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的角度谈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
——《汤姆·索亚历险记》译本对比分析

2010-08-15 00:44:59王家芝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索亚历险记目的论

涂 琛,王家芝

(湖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 汉 430062)

从目的论的角度谈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
——《汤姆·索亚历险记》译本对比分析

涂 琛,王家芝

(湖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 汉 430062)

不同于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翻译原则,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目的论以译文功能为取向,注重翻译的实用性。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框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译本,探讨儿童文学作品《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翻译特点和技巧。

目的论;儿童文学;翻译

1.翻译目的论

目的论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一个分支,是德国翻译理论家威密尔(Han Vermeer)发展起来的翻译理论模式。在威密尔这一理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是受众——译文预期的接受者。目的论论者认为翻译是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的人类交际活动。译者可结合译文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对译文的期待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威密尔提出“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而“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产生的语篇。”

翻译目的论共有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目的原则是指翻译应能在译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决定翻译过程的根本原则是整个翻译活动的目的(skopos),即“结果决定方法 ”(汤玉洁 ,2008)。①连贯性原则是指语内连贯,即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并且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忠实原则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威密尔认为忠实原则服从于连贯原则,而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都服从目的原则,目的原则是翻译的第一原则。如果翻译的目的要求译文文本再现原文文本的特点和风貌,那么忠实原则与目的原则是一致的。如果目的原则要求译文连贯通顺,这时连贯原则也是符合翻译目的的。反之,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则不适用。

奈达 (1964)指出,译语读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与原语读者对原文的反应程度应大致相等。可见奈达的翻译观追求翻译的等效。而目的论认为译文并一定要机械地模仿原文,译者应根据译文预期目的灵活选择各种翻译方法,灵活处理原文,因而目的论突破了以原语为中心的对等理论的束缚,修正了传统的忠实标准,使得翻译标准多样化。

2.《汤姆·索亚历险记》简析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十九世纪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代表作,是世界儿童文学宝库的一部杰出经典名著。小说描写的是美国南北战争前一个小镇上的孩子汤姆·索亚的故事。他调皮捣蛋,不爱学习,喜欢出风头又不切实际。他讨厌教堂里老师干巴巴的说教,他不喜欢整天在学校里干燥无味的生活,他向往成为绿林好汉,他希望加入海盗,过新鲜刺激的生活。他总在危险时刻,挺身而出,做出那些懦弱的“好孩子”、体面的“优秀生”无法做出的正义行为,展示出自己的魅力。小说对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描绘得细致入微,饶有兴致,人物形象也刻画得栩栩,因而书中充满童真和童趣。本文对比分析的译本一是由范纯海、夏旻翻译,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年出版的译本;一是由朱建讯、郑康翻译,译林出版社 2004年出版的译本;还有是由严维明翻译,花城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版本。

3.《汤姆·索亚历险记》译本对比和分

3.1长句化短句 根据翻译目的论,目的原则中的“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具体到《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翻译,其译文要达到的交际目的即是让中国儿童读到这一经典著作,让他们在读译文的过程中也能领略原文的趣味性,从而得到启示。由于英语中长句比较普遍,但汉语中长句的使用率不高,所以在翻译时要考虑到中国儿童读者对长句的理解能力。如果译者在翻译时仍使用原句句式和结构,势必就会超越目标读者的阅读水平,影响他们的认知能力,从而打击他们的阅读兴趣。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考虑将一些长句化短,变难为易,或者多加停顿,避免儿童读者理解困难。

例(1)His mother had whipped h im for drinking some cream which he had never tasted and knew no thing about;itwasplain that she was tired of him and wished him to go;if she felt thatway,there was no thing for him to do but to succumb.

