响到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企业技术创新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因此,调整教学计划,增加高校学生科研活动的比重,规范高校学生科研的组织与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约束和应试教育人才选拔机制的影响,长期以来,国内高校在教育中片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把课堂教学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途径,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大多数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被动接受灌输的理论知识,造成理论知识与生产、社会实践相脱节。书本化的知识结构,使得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社会,实际工作能力差。这与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对创新人才的强烈需求形成尖锐矛盾,要求在校本科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必须得到进一步的增强。[2]
随着国内少数高校提出建设国际一流高校的目标,同时把学校定位成研究型高校后,他们在本科生研究式学习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实施了本科生科研专项计划。如清华大学的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简称“SRT”)、浙江大学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简称STRP)、上海交通大学的本科生参与研究、实验计划(简称“PRP”、“PEP”)、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大学生研究计划(简称“URP”)等等。浙江大学的STRP计划每年一期,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科研训练。其主要实施对象为一至三年级的本科生,实行双向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项目。为促进STRP计划的开展,由校、院两级共同立项,保证经费支持,扩大学生受益面;采取学生立项和教师立项两种申请方式相结合的办法,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目标。学校还成立专门的校、院两级指导工作组,制定工作职责,负责项目的整体规划,并制定了项目审查、检查、验收、评价等相关标准和规范。教务处制定有关政策、条例、管理目标、工作程序等,确保STRP的组织与实施。[3]此外,2006年浙江省科技厅、共青团浙江省委、省教育厅开始组织实施“新苗人才计划”,每年在省内高等院校的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或硕士研究生(其中硕士研究生不超过50%)中,择优选择约300个项目进行资助,每个项目的资助额度为5 000~8 000元。这为大学生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另有部分高校的相关专业或课程也开展了小规模的本科生科研训练活动。学生在指定教师的指导下,就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开展文献查询、外文资料翻译、比较学习、论文撰写等研究性学习活动;或就某一课程的相关章节知识内容进行调研、综合分析,最后写出调研报告或论文,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分析能力。这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丰富了本科生科研活动的理论研究,为开展本科生科研活动实践提供了指导。
但是,从总体开展范围来说,国内多数高校还是把学生科研的重点放在研究生上,本科生参与研究的培养方式还没有普及,学生科研活动基本上还处于放任自流的状况。据沈阳师范大学科研处的华正伟对辽宁省五所高等学校的1500名高年级学生进行的专题问卷数据显示,在被调查者中仅有14.6%的学生有过科研活动经历;专科院校学生有科研经历的人则更少,仅有1.1%。而美国某些高校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率高达65%,因此,与国外大学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4]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1)由于实际办学条件的限制,大多数高校很少向大学生提供科研活动场所、充足的经费和足够的科研硬件保障,学科重点实验室很少向学生科研活动开放。没有了经费和场地的保障,再好的科研活动也难以开展。(2)学校没有把大学生科研活动列入教育发展计划,涉及学生科研的教学环节也就短短的几周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学生只能接触到科研的初步感性认识,大部分学生连科研的基本方法都没办法掌握。(3)缺乏足够的管理体制上的保障,缺乏对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引导扶持和专门的组织机构、管理措施,缺乏对指导教师的有效的激励措施,导致学生的科研主动性不强,科研活动往往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的特点。他们的科研方向和目标不明确,某些学生在选题时要么高深莫测,连自己甚至老师也不懂的某些过于超前的学科前沿课题;要么是别人早已研究出来有定论的常识,没有多大实用价值的课题。所有的这些,都是因为缺乏统一规划和系统性的训练培养,造成了科研、理论与实际的严重脱节,也使得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率降低。此外,现行的大学生科研工作运行模式中缺少对科研项目从立项至终审结题期间的规范管理与指导,仅仅开展形式化的中期检查是不够的。
目前在我国高校,传统理论教育内容繁多,创新理论及应用技术教育相对薄弱。由于教学方式还没有实现从“传授型教学”向“创造型教学”的转变,研究式和开发式学习方法也就很难进入教学领域。人们所倡导的“创造型教学”正是以大学生的科研为中心,通过学研关系的相互转换而实现的。
