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籍开国将军在土地革命时期的群体特征*

2010-08-15 00:45蔡新职吴祝平刘开国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红安开国将军

蔡新职,吴祝平,刘开国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黄冈438002)

红安籍开国将军在土地革命时期的群体特征*

蔡新职,吴祝平,刘开国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黄冈438002)

综述红安籍开国将军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基本情况和英勇事迹,并从年龄结构、参加革命的历史背景、动因、成长历程,以及在此过程中表现出的革命信念、意志、品质等方面,概括其群体特征。

红安;开国将军;土地革命;群体特征

“开国”,一般是指“建立新的国家或朝代”。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1965年首次实行军衔制度时,共授衔将帅1613名,我们称之为“开国将军”,其中红安籍开国将军多达61位[1]。他们的革命经历虽各有不同,但在土地革命时期,他们曾在一个共同的地域,怀着一份共同的理想,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走上一条共同的道路,凝结了许多鲜明的群体特征留待后人总结与缅怀。

一、年龄结构:少年壮志明大义

绝大多数红安籍开国将军在少年时期就担当起成年人从事的革命工作。61位将军参加红军、赤卫队、游击队、红色补充军、共青团、农民自卫军、义勇队、农会、工会、少先队、童子团等革命组织时,平均年龄只有16.01岁。其中43人未满18岁,占70.5%;年过18岁的18人平均年龄也只有20.61岁。农民义勇队是黄麻起义的骨干力量,吸收队员条件之一是年龄18至30岁[1]98。但秦基伟“1927年加入了义勇队,参加了黄麻起义。这年,他刚刚13岁,被乡亲们誉为‘红色少年’”[2]18-19。在建立鄂豫皖苏区的过程中,“不管红军队伍走到哪个村里,都有一群群孩子围在红军指战员周围,问长问短,摸这摸那,和红军亲得不得了。你若是问他们长大干什么,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当红军,打反动派!’每次扩红,都有许多孩子到报名处要求参军。不让他们参加,就哭哭啼啼,缠住不放。弄得部队没办法,陆续吸收了一些”[3]138。

将军们入党时的平均年龄仅有18.95岁,入党的时间集中分布在1927到1935年,期间经历了开创鄂豫皖苏区、四次反围剿、开创川陕苏区和长征等极端残酷险恶的斗争。小小年纪担当革命重任,在部队中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在创建鄂豫皖苏区时期,“发展党员,个别发展,条件很严格。打仗要勇敢,纪律性好,要起模范作用。主要是打仗要勇敢。如果打仗怕死,就不够入党条件。再一条要遵守纪律,听从指挥,服从命令,严守党的秘密。党员的模范作用也很强调,吃苦在前,冲锋在前,行军要帮助别人背枪、背行李,到了宿营地主动地烧开水、烧洗脚水,还要做群众的思想工作”[3]90。在如此严格的条件下,将军们以其崇高的理想,积极进取的精神,顽强的意志,惊人的毅力,不怕牺牲,严格要求自己。通过血与火的严酷考验,一般在参加革命不久就被发展为党员。

二、革命动因:为求解放闹革命

有人认为红安籍开国将军之所以参加革命,是因为红安这个地方太穷了,是生活所迫,“逼上梁山”。这个观点既对又不完全对。说它对,是因为穷则思变,大多数革命者确是苦得无法生存才投身革命。说它不完全对,是因为也有相当多的革命志士家庭生活并不那么困难,有的还很富有。他们参加革命为的是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的是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大革命前,“黄安的土地绝大部分为地主阶级所占有。全县统计,地主阶级的土地占50%以上,富农的土地占10%,祖田占10%,庙田占5%,四项合计占75%,农民(包括中农和贫农)的土地只占25%,雇农没有土地。从人口来看,农民占75%以上,地主、富农等不到25%。”[1]6。因此,红安劳动人民饱受剥削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尤其是占人口绝对多数的农民,所受到的剥削尤为残酷,生活非常贫困。61位红安籍开国将军,有相当部分出身于雇农、佃农、贫农等农民家庭,家境贫寒,自幼受尽磨难。将军们在大革命时期风起云涌的红安农民运动中耳濡目染,产生了朴素的革命意识,在度过苦难的童年甚至还处在童年时期,即自觉自愿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