这是《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当乔无缘无故被妈妈揍了一顿之后的心理描写就属于需要化难为易的例子,下面是两个不同译文:

1)范纯海、夏旻的译文:

起因是他母亲因他喝了一种以前从未尝过的奶油就用鞭子抽他。她显然是讨厌他了,想让他走。既然她有这种想法,他就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屈从。

2)严维明的译文:

他的妈妈怪他吃了奶油,还揍了他一顿,其实他根本没有吃,对奶油的事儿一无所知;她分明是在讨厌他,希望他走得远远的。既然她有那个念头,他也没有办法,只有认了。

在译文 2)中,原文一个带有定语从句的长句被拆成了四个小句,符合汉语意合特点,而且这种翻译层次分明,表达简练。这样的叙述非常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达到为他们服务的目的。而译文 1)中采用的是保留原句型的译法,效果显然欠缺些。

例(2)That drop was fallingwhen the Pyramids were new;when Troy fell;when the foundations of Rome was laid;when Christwas crucified;when the Conquer created the British Empire;when Columbus sailed;when the massacre at Lexington was”news”.It is falling now;itwill still be fallingwhen all these things shall have sunk down the afternoon of history and the twilight of tradition,and been swallowed up in the thick night of oblivion.

这是作者在描写山洞里滴水时的情景,下面是两个不同译文:

1)朱建迅、郑康的译文:

这块钟乳石从金字塔建成之初就开始滴水,知道特洛伊城陷落,罗马城奠基,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征服者威廉创建不列颠帝国,哥伦布航海,知道列克星顿还是“新闻”的时候,它始终滴个不停,如今依然在滴,而且在未来口头传说日渐式微的人类社会末期,当这些事情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仿佛已被漆黑的夜幕吞没的时候,它还会滴水不止。

2)严维明的译文:

金字塔刚刚落成的时候,那水在滴;特洛伊城陷落的时候,那水在滴;罗马奠基的时候,那水在滴;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时候,那水在滴;征服王威廉创建不列颠帝国的时候,那水在滴;哥伦布扬帆出航的时候,那水在滴;列克星敦惨案还是“新闻”的时候,那水在滴。那水现在在滴;到所有这些事物沉向历史的下午和传统的黄昏,最后湮没在茫茫的黑暗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时候,那水还会在滴。

作者在这一段的第一部分总共用了七个状语从句,它们共享一个主句,这在英语中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像译文 1)那样把一连串状语堆积在一起,就使得文字沉闷单调。而译文 2)采用重复“那滴水在滴”的主句,成了镶嵌在这段文字中的一个固定音符,使整个译文富有节奏感,让小读者们仿佛看到了滴水的情景,听到了滴水的声音,这样就使得小读者回味无穷 (严维明,1998)。

3.2译出“童味” 根据翻译目的论,连贯性原则是指语内连贯,即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并且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具体到《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翻译,译者要考虑的是儿童这一读者的思维不够成熟,并且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立足于目的语和目的语读者——儿童,注意句子逻辑,讲究语言的形象、具体与生动,认真揣摩原著语言所蕴含的童趣,译出“童味”。

例(3)A brown spotted lady-bug cl imbed the dizzy heights of a grass-blade,and Tom bent down close to it and said,“Lady-bug,lady-bug,fly away home,your home is on fire,your children’s alone”;and she took wing and went off to see about it—which did not surprise the boy,for he knew of old that this insect was credulous about conflagrations,and he had practiced on its simplicity more than once.

这是《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清晨在海盗营地醒来时观察大自然的一段描写,下面是两个不同译文:

1)严维明的译文:

一只满身是褐色斑点的瓢虫爬在一片草叶上,爬到了令人眩目的高度。汤姆俯下身去凑着它说:“瓢虫,瓢虫,快快飞回家中,家里失火,孩子们无人照应。”它张开翅膀飞回去看个究竟了——汤姆并不感到意外,他早就知道这类昆虫头脑简单,总对失火信以为真,这种试验他已经做过多次。

2)范纯海、夏旻的译文:

一只长有棕色斑点的花大姐朝一个对它来说高不可攀的草叶爬去,于是汤姆便弯下身子对着它唱起了儿歌:

“花大姐,话大姐,快快回家,你家着火了,快回去救娃娃。”

花大姐便展开翅膀飞走了,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对此孩子并不感到奇怪,因为他早知道,这种虫子容易相信失火的谣言,而且他已经不止一次捉弄过它们这种单纯思维了。

对比两则翻译,译文 2)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花大姐。“花大姐”这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词语能顿时引起儿童的阅读兴趣,而且儿歌中的“家”和“娃”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比较轻松。通过这一形象的描写,汤姆纯朴天真的性格也显得栩栩如生。

例 (4)“…if I git to be a reg’lar ripper of a robber,and everybody talking about it,I reckon she’ll be proud she snaked me in out of the wet.”

