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整体实力 培育鲜明特色
——河池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建设的几点体会

2010-08-15 00:48温存超
河池学院学报 2010年0期
关键词:广西文学课程

温存超,李 琨

(河池学院 中文系,广西 宜州 546300)

提升整体实力 培育鲜明特色
——河池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建设的几点体会

温存超,李 琨

(河池学院 中文系,广西 宜州 546300)

总结河池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建设的体会与经验:传承团队精神,树立先进理念;开展教学改革,拓宽教学空间;注重课程建设,彰显鲜明特色;教学与科研结合,实现成果转化;集体攻关项目,扩大团队影响。

团队建设;教学改革;课程特色;成果转化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为河池学院组建历史最长的教学团队之一,早在上个世纪 70年代末,即由原河池师专校长韦启良教授、原教务处处长韦秋桐副教授、教研室主任吴景岚副教授等奠定了扎实的学科基础,曾经主编过中南五省师范专科学校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成过多项区级科研与教改项目,学科积淀厚实,在全国同级同类院校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团队前后三代教师扎根桂西北,薪火相传,在艰苦的办学条件下,迎难而上,形成了志存高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凝聚力强的团队精神,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注重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加强教学研究与经验交流,不断提高团队的整体水平,一直传承团队的优良传统。

2003年学院升本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加大建设的力度,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导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依托,以多项区级教改和科研项目为支撑,在教学实践、教学改革、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经过建设,目前已基本已形成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相对合理的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学梯队,成为河池学院实力较强、教学与科研成果较为显著、且颇具鲜明特色的团队。

一、开展教学改革,拓宽教学空间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承担着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等专业必修课程和《中国当代小说研究》、《中国女性文学研究》、《新诗研究》、《鲁迅研究》、《广西新时期文学作品选读》、《影视鉴赏》、《当代流行歌曲的文学阐释》等选修课程;同时,还承担其他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代戏剧欣赏及表演》、《儿童文学》、《大学语文》等课程,每年为本科生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系列课程约 1 000学时。团队重视加强教学管理,严格执行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历年来,在学院的教学检查和评估中,都得到学生的好评,受到学校的表彰。近年来,本教学团队教师有 5人获广西高校区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1人次获河池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6人次获河池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逐步形成了“育人为本,教研并重,注重实践,突出特色”的先进教学理念,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自觉运用开放式教学方法,坚持行之有效的“五结合”教学改革方法 :“作家作品选读与文学发展状况介绍相结合;文学欣赏水平和文学评论能力的培养与刺激文学创作激情和启发文学创作思维相结合;主讲教师授课与聘请客座教授开设讲座相结合;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课外讨论相结合;课程教学与校园文学社团活动指导相结合”。

首先,团队注重激发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是专任教师的言传身教,自本团队建立始,教师队伍中就不乏作家,如早期的韦启良、韦秋桐、李果河等教师都是区作协会员,主张“教师下水”,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当今又有诗人钟纪新、陈代云,散文家温存超、谭为宜等,他们不断地在刊物上发表文学作品,给学生以示范;同时,中文系还聘请区内著名作家东西、鬼子、凡一平、黄佩华、李约热等为客座教授,定期为学生做学术报告。作家走进课堂,使学生能更真切地了解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激发学习与创作的兴趣,无形中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建立教学资源平台。团队教师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诸如课堂提问、专题讨论、作业讲评、师生对话等,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掘学习潜质,营造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活跃氛围;团队教师自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了一批融电子教材、影视资料、教学视频为一体的系列教学课件,如温存超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陈代云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李琨的《影视文学》、彭丽萍的《当代流行歌曲的文学阐释》等,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吸引力;结合名著经典的讲授,安排学生观看中国现当代文学电教片,并组织课堂讨论,布置撰写作品评论,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团队建立了学科课程网站,初步实现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此外,还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及多媒体渠道,整合校外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系列课程教学构建教学资源平台。

第三,合理安排实践课时和实践环节。根据地方院校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与文化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团队在各门课程计划中都安排一定的实践课时,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合理地安排各类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践、文学活动、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并根据具体情况不断更新、补充实践教学内容,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四,显现课程与潜在课程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教学人才和教学空间资源。团队经常开设学术讲座,举办文学作品研讨会;组织学生采风和写作,举办征文比赛等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团队成员多担任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文学社团的指导,辅导学生创办文学刊物和网站、开展各种文学竞赛,组织学生参加全区和地方各种文学活动,加强与外界报社、文联、传媒等机构的合作,加强与区内外著名作家、学者的联系,努力开发社会教学人才和教学空间资源,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相结合。

重视实践教学的结果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团队教师辅导学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和研究文章在全国各级刊物上不断发表,在区内外高校中产生一定影响;历届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中国现当代文学范围的选题和论文优秀率均占毕业学生总数的 45%以上。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的教学实践与改革,体现了作为民族地区地方院校的河池学院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与文化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突出了学校文科办学的特色。