尽管年龄大小不一,参加革命时间有先有后,将军们都是凭着一股纯朴的革命意识,积极主动地走上革命道路。“青年参加红军很积极,你不叫他参军可不行。枪支不够,拿起大刀、长予一样当红军”[3]78。为了参加革命,陈锡联在1929年秋的一个深夜“跑出地主家的牛棚去找红军。在离他家10余里的肖家寺找到了红军特务营,可是部队说他年龄太小不能收,他就跟着部队紧追不舍,一直追了几十里路,追随到麻城夫子河,深深打动了红军官兵,他们收下了这名小战士。这年,他只有14岁”[2]119。陈美藻“大革命运动一兴起,他就吵着要去参加队伍(因他在家是长子,母亲不同意他走)。1928年,他瞒着家里就跑了,只穿了短裤连裤带都没有,提着裤子跑了几十里山路,到七里坪参加了农民自卫军”[2]22。一些将军不仅自己年少志壮,而且积极宣传、邀约其他人一同走上革命道路。张志勇在14岁时“约了本村4个好伙伴步行60里路,参加了陂孝北县红色补充军”[2]160。1929年,时年15岁的刘昌毅“听说家乡要扩大红军,从麻城宋埠跑回家来约本村十几个穷弟兄去报名参军”[2]56。

三、革命背景:黄麻起义结硕果

绝大多数红安籍开国将军参加革命的时间集中在1927-1931年,这正是黄麻起义点燃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在鄂豫皖边界地区迅猛燃烧之时。

大革命失败后,党中央为挽救革命,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在“八七”会议精神的指引下,黄安、麻城的农民武装和革命群众于11月13日举行了著名的黄麻起义。起义队伍攻占了黄安县城,成立了黄安县农民政府和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黄麻起义的胜利,黄安县农民政府的建立,工农革命鄂东军的诞生,深深影响并改变了黄安千万农友的生活轨迹。红安籍开国将军的革命历程,也因为黄麻起义而掀开了新的一页。

亲身接受黄麻起义洗礼的红安籍开国将军共24人。当时,红安籍开国将军中只有9人年满20岁,8人参加了黄麻起义(郭天民当时在黄埔军校,后来参加了广州起义)。另外16位将军年仅十几岁,其中有12人连18岁都不到,但仍以极大的革命热情参加了黄麻起义。当时,将军们有的参加农民自卫军,有的参加农民义勇队,有的参加少先队。汪运祖、罗应怀、张竭诚等将军当时还只是儿童团员,也参加到起义队伍中为攻城助威。起义过程中,张竭诚将军“组织起儿童团员,混在起义队伍里去攻打黄安县城。这年,他还只有10岁”[2]164。由于年龄等原因,红安籍开国将军中还有部分人没有机会亲身投入到黄麻起义中。但是,黄麻起义数万农民武装攻城时发出的“啊口火”声已经深入人心,脍炙人口的歌谣“小小黄安,真不简单。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4]已经家喻户晓。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年龄的增长,当年没有参加黄麻起义的将军们,先后在1928年到1931年,纷纷参加革命组织和革命活动,踏上革命征途。

四、成长历程:战火纷飞促成长

红安籍开国将军在土地革命战争的战火中成长,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逐级进步。将军们在成长过程中几乎没有被破格提拔,而是从基层部队,一步一场恶仗,一级一段功勋,最终从士兵到将军。最为典型的如胡奇才。一位外国军事学者在研究胡奇才及其指挥的战役之后,“十分惊诧地说:‘胡将军居然是位从班排连营团旅师军、一级没漏提拔起来的土生土长的高级将领’”[2]55。

二是成长快、进步大。将军们虽然是从基层一步一步成长,但其中很多人在短短三五年内,就完成了从一名战士到中高级指挥员的飞跃。徐深吉“参加红军后作战勇敢,进步极快,1930年当传令兵,1932年就当了营长”[2]42。同年 11月升任团长,那时他只有22岁。王近山“刚参军时,身材瘦小,人还没有枪高。可他作战十分勇猛,又机智灵活,几仗打下来就当上了连长”[2]61。16岁任营长, 18岁任副团长,19岁任团长,任师长时年仅21岁。胡奇才担任团政委时,年龄不到19岁。陈锡联18岁任团政委,任师长时年仅20岁。詹才芳任军政委时只有26岁。一、二十岁的时候,也许还只是正在接受一般军事教育的年龄,而相当多的红安籍开国将军此时已经成长为身经百战的、年轻化的指挥员了。