这是《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最后一句话,整个小说圆满结束。读者读完故事,也一定会满意地放下书本,情不自禁地开怀大笑。但是,严维明(1998)认为能不能在中国小读者身上产生这样的效果,还要看译者是否能译出其中的逻辑。下面是两个不同译文:

1)朱建迅、郑康的译文:

“…等到将来我成为一个响当当、顶呱呱的强盗,等到大家都在议论我的时候,我猜她准会因为当年把我从泥潭里救出来而感到自豪的。”

2)严维明的译文:

“…我要是哪天真当上了一个顶呱呱的强盗,而且人家都那么说着,那么我想,她也就没有白收留我这个野孩子,她也会觉得脸上挺有光的。”

译文 2)为了体现句子之间的逻辑,增加了“而且”、“那么”等虚词,使整个段落浑然一体,而且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但译文 1)的优点在于“响当当、顶呱呱”这个修饰词的使用使整个句子充满童趣,体现了哈克神奇十足的心理,也给小读者带来无限遐想。

3.3增加脚注 根据翻译目的论,忠实原则是指原文和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即忠实原文,但是忠实原则服从于目的原则。如果翻译的目的要求语际不连贯,则忠实原则不再有效 (汤玉洁,2008)。对于中国儿童来说,在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时,除了领会故事的精彩,也为了能够了解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因此,在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就不会进行一字一句的对等翻译,而是可采取增加脚注和注释的翻译策略。

例(5)But his face lit up,right away,for she tossed a pansy over the fence a moment before she disappeared.

朱建迅、郑康译:可他很快又面露喜色,因为就在她进门之前的一刹那,她隔着围墙扔出来一朵三色堇花①。①三色堇花为西方人表示相思情的花。

例(6)Tom contrived to scarify the cupboard with it,and was arranging to begin on the bureau,when he was called off to dress for Sunday-school.

朱建迅、郑康译:汤姆用这把小刀在碗柜上乱划一气,后来正打算向五斗橱下手时,却被叫去换衣服,准备上主日学校②。

②主日学校:指星期日对儿童进行宗教教育的学校,大多附设于教堂。

译例 (5)和 (6)都属于对文化词语的翻译,如果只是将其英文名字翻译成中文名字,会让小读者困惑。所以朱建迅、郑康除了把原语中的名字翻译出来之外,补充了对这两个词语的脚注,将英语文化中“三色堇”和“主日学校”的文化内涵详细介绍给了小读者,很好地做到了翻译过程中忠实原则服从目的原则。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不同译文,发现要实现儿童文学译本的目的,译者必须根据目的论的原则,根据儿童这一受众的特定来决定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策略,从语内、语际两方面着手,把握原语和译语的主要特征,力争最大限度地实现译文的目的,从而将国外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更好地介绍给国内的儿童读者。本文所选取的例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只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一部份。因此,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

注释:

①文中提及的参考文献详细出处如下:

[1]Mark Twain.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M].Qingdao:Qingdao Press,2004.

[2]Nida,E.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E.J Brill,1964.

[3]马克吐温.范纯海,夏旻 译.汤姆索亚历险记[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4]马克吐温.朱建迅,郑康 译.汤姆索亚历险记[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5]马克吐温.严维明 译.汤姆索亚历险记[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7.

[6]汤玉洁.浅析翻译目的论[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51).

[7]严维明.谈谈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新译《汤姆·索耶历》点滴体会[J],中国翻译,1998,(5).

H059

A

1003-8078(2010)01-097-04

2009-09-11

涂 琛 (1984-),女,湖北鄂州人,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2007级硕士研究生;王家芝 (1961-),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张吉兵

猜你喜欢
索亚历险记目的论
《汤姆·索亚历险记》梗概
冰河时代历险记
地心历险记
寻影历险记
杉米的迁徙历险记(二)
百年畅想
一只小海狗的使命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