二、教学与科研结合,实现成果转化

2005年以来,本教学团队成员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40余篇,出版相关著作《秘密地带的解读——东西小说论》、《戏剧的救赎——1920年代国剧运动》等 10余部,其中温存超教授的论文《诗性美学:东西小说中的意象》获第七届广西文学评论奖,专著《秘密地带的解读——东西小说论》为国内首部研究广西著名作家东西小说的学术专著,被国家图书馆及各大学图书馆收藏,得到同行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谭为宜教授主编的《戏剧的救赎——1920年代国剧运动》在区内外本学科领域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他著作和论文也引起专家、学者的相当关注。

中国现当代文学团队在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中,坚持多民族文学史观,加强对中国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以此补充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整体研究内容,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全面建设和健康发展开拓新的视野。尤其注重开发本土文学资源,将广西现当代文学置于世界文学的视野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整体格局中进行考察,从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影视等方面对广西现当代文学进行全方位关照。这种具有本土特色的研究,同时也促进了教学,团队注重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一是在特色研究方向中确立教学改革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和教学团队在长期的科研中逐步明确和凝练了包括中国当代小说研究、中国现代国剧研究、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研究、中国新诗研究、广西新时期文学研究等主要研究方向,并以注重本土文学研究为特色,取得比较丰富的成果。尤其是在广西本土文学研究和作家作品评论方面,成果显著,形成了“河池学院本土文学评论方阵”,在区内有较大的影响。结合研究方向,团队成功申报了一批教学改革项目,如:温存超教授主持的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广西新时期文学作品选读》新课程建设”、钟纪新副教授主持的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整合民族文化教学资源,拓展写作写作社团诗意空间”、李琨副教授主持的“广西本土文学资源特色课程群构建的研究与实践”等,这些教学改革项目都是在本团队的科研方向中得以确立,而通过立项的建设,又有效地提高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

二是将特色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团队注重将自己具有特色的科研成果及时地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一方面是将科研成果融入中国现当代文学传统课程,体现前沿意识,传播最新学术信息,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就是依托科研与教改项目,开设及时反映科研成果的选修课程,构建富有特色的课程群。

三是以科研项目促进特色教材建设。“广西新时期文学研究”是团队院级科研立项,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经讨论和提炼,团队编写一部具有地方特色的选修课教材《广西新时期文学作品选读》,现已进行了四轮教学,教学效果良好。这门新课程的开设,提升了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为传播地方文化发挥了作用,获 2009年广西区级教学成果三等奖,在区内高校中有一定的影响,并被一些兄弟院校所借鉴,在广西文坛也产生了比较强烈的反响;本团队成员同时承担非文学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研究改革教学教法,与广西师范大学黄伟林教授等联合申报了“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教材建设与教学方法研究”省级课题,由此,温存超教授、钟纪新副教授担任副主编和编委,参与《大学语文》(大学版)的编写,这部教材被区内 10多所高校同时使用,反映良好。2010年 4月,广西美术出版社在龙胜组织召开了《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与教学研讨会,本建材建设和教学试验也通过评审,列为自治区级教改立项;以本教学团队成员为重要力量编写的《南方故事》、《水边的文字》、《大山鸣泉》、《红水河的回声》、《实践的足迹》共 5册一套的丛书,2009年 8月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也产生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

三、注重课程建设,彰显鲜明特色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注重课程建设,开拓新的视野,紧跟学科前沿,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加强教材建设,努力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群,不断优化课程体系。

首先,开拓新的视野,紧跟学科前沿,丰富教学内容。团队在专业课程建设上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紧跟学科前沿,致力于贯通中国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融会中国大陆文学与台港文学、雅文学与俗文学,突破传统格局,将中国现当代文学置于“全球化”文化语境下,以“文化冲突与融合”为关照方式,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变化与趋向,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多民族文化元素构成,探讨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特点、模式和规律,在理论研究和课程教学上有所建树。突破以往中国现当代文学唯独以汉语言文学为主流的倾向,坚持多民族文化史观,加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重视对中华多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探讨,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和课程全面建设和健康发展开拓新的视野,包括对本土文学、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现当代文学发展模式和广西文化品牌打造等,积极为广西建设发展服务,为培养适应广西建设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贡献力量。

其次,构建富有特色的课程群,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本教学团队根据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大纲要求,结合团队中国当代小说研究、中国现代“国剧运动”研究、中国新诗研究、中国现当女性文学研究、广西当代文学研究等方向,打破过去中国近代、现代和当代文学史相互割裂的教学格局,开设系列课程,如《中国当代小说研究》、《中国女性文学研究》、《新诗研究》、《鲁迅研究》、《广西影视鉴赏》、《中国现代戏剧欣赏及表演》、《广西新时期文学作品选读》等,而其中,尤以突出本土文学研究内容的课程最具特色,满足了地方高校文科生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学需要,使学生能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背景下深化对地域民族文学的理解,构建了富有特色的课程群,不断优化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体系。

