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谦 魏 东 黄智鸿
(河北北方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学历是对一个人所受教育水平的认证,而能力是对一个人在实际工作中所发挥出来的办事水平和效率的认证。一般情况下,学历与能力是呈正比关系的,学历越高,能力就越强,但这也不是绝对的,甚至会出现“倒挂”现象,这样的问题在干部的任用中也越来越突出。
学历是一个干部受教育程度的标志,是衡量一个人知识化、专业化程度的重要尺度。毫无疑问,一个人的学历越高,表明其受教育的程度越高,掌握的知识也就越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趋势和日趋激烈的竞争,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提高干部的知识层次和科技水平,这无疑是正确的。各级文件中都明确规定了在干部任用中关于学历的要求,这完全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向“一头倒”的现象,片面追求高学历,而忽视了能力的重要性。如现在的一些单位,对招聘来的一些学历高人员直接委以重任、提拔使用,但这些人在实际工作中并不能胜任,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又如,一些单位里的业务骨干,由于业务成绩的突出,也常常被提拔使用,但提拔后一方面不能胜任工作,另一方面也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原因,导致了业务工作的滑坡,这样的例子也很多。还有一些单位提拔干部时,首先强调的是学历,导致了大部分有能力的干部被拒之门外,而个别提拔起来的高学历人员却发挥不出应有的才能。这样做的负面影响主要五点:
一是使得大量有能力的干部由于学历的原因被排斥在提拔范围之外,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从而埋没与浪费了大量的管理人才,不利于干部的选拔。二是使得一些有学历而无能力者,仅因一纸文凭而享受其待遇,往往劳少而得多,贡献小而获取丰。小才大用,少劳多得,分配不公。三是使得广大干部都一窝蜂地去提高学历,而无心再去提高能力。四是使得一些业务骨干用非所长,在其专业领域里得不到发展,造成人才的浪费。五是使教育系统走了偏道,把素质教育扭曲为学历教育,忽视了全面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直以来,都有知识分子不能等同于人才的说法,同理,“学富五车”不等于“才高八斗”,学历也不能等同于能力。因此,在干部的提拔与使用的实际工作中必须要对盲目追求高学历的现象予以改进。
能力是一个干部经过长期实践锻炼,并在实践锻炼中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方式和丰富经验的积累,它包括认识能力、综合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等等。能力既是干部基本素质的体现,也是对干部基本素质的要求。但在干部任用中过分扩大能力的作用,而忽视对学历的要求的例子也很多。
一些单位在提拔干部过程中,从实际出发,不凭学历,只凭能力,有能力者上,这不但增进了一些同志的积极性和工作的主动性,也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各尽所能,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这不能不说是对现在社会“文凭热”的一种改革,甚至成为一些部门学习的榜样,但问题就出在这里,因为太强调能力的作用,也会使人们产生误解,认为学历不重要,只要有能力就行,从而放松了对学历的提高。还有一些人由于能力突出,而被提拔使用,但任职后只是一味地“吃老本”,而不注重学历的提高,也同样会出现上述情况。这些现象的出现就是过分扩大能力的重要性,而忽视学历提高的结果。
学历与能力是一对辩证关系,二者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不一致的一面。在干部的提拔使用中必须正确处理这种关系。学历的高低体现了一个人知识水平的高低,可以说现在社会对学历的需要,就是对知识的需要,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可以转化为能力;能力体现知识,以知识为依托。真正意义上的高学历人才,其广博的专业知识是必须的,更重要的是其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力即为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试想一下,一个博士研究生和一个只有小学文凭的人对待同一事务的理解是不会一样的。
一般来说,学历较深、知识较多的人,能力提高就快;进一步讲,干部学历越高,其知识文化程度就越高,干部能力就越强,因而也就越有利于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古今中外,凡能干大事业、能创新局面的人,莫不是有才气、有知识、有能力的领导者,也莫不是勤奋好学、追求知识的人,毛泽东、周恩来就是这样的人。但事情也不是绝对的,反过来说,低学历者不一定就没有能力,历史上有许多成功人士,并非其所处时代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人,但同样成就了伟大的事业。同样还是毛泽东,他是举世公认的战略家、军事家、史学家、文学家和书法家,而他的学历却仅仅是“师范毕业”,也没有出过国留过洋,但正是他领导着旧中国的劳苦大众,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大学都没有读完就开始创办公司的比尔·盖茨,按现在的标准来衡量,根本就不能称得上是有学历,但他却创造了人类文明的奇迹,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谁会否认比尔·盖茨的能力呢?
不难想象,一个知识面狭窄、文化程度很低的人,在领导现代化建设工作中会有大的建树。但是,光有学历而无实际能力的人,担任领导工作也是困难的;光有处事能力而学问不高的人,也是难以胜任领导工作的。所以,当前选拔干部必须重视学历,看其是否有与文凭相一致的真才实学。但这决不意味着凡有“文凭”的干部都可以进领导班子。相反,那些无“文凭”而有能力的干部也同样应当起作用。人们常说的“博士里面有庸才,工人里面有人才”正集中体现了这种现象。
邓小平同志对人才的学历与能力的关系是非常重视的,他曾专门让人把美国在校大学生数量与我国在校大学生数量作了比较,指出:如果我们有200万到300万在校大学生,我们培养的专门人才就会比较多,这对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他在肯定学历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同时,又明确反对唯学历论。他提醒党的各级领导:“人才是有的。不要因为他们不是全才,不是党员,没有学历,没有资历,就把人家埋没了。”这体现出邓小平同志对学历与能力问题的辩证态度。
因此,在干部任用中应该坚持实践的观点,正确处理学历与能力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不能简单地把学历与能力完全等同起来,不要一见到“硕士、博士、留学生”等高学历人就认为他一定有能力,而对于低学历者一概打入“冷宫”,一定要从干部的具体情况出发,既要注重学历,又要结合能力,唯学历也要唯能力,双管齐下、择优而任。同时,在干部管理中还应重视学历的不断提高,用广博的知识来武装干部队伍,把取得学历作为提高能力的条件,而把提高能力作为取得学历的最终目的,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的管理人才。
[1]姜启华.关于新时期创新后备干部工作的思考[J].理论研究,2004,(1).
[2]杜言敏.创新后备干部培养机制的思考[J].求实,2004,(5).
[3]钱海婷.基于胜任力的绩效评价模式[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