一方面是科研向教学转换,教师将在科研中发现的与各课程有关的内容进行分解、归类,编写科研教学实例,运用到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中;也可以在相关章节中采用项目教学,使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感到理论教学内容在科研中的作用,从而增强课程教学的科研活动。将科研向教学转换,是一个研教结合以研助教的过程。为了达到以研助教的目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必须作相应的调整,要适当压缩专业知识讲授时间,增加有关科研方面的内容。[1]教师授课不但要阐述教科书内容,而且还要根据需要适当介绍与该内容相联系的科研史、理论动态、尚待探索的问题,以及相应的社会实践状况和科技需求,促使学生形成较为系统的科研意识。科研意识的培养是学生进行科研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教学与科研双向互动的另一个方面是教学向科研转换,即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从事一定的科研活动。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教学的某些环节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服务方向,在教学方式上由“传授型教学”向“创造型教学”转变。创造,就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生产性思维”,即采用多种方式发现和抽取信息,并在各种观点、方法和技术的冲突、融合中导向创造性的发现和发明。[1]而要把高校教学改革引向深入,实现“传授型教学”向“创造型教学”的转化,就必须把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坚持二者的同步发展。
首先,完善项目管理的组织机构。大学生科研项目应由学校、学院两级项目科研工作小组共同管理。学校成立校级大学生科研项目工作组,聘请学校专业领域学术专家担任工作组成员,具体组织实施由教务处负责。校级科研项目指导工作组职责是:协助教务处做好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审核项目的可行性;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验收、评价。学院成立院级学生科研项目指导工作组,由主管科研副院长任组长,主管教学副院长任副组长。院级学生科研项目指导工作组职责是:制订本学院学生科研立项管理办法,促进学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有机结合,并负责本学院学生科研项目的立项申报工作,审查本学院科研项目的可行性,对申报项目进行初选,并上报教务处审批;对本学院学生科研项目的资助经费使用监督审核;组织本学院学生科研项目的中期检查、结题答辩汇总等工作,并报送教务处验收。
其次,完善项目申请与审批的管理。一是聘请指导老师。每个学生科研立项项目组均应聘请一位或一位以上的专业教师作为本项目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原则上应由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热心学生科研活动的教师担任。二是对学生申请条件作出具体要求。如负责人必须是入校半年以上的非毕业班学生,每组不超过5人。申请的项目要求属于科研与技术革新,软科研革新(包括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及论文)等。具体可参选的内容有:科技发明;对原有机器、物品设备、装置或器具形状、构造或其结合提出新方案和新设计,且该方案和设计在运用中具有实用价值或实际用途;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小革新的研究和制作(上述项目均需有完整的技术资料、设计图纸和实物);对学科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的学科前沿、能够加强并推动多学科联合攻关的科研领域以及有较好产业化前景的研究项目,较高水平的自然科学、软科学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等。再次,规范申请程序。申请人到所在学院领取有关立项申请表格或从教务处网页下载表格填写,填写好的书面申请连同电子文档一并交学院汇总,再由学院学生科研项目指导工作组审核并经科研副院长签字后报送校教务处。三是制定合理化的审批程序。教务处将各学院申报的项目汇总后,组织校学生科研项目专家指导工作组进行评审,确定是否立项以及资助经费等,并在学校教务处网上公布。
再次,完善经费管理。教务处设立学生科研项目专项基金,对校级学生科研项目行经费资助。项目申请人在填写《科研项目立项申请表》时,可根据科研工作开展需要提出科研项目经费申请,并注明具体申请金额和理由。学校对一个项目的资助金额为400元。学生科研项目经费由教务处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校学生科研项目专家指导工作组在审批立项申请的同时,进行项目经费的审批。教务处每年分中期检查和终期检查两次下拨资助经费,同时核查学院配套经费的落实情况。科研实践训练项目的执行时间原则上不超过1年。对过期未结题而又未经教务处批准延期的项目,取消该项目立项人和指导老师今后2年内的立项资格。
最后,完善项目的过程管理。一是制定项目要求。在实施科研项目研究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以我为主”、“团队协作”,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分析论证、制定方案、设计或实验、分析总结等方面的独立与团队合作能力训练,从而锻炼实践才干。指导老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对于科研实践训练项目执行的各个环节,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应有具体明确的思路。二是开展中期检查。由学院学生科研项目指导工作组主持检查项目落实和进度情况,明确下一阶段工作计划,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学生必须提交一定形式的研究成果,如设计图纸、调查报告、研究论文、报告等,由学院整理报送教务处。三是组织结题验收:(1)学生必须提交一定形式的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如设计图纸、调查报告、研究论文、报告等;必须提交完整的书面结题报告书和申请答辩报告。经学院学生科研项目指导工作组审核、答辩,组长签字,再由学院汇总上报教务处验收,由教务处组织举办结题成果汇报大会。(2)参加大学生科研项目的学生必须进行结题答辩,答辩工作由教务处组织校学生科研项目工作组成员和相关专业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可组织若干个项目答辩小组,每个答辩小组成员3~5名,应有指导教师、学院大学生科研工作小组成员和本学院或其他学院有关教师参加。答辩完毕,根据指导教师、评审人意见及汇报情况,并考虑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的努力程度和完成计划情况,评定优秀、合格和不合格。