三是热爱学习。红安籍开国将军中,唯有郭天民上过黄埔军校,还有十一二个人或长或短读过几年私塾,其他绝大多数人在参加革命前基本没有接受正规教育,更谈不上接受军事教育。但是,无论有没有文化基础,将军们都在战争年代利用空闲时间拼命地学文化、学军事、学政治。他们在革命斗争中不断学习,在革命斗争中不断成长进步,在战争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经过艰苦的努力,最终实现了从普通的农家子弟、普通的基层士兵到共和国开国将军以至国家领导人的巨大跨越。

五、革命信念:忠贞不渝跟党走

土地革命时期,党、红军、根据地的力量还相当薄弱,革命道路曲折多艰。红安籍开国将军在跌宕起伏的革命斗争中,个人经历同样坎坷不平。61位将军中,54人参加了爬雪山、过草地的长征,3人参加了红二十五军的长征,4人在主力部队转移、强敌环伺、形势极其险恶、环境异常艰苦、斗争十分复杂的情况下留在鄂豫皖坚持开展游击战争。长征胜利后,又有10位将军参加了斗争形势更加恶劣的西路军行动。但是,无论遭遇多么大的困难和挫折,将军们都始终将自己的信念理想放在第一位,怀着革命必胜的信心,毫不气馁,在革命的挫折中强大自己,在困难中鼓足了勇气,忠贞不渝紧跟党走,最终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

在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肆虐,“肃反”扩大化在苏区和红军内残酷蔓延时,一些将军或为坚持正确立场而被撤职,或被扣上“改组派”的罪名而遭关押审查甚至险些被错杀。将军们不管遭受多么大的冤屈,仍然坚持义无反顾的彻底革命精神,信念坚定,对党忠诚,一心向党,一心向革命。罗厚福“在‘肃反’扩大化中,他被当作改组派抓起来,准备枪决。突遇敌人包围过来,他请求先带人退敌再作处置。一松开绑绳,便脱落上衣,高举大刀,带着战士们像出笼的猛虎一样冲向敌阵。因退敌之功,罗厚福幸免一死,但军籍被开除,做了一名挑夫”[2]80。袁克服担任师长时,“因抵制张国焘另立中央的阴谋被撤职,到红军医院抬担架”[2]74。甘思和被诬为参加“AB团”的外围组织,遭关押11天仍提笔写下“红军万岁”四个字表明自己心迹[2]150。

六、革命精神:艰苦卓绝在一线

在革命战争年代,无论是作为普通一兵还是担任了一定的领导职务,红安籍开国将军都披坚执锐,总是出现在战斗最激烈、处境最困难的地方。虽然因此而伤痕累累,九死一生,仍然始终战斗在第一线。由于参加革命时年龄都较小,将军们基本都是从普通“红小鬼”干起。他们参加革命后,便不顾生死,奋勇杀敌。“有些红小鬼打仗真勇敢,不懂战术,不会战斗动作,但不怕死。冲锋在前,拼命去夺敌人的枪,缴到一支枪,眉飞色舞,可高兴啦”[3]8。胡奇才“参加红军后,不避艰险,不怕牺牲,不到三个月连打五仗……参军不到三年就身负五伤”[2]52。长征途中,韩先楚“在数次生死存亡的关头,率部前冲后挡,斩关夺隘,掩护全军脱离险境,自己左臂、左手、头部多处负重伤,左手致残,为红二十五军胜利长征率先到达陕北,迎接党中央到来,立下了殊勋,从此以骁勇善战闻名全军”[2]15。刘昌毅“戎马一生,勇猛无比,有‘活张飞’之称”[2]59。战斗在江西苏区的郭天民“在一次战斗中,胸部中弹,差一点击中心脏。他说‘已经死了一回’,从此作战更加英勇,以‘不怕死’而闻名全军”[2]3。“部队为刘毅昌买好了棺材,就在盖板准备下葬时,警卫员发现他没死,他竟奇迹般地又活了过来”[5]86。强将手下无弱兵,将军们身先士卒,作战十分勇敢,他们指挥的部队,也都以敢打恶仗、善打硬仗而著称。提起这些将军和他们的部队,都足以令敌心惊胆寒。

