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平,孙月红
(新疆喀什师范学院法政系,新疆喀什 844006)
·哲学法律·
试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费尔巴哈异化观的内在联系
赵国平,孙月红
(新疆喀什师范学院法政系,新疆喀什 844006)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批判地汲取了黑格尔、费尔巴哈异化思想,马克思在对现实经济领域大量的经济事实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异化劳动理论。与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有所不同,马克思所阐释的异化劳动的主体由绝对精神或自然的人转向现实的、具体的人,并且在对人的类本质的认识和社会历史观等方面超越了费尔巴哈。
马克思;异化劳动;费尔巴哈;异化观;内在联系
在《手稿》中,马克思首次阐释了异化劳动学说,它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事实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被提出的。可以说,劳动异化学说是异化理论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异化劳动理论证实,马克思真正脱离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理论体系,开始独立地完成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体系主要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构成相联系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而《手稿》就是对这一世界观的首次表述。
作为1844年《手稿》的核心概念,马克思用异化来说明作为创造财富的主体,以及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工人的现实的生活和状况。马克思说,“我们且丛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1]267当前的经济事实是怎样的呢?“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1]267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主要涉及以下四方面:
1.生产结果方面,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无偿占有劳动者的劳动果实这一赤裸裸的剥削与被剥削的经济事实揭示出,工人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因为“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自创造出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的东西就越少。”[2]52劳动者在异化的状态下,生产的是既不能实现他自身、又不能满足他肉体需要的产品,劳动者生产了对象却失去了对象,进而又束缚在对象中。马克思认为:“按照国民经济学的规律,工人在他的对象中的异化表现在:他创造的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自己就越野蛮;工人越有力量,工人自己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的奴隶。”[2]53这一事实表明: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2.生产过程方面,劳动者和他的劳动过程相异化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1]269-270所以,“劳动对工人而言,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从而,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2]54因为,“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所以,工人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这种劳动不是满足一种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种手段。”[2]55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2]55最后,对工人来说,劳动的外在性表现在:“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同样,工人的活动也不是他的自主活动。他的活动属于别人,这种活动是他自身的丧失。”[2]55所以,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和他的劳动过程表现为一种异化的关系。
3.人的类本质方面,劳动者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
在马克思看来“人是类存在物”,“生产生活本身就是类生活”,“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2]58马克思指出,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4.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人与人之间相异化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中的大量经济事实经过深入、细致地分析之后指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2]59马克思认为:“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凡是适用于人同自己的劳动、自己的劳动产品和自身的关系的东西,也都适用于对他人、对同他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2]59而人的异化,一般地说,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其他人的关系才能得到实现和表现。
1.二人对于人的“类本质”的理解,同中有异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于人的“类本质”的理解,有相同之处,但是同中有异。在从人的“类本质”的发展来说明历史方面,马克思与费尔巴哈都认为,人有一种让人成其为人的“类本质”。而且,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正是费尔巴哈式的论调。这证明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与费尔巴哈异化观在关于人的“类本质”的理解方面确实有相同之处。但费尔巴哈仅仅用“类本质”的思想来解释宗教,在他看来:“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上帝的本质是人,人的本质是人自己。”[2]与费尔巴哈所不同的是,马克思并没有单纯地停留在解释宗教的异化,而是将人的“类本质”用于说明劳动异化。在马克思看来,人在其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发生自我异化,人失去自己的类本质,人不成其为人。因此现实生活中的人并不是真正的人,而是动物,中世纪的历史和资本主义的历史不是人的历史,而是政治动物的历史。处于自我异化状态下的人的劳动是异化的劳动。[3]5
2.二人在异化的内涵和范围上存在差异
与费尔巴哈宗教异化观相比,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在批判地继承费尔巴哈异化观的基础上赋予异化理论丰富的内涵,并拓展了异化的范围,马克思异化观中异化现象的范围较费尔巴哈异化观的范围要广博许多。在费尔巴哈那里,异化只是指宗教本质的异化,异化现象的领域和内涵不仅是单一的,还是贫乏的,因为他将异化现象的领域和内涵局限于宗教本质的异化,因此费尔巴哈缩小了异化现象的范围,在他看来,异化现象只是局限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发生的,似乎在现实的领域中并不存在任何异化现象。在意识形态领域中,他又用宗教异化这种特定形式代替异化的一切形式。而马克思则不这么认为,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黑格尔异化理论的基础之上,将黑格尔异化理论中涵盖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众多领域吸收作为自己异化理论的基础,丰富了自己异化理论的内涵。因此,马克思认为,异化现象的范围涉及很广,除了存在宗教异化现象之外,还有经济异化、政治异化、国家异化等,而这些众多的异化现象在人类社会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异化领域,都不在费尔巴哈异化观的范围之内。[4]10-11
3.二人对异化的主体认识走向不同
马克思“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当前的经济事实就是异化劳动,也就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的劳动果实这一社会现象。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经济事实以及整个人类发展史的研究发现了劳动异化的主体。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异化的主体并不是黑格尔的“自我意识”,而是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无产阶级。而费尔巴哈却认为劳动异化的主体不是具体的人,而是抽象的人。这与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异化的主体是现实具体的人截然相反。虽然费尔巴哈已看到这个主体应该是人,并从人的本质的异化进行了论证,但费尔巴哈只注重人与自然的矛盾,马克思不仅注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事实和人类发展进行深入研究,还从考察社会异化的根源这一着眼点探究异化劳动的主体。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正因为费尔巴哈与马克思在对社会异化根源考察的着眼点不同,才导致了费尔巴哈认为抽象的人是异化劳动主体的错误认识。马克思本着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经济事实和人类发展来研究异化劳动的主体,因此,最终马克思正确地找到了异化劳动的主体是具体的现实的人,而绝不是费尔巴哈所谓的“抽象的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马克思批判地汲取了前人的异化思想,他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大量经济事实进行了深刻剖析,提出了自己的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观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观的羁绊,并提出了属于他自己的异化劳动理论。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 米有荣.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现实批判[D].苏州大学,2001.
[4] 李雅金.劳动异化对传统异化理论实现的根本变革[D].吉林大学,2008.
责任编辑:之 者
B0-0
A
1671-8275(2010)01-120-02
2009-09-23
赵国平(1981-),男,新疆阿克苏人,新疆喀什师范学院法政系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