第一,将创新实践学分纳入教学计划。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创新实践意识,建议学校在教学计划中规定了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要完成2~4个创新学分,而这个创新学分可以抵公选课程的学分。建议制定创新学分实施方案,把创新实践学分作为在校期间必修学分。而现行的《湖州师范学院学生创新学分实施细则》中规定,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并顺利结题可申请创新学分,经教务处审批后,可获1-2学分,给予记载。学生获得学分数的确定按其本人对项目完成所贡献的数量和质量经指导教师拟定,学院审核,教务处批准而定。
第二,对指导教师采取适当的考核、奖惩措施。对指导教师的考核职责管理应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规定学生科研小组一般两周活动不少于一次,具体时间由指导教师掌握,以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为宜。校、院学生科研项目指导小组及教务处应进行必要的抽查,每次开展的科研小组讨论内容要做必要的记载,应给学生布置具体的科研任务,以保证科研项目在立项之后能有效地开展科学研究。把教师指导学生科研项目工作计入工作量,如按照毕业设计工作量计算方法,再乘以适当的系数计算。对指导学生科研项目取得显著成果的教师,如获省级荣誉以上、学术成果在期刊上发表或科技作品申请专利的,进行相应的荣誉奖励。当然,对负责任、没有按要求完成指导工作地教师应采取批评以及减少工作量处理。实验室指导老师应对大学生的科研所要利用的实验设备和时间进行统计,统筹安排解决科研与实验设备教学的矛盾。做好计划时间表,尽量给大学生科研提供方便。同时,也应做好实验室指导教师工作时间的统计及管理。如对实验室教师的指导工作能以恰当的方法来计算工作量,则能进一步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虽然高校学生科研活动的参与率较低、学生对科研认识程度不够等问题束缚着学生科研的发展,但是,只要学校上下充分重视学生科研工作,通过为学生提供各种竞赛、成果展示机会、激励等平台,利用导师制、科研班主任制、科技创新小组制度加强指导,学生科研工作必定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以湖州师范学院理学院为例,学院现有教授15人、副教授22人、博士17人,多年来一直活跃着理论物理、复变函数、拟共形映射和偏微分方程等专业学术团队。但由于工作量大,本科生科研的指导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2008年学院开始让一定人数的学生组成学生科研小组,并将其分配给学院教授,同时也允许教授带的博士生和研究生参与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指导。采取这种模式,一方面,本科生在科研方法和创新能力方面得到锻炼,对其将来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吸引了高水平教师参加到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同时,学院实施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2008年、2009年浙江省大学生新苗计划项目、浙江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制作和大学生科研立项中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
[1]王书润.高校要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前沿,2005(4).
[2]邵红艳,单佳平.学生科研:高校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2006(5).
[3]董皓.中美高校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比较及启示[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7(1).
[4]林海斌.关于高校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J].教书育人,2005(3).
Abstract:As colleges have attached increasing importance to students’scientific researches, students’initiatives in engaging in scientific research keep rising and the scientific activities are being enriched.However,th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students’scientific research work remain immature.To a certain degree,the system is definitely defective.Therefore,it is quite necessary to transform the teaching mode from“teaching”to“creative teaching”,imp rove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 roject,strengthen itsmanagement and formulate an evaluation and incentivemechanism in guiding students and teachers.
Key words:undergraduate;scientific effort;forntier spirit;scientific competence
[责任编辑 杨 敏]
The Countermeasures of Strengthen ing College Students’Scientific Research Organ ization and Managemen t
HE Zai-yin,HU GE Ji-le
(School of Science,Huzhou Teachers College,Huzhou 313000,China)
G644
A
1009-1734(2010)03-0133-04
2009-09-10;
基金课题: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b08064)、湖州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项目(JY2008036)、湖州师范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项目(GJCH10052)的研究成果。
何再银,硕士,从事高教管理、复变函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