七、革命品质:“要”“图”之选显品质

红安人民一向具有勇于革命、敢于造反、敢于斗争的光荣传统,有了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其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形成了“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和“图奉献,不图名,不图利”的红安精神。红安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牺牲了14万英雄儿女,仅查明登记在册的烈士就有22552人。其中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牺牲了9名县委书记、7名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新中国成立时,红安健在的红军老干部只有600多人。红安籍开国将军既是红安千千万万革命群众的幸存者,又是众多革命群众革命精神的代表者,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一要三不要”和“一图两不图”的革命精神。

在土地革命时期,红安籍开国将军中就有很多“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的生动事例。他们或者在亲人、亲戚、伙伴的带动下,或者带动亲人、亲戚、伙伴,共同走上革命道路。一旦参加革命,便以革命为家,一心扑在革命上,无私奉献。王建安集六十几个穷弟兄自建武装,与黄安县党组织取得联系后,带领这支武装参加了黄麻起义[2]11。程儒珍家道殷实,1926年就参加了农民运动,1927年入党并参加黄麻起义[2]69。程悦长兄弟三人一同参加了黄麻起义,后来两个哥先后被国民党军杀害,他参加了红军游击队[2]102。戴克林与戴克明是堂兄弟,与程启文还是表兄弟。“这种‘一门双虎将,兄弟两将军’在红安虽不算特殊,在中国革命历史上还真是不多见”[5]40。金世柏在外给人剃头时,“听说要扩红,便丢下剃头挑子撇下临产的妻子跑去参加了红军。一到部队,当天就参加了河口仙人洞激战。那天下午,儿子落生……他一直坚持到战斗结束没下火线”[2]76。李世焱在坚持游击战争时,“反动地主武装为了捉他,把他全家都抓去了,父亲被杀害,妻子被逼死,母亲眼睛被整瞎。但这一切都动摇不了他坚定的革命信念”[2]84。

同样地,将军们在革命征途中不图名、不图利,只要能够革命,工作上从来只讲贡献,不讲价钱。郭天民曾两次被错误地撤职,一次是被撤销江西军区参谋长职务到红军大学当一名普通学员,一次是被撤销军团参谋长职务到红军大学任教育科长。詹才芳也曾被撤销军政委职务到红军大学当一名普通学员。参加西路军行动的将军在西路军失败后,历经千辛万苦找到党组织后,无论曾经担任的是什么领导职务,基本上是又从基层开始继续革命。将军们把党、人民、革命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不计较职务的高低起落,不计较革命岗位的变动,只要能够革命,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把工作做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作出了充分体现共产党人价值观的选择。

注释:

红安素有“二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之称,除61名正式授衔的将军外,在战争年代担任过正军级以上职务和建国后担任各省、市、自治区正省级及国家机关正部级以上领导职务的红安籍干部达162名。此外,1952年9月黄安县改为红安县时部分区域划归其他县域,在划出的行政区域里另有14位原黄安籍将军。

[1]郭家齐.红安县革命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

[2]张明德,王绍华.中国红安将军谱.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

[3]徐向前.历史的回顾[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

[4]红安县革命史编写领导小组办公室.红安革命歌谣选[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

[5]周少怀.红安开国将军[M].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ong’an’s Founding Generals in Agrarian Revolution Periods

CAI Xin-zhi,WU Zhu-ping,LIU Kai-guo
(Huanggang Polytechnic College,Huanggang438002Hubei)

The author discussed about the basic situation and their heroic deeds of Hong’an’s founding generals in Agrarian Revolution periods,and generated their group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age structure,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motivation,growth process,and the revolutionaryfaith,will,quality,etc.demonstrated in the above process.

Hong’an;Founding generals;Agrarian revolution;Characteristics

D044

A

1672-1047(2010)03-0005-04

10.3969/j.issn.1672-1047.2010.03.02

[责任编校:郭杏芳]

2010-04-20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黄冈革命人物精神遗产探析”(2009C2011101)。

蔡新职(1969-),男,哲学硕士,副教授,科研处副处长。cxzhbhg@126.com

猜你喜欢
红安开国将军
开国将军李俭珠离休务农
开国中将彭明治的多彩人生
我家的“将军”
红安脱贫摘帽喜赋
黄克诚:忠诚无私、善谋敢谏的开国大将
刘先胜:从秋收起义走出的开国中将
将军
Synthesis of diamonds in Fe C systems using nitrogen and hydrogen co-doped impurities under HPHT∗
将军驾到
红安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