在教材使用方面,团队加强制度化、规范化,选用教材与自编教材相结合。选用教材注意保持选优率和更新率,以保证课程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前沿性;自编教材重在转化科研成果,开发本土文学资源,教材通过充分论证立项建设,正式出版并经专家鉴定,方投入使用,实验教学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将基础研究、教改研究的最新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引入到本科教学之中,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群,不断优化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体系,使中国现当代文学系列课程教学与建设处于良好发展的动态之中,保持勃勃生机,充满生命活力。

四、集体攻关项目,扩大团队影响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以团结协作、集体攻关的方式开展大型教学实验,进行科研项目的申报与研究,一方面形成了规模效应,另一方面又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如以团队集体力量建设的几个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广西新时期文学作品选读》新课程建设”、“构建写作社团活动课程 ,培养高素质、多功能型写作人才”、“整合民族文化教学资源,拓展写作写作社团诗意空间”、“世界文学视野下的桂西北文学研究”等,都是集团队整体之力申报、建设、完成,取得显著成绩并获奖;以本团队成员为主要力量编写出版的大型丛书“河池学院广西高校重点建设学科文艺学学科”系列丛书,不仅在区内学术界产生一定的反响,而且有效地转化成本团队的教学资源,取得良好的效果。

近年来,本团队积极参与筹划组织了“第四次仫佬族文学研讨会”、“全国刘三姐文化研讨会”、“2008广西文艺论坛”、“长篇小说《市长秘书马苦龙》讨论会”、“美籍华人作家于仁秋长篇小说《请客》研讨会”等 5次学术会议;团队成员参加“第七届广西文学评论奖领奖暨广西文学研讨会”、“都安作家群文学研讨会”、“谢树强报告文学讨论会”、“樊鹏飞长篇小说《河歌》讨论会”、“2009花山论坛”、“《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研讨会”、“第七届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独秀作家群讨论会”等学术活动,并在其中产生较大的影响。如 2008年 11月,温存超在“都安作家群文学讨论会”的重点发言《地域文化背景下都安小说的一种描述》被《广西文学》2009年第 1期发表,引起文坛关注;他在“2009花山论坛”上的重点发言《花山岩画与广西当代文学》被《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专题栏目全文推出,并被多家报刊摘要报道;他在“第七届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的发言《坚持多民族文学史观,推进少数民族文学教学与研究》被会议纪要编录;2008年 12月,温存超、谭为宜等在“2008广西文艺论坛”做重点发言,温存超题为《一部震撼人心的大学形象史——评〈走过硝烟的大学——浙江大学西迁纪事〉》的发言论文引起关注,并在《文艺报》专题研究文论专栏发表,其他人的发言论文也被收入论坛专辑出版。另外,谭为宜参加“凤山文学笔会”并发表作品,被选编入散文集《那山那凤》,陈代云参加广西诗坛研讨会,其发言引起诗坛的特别关注;这些学术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团队的对外交流,拓宽了学术视野,加强学科前沿意识,不断提高学术水平,也日益扩大了本学科和团队在广西文坛和区内高校中的影响力。

本团队还充分利用本团队及其成员与区内外名校如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等院校的联系,利用与广西文联、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广西作协、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广西写作协会和广西先进文化发展促进会、《南方文坛》、《广西文学》、《红豆》等文学机构、团体和刊物长期以来建立的关系,谋求项目合作,充分借助外力,促进团队的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与自治区级重点学科文艺学学科、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文学写作人才培养基地和自治区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桂西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资源研究基地的建设相结合,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建设、桂西北文学研究所和刘三姐文化研究所等机构的建设紧密结合。借助外力促进团队建设,这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建设积极探索的有效途径。

中国现当代文学团队建设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学研究为动力,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课程建设为纽带,以教改项目为支撑,制定有科学的建设规划,发展目标明确,教师进修访学、职称晋升与教学安排计划井然有序。同时,团队建设及运行具有相关的制度保障,一方面是河池学院制定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奖励政策和激励措施,构建了良好的建设与运行保障机制,本团队在学校的制度监督下,加强学科建设和团队建设,规范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同时,根据教学团队自身的特点,团队也制定了相应的具体管理制度与办法,制定出相关具体措施,为本团队的建设及运行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制度保障。

河池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建设正在向前发展,传承优良传统,继往开来,为实现建成一支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和创新能力、在同级同类院校教学团队中达到领先水平的教学团队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G642.0

A

1672-9021(2010)S-0016-04

2010-06-20

[责任编辑阳崇波]

温存超 (1952-),男,河池学院教务处处长,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当代小说与高校教学管理。

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区域经济背景下民族地区综合性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办学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08A26);广西教育厅科研课题“世界文学视野下的桂西北文学研究”(项目编号: 2008A122);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立项项目“整合民族文化教学资源,拓展写作写作社团诗意空间”(项目编号:2009C072)、“区域经济背景下新升格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09C074)。

猜你喜欢
广西文学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我们需要文学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广西尼的呀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我与文学三十年
广西诗歌五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