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设计教育与市场的对接

2010-08-15 00:47:13孙东阳
河北职业教育 2010年7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学院人才

孙东阳

(中原工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是在人类面临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的窘境下,提出的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在我国历经了近5年的发展,创意人才的严重不足日益成为其发展的瓶颈问题。而作为创意人才培育机构的设计院校“招生容易就业难”成为一种现象。如此这般,设计人才的供求关系似乎形成了一个怪圈:一方面,市场对人才的急需;另一方面,人才的供给却又找不到市场合适的空缺。因此,如何实现艺术设计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对接,成为各院校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设计教育的关系

文化创意产业是近年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提出的概念,其范畴包括:视觉艺术、音乐与表演艺术、文化展演设施、工艺、电影、广播电视、出版、广告及咨询、设计、品牌时尚设计、建筑设计、创意生活、数字休闲娱乐13个行业。

艺术设计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作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艺术设计教育的成败不仅关系到一个学院、一个产业的发展,而且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类艺术化生活理想的实现,是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的支撑点。因此,设计教育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人才的原动力;反过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会促进设计教育的繁荣。

二、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了长足的进展。设计教育培养的专业人才活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目前,艺术设计专业的设置呈现多样化趋势,专业类型几乎涵盖文化创意产业的所有行业;每年从毕业生的数量上来看,完全可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但实际上,由于不少艺术设计专业是扩招后爆炸式地发展起来的,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专业教学水平不高,课程体系实践环节与市场严重脱节;导致部分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或者难以胜任设计工作,只能从事其它职业。另一方面,由于艺术设计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过于单一,早些年毕业的设计人员存在知识和能力老化的问题,有必要建立终身教育机制,为他们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

三、设计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对接

1.创新教育理念与时代发展对接

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标志着一个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与“创新”成为这一经济时代或产业形态的最活跃的元素。艺术设计的本质特征是创新,艺术设计教育的根本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它包括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等多方面内容。

2.人才培养定位与市场发展前景对接

办学的思想理念直接决定了学院的发展愿景,人才的培养定位决定着人才的输出规格。艺术设计专业集创造性、实践性、综合性多种特征于一体;在人才的培养定位上,应与市场发展前景对接,树立一种“以市场发展为导向,以创新为核心,以设计服务为依托”的教育思想。既要理论与实践结合,又要人文与创新并重。真正实现“厚基础、精专业、重实践、能创新”的目标定位。

3.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发展需求对接

我国设计教育的发展是极为不平衡的,各个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尽相同,各个学校的历史和条件也有较大的差别,各类市场对设计人员的需求各有侧重,这样就形成了设计教育体系非统一化的趋势。目前,我国创意人才培养的模式结构与市场发展需求严重失衡;相对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人才的选拔和专业设计人才知识的更新与补充。

多元化是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应该由单一正规教育向多元教育模式拓展:由正规(本、专)专业人才教育向在职教育,向通俗、大众化的职业技能教育,向商业推广、文化推广的教育模式拓展。因地制宜,因市场需求而发展。国外在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上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例如:美国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机制;意大利以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引领着全球的设计时尚与潮流;许多北欧设计教师都曾在工厂、工作室担任过数年设计师,他们以自己的设计实践作为案例进行教学;英国以工厂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结合人文知识、理论修养的教学,以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市场接轨

目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与创意产业经济发展的不适应主要表现为: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毕业后就业适应期较长等等。其原因何在?专业课程体系与市场偏离脱轨了。

设计学院的鼻祖包豪斯学院在建立自己的教育体系时,就十分明确地提出:“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将专业教育同社会生产挂钩”。不仅如此,学院还采用“双元制”(学校和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人才的培养)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的改变使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学生同时获得学校教育和社会经验、艺术和技术的双重教育。这样既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缩短了学生步入社会后适应期的时间。相比之下,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专业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大部分依然停留在课题虚拟形式之上。

因此,更新教学观念,加快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和重组势在必行。值得庆幸的是:有少部分院校已开始纷纷建立自己的专业工作室,并整合资源面向社会,同科研项目、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相结合,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与市场对接的平台。

5.师资力量与市场对接

(1)师资力量的配置与输入。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创造性特别强,对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和动手能力的要求很高,单靠理论水平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而刚毕业的研究生,既缺乏市场知识和实践经验,也缺乏教学经验。所以在专业教师的任用上,要与市场对接,不拘一格用人才。就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在2004年的《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政策(讨论稿)》中提出:“各级教育机构应结合教育体制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开展活跃的设计创新教育,鼓励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从优秀设计人才中选拔教师……”。可事实却并非如此,高学历的要求依然是许多优秀的设计师想成为专业教师无法逾越的第一道门槛。因此,要优化设计教师队伍,就要勇于打破传统教育用人体制,要逐步建立唯才是用、唯才敢用和唯才巧用的机制。

(2)教师设计力量的输出。产学研合作,是学院设计力量输出最有成效的一种合作方式。它是以项目为载体,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设计力量为依托,进行优势互补型合作。其形式、内容、方法、层次、模式都可以拓展和灵活变化。例如:在学院下创办设计研究中心,成立创意孵化机构;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创建自己的设计工作室;以不同形式帮扶毕业生或高年级学生就业、创业……通过创建这些平台,将校内设计资源与市场的需求对接,实现设计资源合理化配置。

6.设计资源供求信息的对接

院校设计资源包括创意设计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即设计能力的输出与毕业生的供给。信息的对接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就目前情况来讲,信息缓慢和信息失灵一直困扰着产学研的合作进程和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步伐。信息缓慢和信息失灵主要表现在信息的通道不专、不畅、不系统。这里所说的“信息通道”既包括信息网络平台也包含任何形式的中介机构。创意设计人才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应该享有自己的快车道。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得借助互联网建立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信息库(系统),各个设计学院以“点”的形式实时补充、更新自己的人才信息库(子系统);然后政府以组织者身份开辟创意设计人才供需的专业网站,为各个“点”引“线”;企业用人机构也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发布人才的需求信息,这样“点对点”的连接,就会形成一个庞大的、专业的艺术设计人才信息系统。这个信息平台的建构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的相互协助和共同努力。

7.多元化开放办学,与国际接轨

打破现有办学格局,办学主体由一元走向多元。多元化开放办学,整合社会优势资源,使艺术设计教育更具特色。如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成立,依托复旦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凭借文广集团、上海世博集团等强势力量的支持,并聘请原英国伦敦学院院长麦肯齐教授担任国际副校长,成立了由英国圣马丁学院、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法国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德国柏林大学艺术传媒学院等6个国家8所知名艺术院校的院长担任的国际专家咨询委员会。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娴熟技艺的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和艺术管理人才。

[1]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2]任轩.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思考[J].时代人物,2008,(8).

[3]尹名军,等.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模式现状研究与思考[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

[4]刘曼丽.创意产业下艺术设计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6).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学院人才
初等教育学院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花月夜》
中国宝玉石(2020年4期)2020-09-23 07:45:56
《星.云.海》
中国宝玉石(2020年4期)2020-09-23 07:45:56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学院掠影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人间(2015年17期)2015-12-30 03:40:57
安大略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